由中國歷史氣候記錄對《自然》論文季風導致唐朝滅亡說的質疑

2020-12-17 中國氣象局

  者按:

  2007年1月4日《Nature》(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Yancheva等10人的題為「Influ-enceof the inter tropical conver gence zone on the East-Asianmonsoon(熱帶輻合帶對東亞季風的影響)」的論文。11月15日《Nature》雜誌發表了張德二、陸龍驊題為「Anti-corre-lation of summer and winter monsoons?(冬季風和夏季風是反相關嗎?)」的文章,對上文提出了3項質疑,並指出該文中有關中國歷史知識的一些誤讀。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還可參閱2008年第4卷第2期《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丁仲禮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張德

  二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長 江學者

  特聘教授 周力平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家誠

  1.所謂唐朝後期夏季少雨和長期乾旱的推論,與中國歷史氣候記錄不符

  德國小組由巖芯記錄的分析得出了從公元700年以後由冬季風加強、夏季少雨造成了嚴重旱災的推論,認為這是唐朝衰亡的原因。但是,這些推論與中國的歷史氣候記錄不相符合。中國處於季風區,降水的區域差異和年際變化都很大,但就總的狀況來看,中國唐朝時的氣候仍然呈現出乾濕交替的特點。中國歷史文獻中有著豐富的關於過去氣候的記錄,經過了嚴格的勘校,其時間準確可信。在公元700-900年間,中國仍呈現幹時段與溼時段相互交替出現的特點,而不是總體趨向於乾旱。其中,公元711-770、811-1050年是溼期,公元771-810年是幹期。唐朝滅亡於公元907年,很清楚,唐朝滅亡前的最後30年正處於多雨期而不是乾旱期。

  2.對所謂「冬季風強導致夏季乾旱」的推論依據和「冬季風與夏季風強度反相關」結論的質疑

  根據中國古文獻的氣候記載分析中國歷史上的寒冬記錄發現,在公元700-900年間,據異常的寒冷、冰凍和大雪記錄來確認的22例寒冬年份中,只有2例對應於夏季少雨,這表明90%的嚴寒冬季(強冬季風年)對應於多雨的夏季。這意味著寒冬-溼夏的對應關係才是唐朝後半期的氣候特點。因此,筆者對德國研究小組提出的冬季風強、對應於夏季乾旱的設想提出質疑,顯然,基於這種設想而得出的唐朝後期夏季乾旱的推斷也就成問題了。

  另外,由寒冬頻繁出現而認定的2個強冬季風的時段即公元810-839年和880-899年,大致對應於由歷史氣候記錄建立的溼潤指數曲線的夏季多雨位相,而寒冬罕見的弱冬季風時段,即公元850-879年,則對應於溼潤指數曲線的少雨位相。這樣的對應關係和「冬季風強導致夏季乾旱」的推論竟然完全相反,由此對德國研究小組在文中所稱的「冬季風和夏季風強度在數十年尺度的變化上存在『反相關』關係」提出了質疑。

  3.鈦含量指示的強冬季風年份和歷史記載的寒冬年相矛盾,質疑鈦值曲線能否代表季風變化

  德國研究小組論文中指出,由湖泊沉積巖芯測得的鈦含量值的時間精度很高,具有「年」的解析度,並可以用來表示冬季風的強度,即:鈦值高,代表冬季風強、冬季寒冷;鈦值低,冬季風弱、冬季不寒冷。然而,我們卻發現這些由鈦的測量值確定的冬季風的強度變化與由歷史文獻的寒冬記載確定的冬季風強度變化並不一致,鈦值變化曲線指示的強冬季風年/弱冬季風年和由歷史文獻記錄確認的寒冬年/非寒冬年的事實大相逕庭。面對這些矛盾的結果,我們相信我們所用的中國歷史氣候記錄經過勘定,其年代是無誤的,所以對德國研究小組根據鈦含量測定值判斷的冬季風強弱變化的可靠性提出質疑,認為將鈦含量值作為冬季風強度的代用指標的科學依據尚不充分,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4.關於公元751年的坦邏斯之戰和安史之亂:對中國歷史的誤讀

