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那一代人,雖然手無寸鐵,卻能創立湘軍,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有一次,他評價自己說帶兵打仗不算強項,之所以能立業,全靠駕馭人才之術。
的確像曾國藩所說的那樣,從湘軍的徵戰史來看,凡是他親自帶兵的戰役,幾乎都是一戰必敗,敗北後反而戰果輝煌。所有這些都要歸功於他識人有方,並且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他還總結出了一套「用人口術,百試皆靈」。
曾國藩在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日記中寫道:「為昔年求觀法,作一口訣。識人口訣,或者可以說是曾國藩對相人術的總結,這條口訣就是:「正視眼鼻,正視真唇。名望在於氣魄,財富在於精神。想法見爪子,風波見腳筋。從組織的角度來看,整個語言都是如此。自唐代起,選撥人才就有「身、言、書、論」四個標準,曾國藩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擴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識人的標準,把他的口訣拿出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曾國藩的觀人方法。
邪正視著他的鼻子。忠誠和姦淫是中國人看待人的兩個最主要的方面,用人之道首先是辨別忠奸善惡。對曾國藩來說,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也就是俗話說的眼斜鼻歪,那他當然就是心術不正。術法上說: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頭,一尺之頭不如一寸之睛。因此,看一個人,除了全貌之外,首先要看的是鼻子和眼睛是否都長得正。
虛偽看嘴唇。言由口出,口德與口賊是截然不同的兩極,口以方寸,面以寬廣,厚為貴,又有「大開大合」之說,兩唇相接,好文章。若上唇不能覆蓋下唇,男必多詐,女必多詐。口象鳥嘴,是最難相處的。有人說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成功後與他斷絕來往,正是他看中勾踐的長頸鳥嘴,不能分享安樂。歷史上也有記載,漢代老婦許負,就憑周亞夫的口,相出他將來必會餓死。
榮譽看氣概。曾國藩認為,一個人是否成功,取決於他的人品。當時任黎平知府的胡林翼,在鹹豐四年初率六百精兵援救湖廣總督吳文熔,但未到達即戰死。胡林翼改投曾國藩門下,見他氣勢洶洶,便誇獎他:「胡某才勝我十倍,大有裨益。」後來李鴻章也因氣勢洶洶,與曾國藩相見,被視為福將。
財富在靈魂。這種精神就是指精氣神,曾國藩對趙烈文說,有些人即使你用心培養,卻因為自己不能長得富有,到頭來也是白忙一場。他對胡林翼頗感惋惜,認為他長了一張苦瓜臉,雖然英俊不凡,但精氣神不足,所以不能長久。古代人認為人的壽命長就氣長,人的壽命短就氣短,這具體指的是精氣神,所以曾國藩把人才培養得重視精氣神,認為長久才是根本。
想法看手指掌也就是說,一個人有沒有想法,主要看他的指爪,即手相。古人有「四肢象四時,五體象五形」之說,手厚而軟,手指細長,其人聰明,有主意;短而粗則愚;曾國藩認為:手心、掌心中紋線清楚而淺者,心定。這「心定」就是心定,臨事不慌。掌紋淺薄而亂,心亂,心浮。
波浪看腳筋千裡行始於足,曾國藩認為足足厚,足正,足長。人類老化也是從足部開始的,所以他說,波浪看足筋。有人無風無浪,無災無難到三公,一生仕途平順;有人一生坎坷,最後才有所成就,這類人屬於有風有浪的人。
從結構上看,全在語言上。倒不如說,這兩句話是看人的。曾國藩辦事井井有條,從來不慌張,所以他特別重視這一點。在他看來,人是否有組織能力,可以從語言中看出。但有兩種語言表達方式,一種是書面語言,另一種是口頭語言,無論哪一種,都要看他能否切中要害,有條不紊。
而曾國藩的這些相人之術,也非他本人所能比擬,大多出自中國儒家經典,他是在自己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最後形成了一套識人之訣。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些論調並不一定能夠站得住腳,更不可能生搬硬套,但這也表明曾國藩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總結、善於用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