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國內購物狂歡
國外關注大選
但
熱鬧都是他們的
考研er只有
學習 學習 還是學習.
新一期的熱點出爐啦
快來看看吧
-
社會熱點
美國大選
雙十一
-
行業熱點
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
公開徵求意見
時事新聞的著作權明確
媒體融合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
當地11月3日,美國大選投票日開啟。11月7日,美聯社報導預測拜登獲得2020年總統大選勝利,隨後全美各大媒體跟進,拜登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隨後,拜登在twitter上更改了認證。
然而,川普不是很想承認這個預測結果,要求停止檢票、發起訴訟稱選票欺詐、連發推文說選舉存在舞弊等行為也是讓大家著實震驚。
據多家美媒13日統計,全美所有州的選舉人票歸屬已確定,拜登獲得306張選舉人票,川普獲232張選舉票。
田心說
對於美國大選事件,背後存在很多考點,我們可以從狂歡理論、後真相、數據新聞、政治傳播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首先,狂歡理論。巴赫金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階級社會中,過著兩種生活,一種是日常的生活,一種是狂歡式的生活,而這兩種不同的生活必然產生兩種不同的世界感受。在此次大選中,微博上各種關於兩位候選人的段子和表情包頻出,人人都成了網絡狂歡的參與者,網友們過著一種巴赫金口中的狂歡的生活。
其次,後真相。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把「後真相」(post-truth)選為「年度詞彙」,並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自2016年川普當選之後,頻繁藉助社交媒體發送信息,引導輿論,加之新技術助推,加劇了後真相語境的塑造。這次大選中,被商業邏輯主宰的社交媒體界面依舊充斥著謊言與假新聞,其次,社交媒體軀體上缺少社會責任的基因,在虛擬公共空間,各路人馬為換取點擊率不斷降低底線,發布「你想知道」的內容來迎合原有觀點、加強偏見,導向極化社會,由此導致的社會異化程度也令人驚訝。
再次,數據新聞。這次美國大選,財新網與Fox News藉助可視化手段對選前民調數據進行整理為網友提供更清晰的解讀。大家可以把這兩家的可視化報導作為數據新聞的案例進行積累哦~
最後,政治傳播。政治傳播是指存在於政治行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以達到特定的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為價值取向的、以符號和媒介為途徑的使政治信息得以流動的過程。在美國大選中,兩位候選人會通過辯論來爭取當選總統的機會,辯論的話題也事關美國經濟、政治。在塑造自身形象的同時,將國民關心的問題傳播出去。
除此之外,同學們還可以從假新聞、事實核查、個性化推薦等角度進行分析哦~除此之外,同學們還可以從假新聞、事實核查、個性化推薦等角度進行分析哦。在傳播學經典研究當中,《人民的選擇》、沉默的螺旋、議程設置、傳播技巧...等也值得被關注。
雙十一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網絡促銷日,源於淘寶商城(天貓)2009年11月11日舉辦的網絡促銷活動。2020年11月1日至11日,2020天貓雙11訂單創建峰值達58.3萬筆/秒。11月1日至11日0點30分,2020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季實時成交額突破3723億。
田心說
關於雙十一,大家可以了解以下知識點:
首先,雙十一網購熱現象出現的原因。網際網路技術不斷發展,大眾網購消費習慣不斷被培養等社會環境因素是其原因之一;從眾及認同心理(人們希望被同一階層成員接受的心理)等心理因素也促成了雙十一的網購熱;此外,還和商家的各種營銷密不可分。
其次,雙十一的消費心理。商家不僅抓住了受眾的從眾心理,還滿足了消費者追求高性價比的「求實」心理。此外,每個人都有購物慾望,用戶在參與雙十一購物時,還渴望享受「雙十一」購物快樂的狂歡氛圍。
再次,大家還可以用一些經典的理論對其進行分析。如使用與滿足、傳播的儀式觀、消費社會等。
最後,雙十一的營銷策略。不管是頭部主播進行直播帶貨,還是聯合各大衛視打造的「雙十一晚會」,以及社群營銷、病毒式營銷的巧妙使用,都促進了雙十一購物的持續火熱。
延伸閱讀:
「雙十一」買了什麼?小田心吧裝滿知識的購物車給你整理好了!