  德國研究小組將公元751年的一場尋常邊境戰事說成是唐朝走向衰亡的轉折點(該戰事以俘虜了中國造紙工匠而為歐洲廣為知曉),而對其後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等重大歷史事件卻未見提及,這是對中國歷史的誤讀。歷史學家們公認:發生於公元755年持續七年的安史之亂及其隨後相繼發生的藩鎮割據、國內戰爭和社會動亂,極大地消耗了國力,是導致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這些重大的史實在德國研究小組的論文中卻沒有被提及。

  中國的歷史沒有中斷過,延續三千年的歷史文獻氣候記錄提供了氣候的時間、空間演變方面的詳細信息,它可以與多種代用氣候資料(樹木年輪、冰芯、湖泊沉積物等)互相補充,有效地用於探討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等問題。中國豐富的歷史文獻記載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貢獻的科學財富。而關於太平洋東西兩岸人類文明的興衰問題有著極豐富的內涵,顯然不是僅由一個鑽孔的測量數據就能夠揭示的,何況該測量數據的科學解釋尚存疑問,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 (來源於2008年4月11日《中國氣象報》作者:張德二)

相關焦點

  • 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這裡集中了所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也是典型的代表。印度主要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印度地處南亞地區,主要受到「南亞季風」的影響;中國東部季風區,擁有全部三種季風氣候,其中以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主要受到「東亞季風」的影響。
  • 中國和印度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但冬夏季風的強弱卻完全不同
    亞歐大陸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地區,介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也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這裡集中了所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如果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印度和中國都是季風氣候顯著的國家,也是典型的代表。
  • 我的祖國之自然地理:季風氣候顯著,地形類型多樣,大江向東奔流
    今天,我們從地理的角度來聊一聊我的祖國,通過有限的篇幅,先來了解下祖國的地形、氣候、河流、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狀況。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二、季風氣候顯著我國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為顯著的地區
  • 我的祖國之自然地理:地形類型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江向東奔流
    今天,我們從地理的角度來聊一聊我的祖國,通過有限的篇幅,先來了解下祖國的地形、氣候、河流、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狀況。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二、季風氣候顯著我國地處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和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為顯著的地區。
  • 中國為何把"春風"叫"東風"?季風氣候使然
    (宋,朱熹《春日》)  這些詩句都是把「春風」說成是「東風」。  下面這句詞:「午睡漸多濃似酒,韶華已入東君手。 」(宋,周邦彥《蝶戀花》),又豐富了「東」與「春」的關係。因為這裡的「東君」是「春神」的意思。  由東風自然想到了西風,既然中國人把 「春風」喚作「東風」,會不會把「秋風」叫做「西風」呢?
  • 高棉帝國,莫切文明,瑪雅文明……盤點那些失落於氣候變化的古代文明
    隨後的幾年,季風又以猛烈的勢頭捲土重來,並帶來了嚴重的洪水泛濫。 在南亞,人們依靠季風帶來的降水灌溉農田。平常的年份,那些雨水會灌滿溝渠和池塘。然而,由於幹早,吳哥城內的溝渠、池塘和運河全部枯竭。巴克利認為這種狀態為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最後導致了整個帝國的瓦解。
  • 【地理概念】熱帶季風氣候
    世界氣候類型之一: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tropical monsoon climate)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零星分布於中國臺灣南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島、雲南西雙版納,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02 通過分析這條樹輪重建的溫度曲線圖,科研人員發現,我國歷史上的朝代垮塌幾乎都與曲線圖上的低溫區間相對應,秦朝、三國、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年代,都是處於過去2485年來平均溫度以下或極其寒冷的時期。
  • 為什麼我國氣候特徵會呈現:氣候覆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氣候類型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五種,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季風氣候是我國最主要的氣候類型,我國擁有從熱帶、亞熱帶到溫帶所有的季風氣候類型,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的主要特徵。
