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2020-12-22 騰訊網

《氣候與文明 · 第一部 · 卷一 · 綜述》

這是一本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

已撰寫數年仍未結束... ...

1953年4月10~12日,華北地區冬小麥剛剛拔節(不耐0℃低溫),一場特強冷空氣(冬季風)南下,全國最低氣溫普遍降到零下1℃~3℃,局部零下3℃~5℃,使僅冬小麥一種作物當年就減產50億斤,嚴重影響了當時國家糧食供應。

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同年8月1日籤署命令,把氣象部門從軍隊(軍委氣象局)轉建政務院(國務院),成立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開始向社會公開發布,同時為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服務。[1]

前言:

我開始關注氣候對文明的影響,肇始於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後,國內興起的低碳學熱潮。彼時有大量書籍出版,民科與專著混雜於市場。

在閱讀眾多書籍的過程中,我反覆涉獵到全球地質運動、千年尺度內的氣候變化,以及奧爾特星雲體系內,星體運行產生的行星間引力影響等,對地球氣候變遷的重要作用。

彼時方才理解,所謂全球變暖的背後,實因一套極為複雜的——上至星體、下至地核的系統的規律性運作結果,而人類在其中的作用,實際上仍可視為微乎其微

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盛行「全球變冷學說」以遏制蘇聯不斷擴大的西伯利亞油田開採計劃。

正是油田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蘇聯在高度體制化的情況下,仍有餘力發動對東歐和阿富汗的多場大規模軍事幹預。

而在本世紀初,被西方媒體刻意製造出的「全球變暖學說」意在利用道德制高點,遏制新興國家對西方世界的巨大衝擊。

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對環境破壞起到了驚人的作用,但我們也不得不提防,此事被居心叵測者過度利用。

在《氣候與文明》系列中,我將以氣候變遷對文明興衰的影響為主要探索方向。

在反覆閱讀了竺可楨教授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後,我在過去數年內整理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以支持我的調查。

環北緯30°被稱為「文明緯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中國,相繼在該緯度附近,建立了偉大的古代文明。

在世界15°~30°的緯度帶上,高空副熱帶高壓帶長期控制氣候運動,凡是大陸即為沙漠。在全球變冷期內,沙漠也逐漸擴張至北緯25°~北緯35°間。

隨著沙漠的大規模擴張,不具有溫帶大陸性季風或熱帶季風氣候的古埃及文明與古巴比倫文明相繼衰落,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與中國遍布西部、北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等八大沙漠,則是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才開始出現擴張的。

與此同時,龐大的撒哈拉沙漠的風沙,被吹散到整個南北中緯度間的地區,如東亞、拉美地區,便長期接受著撒哈拉沙塵,這些地區逐漸形成了肥沃的土地。

這些事件的關聯性被可以理解為,風沙的全球化對離沙漠最近的兩個文明產生了巨大壓力,但在另外兩個依賴季風形成充沛雨水的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中,則帶來了沃土。

中緯度沙化,在南北緯度間均存在,北半球從撒哈拉沙漠開始,逐漸蔓延至包括北美的索諾拉沙漠及整個西亞與中亞散布的沙漠群。南半球則有澳大利亞、納米比亞等地的沙漠地區。

伴隨歷史進程,沙化愈發嚴重,在中國,導致河西走廊逐漸被西北戈壁和黃土高原的大規模擴張所吞噬。

由此,中國古代王朝對控制西域和建設絲綢之路的動力越來越弱,而對走向南洋建立海上絲綢之路的動力卻越來越強。從而全面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重心南移。

圖1-1-1.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Sahara dust. researchgate.net

在《氣候與文明·第一部(中國篇)》中,我將集中討論中國的氣候變化,對中國大陸農耕文明興衰的巨大影響。

由於歷史跨度將是從仰韶文化至現代中國,故該部將會被分為三卷本——《先秦卷》《秦漢至滿清卷》《民國至新中國卷》。

在完成《第一部(中國篇)》後,氣候對世界主要古文明、對原始時代人類的進化選擇、對四種文明類型(狩獵採集文明、農耕文明、海洋文明及遊牧文明)的演變;以及地球約40億年的氣候變化,對生命演化的影響;和太陽系內,天體運動對氣候的影響,都將會逐一成文。

由於內容宏雜且龐大,可能需要至少三年時間才能將之完成。

我決心對氣候進行深入探索,並總結為偏向學術的科普性文章,是出於我越發意識到,氣候變遷與地質變化對人類產生的影響,遠遠大於我一直深入探索的,如哲學、政治、科學等的影響。

我希望理解,一直以來令我無比困惑的、人類社會的獨特性,與難以解釋的歷史同步性的誘發原因。

《中國基本氣候變遷》

壹.

