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關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 資料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0日電日前記者獲悉,2017年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凡教材中有「八年抗戰」字樣處將進行修改。
眾所周知,在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就有這樣一句歌詞「他堅持了抗戰八年多」。難道,這麼多年大家都唱錯了麼?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組組長、研究員,抗戰史專家嶽思平在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歌詞中的「八年抗戰」應該準確理解為全民族抗戰。但全民族抗戰並不能和中國抗日戰爭完全畫上等號。
長久以來,國內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和經歷的時間在認識上不盡統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說法:一是1937年說,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即中國進行了八年抗戰;二是1931年說,即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即中國進行了十四年抗戰。
嶽思平告訴記者,「這裡既有思想認識和宣傳報導不盡統一的問題,又有口語習慣說法和文字表達不夠嚴謹的問題。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把有關概念區別清楚是首要前提。」
他表示,關於抗戰與局部抗戰、全國抗戰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中國局部抗戰,指的是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主要是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部分華北和華中地區的中國軍隊抗戰;全國抗戰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國抗戰,亦稱為全民族抗戰。人們習慣地稱作「八年抗戰」,實際上是指全國抗戰,即抗日戰爭時期。而包括中國局部抗戰和全國抗戰兩大階段在內的中國抗日戰爭,則應是十四年抗戰。
當得知「十四年抗戰」的概念將在中小學教材中落實時,嶽思平告訴記者,「只有看清了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才能客觀全面地把握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的歷史地位,才能正確認知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
與此同時,在嶽思平看來,關於抗日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概念上也不能混同。中國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的,而抗日戰爭時期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算起。眾所周知,1931年至1937年,雖然在東北和華北、華中部分地區進行著抗日戰爭,但從全國範圍來講,畢竟還是局部的,而作為中國兩股最大政治力量的國共兩黨主要進行的是「圍剿」反「圍剿」的階級鬥爭。1935年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開始了由土地革命戰爭向抗日戰爭的過渡。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戰爭與戰爭時期的概念區別也有類似的情況。如解放戰爭時期開始於1945年9月,結束於1949年9月;而解放戰爭則開始於1946年6月,結束於1950年6月。因此,只有把有關概念分清,才能準確地反映中國抗戰從何年算起和共進行了多少年的問題。否則,就難以判定哪種說法的正確或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