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中共黨員,上海數學中心2015級直博生,現擔任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科學學位研究生班的輔導員,獲得復旦大學優秀研究生黨員標兵、復旦大學優秀學生標兵、復旦大學優秀黨員、數學科學學院優秀研究生黨員等榮譽稱號。作為研究生,她用14個A類的成績交上完美答卷,已經兩次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作為數學人,她已投稿4篇SCI論文,其中3篇以及發表或採用,個人課題獲得復旦研究生科研資助項目、北大翁洪武科研原創基金。
「在復旦,我還是一個活在象牙塔裡的人,無憂無慮。只潛心學習這一件事,便足以令我感到幸福。」王玥說。
2011年9月,王玥站在復旦大學正門的毛澤東雕像下,留下了自己在復旦的第一個印記。18歲的她留著平劉海,略顯稚嫩的臉上寫滿了對未來的好奇與憧憬。
還沒來得及規劃人生的她毅然選擇了難度較大的基礎學科——數學專業,想為以後鋪更寬的道路。那時的王玥或許想不到,她和數學之間的緣分從本科一路到博士,甚至還要延續到她未來很長的人生裡。
「我比較喜歡專心只幹一件事」
本科四年,一摞紙、一支筆,王玥反覆琢磨著數學領域難啃的骨頭,在獨立思考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三時她的專業課尤其多,照理說很難熬,但在王玥的記憶裡,那段大塊時間泡在理圖的日子「平靜又充實」。理科圖書館二樓的小自習室從早上七點開到晚上十一點,是全館最早開放、最晚關門的自習室。
她最喜歡的是靠窗的位置,但這個位置很搶手,所以她常常六點多就在門口排隊等候自習室開放,也因此和理圖管理員爺爺成了熟識。但自習室的缺點是無法隨時借閱相關書籍,所以閱覽室裡兩排書架中間、正對著窗戶外一樓小花園的自習位就成了王玥的另一大心頭好。
(王玥在理科圖書館)
「那段時間很規律,每天都很早去理圖,到點就去吃飯,再到點就回去睡覺。天天在看書,不會被其他事情打擾。」
但專心只幹一件事不代表鑽牛角尖。數學系的課業有很多「難啃的骨頭」,王玥的態度是「不要一個人一直啃啃啃,啃到牙都碎了」。在缺少知識儲備的情況下死磕一道題在她看來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這往往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卻依然找不到最終解法。很多人在這個過程中就逐漸消磨了對學術科研的熱情和自信,甚至對自己是否適合學數學產生了懷疑,到研究生階段可能就轉型往其他方向發展。
而王玥的做法是:先解決能力範圍內的問題,遇到無法解決的部分先找參考書,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問題都會有類似的例子和參考文獻。「這讓我覺得是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探索從而解決的,從而發掘數學更多的奧秘與方法,不斷深入是個趣味的進程。」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她也非常樂於與大神的老師討論。
在研究生階段,王玥延續了本科培養起來的學習習慣,獲得了14個A類的成績。總結經驗時,她提到課堂筆記是她的重要法寶:「我上課特別認真。」在她看來,老師們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往往濃縮了最直接且深刻的想法與理解,能夠讓她以最快的速度吸收這些重要的內容,搭建起知識體系和框架,也為她之後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新生開學典禮發言)
數學系的老師們習慣使用板書授課。為了看得更清楚,也為了更方便和老師交流,王玥一般都坐在第一排靠過道的位子。如果對剛才的內容不理解或有疑問,她都會在下課後第一時間請教老師。「趁這個知識點還是熱的時候,趕緊把問題解決了。」
促使王玥研究生階段繼續攻讀數學專業的另一大重要原因是數學系一貫以來的優良傳統。除了課業以外,學院在本科階段就為學生們開設了蘇步青拔尖人才計劃。班級相對小而精,在研究方向上進行了細分,班級人數從三四個到十幾個不等。在討論班裡,入選的同學要熟讀專著、論文,並在黑板上進行講解,而為討論班配備的導師則在臺下進行提問與指導。
「討論班上理解的內容可能比我上課掌握的還要多,也是那段時間進一步培養了我的科研狀態和熱情。」王玥說。
(王玥與蘇步青銅像合影)
「導師像長輩一樣牽著我的手走路」
通往數學科學學院辦公區域的走廊上,每隔一段距離都掛著一塊黑板,這也是數學系的另一大優良傳統。在任何一個地方遇到老師,腦海中突然蹦出一個問題,王玥都會及時和老師交流。「數學系的老師們非常無私,都是掏空自己,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學生討論交流。」王玥的研究生導師李大潛院士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見李大潛先生是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王玥的心裡還有點發怵。為此,她還特地溫習回顧了本科學習的全部內容。王玥蹲在辦公室門口,一直等到下午五點多,和訪問學者討論完問題的李大潛先生推開門就看到了她。
