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說法正式改為「十四年抗戰」!人民日報記者剛剛從教育部證實,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
近日,網上流出教育部教基二司的2017年1號函件
稱要在中小學地方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
根據這一精神,
教育部要求對各級各類教材進行修改,
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實。
據新京報消息,在1月10日已通過記者向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確認此事,落實「十四年抗戰」這一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2016年10月,國務院相關領導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當時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
解釋:為什麼抗戰時間有兩種說法?
「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如果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則為14年時間。
實質上,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係到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係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係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對於深入地客觀地全面研究抗日戰爭是有意義的。正是基於此,應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其實,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繫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已經約定俗成。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韓廣富、曹希嶺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佔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提起九一八事變,
我們就不得不提這一首歌了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一堂?
是不是看著歌詞就能唱出來了?
這首《松花江上》是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風靡中華大地。
網友評論:
@一隻小八醬:1931年9.18東北開始局部抗戰,1937.7.7全民抗戰,1945.9.3日本投降,抗戰14年,沒毛病。(來自一個文科生的解釋。)
@視角獨特的小籠包:這個要支持,以前讀書就很納悶,為啥不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抗戰時間?
@放不下的灰色:沒問題,就應該14年。抗戰是中華民族的抗戰
@茵茵二三子:作為一個東北人,我內牛滿面啊
先輩們漫長的抗戰才換來了長久的穩定,
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
真的是幸福並感激著!
銘記歷史!
來源|齊魯晚報(qiluwanbao002)、人民日報
編輯|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