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A和同學B,中考成績一模一樣,來自同一所私立初中,進了同一所省級重點高中同一個班。高一剛剛開始時,一次次的周考成績成了新高一媽媽們的焦點,習慣了孩子們初中時數理化英語都是95+,看著新學期時不時六七十分的分數,無所適從的焦慮開始蔓延在家長們中間。
同學A的媽媽,有些無法相信那個總是年級前三名的孩子怎麼一下子成了這樣,是哪裡出了問題?是孩子不適應?還競爭對手太強?還是孩子不夠努力?慌亂之中一邊責怪孩子,一邊把孩子禮拜天的時間用課外輔導班塞滿,同時,每周五晚上進行一次嚴肅而緊張的家庭會議,討論問題的嚴峻並試圖找到解決方法。
同學B的媽媽,先了解了同班同學的成績,並把成績數據分析了一次,按照初中時分別在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孩子不同情況做了分析,同時和孩子初中所在學校的同一屆高中同學做了對比,又進行了兩所學校三年來高考成績和升學情況的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1.現在高中的排名除以十基本等於初中時所在學校的排名。2.私立學校的孩子剛入學成績普遍較低,適應性差一些。3.同班同學都是初中時各學校的尖子生,分數非常密集,排名不足以說明太多問題。
於是告訴孩子,沒什麼,這是一個必然的過度階段,高中三年又是一輪新的淘汰賽,剛剛起跑,現在的成績只是說明暑期預科班的結果和初高中學校管理模式對接程度,並不是真正的綜合成績,媽媽依然看好你。你自己感覺,確實有困難需要補課,我去幫你打聽,感覺不需要,咱們慢慢適應。
孩子沒有要補課班,選擇了自己努力適應。
到高二開學考試,A同學班級排名排到四十多名,B同學一躍進入前十名。
為人父母,要做到不焦慮真的很難:看到別的孩子上輔導班焦慮、成績出現波動焦慮、孩子在家玩一會手機焦慮,甚至有事沒事自己製造緊張情緒焦慮,每個媽媽儼然一個精神不太正常的焦慮控,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辦法,唯有焦慮。
由焦慮又產生很多問題:有的媽媽會開始嘮叨,這種嘮叨自然的把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黑孩子增添無形的壓力;有的媽媽會轉移焦慮,去責怪爸爸的不負責任和不管不問,不去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也得不到爸爸的幫助,反而帶來家庭矛盾;還有的媽媽會因為焦慮做一些實際行動,慌亂選擇補課班或者網課,打亂孩子正常的學習秩序,導致孩子無所適從。
有一句話:教育就是你不焦慮他就開心。感覺不無道理。
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裡第一反應應該是孩子需要幫助,我需要和孩子站到一起去打敗問題!
然後,提醒自己不要焦慮,用穩定的情緒讓孩子感覺有依靠有安全感有希望。
接下來,再去找到問題所在,找不到也沒關係,有時候有的問題確實需要時間來解決,我們誰都不是教育專家級家長,實在沒有很好的辦法,不如退一步只做一個好家長,給孩子做好一日三餐,做好後勤保障,靜待花開。
必要的時候,找老師幫忙,老師們有足夠的經驗來用最快捷的方式找到孩子們的最佳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