王玥鼓起勇氣問:「老師您有空嗎?我想跟您讀博士,可以和您聊一聊嗎?」李大潛先生答應了,並把她請進了辦公室。出乎她的意料,先生既沒有問績點也沒有問相關的專業知識,問的卻是「你想做哪方面的研究」。
之前一度想學醫的王玥在進入數學專業後,也一直希望把數學方法應用到醫學或生物領域。非典時期,李大潛先生就曾經做過一個傳染病的模型,王玥也想參與這樣關乎國計民生重大問題的研究。李先生認為可行,但同時也告訴王玥:應用是數學的推動力,卻也是基礎學科發展後自然形成的枝丫。想要解決它們就不能脫離基礎知識這個大樹幹;應該先把工具學好,再解決問題。
這一次的交流讓王玥對從事數學科研工作有了更堅定的意志,在保研時她選擇了直博,最後也如願以償地成為了李大潛院士的學生。
(師門合影)
「我導師是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一個重要榜樣,是我的偶像。」王玥說。
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們往往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研究的學科,並且作為其終身的使命,一刻都不會停止思考。王玥的導師年逾八旬,還是每天八點多就到辦公室開始工作,連周末也不例外。為了嚮導師看齊,本科時有課才會早起的王玥,現在每天早上八點也到辦公室開始一天的學習和工作。
從導師身上,王玥還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準則。她以前性格有點毛躁,不太細心。但是導師常常提醒她:不要著急,慢慢來。在導師面前,王玥也開始放緩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在行進的過程中關注細節。「慢慢地就成為一個比較精緻的人了。」她說。
研一時,在導師的指導下,王玥第一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論文。「我導師是一個特別特別特別嚴謹的人。」她連用了三個「特別」強調導師的細緻程度。
每一次王玥把剛剛改完的稿子交給導師,第二天早上就能收到他再度改完的稿子。這篇論文一共改了十多稿,每一稿上全都是導師紅筆圈點、勾畫的痕跡,從標點符號的修改到英文的拼寫和格式,再到「從而」、「因而」這類邏輯用詞和語言表述。
最後完稿的時候,導師對王玥說:「你又學會了做一件事情。」她當時特別感動,因為導師說話的樣子特別像家裡的長輩在手把手教自己。
(導師為王玥修改論文)
「就像長輩一樣牽著我的手走路。」初上科研這條路的王玥,因為有導師的引導倍感溫暖。
「基礎學科要坐得住冷板凳」
作為數學人,王玥已投稿4篇SCI論文,其中3篇以及發表或採用,個人課題獲得復旦研究生資助項目、北大翁洪武科研原創基金。談及申請課題的經歷,她感慨頗多:「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當時,數學系有二十多位同學申請了復旦研究生資助項目,但最後的公示名單上只有王玥一個人。而材料、生物和醫學等院系基本都有五六個項目入選。「可能是因為應用價值較大,所以更容易得到資助。」
在王玥看來,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有著很明顯的差別。由於數學學科的分叉很細,因此,論文的影響因子也不適合納入考量的範圍。因此,她希望「不同學科在評優中能有不同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不過,相比於其他高校,復旦對基礎學科的重視程度已經要高得多了,這讓王玥覺得在這裡學數學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和偏工程類的高校不同,復旦在文理科的建設上投入很多,一直以來都有尊重學術的傳統和學術研究的氛圍。本科時,王玥向剛認識的同學作自我介紹,那位同學就會發出「哇你是數學系」的感嘆;去其他高校參加短期會議更讓她感受到復旦精神和復旦風骨的與眾不同。
除了調整不同學科的評價體系之外,受導師的影響,王玥還認為基礎學科本身也要改變一些固有的想法。「可以從應用的角度反思我們學科應該做的事情。」她回顧了電磁波的發展史:麥克斯韋是依靠建立場方程組首先預測了電磁波的存在,之後赫茲才從物理實驗中確認了它的存在。
(赴巴西參加ICM國際數學家大會)
「希望現在的數學也能夠關注這些需要我們解決的重大問題,擴大這個學科在其他領域的影響力。」王玥說。她希望從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著手,和數學學科掛鈎,做一些真正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承認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
「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王玥在接受輔導員聘書時,一度倍感壓力。王玥的導師李大潛先生曾經也是數學學院的一名輔導員,帶領將近兩百名學生的班級,只花了兩周時間就記下了所有人的名字。王玥剛當上輔導員的那幾天,幾乎天天都收到導師的問候:把學生名字都背下來了沒有?