01
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
公開徵求意見
11月1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了《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具體內容請掃二維碼閱讀:
田心說
意見稿指出,從事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確導向,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網絡生態。
意見稿還對直播營銷平臺、直播間運營者和直播營銷人員、監督管理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此意見稿雖未正式實施,但也體現了國家對直播電商這種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視和推動。
大家可以在回答直播營銷相關題目,尤其是亂象的對策建議時進行適當引用。如「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起草了《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這對網際網路直播營銷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有正向意義。」此外,意見稿的具體內容也可以當做問題改進措施放在合適地地方進行引用哦。
據人民日報報導,11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著作權法》的決定,這是這部重要的智慧財產權法律時隔10年的一次重要修訂。修改後,原法中「時事新聞」不適用《著作權法》,改為「單純事實消息」不適用。新法明確了新聞報導的著作權保護、適用原則,「時事新聞有版權」終於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確。
這次《著作權法》明確了新聞報導有著作權,只有「單純事實消息」不適用。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智慧財產權。智慧財產權是指人們就其智力勞動成果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通常是國家賦予創造者對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享有的專有權或獨佔權。智慧財產權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無形財產或者一種沒有形體的精神財富。新聞報導凝結著記者的專業知識、人脈積澱以及創新勞動,新聞採寫的過程當中已然產生了智慧財產權,理應受到保護。
第二,新聞法律法規。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國家制定和頒布一系列適用於各種新聞傳播媒介(包括報紙、刊物、廣播、電視、新聞電影等)的有關新聞採集、傳播、出版、交流的法令規章作為新聞媒體行業的遵循。本次著作權法的修訂,也是在自媒體興起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做大、做強新型主流媒體的制度保證。
第三,時事新聞與單純事實消息。本次修訂改「時事新聞」不適用《著作權法》為「單純事實消息」不適用,一是因為時事新聞報導應該受到保護(上述第一點已論述),二是因為「純消息類新聞」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並不包括作者的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如果對純消息進行著作權保護,就會嚴重影響公眾的知情權,所以可以不適用於《著作權法》。
另外,此次《著作權法》修改也可以作為媒介批評練習材料使用。
延伸閱讀:
新媒體藍皮書帶讀14|新媒體「版權保護」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關於該事件,我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第一,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資訊時代背景下一種媒介發展的理念,是在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的基礎上的傳統媒體的有機整合。媒體融合從2014年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一直備受關注。在中央和國家層面的不斷推動下,我國媒體融合發展進入到了新階段。此次發展規劃表明其在未來仍然是學界業界關注的熱點,也是考試的重要考點。
第二,全媒體傳播。全媒體是人類現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它體現的不是「跨媒體」時代的媒體間的簡單連接,而是全方位融合。全媒體並不排斥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而且在整合運用各媒體表現形式的同時仍然很看重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並視單一形式為全媒體中「全」的重要組成。它在傳媒市場領域裡的整體表現為大而全,而針對受眾個體則表現為超細分服務。在理解了全媒體的核心之後,大家在答題過程中可以多使用「全媒體傳播」這個詞。
第三,新型主流媒體。新型主流媒體是新媒體與主流媒體融合後的產物,是憑藉內容優勢、資源優勢與品牌優勢,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新舊媒體一體化發展, 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形成具有強大傳播力、 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的全媒體。新型主流媒體打破了傳統媒介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以及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使得媒體個性化更突出,受眾更廣泛,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
第四,縣級融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要求把融媒體建設和信息化建設結合,促進媒體功能與智慧政務的融合,要求延伸媒體服務範疇,由提供媒體信息產品逐步轉變為綜合信息服務,打通宣傳思想工作「最後一公裡」。
延伸閱讀:
史上最全「媒體融合」專題筆記送給你!中央廚房、縣級融媒體...都有!
主流媒體到底指什麼?什麼優勢新型主流媒體?今年大概率會考哦!
田心說
此次熱點中行業熱點較多,需要大家深刻理解,善於分析和使用。另外,你對上述熱點有哪些不一樣的看法,或者還有哪些熱點是你想要進一步了解的,歡迎在文末給小田心留言哦~快來和小田心一起討論吧!
-
聯繫我們
立足川大 輻射西南
專注於新聞傳播類考研
歡迎加入全新Q群交流
21級\20年底初試
川大2021級:970443302(20年底初試)
西政2021級:861136765(20年底初試)
成理2021級:964351786(20年底初試)
川社科院2021級:1103092753(20年底初試)
22級\21年底初試
川大2022級:808756384(21年底初試)
西政2022級:1057443902(21年底初試)
成理2022級:845184616(21年底初試)
川社科院2022級:1080480439(21年底初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