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2020-12-12 藍鯨財經

投稿來源:深幾度

「迷惑行為大賞」又成了成為中文網際網路世界的一股亞文化現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網際網路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01

日式含蓄的縮影

「迷惑行為」這個詞充滿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煩他人的情緒。

「迷惑行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困擾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

日本是個害怕麻煩人的社會,也是一個含蓄的社會,用詞往往內斂、委婉。甚至常給人含糊其辭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這個典故來自於日本文學家夏目漱石在學校當英文老師的時給學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譯。

當時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主角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學生直譯成「我愛你」。但夏目漱石說,日本人不會這樣說的,應當更婉轉含蓄。學生反問後,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夠了。

當女主答應男主的告白時,也只需要用「風也溫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這個詞,日語中的「迷惑」其實包含的意思是:麻煩、困擾。

在形容他人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困擾時,往往不會直接用這些詞,而是採用「迷惑」。

比如說在中國「嚴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當委婉,變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條例」。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於一個非常正式的書面用語。

不過,在日本網際網路世界,同樣也有著自己的「迷惑行為大賞」。這種「迷惑行為大賞」和中文網際網路世界那種「熱幽默」的意味有著巨大差異。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資訊網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塊。

這個板塊其實更多是有關給他人製造麻煩的社會新聞匯總。

我們可以看看6月17日更新的兩條新聞。

第一條是,三重縣松阪市商業街出沒了所謂的「正論叔叔」。精神科醫生指出,這種人的行動是由強烈支配慾望和孤獨造成的。特別有支配慾望的官員退休後很容易發生。

第二條是,由於狂熱的粉絲應援活動,導致人氣組合Hey!Say!JUMP中止了2019年內圓形競技場的巡演。在各種各樣的藝人和偶像的支援的場合,都有這樣破壞禮儀的麻煩愛好者。

這種新聞其實比較類似於「江西五套都市現場」這類城市雞毛蒜皮小事的社會新聞集錦。這類社會新聞存在的價值在於消磨時間,通過欣賞這些頗為愚蠢的新聞吐槽生活、放鬆心情。

總結來看,「迷惑行為」的用法在日語之中相當「性冷淡」。

它更多用於書面的禁止,在新聞事件之中則表達了對添麻煩的厭惡感,僅僅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新聞之中,才包含那麼一絲絲冷幽默的意味。

02

中文世界的狂歡

「迷惑行為」這個詞流傳到中國之後,迅速從過去的「性冷淡」變成了「熱狂歡」。

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迷惑行為」成了和土味、沙雕對等的詞彙。大多數國內網友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讓人琢磨不透,很奇葩)的事。

公眾號「字媒體」甚至還製作過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釋疑圖片。

這個「黑人問號臉」的使用非常精髓。基本能夠概括「迷惑行為」在中文網際網路語境中的全部意義。

那麼「迷惑行為」這個詞究竟是如何在國內出現並變異的?

我通過百度搜尋引擎翻閱了和「迷惑行為」這個詞有關的20頁內容發現,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日本新華僑報網上一篇名為《日本電車上的15大"迷惑"行為》的文章,當時「迷惑行為」的用法還是日文原意用法。

這篇文章主要是吐槽「旁若無人,大聲說話」、「從耳塞中露出來的音樂聲」、「手機電話鈴聲、通話」等不文明行為。

但是在2019年3月之後,「迷惑行為」這個詞才真正火遍中文網際網路世界。而且用法逐漸變異成了沙雕、土味。

「迷惑行為」這個詞被帶火可能和微博土味博主「迷惑行為大賞」等一批搞笑類博主有關。

「迷惑行為大賞」這個帳號在今年2月之後註冊誕生,不斷發布各式各樣的奇葩內容,整日引發網友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的評論轉發。

「迷惑行為大賞」典型的內容風格便是土味、沙雕現象的發布或搬運。配合著一連串「哈哈哈哈哈哈哈」製造熱幽默的氛圍,極度追求感官刺激。

此後,一批研究「迷惑行為」的文章出現。不斷強化「迷惑行為」的中國式語義。

我梳理了下這小半年來以「迷惑行為」為標題關鍵詞的文章,發現「迷惑行為」這幾個字的用法幾乎和「沙雕」、「土味」異曲同工。

《「迷惑行為」刷屏抖音和朋友圈,人類為什麼熱衷迷惑行為?》

《垃圾分類迷惑行為大賞:你是什麼垃圾?》

《90後抗禿迷惑行為大賞》

《讓人滿頭問號的迷惑行為,已經成了沙雕網友新的快樂源泉》

青年亞文化媒體VICE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個有關「迷惑行為」的專欄,專門整理全世界各地無釐頭的新聞。

