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可能只是傳說

2020-12-11 騰訊網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卻不是一個海洋強國,由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使得我國沒有趕上工業文明的浪潮,因而在海洋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上落後於西方國家,儘管我國現在正在奮起直追,但距海洋強國還有一段距離!

對「鄭和下西洋」真實性的質疑

而在清朝之前,尤其是明朝,我國對海洋的掌控力是要強於西方國家的,即使在明朝日落西山之際,還能戰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這足以證明明朝的海上實力不同凡響,而這與「鄭和下西洋」不無關係,鄭和七下西洋不僅宣揚了國威,還促使明朝的航海事業蓬勃發展,堪稱人類史上的偉大壯舉!

儘管如此,圍繞著「鄭和下西洋」的爭議從未斷絕,甚至有人質疑鄭和下西洋不過是一場精心編撰的騙局!

畢業於加拿大McGill大學的華裔博士林炎平在國內一家大學演講時,公然質疑「鄭和下西洋」是一個延續百年的騙局,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他從史料的缺失、當時的造船水平、朱棣的性格進行了分析,說的是頭頭是道,「義正言辭」,可惜當場被臺下的學生打臉!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否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就不會有為紀念鄭和而修建的「三寶公廟」,印度尼西亞古稱爪哇,是鄭和下西洋的途經地之一。

乾隆帝編造的謊言

雖然鄭和確實是下西洋了,但史料的缺失確實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有人說《明史》不是有相關記載嗎?沒錯,《明史》確實是有,但只是寥寥數字,而且嚴格來說這並不能算是史料,因為能夠證明「鄭和下西洋」的最有力的史料應該是鄭和遠航的航海日誌和航海路線圖,可惜這些全都丟失了!

乾隆帝據此認為「鄭和下西洋」只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為此他下令刪除《明史》中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全部內容,企圖掩蓋這一史實,這裡要說明一下,《明史》名為記載明朝歷史,實則是在清軍入關後才開始編寫的,而且編寫時間將近百年,直到乾隆年間才最終成書,正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清朝作為勝利者編寫《明史》別有用心,自然不可能原原本本還原歷史。

所以乾隆帝以「鄭和下西洋」缺少史料為藉口,下令刪除有關內容,當然這只是藉口,真實原因是乾隆「嫉妒」明朝在海洋上的輝煌成就!乾隆帝駕崩後,史學家才又在《明史》中增添了相關內容,儘管如此,乾隆帝所編造的這個謊言仍然被不少人作為質疑「鄭和下西洋」的有力證據!

那麼「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誌和航海圖究竟去哪了?

據《殊域周諮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客座贅語》則稱劉大夏焚毀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雖然史學界對劉大夏焚毀鄭和檔案的說法很是懷疑,但「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確實在成化年間「人間蒸發」了,真實原因不得而知,這給我們研究鄭和遠航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事情出現了轉機

上世紀末,南京郊區有一處規模很是龐大的磚窯群,燒磚自然需要泥土,磚窯廠的人便「就地取材」,從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取土,時間一長,這個小山坡都快被「夷為平地」了,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地下埋藏有大量的古墓,磚窯廠的工人們在取土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古墓葬。

但大都價值不大,直至一座明朝古墓的出現才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並派出考古隊前來查看,考古隊從墓穴中找到了墓志銘,據墓志銘所載,這座墓穴的主人為明朝宣德年間的一名宦官,曾是鄭和船隊中的一員,而在其陪葬品中,考古隊也發現了一些航海器具以及一張航海圖,航海圖所繪內容與鄭和下西洋的路線頗為吻合,應該就是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航海路線圖或路線圖中的一部分!

這個發現徹底戳穿了乾隆帝編造的謊言,其實滿清統治者通過《明史》篡改明朝歷史早有先例,據《明史》所載,南明政權中的「魯王」是被鄭成功「沉入大海之中淹死的」,但1959年在金門出土的「魯王墓」卻證明鄭成功非但沒有殺害魯王,反而將其好生供養,而且鄭成功逝世在前,魯王在後,根本談不上「溺殺魯王」!

小結:

毫無疑問,「鄭和七下西洋」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儘管乾隆帝意圖顛倒黑白,混淆視聽,但航海圖的出現徹底戳破了他精心編撰的謊言,這正是「烏雲遮不住太陽,真金不怕火煉」!

