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2021-01-08 黨史頻道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陸軍新編第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抗戰期間,新四軍不辱使命,不負重託,真正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正如毛澤東評價的一樣,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

新四軍組建後,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開赴華中敵後進行抗戰。這個地區人口稠密、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又是日偽軍指揮中樞所在地。新四軍在此地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軍,起到了據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挫敗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企圖。特別是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新四軍成為華中抗戰的主力軍。在新四軍挺進華中前,日軍在南京、蕪湖、鎮江一帶只駐有兩三個聯隊。新四軍東進後,日軍增加到3個師團;武漢失守後,日軍又增加2個師團。當時,華中日軍共有13個師團、3個獨立旅團。新四軍在武漢、黃岡、黃陂地區抗擊了日軍第六師團;在南京、鎮江、高淳、巢縣地區抗擊了日軍第十五師團;在鄂中漢川、雲夢、潛江地區抗擊了日軍第五十八師團;在上海、鎮江段京滬沿線抗擊了日軍第六十師團;在蘇中阜寧、寶應、江都、海門地區抗擊了日軍獨立第十二旅團;還有幾個日軍師團和2個獨立旅團為新四軍和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擊。在抗戰期間,新四軍共對日偽軍作戰2.46萬餘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餘人,俘日偽軍12.42萬餘人,另促成5.4萬餘日偽軍投誠、反正。新四軍自身傷亡8萬餘人,其中,團職以上烈士350人。

在華中地區,新四軍先後創建了蘇中、淮南、蘇北、淮北、鄂豫邊、蘇南、皖江、浙東等8塊抗日根據地,建立38個行署、20多個專員公署、164個縣民主政府。這些根據地位於中國最富饒的中東部,涉及蘇、浙、皖、贛、鄂、豫、湘7省,面積約25.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3420萬。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也不斷發展壯大,到1940年,新四軍已從集中改編時的1萬多人發展到9萬多人。1941年雖遭皖南事變的嚴重挫折,但新四軍堅持下來,克服困難仍有發展。到1943年底,新四軍增長到16萬人;到抗戰勝利時,新四軍主力部隊已發展到21萬餘人,地方部隊達9.7萬餘人,民兵、自衛隊達96萬餘人,成為日軍無法逾越的銅牆鐵壁。在大反攻中,新四軍各部隊共解放縣城52座,攻佔敵據點1381個。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對國民黨正面戰場起了配合作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是主要戰場,對於抵禦日軍的瘋狂進攻起了重要作用。新四軍「擔負著配合主力、配合正面、配合戰役、配合會戰的偉大任務」,成為「吸引敵人、扼制敵人的鐵手」。在1938年徐州、武漢會戰期間,新四軍活躍在華中敵後戰場,從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比如,為配合武漢保衛戰,新四軍江北部隊積極破壞安(慶)合(肥)公路,擊毀日軍百餘輛汽車,使日軍的軍需物資運輸遭受困難,延緩了日軍佔領武漢的進程。僅在這一年,新四軍挺進大江南北,廣泛開展遊擊戰爭,連續進行大小戰鬥280餘次,斃傷日偽軍3200餘人,俘虜600餘人,擊毀汽車180餘輛,顛覆火車2列,毀壞橋梁90餘座,嚴重威脅了敵人的交通線和指揮中心,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敵後軍民的勝利信心。1941年初,新四軍第四師、第五師有力地牽制了向豫南國民黨軍進攻的日軍。同年的鄭州戰役和湖北的侏儒山戰役等,新四軍都主動配合國民黨戰場,展開了對敵攻勢。1943年春,日軍對蘇北國民黨韓德勤部發動進攻時,新四軍第三師捐棄前嫌,在戰前和戰役過程中,積極配合作戰,掩護韓部突圍轉移,使日軍的進攻不得不在短短的4天內草草收場。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新四軍最多的時候迫使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困守華中佔領區而不能脫身。再加上八路軍和全國抗戰軍民的英勇奮戰,中國戰場一直牽制著日軍近30個師團、最多時達40個師團,共100多萬以上的兵力,牽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北進」力量,使蘇聯得以集中力量在西線打敗德國法西斯,為全世界人民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也推遲和限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南進」計劃和範圍,有力地支援了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上的作戰,為盟軍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贏得了時間。同時,新四軍在控制區內,還營救美軍飛行員11批次、23人,為此,新四軍5人犧牲,多人負傷。

