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異學系列 || 變異學主體性差異對《山海經》英文多譯本翻譯策略和技巧的影響

2021-02-07 國際漢學研究與資料庫建設

[1](英)A nne Birrell, trans.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Penguin Books,1999. 

[2](美)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3]《山海經》,陳成今譯,王宏,趙崢英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4]中文為筆者翻譯,具體參Babara Godard,「 Language and Sexual Difference: the Case of Translation,」 in Atkinson Review of Canadian Studies, Vol.2, No. 1 , Fall-Winter, 1984, p.13. 本文以下譯文中未指明出處的,均由筆者翻譯。

[5] Levefere, Ande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Routlege, 1992, p.13.

[6] 謝天振:《譯介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41頁。

[7] 曹順慶主編:《比較文學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1頁。

[8]變異學理論最早出現於曹順慶先生的專著《比較文學學》書中的第三章「文學變異學」,變異學理論的具體發展脈絡可參見曹順慶,莊佩娜:《國內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綜述:現狀與未來》,《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1期。目前變異學理論的英文書已在國外出版,介紹最全,可參Shunqing Cao,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3.

[9]勒菲弗爾認為:意識形態、贊助人、詩學、話語體系、翻譯與語言發展和教育、翻譯策略、中心文本與中心文化等七個方面的因素參與操控翻譯過程,並制約翻譯文本的生產。參Andre Lefevere (ed.), Introduction,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pp.1-13.

[10]曹順慶等:《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第436頁。

[11]關於比埃爾和王宏的介紹,筆者參考了劉淑芳的成果,特致謝意!具體參見劉淑芳:《操控理論視野下的<山海經>英譯研究》,蘇州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第25-28頁,第32-38頁。

[12]此段關於石聽泉的介紹參考了(美)石聽泉《一座清代御苑之傳播——康熙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及其在西方的傳播歷程》,王勁韜譯,《風景園林》,2009年第6期。

[13]有關石聽泉的個人成長經歷方面的信息主要來自彭國忠《從<桃花扇>到<山海經>:美國石聽泉教授的中國文學研究之路》,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5期。

[14]參(英)Anne Birrell, trans. 「Introduction」,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Penguin Books,1999, p.xliii..

[15]參(英)Anne Birrell, trans. 「Introduction」, ibid., p. xliii.

[16](英)Anne Birrell, trans. 「Introduction」,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Penguin Books,1999, p.xliii.

[17]參(英)Anne Birrell, trans. 「Introductio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Penguin Books,1999, pp. xliii-xliv.

[18] (美) 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Editorial Notes」, in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p.XVII.

[19] 參(美)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Editorial Notes」, in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Ibid.,p.XVII-XVIIII.

[20] 弗拉卡索(Riccardo Fracasso)1996年翻譯了義大利文本的《山海經》,馬修(R.Mathieu)1983年翻譯了法文本的《山海經》,筆者注。

[21] (美)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Editorial Notes」, in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Ibid.,p.XVIII.

[22] 參(美)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Editorial Notes」, in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p.XVIII.

[23] 袁珂:《山海經校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01頁。

[24] (美) 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173.

[25] 參《山海經》,陳成今譯,王宏,趙崢英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前言,第31頁。

[26] 其中比埃爾的翻譯借鑑了多位校釋者的版本,主要的有郝懿行1809年版的《山海經箋疏》,吳任臣1667年的《山海經廣注》以及近人袁珂的《山海經校注》(1980),具體見Anne Birrell, trans. 「A Note on the Text」,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Penguin Books,1999, p. xlix; 石聽泉依據的標準標本是郝懿行1809年的《山海經箋疏》,其中也包括郭璞的注釋。還參考了其他人的注釋,中外古今都有,包括畢沅、王紱、吳任臣、王崇慶以及近人袁珂、鄭曉傑等。國外的有弗拉卡索, 馬修,還有比埃爾。見(美) 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173.

[27] 袁珂:《山海經校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339頁。

[28](英)Anne Birrell, trans.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9. p.175.

[29] (美) 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216.

[30] 《山海經》,陳成今譯,王宏,趙崢英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95頁。

[31] 袁珂在其注釋中,認為「噓」字,據郭璞和王念孫的校注當音為「唏」,「啼」也。

[32] Thomas Michael, Review on Anne Birrell. Shan Hai Ching; or,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Vol. 81, No. 4 (Oct., 2001), p. 680.

[33] 袁珂:《山海經校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362-363頁。

[34](英)Anne Birrell, trans.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9. Pp.186-187.