參考資料:《殊域周諮錄》《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南京挖出神秘圖紙,戳穿歷史謊言,乾隆:鄭和下西洋只是傳說
    而且並沒有找到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作為佐證,所以,鄭和下西洋,可能只是個傳說。」 其實,乾隆之所以要這樣否定鄭和下西洋,原因是,南洋諸國對明朝的「宗主國」認同,讓乾隆非常不爽,他認為,打敗明朝的大清朝,才是天命所歸,所以對鄭和下西洋矢口否認,編造了一個歷史謊言
  • 乾隆認為鄭和下西洋不存在,百年後南京出土航海圖,打臉乾隆
    此外,朱棣還派鄭和下西洋與周邊國家建立友好溝通和聯繫,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壯舉。然而,清朝乾隆年間,鄭和的下西洋曾遭到否定。乾隆曾說鄭和下西洋只是個傳說。
  • 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人心
    「風蕭蕭,雲飄飄,浪滾滾,海茫茫,洪濤接天,浩瀚重洋……」昨天晚上,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裡樂聲飛揚,掌聲雷動,大型民族交響樂《鄭和下西洋》震撼了觀眾的心。  省領導孫志軍、李全林,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的海外政要、專家學者以及南京觀眾800人觀看了演出。
  • 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
    新華社香港2月21日電(記者侯莉萍 張雅詩)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專題文物展覽21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開幕,60多件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珍貴文物首次與香港觀眾見面。    為當日開幕儀式剪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董琦博士向記者介紹說,現存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文物寥寥可數且散存各處,這次展出的文物是專家們花費了幾年時間從全國各地搜集到的,其中有11件是國家一級文物。    展覽用大量歷史文物真實再現了世界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彰顯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和高超的造船水平。
  •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民間社團紀念鄭和下西洋     華聲報訊:由臺灣民間社團山河探險協會主辦的「鄭和之夜」募款活動9月21日晚在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行。
  • 「鄭和下西洋」是Under 1405 Zheng He Western world?
    當然,筆者在此的猜測也有可能失真,因為這個譯者有可能是高水平人士,如果屬於這種情況,那麼,我們只能認定譯者是不負責任,何況,他(她)承擔這些翻譯任務應該是有報酬的,那麼,他就是在昧著良心做事。鄭和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估計也不會對這樣粗製濫造的譯文感到滿意的,因為如此譯文絲毫無法反映他的豐功偉績。
  • 鄭和七次下西洋都帶回來些啥寶貝?
    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進行了15世紀末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帶回來許多奇珍異寶,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 鄭和下西洋展覽在新舉辦 紐西蘭將軍嘆服
    資料圖片: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鄭和下西洋銅像。這次展覽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文化處承辦,旨在借鄭和下西洋600年之際宣傳中國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展出將持續到29日,共有百餘幅珍貴圖片及說明介紹參展。    當晚,紐西蘭軍方政要,民族事務部等部委代表應邀出席。中國駐紐西蘭大使張援遠攜夫人赴會並發表講話。張大使的演講簡短而發人深省。
  •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重大,航海圖的被毀,中國錯過了偉大轉折點
    後世關於鄭和下西洋,眾說紛紜。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炫耀武力,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維繫朝貢體系。甚至還有人說,是朱棣心裡有鬼,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賺大錢的目的。
  • 明王朝的壯舉,南洋國家的噩夢,鄭和下西洋幹了什麼「好事」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明朝自朱元璋時期就施行海禁政策,實際上這項政策是針對民間而言的,代表官方的船隻在這方面並沒有受到很大限制,尤其是明代永樂年間,以鄭和為首的航海使團就曾經連續七次下西洋
  • 鄭和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
