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公 眾 號 每 周 3、5 更 新
上海話由於各地移民方言的影響,聽起來的口音往往因人而異,有「蘇州腔」、「浦東腔」、「寧波腔」、「廣東腔」和「蘇北腔(江北腔)」等等,上海人非常講究這些口音的差異,認定其與人的階級和格調相關。
以「蘇州腔」和「浦東腔」為例:
明清時期,蘇州的繁榮趨於巔峰,遍地狀元進士,工藝品遠銷各地,就是乾隆皇帝替母親做壽,也專門在京城建了一條仿造的蘇州街景。
蘇州街景
太平天國的禍亂,大批蘇州與江浙的富紳、平民逃進上海租界避難,由於蘇州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蘇州話強烈地影響了租界裡的上海話,高雅的「蘇州腔」成了上海話的正統口音。
浦東地區的川沙、南匯遠離上海租界,本地人方言白話的口音不肯依附租界裡的上海人,用上海話交流起來,就帶出鮮明的鄉下「浦東腔」。
浦東川沙
其實,「口音階級觀」並非上海人開始,南北朝的顏之推《顏氏家訓》裡就有教育子女要重視正音的話:「吾家兒女,雖在孩稚,便漸督正之;一言訛替,以為己罪矣。」
顏氏家訓
武則天時,一些寒門出身的酷吏,也曾因為寒門口音飽受士大夫的嘲笑。
西方人士則更加講究口音的等級,《唐頓莊園》裡的貴族範兒是絕不允許倫敦東部口音的進入的。
唐頓莊園劇照
柴契爾夫人參政時,因為自己一口林肯郡土話的口音經常遭受攻擊,她五十多歲還聘請皇家國立劇場的發音教練為自己矯正口音,用了幾年時間擺脫林肯郡口音,開始以一口英國上層流行的口音縱橫政壇。
柴契爾夫人訪華
口音是鑑定一個人社會地位的有效標籤,因為一般來講,人在20歲左右口音已經基本定型。
出身寒門的人可以努力學習獲得大量知識,可以艱苦奮鬥積累大量財富,但是口音卻根深蒂固,經常社交違和,成為進入上流社會的障礙。
社交、公關與大眾媒體的擴張,口音改善的作用變得非常微妙,可以取悅於交流舒暢,也能展示談吐優雅,精明的上海人講究提升上海話的口音階級,也算是找到了一把通向典雅高貴的金鑰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