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自己的情感,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2020-09-05 陳以蔡視界

壓抑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個體受挫後將痛苦的記憶、情感與衝動排斥到意識之外,推遲滿足需要的時間,暫時緩解焦慮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壓抑是個體將痛苦的內容由意識領域進入潛意識領域的心理活動過程,被壓抑的內容並未真正消失,它會以各種偽裝的或替代性的行為和方式表現出來,比如夢、幻想、口誤等等。



例1

玲玲是個普通上班族,某次下班途經一家品牌鞋店的時候,看中了一雙精美的高跟鞋,但由於每月薪水微薄,只夠勉強維持生活,根本買不起那雙名牌高跟鞋,心裡便暗自說了句「這雙鞋雖然好看,但不適合我」的話,然後便匆匆回家。

心理分析:玲玲產生了買鞋的欲望,但出於囊中羞澀而無法獲取滿足,為避免陷入焦慮謊稱這雙鞋並不適合自己,從而將意識裡的欲望壓抑到潛意識中去,這便是心理防禦機制壓抑的運用。



例2

小光是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因此感到自卑,在學校裡總是獨來獨往,當老師問及小光為什麼不跟其他小朋友玩時,搖了搖頭的小光說道:「他們都太幼稚無聊了,我才不跟他們一起玩。」

心理分析:小光因強烈的自卑感而害怕與人交往,當老師問其緣由時,為避免揭開自卑這道傷疤的小光,用貶低他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內心免受傷害,從而將孤僻自卑的痛苦情感壓抑到潛意識領域。



例3

翁先生今年三十五歲仍然單身,由於個子矮小,多次遭到相親女方的拒絕,此後翁先生拒絕了任何相親介紹,也不再有和女生交往的意願,然而每次有人問及翁先生為何至今單身時,翁先生總是回以「我喜歡自由,不喜歡束縛」。