[35](美) Richard E. Strassberg (edited and translated),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 221-222.

[36] 《山海經》,陳成今譯,王宏,趙崢英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第307頁。

[37] 袁珂:《山海經校注》,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365頁。

[38] 袁珂:《山海經校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14-15頁。

[39](英)Anne Birrell, trans.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9. p.8.

[40] 《山海經》,陳成今譯,王宏,趙崢英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第17頁。

[41] Shunqing Cao,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3,p.129.

[42] 參Shunqing Cao,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 2013, pp.127-128. 

相關焦點

  • 變異學系列 || 《墨子》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變異——中國文化...
    在當下跨文化的學術環境下,中西交流與對話的機會越來越多,相反,譯者的國別與主體文化身份對譯本的影響越來越小,中國譯者只有充分利用異質文化的互補性,對典籍的文本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理解上做出努力,才能走出一條擺脫「失語症」的必由之路。
  • [學術研究] 郭恆:英語世界《山海經》譯介研究
    首先麥可肯定了比埃爾譯本作為可讀性較強的英文譯本,對研究早期中國神話的漢學家和比較學家的啟發意義,「這一事實本身就使得《山海經》成為中國神話和宗教研究中必須的工作,比埃爾的翻譯促使這一可能第一次可以在英語世界中實現」不過,麥可同樣指出了比埃爾的諸多不足。
  • 語體變異模式的多維度分析
    語體變異模式的多維度分析 2017年12月28日 10:42 來源:《當代修辭學》 作者:道格拉斯·比伯 蘇珊·康拉德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曹順慶 夏 甜丨變異學與他國化:走出東方文論「失語症」的思考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變異學」的概念得到不斷完善:「比較文學變異學,是指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學現象在影響交流中呈現出的變異狀態的研究,以及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文學相互闡發中出現的變異狀態的研究。通過研究文學現象在影響交流以及相互闡發中呈現的變異,探究比較文學變異的規律」。
  • OMSV:基於光學圖譜方法的大結構變異檢測手段
    少數一些基於OM的結構變異探測工作則常先將單分子DNA圖譜組裝得到全基因組圖譜,然後直接與參考基因組圖譜進行對比來找到有明顯差異的片段,從而提取結構變異。然而這類方法依賴於圖譜組裝過程的正確性,且容錯率較低。而在此文中, OMSV方法直接將單分子圖譜與人類參考基因組圖譜進行匹配來定位差異片段,然後利用統計學方法來分析該差異片段在複數單分子圖譜上的情況從而得到結果。
  • Cell:構建出人類免疫細胞圖譜,可確定遺傳變異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四年多來,在Pandurangan Vijayanand博士的領導下,這些研究人員一直在進行大規模的免疫分析工作,並詳細說明了DNA序列中的變異如何影響不同類型免疫細胞中的基因活性。他們正在通過一個新的資料庫DICE(Database of Immune Cell Expression, Express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d Epigenomics, 即免疫細胞表達、數量性狀座位表達和表觀基因組學資料庫)來分享他們的發現,這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輕鬆地探究這些數據,這是因為它們與基因、細胞類型或者疾病存在關聯。
  • 重度抑鬱症和基因變異有關?
    當基因變異遇上重度抑鬱。作者丨習之來源丨醫學界精神病學頻道一項對135,000 抑鬱症患者和344,000名未患抑鬱症人群對照分析發現,重度抑鬱症發病緣由與44種基因組變異或基因座相關。最近研究證實罹患抑鬱症有遺傳因素對135,000 多位抑鬱症患者和344,000多位沒抑鬱症對照者綜合分析研究發現,重度抑鬱症與44個基因組變異或基因座有密切關係。在這些44基因變異中,新發現有33個,以前發現有14個。該研究確定了153個重要基因,發現6個基因座不僅誘發重度抑鬱症,也與罹患精神分裂症有關。