當我坐在南太平洋的海岸,皓月當空,鯨歌悠揚,於我俯仰間,皆是自然。

貳.

關於中國文明部分,我將以竺可楨教授撰寫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時劃定的五千年為界。

自仰韶文化至安陽殷墟的兩千年;為第一研究範圍;自西周至秦為第二研究範圍;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為第三研究範圍;民國與新中國,則為第四研究範圍。

而在全書正式開始的部分,我們需要先聊聊中國的物候變化。

叄.

圖1-1-2.ClimaticImpacts on the Fiscal Balance in Ancient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9):1156-1163

河南,被稱為「豫」。

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

《說文》

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

《釋名》

豫氏,本姬姓。晉智伯臣豫讓。

《潛夫論》

堂堂「豫」字,為物名,為州所,為人姓,可河南為何千年來從無大象?

據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資料: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遺址(屬仰韶文化,約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陽殷墟(約公元前1400-1100)的發掘表明,當時獵獲的野獸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熱帶和亞熱帶動物,而現在的西安和安陽一帶,已經不再存在這些動物。

更進一步,竺可楨教授曾回憶道:

1930-1931年發掘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炭化竹節,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竹類的分布,在黃河流域是直到東部沿海地區的。

竹,中華文明被一筆一划記述在竹或竹紙上,達三千年之久,而甲骨、竹簡等的撰寫者,在這公元前的三千年裡,大多都集中在黃河流域文明區域內。

中國的許多方塊字,用會意象形來表示。

在西周(公元前1066年開始,定都於西安附近的鎬京)初年的政府公文中,如衣帽、器皿、書籍、家具和樂器等名稱都以「竹」為頭,表示這些東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見,周朝初期黃河流域竹類有廣泛分布。[2]

而在今天,中國秦嶺-淮河線以北,幾乎不存在特大規模竹林,以供應當代的紙張需求。

肆.

在紅極一時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玄宗天寶末年,出現大規模紙荒。

在唐朝的京畿地區,由於貞觀、武周、開元年間的城市連續擴張,曾大量砍竹造紙。

楮皮紙生產地為北張村(至今的蔡倫造紙術紙張生產基地,被稱為造紙術活化石村)在唐時,反覆擴大規模、增產楮皮紙,以供市場需求。

楮皮紙的生產原料,即是竹、樹皮、麻頭、和舊魚網等。

據唐《翰林志》記載,在天寶末年,長安的主要紙張供應已高度依賴浙江剡縣的藤紙和安徽宣州的宣紙,楮皮紙因原材料(竹等)短缺生產力明顯下降。

由於長安地區的紙張必須首先供應,導致大量地方政府紙張斷供,從而陷入無紙可用的尷尬境地。

甚至在史學界,對天寶年及之後唐朝的史料,都存在巨大爭議。因為大量方志在天寶年前後基本失效,眾多內容無法被論證真偽。

紙張短缺深刻衝擊了文明進程,而其短缺的原因,一方面是長安的城鎮化擴張加速,另一方面是楮皮紙生產量的衰退。

但最根本的,是北張村在當時幾乎到了「無竹可用」的地步。

伍.

