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家史知多少 一

2020-12-20 聚焦劉氏

劉氏家史知多少 一

位於京津冀之郊的東劉十三村史稱十三鋪,為漢高祖後裔嫡孫單字名洪,率四子二侄於明永樂二年從山東萊州府即墨遷徙此地,故居聚館、桃園、道口、蘇家園、十裡河等十三村,素有「伯叔之鄉」的尊稱。

漢劉皇族十三村先祖仍然敬畏曾經顯赫的家世,保留著年年講譜的傳統,家丁們對族譜如數家珍,人文軼事,家長裡短耳熟能詳。

每到大年初一人們就聚攏來到大長門敦睦堂,大長門供奉著始祖和支派十八代祖宗靈位,珍存著一族的宗譜、支譜、門譜;請譜時舉行淨手、跪拜的莊嚴儀式,主持開講的第一句話,常常告誡每個族人:千萬不要忘了我們是漢劉皇族,我們是洪公子孫,你的言行不止代表你自己,你也同時代表一個村、一族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尊嚴,千萬不要忘記你肩上承擔了這份責任和歷史使命;

因此後人在社會活動中,在日常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中,時時處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道、注重家風,不忘家史,不失家傳,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族殊勝之一:4000年的家譜文化史

1

《劉氏大成宗譜》是祖上洪公於公元1404年遷居聚館時保存的世代珍藏老譜,是家族世系的歷史圖籍,記載著漢劉皇族淵源、始祖根脈、支派遷徙、世系繁衍等家族歷史記憶;銘記著祖訓家範,治家格言,族規家戒等豐富的文化遺產,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是家族珍貴的歷史文獻。

2

《劉氏大成宗譜》記載劉氏淵源及圖騰:漢劉皇族源自帝堯,受封於陶,復封於唐,為唐候,故又為陶唐氏,帝堯第九子源明公,受封於劉邑(今河北唐縣),裔孫遂以邑為氏,故為劉氏,是劉氏第一世大始祖,再傳18世至夏朝累公,是夏王孔甲,後御龍有功,封為「御龍氏」。商高宗武丁時,徙封豕韋(今河南省滑縣西南韋鄉),故又為「豕韋氏」至七十二世恩盛公,由江寧(今江蘇南京)移居江蘇彭城沛郡豐邑中陽裡,至邦公七十五世!漢高祖劉邦在秦二世時舉義,歷時五年而創立漢家天下,建都於長安,在兩漢(西漢、東漢)劉氏傳衍十八代,共24帝426年。劉氏圖騰:現在也稱卯金刀,或者說「卯金劉」。銘文上的劉字,以一個武士手執斧鉞一類的兵器為圖騰,象徵威武、徵服,寓意高貴、王者的族系!

3

漢劉皇族的家譜傳承之殊緣

1·國寶文獻《劉氏大成宗譜》歷史上傳至桃園村敬存,因年深日久紙張碳化,本家耆宿於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將大成宗譜重新錄抄,至今443年;清朝初期、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桃園村祖賢亦曾揮毫敬錄;

2·清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三年(1839—1843年)十三村族人在桃園村四賢堂纂輯十三村支譜十三卷歷時五年告慶,現珍藏於西劉莊村;

3·明萬曆年桃園村老支譜記載自七世祖始,十三村各支派外遷情況,清道光和民國後期又延續補錄洪公後裔各支派外遷、失續狀況,現敬存於桃園村;

4·祖傳家譜歷代均為手書本,久經艱辛纂輯於祖賢書法大家,持有流通量很少,族人在一生當中有機緣能瞻集大成之尊譜,須是大福報,大因緣;更為甚者沒有先祖代代護念根譜,後人豈有緣分尋源覓親!超越時空的老譜是家史藏典,國之史籍,家族千秋萬代享受不盡的福報,因此我們對歷代修譜珍牒族賢,應以感恩之心,報德之願,善護傳承感發後人。

5·黃驊市桃園村、西劉莊村是珍存祖傳歷代之大成宗譜、支譜集成者,作為東劉十三鋪後裔族人尋根問祖、合譜接續的重要依據,一時聯繫考證漢劉皇族洪公後裔250個大支派,居170多市區縣,雖年深歷久皆藉賴老譜接續,殊勝之至,功莫大焉!

