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逸清/編譯
2017-07-25 18:01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英國《衛報》報導,在英國學者約翰·彌爾頓的長篇史詩《失樂園》發表350年後,與之相關的信息不斷出現。研究發現,這篇揭示人的原罪與墮落的長篇史詩,在近30年內被翻譯的次數多於之前300年的次數總和。
《失樂園》中文譯本之一由全球50多位學者合作研究而著成的新書《彌爾頓的譯本》(
Milton in Translation)中顯示,這位17世紀作家的作品被譯成其他語言逾300次,其中包括法羅語、曼島語、泰米爾語、湯加語、波斯語、希伯來語、弗裡斯蘭語、威爾斯語等57種語言。
以普度大學教授安吉利克·杜(Angelica Duran)、伯明罕城市大學博士伊斯蘭·伊薩(Dr.Islam Issa)、大峽谷大學博士喬納森·奧爾森(Jonathan Olson)為首的有關學者們發現,特定時期內對《失樂園》的翻譯往往映射著那一時期的反叛精神和民族主義。研究表明,在愛沙尼亞蘇維埃共和國時期,對《失樂園》的翻譯是一種抵抗蘇俄、尋求獨立的行為。而在中東地區,翻譯這篇詩歌的行為發生於「阿拉伯之春」運動期間。20世紀60年代,前南斯拉夫的政治家米洛萬·吉拉斯(Milovan Djilas)在獄中將《失樂園》翻譯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他在手紙上用一支鉛筆謄寫了詩歌全文,並將其夾帶出獄。
1866紐約版約翰·彌爾頓《失樂園》中古斯塔夫·多雷創作的插圖伊斯蘭·伊薩博士表示:「我們驚訝於彌爾頓的作品被譯成如此多種的語言。我們雖然預測到它會被譯成許多種語言,但沒有料想到會是如此之多,甚至包括很多使用人數稀少的語言,比如曼島語。西班牙語和法語譯本很容易被猜到,但威爾斯語和曼島語則不然。」
伊斯蘭·伊薩博士還表示:「《失樂園》講述了一個十分常見的故事——亞當和夏娃以及他們的墮落——這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弱的主題。特別是對於彌爾頓來說,他的作品都帶著一些變革性的東西。他是一個參與處決查理一世的共和主義者,他反對天主教,而這就是他塑造的意圖反抗上帝的撒旦的性格。因此,人們紛紛在政治和宗教鬥爭時期翻譯他的革命思想,比如在各國努力脫離蘇維埃政體的時期,或是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時期。」
發表於1667年的無韻詩《失樂園》中寫道:「人類最初的違抗,還有那禁果/它那必死的味道/將死亡帶到世上,連同我們所有的悲哀/和那失落的伊甸園。」彌爾頓的撒旦和他的墮落天使一道被逐出天堂,「自天上投射的熊熊烈火/可怕的毀滅和燃燒降臨/無盡的毀滅,若無休止/堅硬的鎖鏈和懲罰之火。」他繼續去引誘亞當和夏娃,並導致了他們被驅趕出伊甸園。
新書《彌爾頓的譯本》學者們表示,《彌爾頓的譯本》這本於7月20日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行的書籍,是第一份關於彌爾頓的作品在全球譯讀現狀的足夠詳細的研究成果。伊斯蘭·伊薩說:「這本書真正體現了文學作品的張力。它證實了即使彌爾頓的作品來自350年前,它們的主題仍舊具有廣泛的普遍性和適應性,在這個方面,《失樂園》這部作品尤為優秀。」
他補充道:「對於我來說,最令人著迷的不過是了解整個世界的政治和宗教是如何與人們所讀的東西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歷史上的許多進程都很相似,因此讀者很容易在彌爾頓的革命性思想中找到共鳴。有趣的是,來自埃及、愛沙尼亞和西班牙、處於完全不同時期的翻譯者們似乎都不由自主地對那些性愛描寫有著完全相同的理解。」
伊斯蘭·伊薩還表示:「我希望彌爾頓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閱讀。《失樂園》可以說是在語言界最美的一篇詩歌,它對後起之秀的詩歌影響深遠。彌爾頓是率先不使用押韻技巧、不被任何規章所禁錮的詩人之一,他的風格對今天的詩歌創作影響深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失樂園,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