可以說,「迷惑行為」這個日語詞彙,最終在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最終實現了徹底變異。甚至成了一種遊戲化的表示。

這種變異當然也引發了一部分專業日語學生的不滿。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如何看待「迷惑行為」一詞的流行?》

日語專業的學生表示稱:非常痛恨這種直接把日語詞不翻譯就拿過來用的行為。

但事實上,語言的變異本身就是一種遊戲現象。

維根斯坦此前提出過一個名為「語言遊戲」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釋:

存在於語言的實際運用和正在進行的語言活動當中,如同日常生活中其他遊戲活動一 般,遵照與生活相關的規則,在不同的平面上移動或活動一些對象,並從中創造娛樂的氣氛。

也就是說,語言的使用其實是不規則的,往往會因為「創造娛樂的氣氛」最終呈現出別的使用方式。

03

「語言遊戲」的變異

之所以會出現一個詞彙在兩個國家出現了兩套用法這種情況,還是和中日兩國網際網路世界的差異有很大關係。按照維根斯坦的解釋:

特定語言中出現的語言遊戲就是人們社會生活形式的表現。在這種表現形式之下,語言遊戲促使人們把語言研究立足於語言使用過程。「語言遊戲」包含生活中的一切語言活動,是生活的一部分。

中文網際網路世界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解構式的無意義狂歡,一個表達形式的日趨激烈。

任何嚴肅的事件到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往往都可以因為宣洩生活壓力,變成搞笑式的表述。李彥宏的被潑水這一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原本嚴肅的詞彙,變成一個頗具「沙雕」意味的詞彙,其實也是「被潑水」的一種表現。

表達形式的日趨激烈更是人們在長期感官刺激下追求更大刺激的一種結果。

翻轉電臺在《詞義弱化和世界喪失》這一期節目之中提到過一個觀點:

中文網際網路世界正在面臨著「詞義弱化」這種語言通貨膨脹危機。

按照這個節目中的說法,我們使用原本詞語的詞義已經不足以描述我們要表達的想法了,所以在原本詞語的基礎上通過加強或者再造的方式形成新的詞語來描述我們的想法。

比如蘋果「重新發明了」手機,發明這個詞用在iPhone上都稍顯過分,然而現在可以用在任何新款手機的宣傳詞中;

再比如某件事是某個圈子中的「革新」,甚至「革命」,「進化」,這種本身詞義程度很強的詞,它的描述價值不斷縮水,就好像貨幣貶值一樣。

現在的網際網路的中文環境中,大量使用頂格表達,用最極端程度的詞語很寬泛地表達人們的一切想法。這裡面包含著情感性表達的縱慾,專業詞彙的退化,語氣詞口頭禪的通俗化骯髒化。

