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特南基於對心靈、存在、認知的討論而做出的著名之舉,正是將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懷疑論用一個思想實驗模擬了出來,這便是「缸中之腦」。
據外媒報導,美國著名當代哲學家、哈佛大學名譽教授希拉蕊·普特南於美國當地時間3月13日在芝加哥的家中因間皮瘤去世,享年89歲。
普特南於1926年7月31日在芝加哥出生。在20世紀的英美哲學界,普特南堪稱是一位傑出大師。在心靈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數學哲學、道德哲學,甚至計算機領域都有所著述。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童世駿曾翻譯過普特南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並與普特南有過幾面之緣。他告訴澎湃新聞,普特南是典型的分析哲學家。他早年是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對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很感興趣;同時又自覺繼承了美國本土的詹姆斯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傳統。到了晚年,有猶太人血統的普特南還對宗教哲學進行研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把幾種思想傳統融合在一起,既犀利、敏銳,又不走極端。」
如果要概括普特南一生中的幾大重要觀點,童世駿會用三個詞——就是他所翻譯的普特南著作的書名——理性、真理與歷史。「理性是分析哲學的核心,真理是實在論哲學的核心,而歷史是美國實用主義的核心。普特南把原本彼此對立的三者結合在一起,其中又受到馬克思主義對實踐解讀的影響,甚至會引用毛澤東的觀點。」
「他還是一個非常善於自我批判的人。他會不停反思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成果,但又不是沒有主見。」講到這裡,童世駿說起普特南的一個小故事。在哈佛結束教學生涯時,普特南做了最後一場有關真理觀的演講,並引用了另一位著名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的話。報導一出,塞爾特別生氣,說普特南引用錯誤:「我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對此,普特南在回應中坦承自己犯了錯誤,似乎這最後一場哈佛演講也是他自我批判的一種詮釋。
「我們一起開過學術會議,他也一直非常謙卑。對別人的問題、質疑,總是很耐心的回應。」童世駿還回憶自己訪問哈佛期間,曾坐在咖啡館裡聽普特南講述事實與價值二分法能否成立,當時普特南正在與哈貝馬斯就這個問題進行爭辯。
最後,論及普特南對哲學界的影響力。童世駿表示,從學派上看,普特南讓西方哲學界從20世紀開始相互「讀不懂也看不起」的英美分析學派和歐洲大陸現象學派有了溝通。而從學術觀點上看,童世駿認為普特南打破了狹隘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之間的非此即彼。「對於真假、善惡、正義與否這類規範性問題,西方哲學界從19世紀以來有兩種片面觀點。一派重視這種問題,但認為它們無法做理性的討論,一派重視理性的方法,但認為它無法用來討論規範性問題。如果說羅爾斯是作為倫理學家克服這種的局面,普特南則是作為科學哲學家克服了這樣的局面,對那些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規範性問題同樣做了理性的分析處理。」
普特南基於對心靈、存在、認知的討論而做出的著名之舉,正是將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懷疑論用一個思想實驗模擬了出來,這便是「缸中之腦」。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瘋狂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對於這一假想的最基本問題是:你如何保證自己不是處在這一困境之中?
除了哲學意義外,這一「莊周夢蝶」般的假想還極大地影響了《黑客帝國》電影的基本架構。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