在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為國民黨軍和盟軍提供了遊擊戰爭的經驗。曾經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秘書的程思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1939年7月6日,指揮徐州會戰的李宗仁因舊創復發回武漢治療。時在武漢的周恩來設宴招待他。「李在席間對新四軍在津浦線南段附近英勇作戰甚為嘉許。」後來,「在頒發武漢會戰計劃時,根據津浦線南段的經驗,要求各部隊在進行陣地戰、運動戰的同時,開展大規模的遊擊戰,以牽制日軍,消耗敵人有生力量。」

1939年3月10日,葉挺、項英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呈送了一年來工作報告和《對敵作戰說明書》。5月10日,軍政部部長何應欽批示:「此報告頗有價值,可供我軍戰術研究之資料。如軍令部無此同樣之報告,可將此全份送軍令部。」6月6日,軍令部次長劉斐批示:「報告內容依據實戰經驗得來,可供我遊擊各部隊之參考,擬摘要列入教令。」6月7日,蔣介石致電葉挺、項英:「三月十日工作報告暨說明書均悉。所陳各節頗有見地,已令擇列教令,以供我遊擊各部隊之參考。」

新四軍的遊擊戰經驗還傳播到國外,成為盟軍在敵人後方堅持對日作戰的借鑑。全面抗戰初期,在美國駐華大使館任情報官員的卡爾遜到過中國的許多戰場。1940年夏秋之交,他到皖南訪問了新四軍軍部等。他對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十分讚賞,多次向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應援助八路軍、新四軍。1942年以後,卡爾遜參加太平洋戰場作戰。他指揮的第二突擊支隊,運用八路軍、新四軍的遊擊戰經驗,開展島嶼遊擊戰,成功地襲擊了馬金島。1942年5月19日,菲律賓人民抗日軍中的華僑組成「四八支隊」,意在以新四軍、八路軍為榜樣,開展抗日遊擊戰爭。當初,對於菲律賓的島嶼能否開展抗日遊擊戰爭,曾有激烈的爭論。他們學習新四軍、八路軍的經驗,分析菲律賓的具體情況,認為島嶼雖受地域限制,但多山地、森林,依靠人民的支援,完全可以打遊擊。從此,「四八支隊」轉戰14個省和馬尼拉市,進行大小戰鬥200餘次,共殲敵2000餘人。「四八支隊」也從52人發展到700餘人。

此外,新四軍還創造了許多適應作戰地區特點的作戰方式和手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戰略戰術,積累了豐富的人民戰爭和人民軍隊建設的實踐經驗。比如,創新和發展了遊擊戰爭理論,提出和開拓了大兵團作戰理論等等,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原載:《黨史縱覽》2020年第9期