日語詞彙本來可能是保值增值的,「迷惑」指得是「麻煩困擾」,「痴漢」指得是「色狼」,「今夜月色真美」是「我愛你」。

但是到了中文網際網路世界,這種通貨膨脹使得原本詞彙含金量下降了,人們不得不採用更浮誇的詞彙或行為去維持原有的語言價值。

「迷惑行為」最終也因此淪落成了我們的沙雕行為藝術。

相關焦點

  • 迷惑行為大賞:日語「迷惑行為」的中國變異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為代表的搞笑類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問號臉」的「沙雕事件」,滿足網友的搞笑或獵奇心理。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 「迷惑行為」這樣一個日語中充滿著含蓄、內斂意味的詞彙到了中國網際網路世界逐漸變異,反而成為了某種情緒宣洩式的狂歡。
  • 風靡網絡的「迷惑行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編最近發現,「迷惑行為」這個詞在網上可謂異常火爆。年輕人遇到了什麼奇葩的事,總喜歡在微博上艾特一下「迷惑行為大賞」。這位博主也是畫風清奇,只是簡單地做個轉發,配上三個問號,就收穫了96萬的粉絲。此外,「朋友圈迷惑行為」、「迷惑行為表情包」等熱詞也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 當代留學生迷惑行為一覽
    咳咳... ...Ladies and Gentlemen,welcome to今天的日本留學生迷惑行為大賞現場!對日本留學奇怪的刻板印象,又導致了一系列迷惑行為。迷惑行為TOP6——英文項目so easy因為不會日語,嫌流程麻煩,所以覺得自己超適合SGU項目。
  • 「迷惑行為」刷屏抖音和朋友圈,人類為什麼熱衷迷惑行為?
    這種兼具跟風耍酷與土味炫耀的沙雕行為,被廣大網友親切地稱為「迷惑行為」。迷惑行為(Meiwaku Koui),這一原本在日語語境中司空見慣的詞彙,由此忽然在我國的網絡空間煥發青春。從專指黑社會不良行為的固有詞,到公共場合中的提示用語,再到中國網絡世界耐人尋味的娛樂亞文化,「迷惑行為」意涵的演變可謂意味良多。但無論是哪一種含義的「迷惑行為」,都在各自的文化語境中有著為數眾多的擁躉。對於「迷惑行為」的熱衷,幾乎可以算是一個人類的未解之謎。什麼是迷惑行為?
  • 藝考生迷惑行為大賞
    原po最新發表中傳橘這篇大賞我一直在構思現在構思到大家已經忘了什麼是迷惑行為「迷惑(めいわく)」一詞,原本來源於日本,字典上的解釋是「因別人做出的行為而產生不快的感覺。」可以翻譯成麻煩、困擾、為難、打擾,等等。
  • 人類為什麼熱衷「迷惑行為」?-虎嗅網
    作為還沒有搞明白什麼是迷惑行為,就已經被各種迷惑行為大賞霸屏的時代棄兒,我們難免對最近幾周迷惑行為的局勢發展深感迷惑。這種兼具跟風耍酷與土味炫耀的沙雕行為,被廣大網友親切地稱為「迷惑行為」。迷惑行為,這一原本在日語語境中司空見慣的詞彙,由此忽然在我國的網絡空間煥發青春。
  • 日常迷惑行為,你躺著中了幾槍?
    「迷惑行為」原本出自日語,指那些會給人帶來麻煩的行為(比如地鐵上橫躺著睡覺/圖書館裡大聲喧譁)。在一些中文網絡社區,也有人把迷惑行為理解為指那些很迷的事。因此,網絡上流行的「迷惑行為大賞」,又多增添了「奇葩、搞笑」的意味在裡面。
  • 日本人「迷惑行為」大賞:生吃雞蛋、愛戴口罩、蹩腳英語……
    當我們在疑惑日本人的「迷惑行為」時,是否想過這些「迷惑行為」在日本社會裡其實存在著合理之處呢?一、為什麼日本人喜歡吃生雞蛋?日本人真的很喜歡生雞蛋!日本人習慣於在米飯、拉麵等料理上打上一個生雞蛋,甚至很多日本人直接用一個生雞蛋就能拌飯吃。
  • B站UP被指責「工地日語」!嫌日本人日語不好,我迷惑了!
    而近日,一位日本美食UP卻被網友以指責「工地日語」,意思就是嫌棄他的日語不好。可這讓我非常迷惑,這個UP主不就是一個日本人嗎? 仔細想來,其實也可以理解。
  • 「神獸歸籠」,寢室的迷惑行為!
    以下這些「寢室的迷惑行為」,都是學長們踩過的「火坑」。寢室迷惑行為之:炫電器寢室迷惑行為之:炫廚藝寢室迷惑行為之所有的迷惑行為
  • 當代人學英語迷惑行為大賞
    生活從不缺少迷惑,只是缺少發現迷惑的眼睛。不信你看,連學英語這件事,都充滿了迷惑......一成年人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最具備欺騙性的一點,就是做最充足的準備迷惑最天真的自己。想要看美劇學英語,還打算邊聽邊記筆記。結果就是下最新的劇集,吃最多的零食,詞彙量沒進步,體重倒是進步不少。
  • 開學迷惑行為大賞