再來看看關於荔枝的史料。

唐,楊貴妃,生於涪陵(今屬重慶),喜荔枝,天下皆知。

今,中國荔枝主產地,是打著「妃子笑」之名的廣東。

泱泱大唐,其公元八世紀的冷凍儲運技術,也絕不可能達到可從廣東將荔枝沿直線距離(中國G4高速直達為1683公裡)橫跨一千兩百公裡,於六天內(通常的荔枝保質期)送到長安。

據《輿地紀勝》載:「涪州城西十五裡地方,有妃子園,植有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謂此」。

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涪州志》雲,七日到長安,不同。

《輿地紀勝》

西南師範大學的藍勇教授,曾對歷史上四川荔枝的種植和分布,進行過細緻的考察。

唐宋時期,北緯31度以南的成都、重慶、宜賓、瀘州、涪陵、樂山、萬縣和雅安等地的河谷地帶,均有荔枝種植的記載。

其中,北緯30度以南的宜賓、瀘州、樂山和涪陵四地產量最大,質量最好,此四地中,又以宜賓和瀘州兩地的荔枝最負盛名。可見,歷史上四川地區荔枝的分布,呈現出明顯的緯向帶狀。

唐人與宋人的記載,又存在有重大區別:唐人多言荔枝來自嶺南,而北宋中葉以後的記載,則多雲荔枝來自四川涪州(今重慶涪陵區)。

實際上,荔枝為一種典型的南方水果,現今的主產區在兩廣和福建,四川僅瀘州合江縣一帶還有規模性生產。

這一史料的巨大差異是驚人的,因為兩朝間的記載,集中出現大量差異的時間跨度,不過150年。而這150年,正是自安史之亂起,到五代十國終的時間。

陸.

再看宋朝。

了無擴張之意的文人治國,對西域控制鬆弛乏力的軍事策略。這個看似弱小的王朝,卻依南漢廣州與吳越泉州的舊貿易路線,逐漸發展起了蜚聲中外的海上絲綢之路。

北宋宋哲宗紹聖年間GDP數值約40億貫,合35200億美元;唐武周朝GDP約40億貫,合239億美元,佔世界GDP比重58%;元朝GDP峰值約合320億美元。[3]

領土面積只有唐朝三分之一,元朝五分之一的北宋,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的最高峰。

這個懶於向河西走廊擴張以復興路上絲綢之路的海洋帝國,究竟面對著一個怎樣的南洋?為什麼寧可殺嶽飛,也要放棄北方而繼續發展南洋經濟?

沙化了的北方與無地可耕的上千萬流民,以及被北伐掏空了國庫的南宋,是絕不會為了歷史的名聲,而做使自己滅亡之事的。

柒.

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王紹武教授,在《夏朝立國前後的氣候突變與中華文明的誕生》[4]的摘要中寫道:

根據歷史記載,考古學證據及氣候代用資料,分析了2100-1800BC中國降雨水量的突變。

結果顯示:夏朝立國(2070 BC)之前有一個多雨期(洪水期),「大禹治水」標誌著洪水期的結束。

夏朝立國前後轉為乾旱,在不到300年內降水量減少20%,因此可以認為是一個氣候突變。

有證據表明,從洪水到乾旱的氣候突變,可能造成了中原以外地區許多考古文化的衰落,但是也促進了中原地區中華文明的誕生。

黃河的泛濫,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平原。

根據從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開始對天津古貝堤(世界三大古貝堤之一)的研究資料,我們一般認為:

第Ⅲ堤的形成約在3500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的形成約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第Ⅰ堤則出現於元末明初。

古貝堤的位置變化與黃河入海口的變化有關,軟體生物不適於在含沙量高的海水中生長繁殖,故相繼由山東遷徙至天津、滄州一帶。

而《夏商周斷代工程》[5]又已確認,夏朝始於2070 BC,據此推算,夏朝時期的黃河含沙量處於較低水平,未使軟體動物出現大規模遷徙。

由此可推論出,黃河流過的黃土高原仍處於被大量植被覆蓋的狀態。而在殷商末期,則出現了植被的大面積消失。

圖1-1-3.植被破壞範圍.每日學術

在圖1-3.中可見,現代黃土高原在先秦並不存在,當時的植被破壞範圍集中在中原地區。

但由於在植被被破壞,後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的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所以,雖然大量原生動物,如著名的河南亞洲象逐漸消失,但是不足以短期內在入海口處產生龐大的沉沙。

在歷經約530年後,天津古貝堤才形成第Ⅲ堤(1500 BC),此時殷商已立國有100餘年(1600-1046 BC)。

圖1-1-4.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遊森林分布圖.每日學術

在殷商時期,黃土高原在馬蓮河中西部流域、清水河南部流域、黃河蘭州至清遠段流域已然形成。

這一時期主要的城市群,卻仍被森林包圍,只有西安北部、三門峽至洛陽平原、臨汾地區出現了少量的植被真空。

由此說明,雖然城市發展破壞了部分植被,但黃土高原的大規模出現與人類活動並無直接關係。

捌.

