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華僑農場的華麗轉身
離開廣西南寧市武鳴華僑農場後,華叔的笑容一直在記者腦海中揮之不去。
華叔叫張明華。1960年,10歲的張明華隨家人從印尼歸國。長大後,他在農場的茶園工作。如今,他已退休。2010年,華叔告別生活了50年的棚戶區,住進了三居室的經濟適用房。白天,華叔會和老伴一起打理自己在市場開的服裝店,晚上,華叔會去小帽山廣場跳舞。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在這裡,自己是跳印尼舞蹈跳得最好的。
「變化太大了,這麼多高樓,這麼多企業,這麼多公園綠地,還有這麼好的學校、醫院,我做夢也沒想到啊!」華叔動情地說。
華叔的一番話,代表了一代歸僑的心聲。曾經的甘蔗林、磚瓦房,早已被嶄新的現代化建築取代,一座以工業產業為支撐的生態衛星新城,正在南寧市北郊強勢崛起……
「華僑農場的發展,得益於中國-東協博覽會這一重要平臺,得益於其戰略轉型。」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胡志崇說。
2004年之前,農場完成了從農業種養向工業園區的重要轉變。而2004年以來,藉助中國-東協博覽會的影響力,又逐漸實現了從工業園區向工業新城的轉變。
2004年,首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在廣西南寧召開,作為服務博覽會的重要平臺,廣西-東協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華僑農場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從此,開發區已經成為南寧市乃至廣西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投資潛力的區域之一,並於今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由於遠離都市,生活不配套,開發區創建初期有產業、有就業崗位,卻難找到工人。為吸引人、留住人,開發區引進南寧市最好的醫院和中學到開發區辦分院、分校,同時,面向農場職工和務工人員建設了大量的經濟適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此外,開發區還提供了和城市一樣的社會保障,在南寧市率先實現了對全體居民提供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
優越的環境留住了產業工人,也吸引了企業。到2012年底,開發區入駐企業達270多家,投產企業120多家,其中億元企業達4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65家。
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開發區還依託東南亞歸國華僑聚集優勢,挖掘歸僑語言、服飾、美食文化及東協元素髮展旅遊業,著力打造環保、運動、休閒、旅遊勝地。目前,開發區成功舉辦了「南寧·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建設了品種最齊全的東南亞小商品批發市場,成為廣西旅遊業的又一嶄新名片。
從農場到工業園區,再到工業新城,農場兩次重大轉型,都依託於國家改革開放和周邊外交戰略,歸僑的命運、農場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華叔,願你生活得更美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