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卻不是一個海洋強國,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使得我國沒有趕上工業文明的浪潮,因而在海洋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上落後於西方國家,儘管我國現在正在奮起直追,但距海洋強國還有一段距離!
對「鄭和下西洋」真實性的質疑
而在清朝之前,尤其是明朝,我國對海洋的掌控力是要強於西方國家的,即使在明朝日落西山之際,還能戰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這足以證明明朝的海上實力不同凡響,而這與「鄭和下西洋」不無關係,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宣揚了國威,還促使明朝的航海事業蓬勃發展,堪稱人類史上的偉大壯舉!
儘管如此,圍繞著「鄭和下西洋」的爭議從未斷絕,甚至有人質疑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一場精心編撰的騙局!
畢業於加拿大McGill大學的華裔博士林炎平在國內一家大學演講時,公然質疑「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延續百年的騙局,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他從史料的缺失、當時的造船水平、朱棣的性格進行了分析,說的是頭頭是道,「義正言辭」,可惜當場被臺下的學生打臉!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否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就不會有為紀念鄭和而修建的「三寶公廟」,印度尼西亞古稱爪哇,是鄭和下西洋的途經地之一。
乾隆帝編造的謊言
雖然鄭和確實是下西洋了,但史料的缺失確實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有人說《明史》不是有相關記載嗎?沒錯,《明史》確實是有,但只是寥寥數字,而且嚴格來說這並不能算是史料,因為能夠證明「鄭和下西洋」的最有力的史料應該是鄭和遠航的航海日誌和航海路線圖,可惜這些全都丟失了!
乾隆帝據此認為「鄭和下西洋」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為此他下令刪除《明史》中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全部內容,企圖掩蓋這一史實,這裡要說明一下,《明史》名為記載明朝歷史,實則是在清軍入關後才開始編寫的,而且編寫時間將近百年,直到乾隆年間才最終成書,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清朝作為勝利者編寫《明史》別有用心,自然不可能原原本本還原歷史。
所以乾隆帝以「鄭和下西洋」缺少史料為藉口,下令刪除有關內容,當然這只是藉口,真實原因是乾隆「嫉妒」明朝在海洋上的輝煌成就!乾隆帝駕崩後,史學家才又在《明史》中增添了相關內容,儘管如此,乾隆帝所編造的這個謊言仍然被不少人作為質疑「鄭和下西洋」的有力證據!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誌和航海圖究竟去哪了?
據《殊域周諮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客座贅語》則稱劉大夏焚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雖然史學界對劉大夏焚毀鄭和檔案的說法很是懷疑,但「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確實在成化年間「人間蒸發」了,真實原因不得而知,這給我們研究鄭和遠航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事情出現了轉機
上世紀末,南京郊區有一處規模很是龐大的磚窯群,燒磚自然需要泥土,磚窯廠的人便「就地取材」,從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取土,時間一長,這個小山坡都快被「夷為平地」了,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地下埋藏有大量的古墓,磚窯廠的工人們在取土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古墓葬。
但大都價值不大,直至一座明朝古墓的出現才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派出考古隊前來查看,考古隊從墓穴中找到了墓志銘,據墓志銘所載,這座墓穴的主人為明朝宣德年間的一名宦官,曾是鄭和船隊中的一員,而在其陪葬品中,考古隊也發現了一些航海器具以及一張航海圖,航海圖所繪內容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頗為吻合,應該就是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航海路線圖或路線圖中的一部分!
這個發現徹底戳穿了乾隆帝編造的謊言,其實滿清統治者通過《明史》篡改明朝歷史早有先例,據《明史》所載,南明政權中的「魯王」是被鄭成功「沉入大海之中淹死的」,但1959年在金門出土的「魯王墓」卻證明鄭成功非但沒有殺害魯王,反而將其好生供養,而且鄭成功逝世在前,魯王在後,根本談不上「溺殺魯王」!
小結:
毫無疑問,「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儘管乾隆帝意圖顛倒黑白,混淆視聽,但航海圖的出現徹底戳破了他精心編撰的謊言,這正是「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
參考資料:《殊域周諮錄》《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