    這場曠日持久的假期終終終終終終於要結束啦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們也要正式開始上學了在家裡呆了那麼多天 父母還好嗎哈哈哈哈請欣賞開學前的迷惑行為大賞消極應對的一類:媽媽我不要上學 上學好麻煩 我不要上學嗚嗚嗚嗚具體表現為:用被子蓋住自己 試圖讓父母找不到自己 或者說自己肚子疼 不想上學幼兒組還只是初級迷惑行為
  • 國外迷惑行為大賞→→→
    來看看這些國外的迷惑行為紐約抗議者燒口罩反疫苗,「把鄰居通通請到家裡來,全能的上帝希望人們聚在一起」12月6日,上百名示威者在美國紐約市舉行抗議,他們焚燒口罩,高喊「解放你的臉」。視頻:微博@觀察者網川普稱中國施加「詛咒」造成瘟疫10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國總統川普8日接受採訪時稱,中國在疫情方面與我們相比做得很糟糕,並稱中國施加了「詛咒」,造成了可怕的瘟疫。中方有何評論?
  • 年輕人「迷惑行為」大賞:直播睡覺爆紅,蹦迪也能「雲」參與
    疫情下的「迷惑」社交行為「迷惑(めいわく)」是一個日語詞,意思是「給別人添麻煩」,並不是一個好詞。通常日本人說「迷惑行為」,指責的含義很重。而到了中國,「迷惑行為」就按照字面翻譯,等同於「????」,而且是那種「不明所以的搞笑」才有的感受。而託了網際網路的福,在疫情中,就出現了不少這樣的「迷惑」社交行為。
  • 高中學生迷惑行為鑑賞,這些行為你有過嗎
    從教十幾年了,接觸到了很多學生,有一些學生的行為確實令人迷惑,今天老李就跟同學們分享一下這些年遇到的迷惑學生的迷惑行為。學生迷惑行為之鐘愛學習秘籍。學生迷惑行為之鐘愛聽課。有的學生真的是很愛聽課,每一節課都跟著聽。大家可能疑惑愛聽課不是好事嗎,為什麼這種行為還被歸為迷惑行為?老李說的此類同學是只愛聽課,不愛做其他事情。
  • 開學季,請遠離這些「寢室迷惑行為」
    以下這些「寢室迷惑行為」,都是學長們踩過的「火坑」。寢室迷惑行為之:炫電器寫完檢討書,還要倔強地繼續用電器???寢室迷惑行為之:炫廚藝寢室迷惑行為之:炫做頭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情,會讓人在寢室安排燙髮機?所有的迷惑行為,都與「用電、火災」有關。以下是常見的寢室違禁電器。
  • 日語課程放送 | 心理學日語:行為心理學概述
    ——約翰·華生(JohnBroadus Watson),《行為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創始人是美國的心理學家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主張以客觀的方法研究人類的行為,從而預測和控制有機體的行為。本課程為大家講解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向及行為主義相關的日語知識。
  • QQ音樂Urban條漫:帶你一覽中國都市青年迷惑行為大賞
    但,迷惑行為,不是個體的淪陷,而是群體的狂歡。總有形形色色的個性迷惑青年,教你如何迷惑成性。人類的生活本質,是迷惑。都市青年的迷惑,從白天到黑夜,地球不死,迷惑不休。連周末也不放過。新舊事物各種Battle,大媽大爺才不知道你在玩復古街潮,只知道你行為舉止有點「怪」。要麼好奇大爺誇你一句滑板玩的溜,要麼鄙夷大媽嫌你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苦口婆心也要告誡你,別整這些沒用的。但,都市青年就是拒絕墨守成規。「年輕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 老外迷惑行為大賞:下雨天也不愛打傘?山寨熊貓?!
    但放眼世界,看過另一半球的外國人的生活之後才發現,「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老外們的「迷惑行為」才是真的真的與眾不同。之前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出國旅遊/求學,你見識過哪些外國人的迷惑操作?除了上述種種,我們再來看看外國人還有哪些迷惑行為,保證戳中你的笑點與黑人問號臉。
  • 寶寶的「迷惑行為」大揭秘,這些「奇葩」行為,看你家娃中幾個?
    迷惑行為一:啟動「震動模式」喜歡被晃來晃去「人類幼崽」作為人類的幼年期,對於新手媽媽來說,是比較難以「馴服」的,而且會因為缺乏經驗,被很多「迷惑行為」嚇的措手不及。其實很多寶寶也有類型的「迷惑行為」,他們不僅喜歡被晃來晃去,而且喜歡被亂著轉圈,還會笑出聲來。寶寶在胚胎的時候前庭感覺就已經出現了,通過晃來晃去、被拋起來的這些「迷惑行為」,可以通過前庭系統,讓嬰兒感覺到舒服,還有助於早期大腦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