  • 《伊洛納》獵犬怎麼變異 獵犬變異方法
    導 讀 在伊洛納手遊中獵犬如何進行變異呢?
  • 以離均差為基礎的變異量數
    變異數與標準差平均差雖然容易理解,但是利用取絕對值方式來去除負數的作法在統計上並不常用,對於極端分數的偵測較不敏銳,因此多使用取平方的方式來去除負值的影響,得到離均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SS)的概念:SS的概念可以類比為面積的概念,表示分數與平均數變異的面積和,在機率原理與統計技術中,有許多重要概念都是使用面積的概念來處理
  • 邪教的變異
    劉省過掌教期間,八卦教不斷的分流出各支相對獨立教內派別,其中離卦以郜雲龍子孫為教主,震卦以王中為教主,坎卦中直隸一支以張柏為首,山東一支以孔萬林為首,直隸大興一支以屈得興為首。艮卦由張玉成父子掌教,巽卦由山東單縣張貴弟兄掌教,乾卦由河南虞城縣張寶、張文士掌教,兌卦由陳善弟兄三人掌教。這些獨立的教內派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擴大八卦教的影響,增強了其組織實力和社會影響力的作用。
  • 變異分解——架起各種統計方法之間的鵲橋(寫在七夕)
    如果你仔細看一下方差分析的英文analysis of variance,實際上就是對變異的分析,所以,有的統計教材也稱之為變異數分析。三組的所有人(60個數據)之間存在變異,這種變異一般用離均差平方和表示,也就是每個值減去總均值,求平方,再把所有平方相加,這也就是每個值偏離均值的平方和,專業術語稱為離均差平方和(統計教材上稱之為總變異)。
  • 群體遺傳學習筆記:NGS結構變異檢測原理
    研究者們開始慢慢將目光轉向了各位複雜,但是也同樣非常常見的結構變異(SV)。接下來幾期推文會和大家一起學習結構變異的檢測原理,然後通過一系列的實戰演練和大家一起熟悉一些相關的工具和流程。結構變異的定義與其研究的重要性變異是導致基因組差異的最重要因素,具體可分為單個鹼基對的變異(SNVs/SNPs)、小的插入或缺失(InDels≤50bp)以及結構變異(SVs>50bp)。
  • 變異係數(CV)是什麼意思?
    或者數據量綱的不同,直接使用標準差來進行比較不合適,此時就應當消除測量尺度和量綱的影響,而變異係數可以做到這一點,它是原始數據標準差與原始數據平均數的比。變異係數(CV)沒有量綱,這樣就可以進行客觀比較了。事實上,可以認為變異係數和極差、標準差和方差一樣,都是反映數據離散程度的絕對值。其數據大小不僅受變量值離散程度的影響,而且還受變量值平均水平大小的影響。
  • 變異形式專題-SNP多態性
    SNP佔DNA序列差異性之比例於所有可能的DNA序列差異性(sequence differenciation)中,SNP是最普遍發生的一種遺傳變異。在人體中,SNP的發生機率大約是0.1%,也就是每1200至1500個鹼基對中,就可能有一個SNP。目前科學界已發現了約400萬個SNPs。
  • D614G變異增強了COVID-19病毒的傳染性
    *以下中文內容僅供參考,請以英文原文為準。摘要攜帶刺突蛋白胺基酸變異D614G的SARS-CoV-2變體已成為全球大流行中最為普遍的形式。針對變體頻率的動態追蹤顯示,G614在國家、地區和城市等多個地理級別上呈現出周期性增長模式。
  • 《伊洛納》多肢體變異人厲害嗎 多肢體變異人強度點評
    可能有些玩家對伊洛納多肢體變異人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玩家都知道多肢體變異人也是有分好變異和壞變異的。 先來說說什麼是壞的變異。多個... 伊洛納多肢體變異人怎麼樣?可能有些玩家對伊洛納多肢體變異人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伊洛納》怎麼刷出變異人 變異人刷新機制分析
    導 讀 伊洛納新版變異人刷新有一定的機制改動,我們要根據當時情況來調整技巧哦,下面九遊小編就帶來詳細的內容介紹吧
  • 多國學者:新冠病毒已變異
    原標題:多國學者:新冠病毒已變異多國研究人員發現本國新冠病例已出現變異。這種變異會帶來哪些影響呢?巴西衛生部2日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巴西有2例確診病例。巴研究人員發現首個病例與在德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個病例則與在英國發現的病毒更加相似。據介紹,這兩名患者都是今年2月在義大利感染後回到巴西的。
  • 讖緯思想在日本的變異與中日思想比較研究
    UIC師生帶來題為「讖緯思想因何在日本發生變異——兼論中日思想研究的幾個問題」的講座。王小林教授從日本京都大學取博士學位,主要在中日比較思想史、東亞比較政治思想學等領域從事學術研究。講座由《古事記》展開。這部「日本最早的歷史文獻」因記載了大量日本皇家歷史,曾長期不允考證。直至1945年之後,研究者發現書中除了事件,也有對日本皇室成員外貌特徵的詳細記載,如「身長八尺二寸」「身長九尺」,又如記載天皇生駢齒且多用「星」「珠」等比喻來形容牙齒。
  • 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