彼時,安陽殷墟附近,農人種植水稻,有商旅牽大象徐徐經過,孩童追逐著打獵竹鼠,卻被這象駝著的,在附近森林裡打到的獏、水牛和野豬肉所吸引。

商人們招呼著要賣這些肉,大家拿出了甲骨、貝以及逐漸通行起來的銅幣爭相購買,貨商也拿出首都的新貨幣,擇購了些稻穀,準備到下座城市去賣。[6]

而在今天呢?河南全境種植旱稻,無大象、竹鼠、獏和水牛。

圖1-1-5.中國年平均氣溫及挪威雪線海拔變化圖.每日學術

圖中可見,在公元前1000年,氣候出現巨變。

時商紂王帝辛在位,商朝在數百年的統治中逐漸形成了錯綜複雜的政治結構,腐敗深重的貴族集團與不得不為維持邊境安全而進行的徵戰,都在消耗著商帝國的國力。

帝辛大力推行改革,卻遭遇千年大寒,中國萬裡顆粒無收,周朝趁機攻入突然國庫空虛的殷商。

商始失統御位,由「天下共主」一落為奴,終分為武庚朝歌、微子啟宋、康叔封衛與箕子朝鮮。(箕子,朝鮮之祖)

由此,大量專家學者,對商紂王是否「為紂虐」產生了懷疑。

根據古史辨派創始人顧頡剛在《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中統計,周《尚書》以來歷朝史籍共堆疊罪名達七十項,歷史跨度長達兩千年,其中大多可視為是歷史久遠的虛假臆測。[7]

武王克殷實僥倖,萬惡朝宗集紂軀。

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8]

郭沫若

《中國基本氣候結構》

壹.

中國以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

中國北部有西伯利亞高氣壓中心,和蒙古國附近形成的龐大高氣壓(中心氣壓達1040百帕)。而東方的阿留申群島則形成了阿留申低壓,南方赤道形成了赤道低壓,兩地低氣壓中心氣壓都在1000百帕以下。[9]

由於印度洋暖溼氣流,在通常情況下無法翻越青藏高原以進入中原地區,故中國大陸主要是南北高低氣壓交替作用,進而形成了大陸性季風氣候。

在冬季,蒙古高壓氣流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後,轉向為西北風入阿留申低壓區,而在淮河線附近,其風向則轉為東北風入赤道低壓區。

在夏季,中國除高原地區外,中東部幾乎完全被熱性低氣壓盤踞,。

於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都有強大的副熱帶高氣壓,東南沿海與緬甸至雲貴高原線,在蒙古高氣壓北移後都會迅速進入中國,進而形成悶熱多雨天氣。

由於撒哈拉沙塵連年流入北緯30°環線,而中國的冬季時間一般比夏季時間要長,因此會在全境積攢大量沉沙,而夏季多雨的氣候特性則會將沉沙變為沃土。

這便是中國農耕文明誕生的關鍵基礎之一。

貳.

