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賺不賺錢不說,但是一定能滿足你對它的全部想像

2021-02-15 北京大學出版社

今年高考考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留守女孩鍾芳蓉,在媒體報導她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之後,關於她的消息迅速衝上熱搜。隨之而來的一種聲音是:考古學沒「錢」途。

這種聲音迅速被「冷門小圈」裡平時埋頭搞研究的考古界大佬們反駁,@北京大學 也轉發了鍾芳蓉的微博,歡迎她的報考。

擔心考古學就業問題的網友們有出於現實的考量,不過專業之間的區別並不單純在於畢業後的平均薪資。在選專業時,能夠對以後要學習的專業有所了解、有所喜愛、有所預期,不盲從盲選熱門專業,就已經是極為難能可貴的事情。

再說,作為被容易被誤解專業之一,大家真的了解考古學嗎?

看到考古學這個名字,一般人總認為這是一個古老的學科,其實不然。和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學科相比,考古學在人文學科中相當年輕。

在西方,考古學自誕生以來到今天僅一百五六十年。

在中國,新文化運動啟發了中國學術界對傳統上古史體系深深的懷疑,從而提出重建上古史的任務。於是,考古學這門產生於西方的學問始為中國學術界接受,並被視為擺脫重建歷史時缺少材料的窘境的主要辦法,被寄予厚望。從那個時候算起,中國考古學發展至今才剛滿百年。

當人們還在四處尋覓重建歷史的辦法時,常領風氣之先的北京大學在1922年就在國學門下成立了考古學研究室。這是中國第一個考古學研究機構。

自此,北大考古學人在動蕩時局中,盡其所能地開展考古活動。不過,真正系統的學科建設則晚至1952年才開始的。是年,北大歷史系成立了考古專業,著名考古學者蘇秉琦先生出任專業第一任主任,宿白先生擔任副主任,延攬群賢,篳路藍縷,開啟山林。

如今的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已經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專業領域覆蓋完整的考古文博學院,執全國高校之牛耳,為中國考古之重鎮,在國際上也有極大的影響力。

可以說,北大考古學的歷史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一樣長,中國考古學的每次重大進展,都有北大考古人的貢獻,北大考古學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是中國考古學術發展的代表和縮影。

這麼理解吧,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鐘芳蓉,拜入了中國考古界的第一大門派。

說了這麼多,大家知道了北大考古在考古界的地位,也知道考古學在中國是20世紀初西學東漸的一門學科。但是考古學到底是什麼,恐怕大家的想像還停留在戴著安全帽、拿著小鏟鏟、在坑旁蹲成一排的灰頭土臉的考古學專業學生的模樣。

考古學立足於物質文化,會挖土當然是有必要的,但光會挖土可不行。很多人想像中的考古故事,就是考古人用各種黑科技,克服各種困難,讓極具有歷史價值的珍寶得以重見天日,上交國家。顯然這個故事並不屬於考古,而是屬於盜墓……

有這種認識也很正常,因為重大的考古發現常常是新聞媒體的頭條,印象裡好像隔三岔五就能看到西安挖地鐵又挖出古墓了呢。

中國猿人頭骨、殷墟、馬王堆漢墓、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傳奇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我們似乎對考古學並不陌生,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英國考古學家倫福儒和巴恩對考古學有一個頗為浪漫的描述:

考古學部分是搜尋古代的珍寶,部分是科學工作者縝密的探究,部分是從事創造性的想像。

她既是在伊拉克沙漠裡烈日下的辛苦發掘,在阿拉斯加冰天雪地裡對愛斯基摩人的觀察,對佛羅裡達海域西班牙沉船的潛水考察,在約克市羅馬時代陰溝裡的勘探,她也是進行解釋的艱巨工作,以便了解這些工作和發現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

因此,考古學既是野外的一種體力勞動,又是在書房和實驗室裡智慧的創造。這正是考古學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之所在。

這裡對考古學的工作做了形象而浪漫的描述,令人神往,同樣也提到了考古學需要「進行解釋的艱巨工作」,這正是非專業人士因為不理解而容易忽略的部分。

其實,現代的考古學其實已經走過了早年挖寶的初級階段。當然,哪個考古人不想發現一下像秦始皇兵馬俑這樣的世界奇蹟呢?但考古學的真正力量,是在於從平淡無奇的遺物中,探尋和復原從前的人類是如何生活、從前的社會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英國考古學家皮戈特甚至將考古學定義為「一門研究垃圾的科學」,以此消解公眾認為考古就是挖掘古代珍寶和尋找失落文明的誤解。

總體而言,考古學可以分為史前考古學與歷史考古學。

史前史一般是指人類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歷史。因為沒有文字參考,史前考古更像是自然科學科學的探索,而不像歷史研究的考證。