    鄭和下西洋是非常壯觀的一件事,無論是在當時的明朝還是現代來看,都是非常氣魄的一個大舉動。鄭和多次下西洋到底在尋找什麼呢?又是出於什麼目的?
  • 人文大講堂 吳京講解鄭和下西洋的文化內涵
    時間:7月17日晚7:30~9:00主講人:美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光彪講座教授吳京  主題:鄭和下西洋的文化解讀  我為啥對鄭和產生興趣  我是學物理海洋學的,我首先想談談我這個做科學的人,是怎麼介入到這個歷史話題中來的。  我小時候夢想當海軍。我是在南京出生在南京讀書的,初二才去臺灣。
  • 鄭和下西洋The Grand Voyages of Zheng He
    從明永樂到宣德年間的二十多年,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航行到了印度、波斯灣、非洲東海岸等地區。在這裡,您可以看到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模型。不過這裡展示的還只是船隊的冰山一角。那實際上船隊規模有多大呢?您可以看看展板上的對比。
  • 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只是宣揚國威?為何歸來後朱元璋實行海禁
    但是而後鄭和七下西洋,那為什麼鄭和下西洋後,就不在出海,而實行海禁了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幾條原因,供大家參考。其實不能說他們沒有一點關係,但是如果真的說起來的話,整個下西洋和實行海禁他們之間的關係還是沒有很大的。要說是直接原因也不對。這還要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開始說起。而且他的目的有很多種說法,普遍認為的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 印度洋撈出石碑,刻有3種文字,學者:這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朱棣滿載榮耀登基之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注重與民休養生息,民族的團結融合也進一步發展,此時明朝邊疆穩固,國內太平,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永樂盛世"。朱棣不僅僅開創了盛世,還幹了一件影響世界格局的大事,那就是派鄭和七次出海。
  • 鄭和下西洋是怎樣解決翻譯的?
    顯然,通過九天前的一篇回答《鄭和下西洋,為何在佔城停留半年之久?》一文,已寫了明永樂朝的鄭和艦隊下西洋的目的。明成祖朱棣讓鄭和艦隊下西洋,是有向沿途諸國宣揚國威、輸出文化價值觀及尋找建文帝的目的(這個屬藉口成分居多,前篇文章有分析)。鄭和艦隊是一支極為強大的擁有上百艘各型艦隻的特混艦隊。  不似在百年之後,航海家哥倫布的西班牙船隊、瓦斯科·達·伽馬的葡萄牙船隊、麥哲倫的西班牙船隊一樣,是一支幾艘或十幾艘武裝商船組成的探險貿易船隊。鄭和艦隊的最龐大、最著名的「寶船」長44丈、寬18丈。
  • 外籍博士:鄭和下西洋假的!中國學生的一句反問,讓他無言以對
    外籍博士:鄭和下西洋假的!中國學生的一句反問,讓他無言以對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這個故事,在明朝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是非常強盛的,所以在那個時候皇帝就派遣鄭和出海遠航,想要跟其他的國家建立往來關係,而且這次活動可以說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活動。
  • 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昆明上演
    11月1日晚,扮演鄭和的演員在表演中。當晚,英語歌劇《鄭和下西洋》在昆明一所國際學校上演。此次《鄭和下西洋》的劇本由蘇格蘭歌劇院創作完成,130名小學生在蘇格蘭藝術家的引領下,共同演繹了鄭和遠航途中的所見所聞。中新社記者 康平 攝  11月1日晚,小演員在舞臺上演出。
  • 正德想重啟鄭和下西洋,為何至今仍有那麼多人反對?他真的錯了嗎
    ·正德皇帝傳奇的一生正德皇帝,這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武宗,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實現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事業。而朱厚照到死都不明白,他一生為何無子嗣。在整個大明王朝裡,有比正德還傳奇的皇帝嗎?這個年幼登基,大戰小王子,設立豹房,戲弄百官,最後自己死得不明不白,死後還被無限抹黑的武宗,到底為什麼一直都想再次下西洋呢?·鄭和下西洋是勞民傷財嗎?至今,仍然有很多人云亦云地人說鄭和下西洋純屬勞民傷財,毫無實際意義。甚至有人污衊朱棣說:他下西洋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建文帝,為了炫耀國威,為了自己的虛榮心。
  • 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何帶的是老婦人和產婆?而沒有年輕女子
    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的是大家基本上從初中歷史課本上就都知道的吧,也可以說是在很多次考試中都會出現的經典試題了。鄭和遠渡重洋宣傳國內文化是明朝時期的事情,從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當時明朝時期的中國航海業已經非常的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