哥本哈根大學物理研究所W·Dansgaard教授對格陵蘭島(北緯70°,西經42°)進行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結果,在與竺可楨教授整理的中國氣候變化資料對比後會發現,兩者幾乎平行。

圖1-1-6.一千七百年來世界溫度波動趨勢圖

《竹書紀年》有載,周孝王時,長江重要支流,漢水,有兩次結冰,分別發生於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

《竹書紀年》又提到,在結冰之後,緊接著就是大旱。這就表示,在公元前十世紀左右,中國兩江流域的西部地區均處寒冷。

《詩經·豳風》中的下列詩句,是關於離長安不遠的豳地: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

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詩經·豳風》

同時代作品中:

摽有梅,頃筐塈之。

《國風 · 召南》

瞻彼淇奧, 綠竹猗猗。

《衛風》

召南,即雍州,今陝西中南、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新疆、內蒙部分。

衛國,地處冀豫魯交界。

現代的兩地,大規模的竹、梅林均不存在,代之為戈壁與灌木林。

而根據挪威國科院對挪威雪線(北緯59°,西經10°)的統計(詳見圖1-1-5.),我們發現,中國的氣候變化與挪威雪線的變化幾乎平行。

英國G·Manley教授對英格蘭(北緯52°,西經1°)的氣候統計,和列寧格勒地球物理總臺的統計,則分別證明,西歐氣候變化約遲於東歐與中國五十年上下。[10]

加拿大地質調查所,通過分析安大略省(北緯50°,西經90°)的古代土壤中所遺留的孢子花粉,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在距今三千年至二千五百年前,有一次寒冷時期;但嗣後又轉暖的情況,與中國和格陵蘭相似,與西歐略不同。[11]

我國涂長望曾研究「中國氣溫與同時世界浪動之相關係數」,得出結論:中國冬季(十二月至二月)溫度與北大西洋浪動的相關係數為正,但其指數不大。換言之,即中國冬季溫度與北美洲大西洋岸冬季的溫度,有類似變化。[12]

圖1-1-7.北極地圖

由此推論出,西伯利亞高氣壓的移動,是緩慢卻波及整個北半球主要大陸的。而受北大西洋洋流等因素影響,西伯利亞高氣壓對西歐產生的作用,較其他地區緩慢。

這一重要區別,將為莫斯科大公國因西歐皮毛需求上漲而大規模東擴,和蒙元帝國因氣候寒冷而早已收縮至西伯利亞與北蒙地區,進而促使雙方在更大的權利真空範圍內,產生大規模軍事衝突,提供了重要線索。

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差,使得莫斯科大公國擁有了足夠的力量去對抗因與明朝的戰爭而疲憊不堪的蒙古軍隊,為後世的俄羅斯帝國與蘇維埃政權,儲備了充足的領土基礎。

注釋:

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氣候「變冷說」一度成為主流。

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發表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萬年軌道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萬年為暖期。按此規律,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

日本氣象廳朝倉正1973年撰文預言,地球將於21世紀進入「全球變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環境研究所布萊森認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緩慢地進入另一個大冰河期;

NASA數據顯示,每年在大風等氣候條件的作用下,平均有1.82億噸的沙塵被從撒哈拉沙漠西邊(經度為15°W)吹起。

參考資料:

[1] 《關注氣候:中國氣候及其文化影響》,林之光,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年 8 月 1 日

[2] 第三節內容均整理自《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竺可楨,中國考古學報,1972年 第一期

[3] 分別統計自《宋史·地理志》,唐《通典》,《元史·地理志》;

[4] 《夏朝立國前後的氣候突變與中華文明的誕生》,王紹武,1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科學系,北京 100871;2 中國氣象局 國家氣候中心 氣候研究開放實驗室,北京 100081;

[5]《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體)[M]》,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2000,pp.1-118.

[6] 改編自《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竺可楨,中國考古學報,1972年 第一期

[7]《紂王形象的演變及其文化意蘊[J]》,李亦輝 李秀萍,中州學刊,2012年 第二期,pp.161-166.

[8]《安陽圓坑墓中鼎銘考釋[J]》,郭沫若,考古學報,1960年 第一期,pp.1-5.

[9] 《關注氣候:中國氣候及其文化影響》,林之光,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8.1.

[10] Manley,G.,1959 Temperature Trends in England, Archiv fiir Meteorolog, Geophysikund Bioklimatologic, 9, 3-4, 413-433.

[11] Johttsen, S.G., Dansgaard, W., et al. 1972 Oxygen Isotope Profiles through theAntarctic and Greenland Iee Sheits,Nature,Feb. 25, p. 434, Fig.6.

