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129師在1938年2月進入太行地區後,短短37天內,在井陘長生口、潞城神頭嶺、涉縣響堂鋪連續對日軍交通線進行了三次伏擊,史稱三戰三捷。這三次伏擊,為開闢太行根據地創造了條件。而響堂鋪伏擊戰在戰術上,更是成為八路軍敵後遊擊戰的典範。
再來一次打擊
1938年3月上旬,日軍在山西繼續進軍,相繼攻佔了臨汾、汾陽、離石、風陵渡、長治、晉城、東陽關等重要城鎮,打通了邯(鄲)長(治)公路和同蒲鐵路南段,深入到晉東南和呂梁山區。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大都退到黃河西岸,晉東南地區只有武士敏的98軍和李家鈺的47軍還在子洪口、長治一線繼續抵抗日軍。
日軍進入晉南以後,企圖渡過黃河,實現戰略突破,同時將八路軍115師、129師驅逐出晉西、晉東南,以鞏固在晉南的佔領區,穩定後方,實現與津浦路日軍會合隴海路、南取武漢、西奪西安的戰略計劃,因此繼續向黃河各渡口猛犯。這樣一來,邯長公路以及長治至臨汾的公路,自然就成了日軍重要的後方交通線。為了保障黃河前線的部隊補給,日軍在這條交通線上的運輸活動相當頻繁。在經過長生口、神頭嶺兩次伏擊後,日軍也加強了對這條交通線的保護,把公路兩側一百米距離內的樹木、莊稼全部割光,除了在黎城駐軍1000人,在涉縣駐軍400人,在武安駐軍1500人外,還在椿樹嶺、東陽關增設了據點,派駐了中隊級別的守備分隊。
東陽關又稱壺口舊(故)關、壺口關、盂口,春秋時就開始設置關隘,明朝設置巡檢司。雖然東陽關比不上平型關、娘子關、雁門關險要,但也位處山西通往河北的要道,正在太行山的主脈上,關隘兩側都是峻岭懸崖,亂石層巒,幾乎沒有一步路是好走的。清朝編著的《山西通志》這樣描述東陽關:「澤、潞憑高設險,障蔽兩河,而潞川中夷外阻,尤自古形勝地也。其當東出之衝者,曰東陽關,在黎城縣東二十裡,一名吾兒峪,古壺口關也。」正是因為東陽關地勢險要,所以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不少戰事。
針對日軍在晉南的動向,129師師長劉伯承認為有必要再對日軍運輸隊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伏擊,以破壞日軍的戰略計劃。由於劉伯承馬上就要去參加3月24日朱德總司令在沁縣小東嶺召開的軍事會議,所以在劉伯承開會期間,由剛剛到任的鄧小平政委坐鎮師部,負責全局,由徐向前副師長具體指揮作戰。
1938年,徐向前與115師東進抗日挺進縱隊負責人在南宮合影,左起徐向前、符竹庭、宋任窮、肖華
徐向前排兵布陣
徐向前決定在從黎城至涉縣之間的公路上選點設伏,這段約50公裡的公路沿線有東陽關、王后嶺、上下彎、響堂鋪、河頭村、椿樹嶺、河南店等諸點。徐向前帶著計劃參加伏擊戰的386旅旅長陳賡、769團團長陳錫聯、771團團長徐深吉一路察看地形,一致認為響堂鋪是個理想的伏擊地點。
響堂鋪位於今天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神頭鄉,可以說就在河北省西南與山西交界處,再往西就是山西省黎城縣的東陽關。村南是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峻岭,山崖陡峭,難以攀登。村北雖然也是海拔1200多米的山地,但山勢相對平緩,地形起伏,還有不少谷口。兩側山地之間是一條長約15000米的山谷,晉南日軍的生命線邯長公路就從這片山谷中通過。公路南側山地等於是天然屏障,北側山地可以隱蔽伏擊部隊,眾多的谷口又便於出擊,只要卡住東西兩頭,伏兵從路北殺出,谷底公路上的日軍就是甕中之鱉了。