  • 為什麼我國氣候特徵會呈現:氣候覆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特徵在不同的區域,由於形成氣候的因素不同,從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以及氣候特徵。中國氣候類型我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五種,包括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總體而言,我國的氣候呈現出:「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徵,為什麼我國的氣候會呈現出上述特徵呢?
  • 是熱帶季風氣候,還是熱帶稀樹草原氣候?
    高一地理複習,有一道試題引發了學生的課堂討論:是熱帶季風氣候,還是熱帶稀樹草原氣候?6班課上,作業討論時,我見到JXB同學在修改答案,他原來這題選D,討論時他又改成了B。我就問,為何要修改?可他卻說不出道理。這位學生學習基礎較好,但這一問題明顯難倒了他,出現不自信的表現。巡視中,我發現這一問題也難倒了其他很多同學。
  • 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有熱帶草原麼?
    「赤道高原型」熱帶草原氣候在東非高原的赤道及其附近地區(南 、 北緯10°之間), 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本應 形成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但由於海拔高(大多在3000米以上),氣溫相對較低(年 均溫多在10℃~15℃左右);氣溫相對低又導致上升氣流微弱,降水相對較少,因此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的條件,從而形成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赤道高原型」熱帶草原氣候在東非高原的赤道及其附近地區(南 、 北緯10°之間), 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本應 形成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但由於海拔高(大多在3000米以上),氣溫相對較低(年 均溫多在10℃~15℃左右);氣溫相對低又導致上升氣流微弱,降水相對較少,因此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的條件,從而形成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
  • 為何季風氣候只出現在大陸的東岸?盤點世界上主要的季風氣候區!
    這個需要從季風的成因、地球上海陸分布情況以及大氣環流這三個方面來綜合分析,以下為小地的原創內容,歡迎點評!1、季風的成因季風是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區域內下墊面性質的不同,熱力反映的差異,如大陸和海洋比熱的不同而形成的海陸間的熱力差異等,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這二者之間的熱力差異最為明顯,因此亞洲東部季風氣候最為明顯。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的比較!
    「赤道高原型」熱帶草原氣候在東非高原的赤道及其附近地區(南 、 北緯10°之間), 終年受赤道低氣壓控制,本應 形成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但由於海拔高(大多在3000米以上),氣溫相對較低(年 均溫多在10℃~15℃左右);氣溫相對低又導致上升氣流微弱,降水相對較少,因此不具備形成熱帶雨林氣的條件,從而形成氣候涼爽,降水較少的熱帶草原氣候。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隨著沙漠的大規模擴張,不具有溫帶大陸性季風或熱帶季風氣候的古埃及文明與古巴比倫文明相繼衰落,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與中國遍布西部、北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等八大沙漠,則是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才開始出現擴張的。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文章刊出僅 24 小時後,國內 6 位古生物學者便聯名發表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並且認為該標本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3 月 19 日,上述 6 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誌。
  • 季風氣候決定我國氣候資源和災害格局
    編者按:氣候是一種自然資源。隨著人口和物質需求的增加,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制約日益明顯,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的問題便迅速提上日程。對此,林之先研究員將作系列論述,此為第一篇。  季風氣候造成了我國主要氣候資源  我國盛行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中冬季風來自高緯內陸,嚴寒乾燥。
  • 越南教科書這樣記錄中國歷史,國人看後:難得我們學的是假歷史?
    導讀:越南教科書這樣記錄中國歷史,國人看後:難得我們學的是假歷史?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講歷史,幾千的歷史造就了眾多的朝代,在那個時代為了當上華夏的大地的霸主,戰爭便成了家常便飯,不過最終遭殃的還是無辜老百姓。
  • 三沙地理·氣候——季風帶我去遠航
    三沙地理·氣候南海諸島四季如夏,溫暖溼潤,乾濕季分明,雨期集中,雨量充沛,且受季風影響,屬於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類型。  39年前創作《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曲詞作者呂遠、蘇圻雄,日前再次聯手為三沙譜新歌《我愛三沙》,歌詞中描寫了漁民世代以海為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