[12] Terramae, G., Notes on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Changes in Canada; SolarVariation, Climatie Change and Related Geophysieal Problems, pp. 665-666.

作者:Angelo Wong

初審:Nemo Cater

文章禁止轉載或洗稿。如有發現,將會直接起訴。

留言區很多小夥伴不知道,留言區可以粉絲間互動,也可留言圖片噥

相關焦點

  • 綜述:中法氣候變化領域合作基礎紮實、前景廣闊
    新華社巴黎12月11日電 綜述:中法氣候變化領域合作基礎紮實、前景廣闊新華社記者陳晨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中法高級別戰略對話等不可或缺的重點議題。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如何深刻學習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什麼?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11月14日召開的2020年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氣候影視大會上,周晉峰應邀在主論壇——「氣候變化與綠色復甦」做主旨演講,演講的題目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就上面三方面問題進行細緻講解。
  • 高棉帝國,莫切文明,瑪雅文明……盤點那些失落於氣候變化的古代文明
    莫切人修建了完善的水利灌溉網,種植玉米和菜豆,然而在公元560年以後,莫切文明開始衰落,在那段時間裡,莫切人拋棄了他們建在海邊的城市,紛紛遷往內地,他們的水利灌溉網也被掩埋在了沙丘之下。 今天的研究顯示,莫切文明的衰落也可能肇因於氣候的變化。
  • 古蜀文明再吐芳華——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綜述
    古蜀文明再吐芳華——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綜述 10月22日至23日,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成功舉行,一場看似「高冷」的專業會議演繹成考古嘉年華:專業會場火熱,公共講座爆棚,考古成果展因觀眾過多不得不「限流」……  一個中國考古學界的重大共識在這樣的氛圍中形成:「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寶庫,世界青銅文明的明珠!」  近20年前,中國考古學會第十次年會在成都召開,由此推動了四川考古事業大踏步前進。
  • 關於文獻綜述,這篇文章說透了!
    如下是常見的中文資料庫: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知網) 萬方資源(含期刊、學位論文、會議、 成果等) 讀秀學術搜索 超星數字圖書館
  • 綜述怎麼寫?這篇文章講的最好!
    本文由掌橋科研整理,平臺提供中外文獻檢索獲取服務,擁有1.8億+篇,月更新百萬篇,是科研人員與碩博研究生必備平臺之一。最近小夥伴們是不是面臨論文綜述該怎麼寫的煩惱呢?不用擔心,關於論文綜述的那些事,請看本期論文寫作專題。一●什麼是綜述綜述,又稱文獻綜述,英文名為review。
  • 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改變傳統認識
    原標題: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全球氣候變化——《自然》雜誌首次刊登我國海洋領域研究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誌正式發表。
  • 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發布《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和...
    《綜述》用較為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環境風險分析相關的工具和方法。《綜述》主要涵蓋三個方面的內容:1)對環境風險分析的關鍵步驟進行了總結;2)根據使用者和風險類別,對環境和氣候風險分析的方法和工具進行了介紹和討論,重點介紹了各類環境和氣候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方法;3)綜述和討論了ESG和自然資本風險分析等方法。
  • 篇篇重磅!10篇綜述回顧2020年光學研究熱點!|Advanced Photonics
    Advanced Photonics(AP)是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主辦,中國雷射雜誌社與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聯合出版的高水平期刊,創刊於2019年,致力於發表領域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編輯特為大家整理了AP 2020年發表的10篇綜述類論文,研究方向涵蓋光學頻率梳、壓縮超快成像、太赫茲表面等離子波、鈣鈦礦納米晶等。篇篇重磅,不容錯過!
  • 文獻綜述,這篇文章說透了,值得收藏
    如下是常見的中文資料庫:•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知網)• 萬方資源(含期刊、學位論文、會議、成果等)• 讀秀學術搜索• 超星數字圖書館• 萬方學術期刊• 萬方學位論文• 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 龍源期刊網• 人民日報常見外文資料庫有:• ScienceDirect
  • 校園文明之花朵朵開——嘉峪關市文明校園創建綜述