我們更加熟悉的是歷史考古學,它的特點在依靠文獻線索來研究考古發現,或者用考古發現來增補文獻所缺佚的歷史記載。

比如說,最近剛上了熱搜的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不僅生前牛掰,他的秦陵地宮也十分有創意,其中之一,就是用水銀做江河湖海。

來自豆瓣拉踩小組。

秦始皇也想不到兩千多年後這樣上熱搜。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司馬遷的記載為基礎,秦陵地宮的水銀不斷加入民間傳說,不僅以水銀為江山之形,還用沙棠沉檀做舟楫,用金銀為鳧雁,用琉璃雜寶做龜魚,在海中還做了玉像鯨魚,坐實了秦始皇「手辦狂魔」的名號。

拋開這些越來越魔幻的說法不談,秦始皇陵真的有水銀嗎?有多少?

考古學告訴我們,真的有,還不少。

20世紀80年代初,地質礦產部物探化探研究所對秦始皇帝陵進行了首次土壤汞量測量,在陵墓封土的中心區域,發現一個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異常區的汞含量均值遠高於封土周圍的汞含量,也就是說封土中的強汞不是構成封土的土壤本身固有的,「而是封土堆積後由陵墓地宮中人工埋藏的汞揮發而滲透於其中的」。

那麼秦陵中的這些水銀真的是被做成了江川湖海的樣子嗎?

2003年,在實施秦陵物探考古的863計劃時,通過土壤汞量測量和壤中氣汞量測量兩種方法,又一次對秦陵封土的含汞量進行了測量。這次測量發現的汞異常變化規律顯示,地宮北西側基本無異常顯示,北東側最強,南側次強,這種分布狀況和秦帝國版圖內水系的分布有相當一致的對應關係。

這些發現證實了司馬遷的記載,但對於考古學家來說,問題才剛剛開始。

更進一步,秦陵地宮中的大量水銀從何而來?這會涉及到戰國晚期乃至秦朝時,水銀的採礦地點、過程、冶煉方法、存儲手段、使用範圍以及用途等等與水銀相關的一系列問題。

漢代以前,中國水銀製造採用的是低溫焙燒法,也被稱作火法鍊汞。這種方法是在450—800℃溫度的環境中,將汞礦石或精礦直接在空氣中焙燒,將汞還原呈氣態分離出來,而後再冷凝成液態汞。早期低溫焙燒的具體方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因為水銀的特性,這種方法產率低,而且操作者容易汞中毒。

根據中國汞礦的分布和秦陵的地理位置,秦陵地宮的水銀可能來自川黔湘交界處和秦嶺南坡的旬陽一帶。而水銀製造技術的限制加上中國汞礦的貧礦和伴生礦特徵,決定了古代水銀的年產量不會太高,秦陵地宮中的水銀不可能有過去推測的百噸之多。

秦陵地宮中用水銀演示江河湖海的水系,將秦帝國的版圖模造在墓室中。這個構想與歷史上所有在墓葬中使用水銀的現象都不一樣,它既不是財富的象徵,也不是用於醫療,更不是出自所謂防盜、防腐的考慮。這是秦始皇「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的追求,是將帝國最輝煌的歷史以物化的形式載錄下來。

歷史記載的多是皇朝更替和重大政治事件,而考古更能發現平民與貴族日常生活的物質遺存。

這些物質文化是當時生態環境、社會制度、技術經濟、生活習俗及思想意識的產物。

正如葛劍雄教授在《歷史學是什麼》中所說,真實的歷史依然是歷史學家永恆的追求,閱讀史料、實地考察等等都是手段。沒有「真歷史」做支撐的道理,無疑是空中樓閣,最終演變為一種教條也猶未可知。

考古學不是神秘刺激的挖寶活動,也不應當被收入水平的單一標準降維。它讓我們更加真實可感地了解過去的人類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如何生活。

你的專業賺錢嗎?是出於什麼考慮選擇了這個專業呢?現在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在留言區和即將面臨人生難題的準大學生們分享一下吧~我們將挑選2位幸運讀者隨機送出一本關於考古的好書!