她當然不敢懈怠。由於臉盲,比起其他輔導員,王玥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將學生的名字和臉對上號。光對上號還不夠,關鍵在於如何與學生迅速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
儘管在學術科研中也有討論交流,但做學術的狀態相對而言還是比較封閉的。突然一下子和一百多號人交流對她而言,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不過,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暢通學校、學院和學生之間的溝通,王玥還是決定通過談心的方式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光華樓14樓有專門的談心室,針對傾訴欲較強或者有較多問題需要諮詢的學生,王玥往往會選擇這裡。但更多時候,她會選擇走寢,在日常的閒聊中詢問學生們的需求以及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種非正式的談心方式能夠照顧到一部分不願意單獨談心的學生,也讓他們更願意開口傾訴。
為了調和班級事務中的矛盾,她會儘可能收集學生們在活動和講座上的需求,在協調各方關係的基礎上儘量讓學生們更有收穫。
這讓王玥很受學生們的喜愛。在她的輔導員辦公桌上,時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物什,比如一捧棗子或者一束花,禮物雖小,但學生的心意最難得。有位學生覺得父母從老家帶來的蘋果特別好吃,所以特意給她留了一個,擺在桌上,王玥特別感動。因為這個蘋果經歷了旅途的顛簸,承載著樸素的心意,無疑是對她輔導員工作的肯定。
(王玥在教師節收到的花)
作為黨員,王玥不僅在原2015級科學學位支部中積極奉獻,還以輔導員的身份把示範黨支部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經驗用於指導2017級科學學位研究生支部。2017級支部其中一次組織生活圍繞改革開放40年來復旦數學學科的變化開展,以77級、78級校友作為切入點。支部成員們去校史館查閱資料、採訪老師並製作了相關視頻,還在此基礎上策劃了情景劇。這次組織生活形式多樣,活潑有趣又富有意義,還在今年六月份獲得了優秀案例獎。
此外,王玥最早接觸志願服務也是通過黨支部的組織生活。自研究生入學以來,她持續三年參與北區物業志願服務崗以及五角場藍天社區「快樂星期五」志願服務,在學校舉辦的大學生藝術展、中美數學會聯合年會等重要活動中擔任志願者,還獲得了五四「復旦最美青年」稱號。
王玥說:「我把我的導師作為偶像,那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我學生的榜樣。」2018年數學科學學院的16名研究生國獎獲得者中,有8人來自她所帶領的2017級科學學位研究生班,從比例上來說,是數院研究生所有年級所有班裡面最高的。
(王玥與她的17級研究生班)
從本科階段加入拔尖人才計劃蘇步青班到博士階段師從李大潛院士,王玥繼承了老一輩數學家的精神,堅定踏實地走在科研道路上。研究生三年來,在導師案頭旁、在講臺上、黑板前,一支粉筆、幾張嘴,她不斷拋出未解決的問題,在思想交流中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復旦的七年,王玥盡情地領略著數學之美。這方校園滋養著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也滋養著王玥這樣一頭扎進基礎研究的數學人們,給予他們不斷前行探索的勇氣和力量。
「在對科研懷有熱情的時候放棄是很可惜的,」王玥笑著說,「既然選擇了,那就一條路走下去吧。」
來源:復旦研究生
編輯:王海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