6·歷代先賢大德傳承尊譜,子孫獲曉家族世系,成為千秋受用的傳世重寶;縱觀家史受歷史和科技條件之限,洪公後裔珍存或目睹集歷代之大成宗譜、支譜世系者甚為稀有。

古人云: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漢劉皇族歷代珍譜愛族,走遍東南西北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家是難捨的根,譜是心中的家,盛世族繁,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全族冀盼集大成之統譜普世甚切。

4

漢劉皇族集大成家譜珍貴价值。

歷史事件一:史載貞觀之治後,大唐皇帝李世民詔令丞相房玄齡遍考天下姓氏家譜,得證只有漢劉家譜根脈顯赫,歷久簪纓,百家尊貴無過於劉;雖代遠年湮,歷代善護傳家之寶,後裔得瞻珍籍《劉氏大成宗譜》,得親漢劉皇族世代祖和根始祖,得詳歷史沿革、地域變遷、世系支派流布等史實;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已被國家文化館和中國家譜文獻中心收藏。

歷史事件二:祖上定居十三鋪後,蘇家園等族村管理北大港大荒地,至渤海一望無際的蘆葦,與周邊共享物產利益。康熙年間鄰村大姓豪族跑馬為邊,獨佔大窪之利,引發雙方官司。當時直隸天津府滄州衙署受理,州衙到蘇家園和桃園村核實譜載依據和字據文書,對方也拿出了所謂的證據,官方要求進一步舉證,於是蘇家園與桃園村先祖一同沿大窪挖掘原始地標,十米方一米深,白灰封鑄,每十裡一個標記,在書證、物證事實證據面前,以律官斷我方勝訴。四鄰盛讚我祖家譜福慧,大姓豪族面對無私無畏的至善人格,遂結秦晉之好,當即將女兒許配聯姻。

歷史事件三:敏忠爺支派九世孫紹宇公,由道口東門二支遷居西劉莊,到十七世祖時,祖塋佔地三十畝田產與鄰村土地交叉,引發爭議,因此訴訟到老鹽山縣衙,雙方各自查找證據;紹宇公十七世孫佔清公、毓珂公、十七世長安公和思忠爺十七世孫藍村公四人同心協力,從老家聚館恭請十三村支譜十三卷(清道光年間在桃園村四賢堂纂輯)上呈鹽山縣衙署,縣衙差官到西劉莊現場勘驗取證,譜載我祖後人久居此地,賴以生存,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舉證有效,於情於理於法依律斷我方勝訴,大顯族譜血脈根源相繼相系殊勝之淵源;族人於2013年築修祖塋立碑念之。

歷史事件四:穿越時空,譜是子孫心中的家。1991年江蘇豐沛郡漢皇祖陵管理處主任、劉氏宗親聯誼會長、劉氏宗親聯誼會創始人劉恆心等宗親,四訪津冀恭請明永樂藏典《劉氏大成宗譜》。組織專家對譜載我祖從史前—夏—商—周—秦—漢到明朝的歷史沿革及根始祖卯金氏受姓、發展、變遷的歷程研究論證,史學家結論道:瞻讀《劉氏大成宗譜》方知《史記》也有不可信處。

據此史實豐縣纂輯漢祖流史、世界劉氏宗譜、統譜;沛縣纂修西漢、東漢諸皇子譜系,廣布流傳世界各地,劉氏宗人爭相傳閱、瞻仰、珍存;江蘇豐沛將《劉氏大成宗譜》作為首部國史收藏,其文物價值和歷史意義是其他文化圖籍難以比擬的;其對劉氏宗譜和統譜修續、劉氏和諧及漢劉文化傳承發展的貢獻無疑將載入史冊。

歷史事件五:2000年後,洪公後裔依據《劉氏大成宗譜》史載實據,到山東、河南、江西、江蘇徐州和南京等地尋祖、祭祠、拜陵稽考,洪公世代上祖直至根始祖根脈故地遺蹟猶存,世系支派及家族歷史沿革記載史據可考,實事求是;後裔瞻譜得福獲祖賜歷史文獻豈非天意,家譜在中華統宗世譜研究會和世界劉氏聯誼論證會上更顯殊勝無比!

歷史事件六:2016年秋,京津冀魯黑吉遼等地漢劉皇族256個大支派合譜接續,藉賴眾志擼力使先祖洪、漢、青合成大譜系,此統譜問世告慶,合族甚慰之至。盛世寶典以慰藉洪、漢、青後裔期冀珍存集大成宗譜、支譜世系之遺憾;各地親族能覓緣源,得親祖根,通覽闔家大牒,慎終追遠,功德大焉!其深遠的政治、經濟、和諧社會效益不可估量。