此外,前一段時間小北聯合央視頻推出了選專業不迷茫系列活動,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隨時掃碼下載APP收看回放~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購買「是什麼」系列經典圖書

限時5折巨惠進行中

編輯:丹怡  黃泓

觀點資料來源:

林梅村《西域考古與藝術》

陳淳《考古學研究入門》

段清波《秦始皇陵園考古研究》

轉載及合作請加微信:

BurningEmpty

相關焦點

  • 考古學賺不賺錢不說,但一定能滿足你對它的全部想像
    自此,北大考古學人在動蕩時局中,盡其所能地開展考古活動。不過,真正系統的學科建設則晚至1952年才開始的。是年,北大歷史系成立了考古專業,著名考古學者蘇秉琦先生出任專業第一任主任,宿白先生擔任副主任,延攬群賢,篳路藍縷,開啟山林。
  • 如果考古系就限制了你對賺錢的想像,那麼你幹什麼行當都賺不了錢!
    很多公號都打了情懷牌,「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我倒想談談大學專業跟職業規劃、跟賺錢的關係。我是一個從來不忌諱談賺錢的人,一直鼓勵女性要多賺錢。怎麼會有人說考古賺不了錢呢?像《鬼吹燈》胡八一,萬一挖到一個寶貝,這輩子都不愁吃喝了!
  • 湖南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有人說被忽悠,不賺錢就是傻嗎?
    湖南留守女孩本身她考的北京大學,就是一件很厲害的一件事,但是因為她選擇的是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引發了大家的網絡熱議,考古專業她能掙錢嗎?湖南留守女孩選北大考古專業,有人說被忽悠,不能掙錢就是傻嗎?很多人拿就業,收入來說這件事,不要拿我們物化自己的標準來物化別人,北大學生都要去學金融賺高薪嗎?學考古就是傻嗎?
  • 擔心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系不賺錢?你們真的想多了
    近日,一位看起來很普通的女孩進入了廣大網友的視線,原因就是:這個女孩是一個湖南的留守兒童,但是人家是留守兒童裡的翹楚,高考成績為676分,然後她選擇了北大考古系。很多網友表示,考古這個專業沒錢途,跟金融啥的不能比,你選了這個專業真是白瞎了676的高分呀!
  • 女孩報北大考古被噴沒有「錢途」,窮苦孩子就只能向錢低頭?
    然而,隨著女孩鍾芳蓉決定報考北大考古系,之前的一致讚揚立馬兩極分化。不少網友對此頓足搓手,表示: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就應該選個掙錢的專業。選擇冷門的考古專業,就是對自己、對父母的不負責任。為了自己今後家庭,甚至於婚姻物質生活的質量,向現實低頭,選擇「賺錢的行業」,消減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不丟人。不過,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種「金錢至上」的追求也只是其中的一種嘗試方向而已;它迎合人們最底層的需求:存活,更舒適的存活。雖然實際、流行,但不意味著它更優勝,更不意味著它是唯一的人生意義。
  • 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勸放棄:人生不只是為了賺錢
    最終,鍾芳蓉選擇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決定就讀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再次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一眾網友為這個女孩子操碎了心,大部分人認為考古專業過於冷門,也有人認為鍾芳蓉可能是不了解選錯了專業,甚至有網友勸鍾芳蓉放棄考古專業,重新填報志願。而鍾芳蓉同村人的看法,也一致認為考古專業偏冷門,不僅不好就業,而且賺錢少。
  • 謝謝北大考古女孩給我們的溫柔棒喝
    湖南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有人不解,有人盛讚,有人不屑,有人寵之,震動了大半個考古界,女孩崇拜的考古界權威樊錦詩教授專門寫信鼓勵她「靜心讀書」,希望社會不要再打擾她。這件事說明,貧困限制不了一個人的想像力,思想的貧困才會。階層固化不了一個人的身份,思維的僵化才會。
  • 報北大考古的女孩給了很多人一記悶棍
    帶著對寒門、考古還有所謂「熱門專業」的狹隘認知,一個個被貧困想像力扼殺的人,以過來人成功經驗的名義,扼殺著下一個人的想像,形成社會中平均且平庸的套中人格。——每一個標籤,其實都是一個囚籠和套子,打著世俗偏見的烙印,套住人的思想,限制著人的想像力:留守的,就會如何;寒門出身,就應該怎樣;哪個專業賺錢,哪個專業沒前途,哪個專業好找工作,寒門學子該報什麼專業,有錢人該報什麼專業。帶著對寒門、考古還有所謂「熱門專業」的狹隘認知,一個個被貧困想像力扼殺的人,以過來人成功經驗的名義,扼殺著下一個人的想像,形成社會中平均且平庸的套中人格。
  • 留守女孩高分報北大考古
    ■考古同行送她的「大禮包」。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關注。7月30日,鍾芳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受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一時間,網友對鍾芳蓉「報考考古專業」的選擇產生疑惑:為什麼不讀更好就業、更賺錢的專業呢?
  • 選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北大考古系金身護體
    有網友滿懷同情地說「這種家庭應該選畢業後可以賺更多的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這麼冷門的專業!姑娘還是要現實一點啊!」還有瞎猜黨說「性格內向的適合這個專業」「等過幾年她還會喜歡這個專業嗎?會不會有新想法」。