徐向前的部署是投入129師385旅769團、386旅771團、772團共3個主力團,以769團和771團為伏擊部隊,除以小部隊埋伏在路南山地腳下,阻止日軍向路南逃竄,主力埋伏在公路以北後寬漳到楊家山一線。考慮到黎城日軍兵力較大,而且東陽關又有日軍據點,一旦伏擊戰打響,必然是日軍主要的增援方向,所以將772團主力集結於馬家拐,負責阻擊由黎城、東陽關出援之敵,並派出小部隊分別向東陽關和蘇家峧擔任警戒。雖然涉縣距響堂鋪更近,但日軍兵力較小,即使出動增援,援軍也不會太強,所以由769團派出4個連在椿樹嶺、河南店之間,阻擊由涉縣來援之敵。另外再派1個連進至楊家山東北的王堡,保障769團側後安全。
129師主要是由原來紅四方面軍部隊改編而來,徐向前曾經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在紅四方面部隊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參戰部隊聽說這次戰鬥由徐向前來指揮,士氣更是高昂。
部隊接受任務後,立即開始進行思想動員和戰前準備。考慮到當時部隊中的絕大多數官兵從未見過汽車,對汽車的性能和特點都不了解,所以在戰前準備中特地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如何打汽車的作戰要領介紹,首先是消滅汽車上的掩護人員,然後是打司機,最後是打汽車的油箱和輪胎。這些戰前教育,雖然時間很短,但對指戰員了解汽車的特點和打汽車的要領,在後來的戰鬥中確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月26日,鄧小平率129師師部從韓壁出發,經西營、下良,進駐佛堂溝。隨後鄧小平和徐向前便一起到769團進行了戰前動員。不久接到確切情報,日軍將在3月31日要從邯長公路運輸大批輜重,徐向前副師長立即決定31日在響堂鋪設伏,打掉日軍這支運輸隊。
129師在響堂鋪
虛驚一場
根據31日進行伏擊的部署,參戰各部隊從30日起陸續向預定地點開進。30日夜,徐向前帶領參謀人員進入設在響堂鋪路北後狄村小山坡上的前進指揮所,386旅的前進指揮所則設在後寬漳。31日凌晨1時,各部隊全部進入預定陣地,隱蔽待機。伏擊陣地大多是在背陰面,雖然已經是3月底,但坑坑窪窪裡的積雪才剛剛開始融化,夜間氣溫還是比較低,又結了一層冰,戰士們忍受著寒冷,一動不動地隱蔽著。伏擊部隊全部進入預定陣地後,徐向前要求:「行動一定要絕對秘密,前衛隊要大膽沉著,一定要把敵人全部放進口袋裡,才能動手。後衛隊要堅決頑強,堅決把口子堵住!何時封口、開口、衝鋒,要服從指揮!」另外專門還派出1個排把住響黨鋪和前後寬漳村各路口,不準村民進出,以免暴露行動。
拂曉,徐向前接到772團報告:日軍由東陽關出動200餘人,正向蘇家峧開進,同時還有騎兵正向側後運動。請示是否撤出主力前去截擊?如果這是日軍發現設伏後的包抄後路之舉,確實非常危險,那就必須放棄這次伏擊,另作打算。但是徐向前判斷,如果日軍真發現了設伏企圖,想來個反包圍,截斷伏擊部隊的後路,不可能只派這麼點部隊。這點兵力只會「打草驚蛇」,根本不可能進行反包圍。所以他認為不大可能是被日軍發現,命令部隊繼續隱蔽潛伏,不得暴露。同時命令772團派1個營到廟上村以東高地,加強警戒,掩護伏擊部隊的右後方安全。此外派師部參謀到東陽關和蘇家峧偵察核實,一定要把情況搞確實。
很快派去的參謀就回來報告,東陽關日軍沒有異常動靜,所謂東陽關日軍出動的200餘步騎兵,是一群老百姓牽著幾頭馱驢在趕路。好一場虛驚,要是徐向前輕易聽信不實報告而取消了這次伏擊,那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