弘揚劉氏文化 傳播家族資訊 凝聚劉氏智慧 促進交流發展

相關焦點

  • 國外的劉氏大全,劉氏宗親快來看看!!
    據片泓基《從族譜學看韓中交流史》一文中還批露,當年日本侵略朝鮮時,大批中國明朝軍隊開進朝鮮,幫助朝鮮抗日。這些抗日援朝的將領後來有20多個姓氏留在朝鮮成為新的歸化姓氏,其中就有一支來自浙江的劉姓。2日本日本的劉姓,日本是劉姓較早到達的海外地區之一。據日本史籍記載,劉姓最早到達日本是兩漢時期。
  • 重慶萬縣董家豬羊壩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始祖劉普隆,元末奉母攜二子珉一、珉二,由楚入蜀,與次子劉珉二定居萬邑豬羊壩,始祖婆徐氏與長子劉珉一上溯至重慶定居於城南柳市裡梁相塝以賣卜為業,時元服窄袖,珉一獨服大袖,遂號大袖劉氏,實我族一支也.大袖劉氏字派:君子澤長,善人祚永,觀國之光,承家有慶.
  • 劉氏的四大脈系
    北派則在西漢時期遷居南陽,後來宗族崛起,一躍而成為東漢皇族帝系,其後裔分布在中原及全國各地。長沙定王開湖南劉氏之先導,後裔集中分布長沙郡與零陵郡,此為一大脈系。其二為定王子孫先遷播外地,然後在後世的歷史浪潮中返遷湖湘,明清「江西填湖廣」的大移民,劉發的後裔佔劉氏遷湘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定王子孫自江西、廣東等地遷回湖南者,其中以江西為盛。
  • 大連牟平大莊文登鴨灣劉氏——劉氏文化
    劉欽奎老人和劉維木在2008年間已盡八十高齡,在歷經三年多的編寫過程中,與部分編寫委員同樣奔走在遼魯大地上,走遍千家萬戶訪盡兩地劉氏族人,收集了劉氏變遷史及各代撰寫家譜資料,查清了兩地族人約有267個世系分支。
  • 江西各地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笪橋劉氏:   笪橋劉氏是安福又一劉姓望族。這個宗族因產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劉敞、劉(分攵),道教上清派祖師魏夫人、禪宗七祖行思和高僧劉智達、名將劉建緒等名人而蜚聲中外。   據族譜記載,安成笪橋劉氏屬於彭城劉氏大宗中的楚元王劉次一派,以劉遐為開基初祖。
  • 這支劉氏祖源存疑
    任期滿後,劉遐就在笪橋(今江西省安福縣山莊鄉笪橋村)定居下來,這一房子孫,被稱為安成劉氏或笪橋劉氏。譜稱這個家族世系是:楚元王劉交--休侯劉富--光祿大夫劉闢疆--劉德--劉向--劉伋--劉厚--劉浚--劉毅--劉節--劉昌--劉震--劉表--劉琦--劉鉉---劉伯陵--劉文(又稱劉乂,劉伯陵另一兒子劉振--傳25世至劉佩玉,為鳧溪、茶坊劉氏始祖)--劉遐。劉遐為安城劉氏的開基祖。
  • 【我從哪裡來】天下劉氏 祖根魯山
    河南商報記者 姬中貴 文/圖 日本劉氏 日本大姓高橋,其實是漢朝帝裔 據中日兩國多種史籍記載,劉姓人最早到達日本,是在兩漢時期。 如今,日本的原田、高橋、大藏等著名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阿知王。阿知王名叫劉阿知,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 《中國書法》:《劉岱墓誌》的史料價值——兼談東莞劉氏的身份問題
    我們在這種實用的書寫中看到了古人書法造型之美觀,進而窺知古人在某一時段的書寫習慣與審美趣舍,我們也發現古之碑誌因其志主的身份、家族、地域等背景,也有書法精粗、優劣之區別,所以碑誌的「文獻」之考察,亦關乎書法史與書法美的論列與辨識,由造型之表而探文獻之裡,庶幾能較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書法之深層意義。所以,我的訪碑在關注書法意義的同時,亦欲在當下能看到的碑誌原石中鉤沉其史料價值與文化價值。
  • 天下劉氏祖根在魯山 日本大姓高橋實為漢朝帝裔
    遠遷日本的劉阿知  在朝鮮半島,劉姓是有名的大姓。日本的高橋、原田等數十個姓氏,其實都源出劉姓。據統計,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劉氏後人約有1000萬,世界各地都有劉氏後人居住。  河南商報記者姬中貴文/圖  日本劉氏  日本大姓高橋,其實是漢朝帝裔  據中日兩國多種史籍記載,劉姓人最早到達日本,是在兩漢時期。  如今,日本的原田、高橋、大藏等著名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阿知王。阿知王名叫劉阿知,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 石陣劉氏:劉碧峰簡歷