  • 留守女生選擇北大考古專業,評論區酸透了:她在追夢你在求生存
    北大的招生老師表示:北大有考古文博學院,全國第一我們就不說了,我們是想往世界第一這個方向……「這種家庭應該選畢業後可以賺更多的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這麼冷門的專業!過來人講考古真的不要了吧,讀到博士的工資也無法有比較體面的生活啊,除非極少數學業有成讀博後出國留校當老師,情懷是很重要,麵包也很重要啊」——是狼到哪裡都吃肉,慫包到哪裡都挨揍,你混得不好,不代表這個專業不好。
  • 報考北大考古系沒前(錢)途?雖然我也考不上,但是我笑了
    考古專業不賺錢,學經濟不香嗎?!好不容易可以憑藉高考飛上枝頭,這樣的專業哪裡來的前景?白學!這個「任性報考」的女孩回應: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那些怕別人「就業不好」「大材小用」的人純粹是瞎操心!這個女生高分報考北大考古系,是因為自己真的喜歡。只要有興趣,做什麼都能闖出一片天。
  • 女孩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網友急了:為何不選賺錢的專業?
    然而,在看到選擇的專業時,很多人感到不理解。鍾芳蓉稱自己比較喜歡歷史,也受了樊錦詩先生(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的影響,「她在北大考古專業畢業之後去了敦煌,然後為敦煌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決定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希望以後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消息傳出後,網友們著急了。評論區裡一陣酸,表示十分不看好這個行業。
  • 曹林:報考北大考古系的鐘芳蓉給了很多人一記悶棍
    湖南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有人不解,有人盛讚,有人不屑,有人寵之,引發的討論還在繼續。這件事說明,貧困限制不了一個人的想像力,思想的貧困才會。階層固化不了一個人的身份,思維的僵化才會。
  • 留守兒童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網友卻紛紛表示:你不配
    自身興趣+突出成績+人生目標,小姑娘學個考古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啊,人家自己的人生,經過深思熟慮的人生,這不挺好的嗎?先不說能敲下這些專業的人到底有多無知,文科報計算機專業,一看就不知道專業限制這回事,單用個人成就而言,這些說小姑娘不配選擇考古專業的人,又配評論人家小姑娘嗎?鍾芳蓉考上的可是北大,純靠自己實力,能做到這一步的有多少?而且不論人家之後從不從事本專業,光是這一學歷就能夠讓她在之後的擇業方面比一般人有著更多的選擇。到底是誰&34;?
  • 留守女孩選擇北大考古學,你以為考古就是「挖墳掘墓」,其實不是
    今年,高考志願填報的最大熱點,就是留守女孩鍾芳榮以湖南省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很多網友評論中擔心道:鍾芳榮的家庭條件一般,這麼好的成績,報考法學類專業不香嗎?將來畢業,大學好,專業好,賺錢多,為啥報考這麼冷門的專業,將來的工作很難找。網友們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考古專業聽上去就是一個非常冷門偏僻的專業,未來不可能容易就業,或者更不可能賺大錢。其實這種想法是相當片面,可能是因為你根本不了解考古專業。
  • 留守女孩高分報北大考古:姑娘,我真慶幸你選擇了喜歡的專業
    網友們紛紛表示不理解:「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的專業呢?」「到就業的時候就哭了,分分鐘教你做人……」「這種家庭應該選畢業後可以賺更多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可是鍾芳蓉覺得,「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對此,表示,如果你是真的對考古感興趣,那麼我非常支持你的選擇!
  • 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被噴「沒前途」?滿地是六便士,她抬頭看月亮
    因為在他們眼裡,清華北大的畢業=掙大錢,「知識改變命運」就變成了「考高分,去好大學,選好專業,多賺錢」這樣的說法。收到書後鍾同學回信,「很慶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響下確定自己的興趣並堅定地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讓我的成長有了更多的力量……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找到心靈的歸處。」
  • 留守女生選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該反思的是誰?
    但她選擇的高考志願——北大考古專業,卻引發了輿論熱議,許多人對此表示不解。目前,此事在微博上的關注量已經破億。一個年輕女生的個人選擇,為何會上升至備受爭議的公共事件?這顯然與此事中的諸多關鍵元素有關。「留守女生」「北大」「考古」等幾個概念堆在一起,難免刺激到輿論的敏感點。
  • 留守女孩讀北大考古系被嘲「沒錢途」,你憑什麼替她不值?
    清北是很多考生的夢想,但考上北大卻因專業選擇被嘲諷,能想像這種事嗎?可這個女孩不走尋常路,志願並沒有填熱門專業。出分沒多久,她就決定去大部分人眼中冷門又不好就業的北大考古專業。先不說留守兒童≠家境貧寒,也不說北大考古專業全國第一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