    校園文明之花朵朵開——我市文明校園創建綜述馮樂勇一所學校,除了傳授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和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學生的文明素養是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的外化。近年來,全市各學校非常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了核心位置,通過各種工作、活動強化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並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進一步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打造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 中國氣候並不適合人類生存,什麼氣候最適合?
    全世界公認的適合療養的氣候,一個是地中海氣候,一個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別的氣候,要麼太熱,要麼太冷,要麼又冷又熱,要麼太多雨潮溼,要麼氣候冷熱極端,沒有一個是全年適合人居住的。適宜的氣候類型,要滿足三個條件,①溫度適宜,不能過高或過低。從文明史的角度來說,人類早期的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波斯、古希臘、古代中國這些也都誕生在溫帶地區。從當今世界人口來說,大部分人也主要生活在溫帶地區。溫度劃分的話,溫帶地區氣候是最適宜的。②降水適宜。赤道附近並沒有中國東部地區夏天熱,但是下雨實在太多了。
  • 氣候變化是真兇?瑪雅文明的消亡或與降水大量增加有關,農業不利
    瑪雅文明是古代分布於今墨西哥東南部等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瑪雅文明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後古典期。瑪雅從來不像中國、羅馬及埃及等文明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但因為沒有冶金術,農業技術薄弱,無法支撐起龐大的人口。
  • 文獻綜述怎麼寫?這篇文章說的透徹!
    然而,在國、內外各種刊物層出不窮、文章不勝其數的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搜索到多達數百篇有時甚至上千篇的相關文獻,以至於無從著手閱讀、分析。我們建議首先應該重點搜集和閱讀有代表性的文獻,特別是對相關研究產生重大影響的種子論文(seminal paper),然後再搜集和閱讀次要一些的文獻。那麼,如何查找代表性文獻呢?請教導師當然是最簡單、有效的途徑。
  • 三峽大瀑布旅遊區十一接待綜述:文明有序,5A服務暖人心
    三峽大瀑布旅遊區十一接待綜述:文明有序,5A服務暖人心 2020-10-09 0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盤點 | 2020年5篇圖像分割算法最佳綜述
    綜述一【1】使用深度學習進行圖像分割:綜述標題:Image Segmentation Using Deep Learning: A Survey作者:Shervin Minaee, Demetri Terzopoulos連結:https://arxiv.org/abs/2001.05566本文梳理了172篇相關文獻。
  • 氣候寒冷冰雪覆蓋的北極地區,原來始終以獨特方式在影響人類文明
    北極地區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手段就是「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北極通過氣候變化來間接影響人類文明,當然北極地區的氣候變化也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這裡的變化主要是「冷暖」的變化。從此,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亞非歐三大洲生活的人類和美洲生活的人類,開始了各自獨立的文明演化進程,甚至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直到哥倫布橫跨大西洋,才再次發現這片世界上人類早就發現了的美洲大陸。人類文明在兩處分離的區域中演化,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在亞非歐三大洲演化出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和中國文明等五大區域,在美洲演化出了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等。
  • 我整理了三百多篇論文,得出了寫文獻綜述的這些經驗
    文獻綜述的目的最終的碩士畢業論文裡,文獻綜述的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而讓我們這些「研究者」寫文獻綜述的目的在於總結和整理前人的關於某一個問題的研究成果,然後說明自己的這篇論文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有什麼創新或者意義,又或者說是另外的一種研究方法的更新。
  • 《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
    這篇綜述討論了在理解PDC內部的複雜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氣流動態和危險足跡方面的最新進展。通過測試各種構造抬升率和氣候因素,他們確定冰川山地貌與河流系統一樣,同時受到氣候和構造的影響。不過與河流侵蝕相比,冰川侵蝕產生的山體地勢較低,是更有效的侵蝕力。模擬的侵蝕作用顯示了冰川如何侵蝕和雕刻山脈,從而支持了冰川大鋸的概念。
  • 這篇綜述文章用166篇參考文獻告訴你答案
    來自港科大和第四範式的這篇綜述論文提供了解答。數據是機器學習領域的重要資源,在數據缺少的情況下如何訓練模型呢?小樣本學習是其中一個解決方案。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和第四範式的研究人員綜述了該領域的研究發展,並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