    賜進士出身 欽加同知銜 東河即補通判 前刑部江蘇司主事 愚弟唐簡擊頓首拜撰作者簡介:劉富民,原安陽日報社記者,副高級職稱,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有《鮮花盛開的地方》、《走進太行大峽谷》畫冊。精彩往期----【劉家大院傳統文化】「老氈帽」名稱的由來鏡頭下的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傳統文化】主人院的文化底蘊【劉家大院傳統文化】大院傳統文化的精髓劉氏莊園:古建築蘊含的國學文化(一)【劉家大院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門墩文化
  • 劉氏教育|2020年暑假招生簡章
    經過多年實踐,劉氏教育擁有了更加嚴格的教員審核、更加科學的質量管控、更加豐富的共學活動。我們希望每一個與劉氏相遇的你,都能更加堅定,更加快樂。劉氏教育一直都在,與你一起追逐夢想。效果極佳的學習體驗;一群零代溝的教員;來自大學的知心朋友;良好的學習、閱讀習慣和開闊的視野;以及,源源不斷的動力!
  • 散文||劉宏謨先生與《劉氏語通》
    《劉氏語通》是一篇關於漢語語法的著作,屬於語言學中語法學的範疇。我對《劉氏語通》的熱情與興趣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直熱愛文學的我,由於沒有系統地學習漢語言文學的相關課程,歷來對相關的學科也一直有興趣,對略顯枯橾的語言學也不例外。《劉氏語通》的作者劉宏謨先生和我有著較近的親緣關係,他是我母親的舅舅,我稱大舅姥爺。若非如此,在浩瀚的書海中,我可能與《劉氏語通》也不會謀面。
  • 王記錄|在史法與史義之間:劉知幾的經史觀與史學批評
    (一)經史一貫,論史書名目及體裁流變    劉知幾考察史書流變,自覺把經書置於史學發展的序列裡進行討論。《史通·題目》云:「上古之書,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書》、檮杌、志、乘。自漢以下,其流漸繁,大抵史名多以書、記、紀、略為主。」
  • 沙畫表演 劉氏家族
    劉姓溯源hxliushi  一、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勳)之後,受封於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後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後,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
  • 八代將軍遺留劉氏家族尚武風
    劉氏在聊城的故事始於明朝鎮遠將軍劉通。劉通原籍南直隸沛縣廣戚鄉塔墟村,洪武初入平山衛籍,落戶東昌城內。劉通故宅位於光嶽樓西南角(今工商銀行處)。因劉通為鎮遠將軍,其後代有數人被封為懷遠將軍,所以劉家大院在明朝被人們稱為「將軍府」。   「劉通之後,劉裕、劉鑑、劉瑀、劉傑、劉寵、劉武臣、劉即貴皆為平山衛指揮同知,前後世襲將軍職銜的共計八位。」劉洪山說。
  • 福建劉氏遷臺錄
    福建劉氏遷臺錄劉氏來源較複雜,擇其要者有祁姓劉氏和姬姓劉氏。   祁姓劉氏:帝堯陶唐氏,姓伊祁,長子源明公子永河受封於劉(今河北唐縣),傳至劉累,以能擾龍,即養獸專家,事夏帝孔甲,封為御龍氏,後定居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是為劉氏。
  • 讀蔡東藩《五代史演義》札記
    諸王易守紛爭起,更使新元一載亡。潞王篡位後唐家國起沙陀,封地封王子嗣多。也是權臣喜生事,乾坤翻轉屬從珂。讀《五代史演義》札記(之四)閩帝被弒一自登基似發瘋,竟將淫亂導庭中。荒唐造極人神憤,終致渾身數窟窿。乞番破敵一表招來攻晉陽,契丹施救解危亡。
  • 「創視野333」臺灣大學生參訪團到襄陽漢家劉氏茶園參訪
    8月2日,由全國臺企聯兩岸交流委員會組織,襄陽市臺協承辦的「創視野333」臺灣大學生參訪團一行32人,在全國臺企聯副會長、襄陽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襄陽鹿門旅遊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碧緣的帶領下,到襄陽市穀城縣漢家劉氏茶園參訪。
  • 臺灣劉氏宗親「祖地尋緣」,祭拜先祖心懷感恩
    7日上午,由龍巖人民廣播電臺主辦的「祖地尋緣」臺灣客家媒體祖地行暨兩岸客家記者、學生重走客家先民遷徙路活動一行50多人,參觀走訪了長汀縣客家歷史博物館、明清古街、古城牆、三元閣以及客家母親河塑像,期間為圓四位臺灣劉氏宗親的尋根夢,主辦方龍巖人民廣播電臺還貼心地增加了參訪長汀縣劉氏家廟的行程。
  • 《燕翼堂》劉氏一門八烈士的抗日家族
    《燕翼堂》劉氏一門8烈士的抗日家族        圖文整理 /劉敦傑 劉雙剛按:在建國70周年的清明節來臨之際,本號特推出八樓劉「燕翼堂」劉氏一門八烈士的英雄簡介。緬懷先烈,昭示後人,紅色家族,紅心向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