相關焦點

  • 在華中抗戰的新四軍,為何在解放戰爭時,卻去往了山東?
    │任微言卿抗戰期間,新四軍深入日偽眼皮底下,堅持在華中地區抗戰,不斷重創日偽軍,還先後創建了蘇中、淮南、蘇北、淮北、浙東等八塊抗日根據地。毛主席說:「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可是抗戰結束後,新四軍主力部隊為何為離開了堅持抗戰八年之久的華中,而北上進入了山東地區呢?
  • 「八年抗戰」說法已改為「十四年抗戰」,原因是……
    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 權威的抗戰史,應當這樣翻譯
    >The Main Eastern Battlefield in the Global War against Fascism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The Mainstay of Chinese United Resistance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中國局部抗戰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幕
  • 為什麼「八年抗戰」說法要改為「十四年抗戰」?
    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 《地道戰》《雞毛信》等確定為抗戰動畫片三部曲
    八路軍、新四軍在戰爭中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不愧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為真實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對日抗戰情況,我們從中央檔案館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中選取部分檔案影印出版,其中很多為首次公布。
  • 教育部改教材 專家釋疑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
    教育部有關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 資料圖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0日電日前記者獲悉,2017年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凡教材中有「八年抗戰」字樣處將進行修改。眾所周知,在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就有這樣一句歌詞「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難道,這麼多年大家都唱錯了麼?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研究員,抗戰史專家嶽思平在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歌詞中的「八年抗戰」應該準確理解為全民族抗戰。但全民族抗戰並不能和中國抗日戰爭完全畫上等號。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專題報告會走進上饒師範學院
    羅時平從中國歷史上的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上饒抗戰的歷史地位等三個方面,以詳實的史實和數據,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大歷史貢獻。羅時平指出,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反侵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不僅是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
  • 【時評】教育部改8年抗戰為14年抗戰!有什麼重要意義?
    教育部昨日回復北京晨報採訪時確認了此事,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 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說 背後暗藏了什麼玄機
    1月10日,為貫徹中央有關精神,教育部要求在全國中小學課程教材中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戰」說。這個新聞很重要,它是中國開始還原真實歷史,顛覆西方杜撰的二戰史的開端。至此,國內學術界、教育界爭論了多年的,八年抗戰說與十四年抗戰說,終於塵埃落定。
  • 教育部下發文件,中小學教材一律將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 特別關注
    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 為什麼會有「十四年抗戰」和「八年抗戰」兩種說法?
    文件中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今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向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確認此事,工作人員表示,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2016年10月,國務院相關領導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當時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國中小學生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為什麼會有「十四年抗戰」和「八年抗戰」兩種說法?
  • 「八年抗戰」已改為「十四年抗戰」
    ,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 社科院:正視中國抗戰歷史地位
    14年中,中國犧牲人數佔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傷亡人數總和的三分之一;截至1945年,中國戰場所消耗日軍人數超過太平洋及東南亞等東方各戰場的日軍總和……一組組數字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東方主戰場地位。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東方主戰場地位並沒有得到西方學界應有的重視,國內學界受制於資料有限等原因,在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都亟待提升。
  • 「八年抗戰」說法已改為「十四年抗戰」丨新聞日誌
    記者10日從教育部獲悉,2017年春季教材將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據了解,為落實中央關於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有關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教育部組織歷史專家進行了認真研究,對教材修改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礎教育二司又專門發函對中小學地方教材修訂提出了要求。
  • 中國童子軍運動始末:抗戰時期英雄輩出
    為了即將來臨的抗戰的需要,國民黨要求童子軍的訓練科目成為中學必修科目,而加入童子軍也一改以前的自願募集原則,要求所有學生一律加入童子軍。全面抗戰爆發後,1937年7月31日,中國童子軍總部立即頒布《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加強對童子軍的組織和訓練。11月,教育部頒布《中國童子軍戰時後方服務訓練辦法大綱》,強調童子軍活動是為戰時需要服務。
  • 龍湖一中召開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主題班會活動
    環顧這場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世界大戰,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 9月3日上午我校舉行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慶祝抗戰勝利,謹記革命先輩們的教悔,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對黨忠誠。不僅如此我們更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應做到愛國家、愛社會、愛人民。
  • 誰才是二戰中真正的中流砥柱?
    那麼,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戰爭中,誰才是同盟國真正的中流砥柱呢?有人說是蘇聯,畢竟蘇德戰爭是二戰中傷亡最慘重的戰場;有人說是東方大國,畢竟抗戰時間最長;也有人說是英國,畢竟和法西斯的作戰範圍最大。但靜夜史認為,能夠決定二戰勝利與否的國家,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是的,就是這個1941年12月才參戰的國家,決定了二戰的最終走向。為什麼這麼說呢?
  •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到雲南大學交流座談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8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哲)8月16日,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郝芳華,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厚豐一行來到雲南大學,就加強兩校合作進行交流。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紀委書記朱宏、副校長趙琦華及相關職能部門、學院負責人與郝芳華、陳厚豐一行進行了座談。
  • 贊普助力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呢,簡稱華中大。是一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國頂尖綜合研究型大學哦。她呢,2000年由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成立,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吶。校內可有各種吊炸天的實驗室,東九教學樓號稱亞洲第一教學樓。佔地面積7000餘畝(打個比方,相當於700個正規足球場辣麼大)。
  • 重磅丨「八年抗戰」說法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將8年抗戰一律改為14年抗戰,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強調「九一八」事變後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應在課程教材中予以系統、準確體現。教材修改要求覆蓋大中小所有學段、所有相關學科、所有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教材,要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記者注意到,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洪袁舒曾提出,「關於儘快將我國十四年抗戰史寫入中小學教材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