心理分析:翁先生在潛意識裡仍然希望能找個對象成家,同時又對自己身材矮小感到自卑,害怕被拒絕所帶來的痛苦體驗,於是將意識層面的情感壓抑到潛意識裡,避免痛苦和焦慮。

文|蔡銀兵

相關焦點

  • 「被動攻擊」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它源於失衡的親子關係
    有些孩子,不滿的情緒壓抑在心中時,如果他可以找到合適的釋放方式,找到可以讓自己宣洩不滿的渠道還好,一旦他找不到,就會用被動攻擊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滿。其實這也是對自己的嚴重消耗,他們也知道,這是在用自己的發展作為代價來"報復"父母的行為,但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怎麼會管這麼多呢。
  • 壓抑是一種慢性毒藥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和生活節奏的變快,每個人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壓抑感。尤其是我們受到挫折後,會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壓抑,將那些不能接受的衝動、矛盾、情感排斥到意識之外。 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有時在新聞上可以看到某男子因為承受不住生活壓力而自殺,還有某校學生因為學習壓力跳樓的,還有夫妻因為壓力而鬧出人命的,這樣的事不在少數。
  • 心理學:一味追求情緒穩定,是一種自我消耗和自我攻擊
    因為,他已經習慣性壓抑情緒,只為保持心態平和,成為一個「情感隔離」的人,體會不到情感流動。真是莫大的悲哀!其次,當某種「負性情緒」來臨,人們會啟動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自我保護),「我不能被它控制,要保持穩定狀態」。
  • 寫作是抒發情感,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人生的途徑
    寫作是抒發情感,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也是思考人生的途徑。以寫促讀,以讀促寫,才是捷徑。——————————————題記人的一生或許都會有一個或多個夢想,有的有機會實現,有的卻只能深埋心底。老師是學校出了名的教學能手,頗有文採,教學生習作有一套自己的文法。在她的教導下,班裡作為範文的作文越來越多,而友人居然成了點不成金的頑石。記得老師在周記上點評用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光釋放不吸收」。
  • 心理學:害怕別人看空間、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每個人都應該保護好自己,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如果過度保護自己,就會產生一系列病態的行為。今天,就從病態的自我保護來展開分析。
  • 心理學:不喜歡被人看朋友圈,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病態的自我保護,會讓人漸漸走向自閉。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在空間發布心情,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朋友圈。可是他們同時還有這樣一種心理:擔心不懷好意的人,每天來空間、朋友圈瀏覽自己的信息。在心理學上講,這其實是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
  • 過分友善是一種病,壓抑的「憤怒」從未遠離
    H的個性比較懦弱被動,他對付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方式就是「笑一笑就忍過去了」,不管遇到什麼不公正的對待,都不讓自己發火。他的確受了傷,但受傷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背部。在胸部的後方包括脊柱的肌肉,這些部位一般壓抑著「憤怒」。經過疼痛的心理康復輔導,他明白了他的背痛的內在機制,一段時間的治療後,他的莫名疼痛也不再發作了,後來又重新找到了工作。
  • 小學生壓抑自我,不表達情緒,家長如何應對?
    小學生壓抑自我,不表達情緒,家長如何應對?孩子們變得難以理解,看上去經常面無表情,似乎情感已經冰封。這些狀況既可能是孩子遭受長期壓力的徵兆,也可能是由於近期生氣而產生的反應。孩子覺得自己不得不極力控制所有的情感,甚至也不能流露一點感受。
  • 對於女生而言,也許應該用更明智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情感
    但是,這又何嘗不是她們自我保護的方式呢?作為女生,相信每個人都聽過很多長輩的勸誡,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尤其是在面對男生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吃虧。那句「害人的心不能有,防人的心卻一定要有」的名言警句,相信每個女生都爛熟於心。但是,這是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總不能夠一直處於防範的狀態,一直讓自己處於一個非常緊繃的情緒中,我們也有喜怒哀樂,所以難免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 《無處不在的人格》:依賴型人格,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我害怕遭到別人的否決和批評,連同我自己。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有些事情沒份參加而感到焦慮。沒有邀請我的朋友聚會、沒有讓我參加的工作會議,都會讓我感到不安。就好像我總是害怕被人遺忘在路邊,就是那種童年時害怕落選,害怕自己漸漸落單的恐懼。」
  • 為什麼在外喜歡壓抑自己,和家人的矛盾一點就燃?
    今日話題最近我有一個朋友遇到了一個問題: 我平常在外喜歡壓抑自己,我對於身邊給我的困擾看似不在意,但我感到我其實還是很在意的,而且覺得外界給我的感覺都會加重我的負擔,回家後我不想壓抑我自己,有時和家人的矛盾會一點即燃,當然,我不是毫無緣由的發脾氣,但我也會因為家人的誤解和過度關注帶給我的壓力而感到心累,甚至會怒火中燒
  • 心理防禦機制—壓抑
    本我的欲望衝動常常與超我的道德原則相對立並發生衝突,又常常不被現實情境所接受,於是個體(自我)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被接受的衝動、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潛抑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個體對壓抑的內容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焦慮,這是一種不自覺的選擇性遺忘和主動抑制。
  • 地球解放中的自我保護方式
    參與集體冥想是地表民眾最有效加速事件進程的方式。               柯博拉 🌟一些常用的自我保護方式🌟 被幹擾要怎麼保護自己的問題,這裡整理了一些常用的方法。除了每天堅持冥想外,還可以佩戴一些強大的隕石、礦石,水晶。多貼生命之花,經常使用各種正面的光,各種諭令,還有光明勢力傳遞的各種指令。
  • 經常壓抑情感,不懂如何宣洩的星座,都有誰?
    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情感表達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情感非常的外放,他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壓抑自己,他們會勇敢表達內心的想法,但是還有的人經常壓抑情感,不懂宣洩。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經常壓抑情感的星座都哪一些。
  • 自我妨礙:自我保護或自我增強的行為
    特質性自我妨礙類似於人格特質,普遍認為是一種病態的行為模式,而情景性自我妨礙只是在遇到了威脅個體的情境下才採取的行為模式,具有偶然性。  自陳式的自我妨礙是指過分誇大成功中存在的障礙,特別是一些具有狀態特質性的事件,如考試焦慮、身體不適、壓抑、抑鬱等。
  • 如果說選擇性遺忘是記憶一種保護方式,那水瓶一定時刻在保護自己
    假如選擇性遺忘是記憶的一種保存方式,那麼水瓶座一定是時刻保護著自己!在水瓶的一生中,會有許多不同的經歷,以至於水瓶座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為什麼我會有那麼多奇葩的經歷,為什麼我會遇到任何事情。看來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給水瓶座撞上了!
  • 情感宣洩定律:請給情感一個宣洩的窗口
    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用到情感宣洩定律:給情感一個宣洩的窗口,用一種傾訴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感。例如;找一個空曠無人的地方,大哭一場或大聲吶喊;用聽音樂、做運動的方式讓悲觀的壞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洩等。2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說情感宣洩是有助於我們發洩心中怒火轉移自己壞情緒的一種有效方式,但我們在宣洩情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運用正確的方式,不要隨意傷害或指責他人。
  • 心情壓抑如何自我疏導
    狹義:狹義的心理疏導是一種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理論,通過言語的溝通技巧進行「梳理、洩壓、引導」,改變個體的自我認知,從而提高其行為能力和改善自我發展的心理疏洩和引導方法。心理疏導技術要素包括主體、對象、環境、目標和工具五個方面:對於主體,主要是針對現在的工作環境及生活環境所影響,工作環境會造成身心的壓抑
  • 拖延,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通常,拖延被認為是沒有做成某件事情,是一種消極的生活事件。但有專家卻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認為「拖延者」這個標籤對我們具有保護作用,使我們不被更糟糕、更可怕的事情影響。四:產生拖延的原因是什麼導致了拖延呢?拖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01 低自尊低自尊是拖延的首要原因。大多數拖延都與低自尊有關。
  • 讓自我分析像喝咖啡那樣普及——《探索你自己:自我分析的途徑》
    本書介紹了探索自我的一種途徑:自我分析,以及使用夢、幻想、感受與記憶進行自我分析的方法。這本書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對探索自己持開放態度的人。首先說一下我跟自我分析的緣起。2009年,作為初入諮詢行業的小白,成為了杭州潤本心理諮詢中心的籤約諮詢師。當時接到一個任務,每位諮詢師都需要分享一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