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業慶
「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梅州是廣東重點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也是廣東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自2016年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以良好生態和客家文化著稱的梅州盡銳出戰,發揚革命老區奮鬥精神,打造了「脫貧攻堅」的「梅州樣板」,書寫奮進向上的嶺南詩篇。
「直播電商」開啟「加速度」
如何將偏遠山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梅州的做法是活化資源,帶動產業發展,打通經濟內循環。
在地處大山深處的省定貧困村平遠縣八尺鎮黃沙村,村部辦公大樓二樓有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直播間,臺上擺滿了來自當地村民自產的柚子、無花果、臍橙、百香果等特色農產品。
「當季有什麼水果、農產品,就直接進行網絡直播售賣。建立這個直播平臺後,這些產品就可以直銷全國,讓村民有了固定的收入。」駐黃沙村第一書記王正義說,電商直播是平遠縣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抓手。
「之前村裡種植的農作物比較單一,也沒有辦法賣出更好的價錢。」在做了大量市場調研後,梅州市叄陸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展輝決定引種無花果、桑葚等。
「2019年黃沙村與梅州市叄陸陸貿易有限公司達成電商合作協議,設立了直播中心。」李展輝告訴記者,366電商直播中心建立以來通過「直播帶貨+線下銷售」,5個月實現累計銷售額150萬元,其中直播間累計銷售額72.3萬元,單日線上最高銷售額4萬餘元。
小兒麻痺症患者吳麗紅是該公司優先聘請的當地貧困戶之一,通過幫扶引導,吳麗紅成為一名網絡主播,在電商平臺上銷售無花果等特色農產品,不僅改善了生活水平,也實現了她不出家門便可就業的心願。
據了解,未來黃沙村還將打造以無花果和桑葚種植、加工為主,配套休閒、餐飲、倉儲和物流於一體的現代電商農業產業園,積極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共同致富奔小康。
「產業+就業」拓寬脫貧路
2017年,黃獅新村還是一片荒地,如今作為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梅蓄項目移民三坑安置區,這裡道路寬闊、乾淨整潔,灰白相間的房屋鱗次櫛比,頗具客家建築風格。
「梅蓄項目」是廣東省「十二五」規劃新建項目、「十三五」規劃續建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20億元,也是梅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基建工程。根據項目建設需要,黃獅村全村521戶2300多人需要整體搬遷。
「既要『搬得出』,又要『穩得住』,村民才能踏實地把這裡當成家。」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黃獅新村黨支部書記劉展輝說。
搬遷之前,由於只能靠務農為生,黃獅村又地處深山,田少人多,靠天吃飯收成不固定,村裡的教育也跟不上,年輕一代為了謀生只能帶著老人、孩子背井離鄉,去城裡打工。
而如今,在由汕頭市金爾信電子廠投資的工廠裡,部分年輕的移民在流水線上緊張忙碌地工作。
為解決移民村的就業問題,黃獅新村黨支部堅持以人為本,圍繞建設「富民新村」,組織村內未就業但有意願從事家政服務的婦女群眾舉辦家政技能培訓班,成立黃獅新村家政服務隊,幫助30多名婦女實現就業創業、增收致富。同時,組織60名待就業村民參加了「粵菜(客家菜)師傅」工程培訓班,為村民從事餐飲行業打下紮實基礎。目前,黃獅新村正加快建設「月子中心」和沿街店鋪「美食街」,改變村民傳統的勞作方式,增加村民收入來源,幫助村民們更好地融入縣城的生活節奏,助力鄉村振興。
「紅色精神」引領綠色發展
黃獅新村的喜人變化,是梅州舉全市之力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作為革命老區的梅州,以紅色精神發展綠色經濟,向貧困發起總攻。
東嶺村地處梅州蕉嶺縣三圳鎮西部,是廣東省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也是蕉嶺縣19個省定貧困村之一。作為對口幫扶單位,三圳鎮和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給出的脫貧發展思路是「突出本地特色,增強『輸血』『造血』,建立長效機制」,要深挖、做好、做足東嶺村的「紅色」文章。
「主要是看中了這裡的環境以及紅色氛圍,目前居住在此的大多是到此寫生的老師和學生。」棲舍·隱山精品民宿店的彭凌峰說。
引進梅州市紅土地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落戶東嶺村,精心打造提升居住環境優美、紅色氛圍濃厚、配套設施齊全的「精品民宿」是東嶺村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徑之一:以「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紅星客棧、充滿現代科技感的地球倉、富有鄉村產業特色的蜂巢屋……在為遊客提供舒心的旅遊服務的同時,也為發展紅色旅遊項目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此外,依託三山藍坊肚戰鬥遺址等紅色資源,東嶺村將紅色文化與基層黨建擰成「一股繩」,先後建成了蕉嶺縣(東嶺)革命歷史紀念館、黨群活動場所、藍坊肚戰鬥紀念園、「紅色印象」研學基地、革命紅色線路、紅色文化街區等7個項目的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從「輸血」到「造血」,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梅州市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放在日常工作的突出位置,正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儘快補齊短板,為全面奪取脫貧攻堅戰勝利和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