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前幾年,曾經短暫主持一個關於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的讀書會,進行了前幾章的細讀,以思維導圖形式進行了綱要性的梳理,並對部分內容作了記錄。現稍作整理,截取導圖部分內容,並文字稿一起發布於此,亦以「禪思錄」名之。記錄不全,思路常有中斷處,為維持原貌,不再另行補綴。
關於「活法」
怎樣來理解「活法」兩個字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活著,我們怎麼能對於死亡真正地有所了解呢?
「活」不僅僅是存在著的意思,而是類似於「活潑潑地」,是生的精神的完全的體現,這才叫做「活」。
「法」是說方法,又不僅僅是方法,還是一種狀態。
在佛教中,關於「法」的定義是:軌持自性,能生物解。也就是說,法是一種規則。
同時,法可以是道與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本書中,既包括道的層面,也包括術的層面,是兩者之間的結合。
第一章《混亂的時代中追問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談論活法,首先卻談論人生的意義?
對於今天大部分人來說,似乎所謂人生的意義是最不值得去追問的問題。然而,在稻盛先生看來,卻是首先要追問的問題。
為此,我們需要先知道,稻盛先生所謂成功的方程式。
雖然這是在後面幾章中所提到的話題,但是《活法》的特點在於:從始至終,它的邏輯是統一的,它的理念也是統一的,甚至可以說,所有內容是同時顯現在稻盛先生的意識當中,只是需要一個順序,把它們寫出來。
因此,如果說我們需要去發現某些意義的話,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意義作為點燃我們思維的火種。
方程式中,提出三要素是:人格、熱情、能力。
哪一個要素是成功所最重要的?而哪一個要素又是最難改變的?
哪一個是屬於自變量,而哪一個又是屬於因變量?
我們也可以從東方傳統思想來理解和把握這三要素。
王陽明說:「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道家的修煉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實際上,也就是這一個逆的過程。
順,是人之道,順,是順於人情。而逆,不但是人之道,更是成神成聖之道,逆於人情,而順於天性。
所謂「逆」,其最集中體現於逆境之中,這就是所謂「混亂的時代」。
第二章《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對於人生的意義,不同人也許有不同的定位:
或有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
或有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成就事業。
而稻盛先生則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享受生活、成就事業、與磨鍊靈魂實際上是人生路上的不同階段。
我們也可以用意義、價值、與快樂來分別定義。
或者用目的、目標、目前來分別指代。
其所分別對應正是人格、熱情、能力三者。
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稻盛先生正是將人生最終之事作為其真正的意義所在,所以直指唯一真實。
不同人有不同的特點:有人格型的人,有熱情型的人,有能力型的人,不同的人在人生當中的表現是不同的。
比如說,有壽司之神之稱的小野二郎,終其一生,並未大力擴張其事業。同樣從事傳統餐飲行業,中國的海底撈的張勇,卻把火鍋的事業做到最大,其間的區別無非是在不同指標上每個人不同的得分,由此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
小野二郎專注在能力之提升上,固然也有熱情,但並非將事業做大的熱情,而是將技能提升至極致的熱情,並在這一點上完成自己的人格之養成。
稻盛先生言「今天比昨天做得好」,這就是專注於目前,又說「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這就是聚焦於目標,乃至於最後說「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這就是最終完成於目的。
第三章《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是由我們的出生、環境、經歷等等所決定。
然而,一個所謂有原則的人,常常被自己的原則所捆綁、被自己的原則所定義。
只有一個人放棄了、超越了自己故有的一切原則,才能定義一切原則。
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也就是尋找到這一個最高的原則,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
王陽明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有一首詩:「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孟子》:「人之所不教而能者,良能也;人之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
所以,所謂做正確的事,就是指做正確的事。——看似同義反覆,但知道某件事是正確的事之後,將其貫徹到底常常是最難的。
《論語》中弟子問,做事是否應當「三思而後行」?孔子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再思,可也。」這也就是說,一般人在考慮問題時,最為直接的當下給出的第一反應,就是按照自己的原則與利益行事,而隨後再加以思考的時候,則會按照正確與否的基本原則行事。
《孟子》:「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所以,如果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原則來行事,往往只能獲得一部分與自己原則相同或相近的人的認同,而如果能夠按照最基本的原則行事,則可以獲得最大多數人的認同,因此,事業也可以獲得最多人的支持。
我們常常在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真正重要的是堅持正確本身。
在人生規劃或者企業管理當中,常常提到所謂的做對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對,而這一章中,所談論的問題就是要做對的事情。
良和善有什麼不同呢?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兩者混同,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是不同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良是先天的,而善是後天的;良是根本的,而善是枝末的。所以王陽明說「致良知」,而不是說「善知」。
中國的文化一直認為人是有可能、並且必須自行分別抉擇善惡的,而在《聖經》的「創世紀」一篇中,亞當與夏娃因為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而被逐出伊甸園,實際上,西方由此開啟了基督教的時代,之後進入中世紀,對於理性的追求被信仰所取代。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也就是在覺知的當下,應當把自己的知見取消,從而能夠真正地看見事物的本來的實相。
這裡所需要的是一種清空的技巧,把自己的見解清空。
第四章《人生真理在勤奮工作中領會》
何謂人生真理?
為何在工作中領會?
是否有可能在玩樂當中領會?
如何在工作中領會?
在閱讀本章時,需要帶著以上幾個問題來思考。
第五章《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
在這一章中,提出了一個公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其實是一個簡化了的公式,比較完整的公式,才能讓我們看到因果鏈。
所謂「一百八十度轉變」,首先就是把結果倒過來,作為原因。這就是所謂「思維方式」的改變。改變的不是公式左右任何一項,而是公式左右之間的關係。
基於這樣的改變,我們來思考:何謂結果?
《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我們可以設問:為什麼是終始而不是始終呢?終始,實際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人格的完成為終,則能力的提升是開始。
因此,我們需要以終為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我們的能力、燃燒我們的熱情、提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以終為始」的原因所在。
每一個結果從兩個角度來看,可以是一個結果,也可以還是一個過程。
當我們要追求一個正確的東西,我們需要知道它從何而來,我們需要尋找到它的原因。
我們要獲得正確的結果,我們需要做正確的事情,而這個正確的事情就是原因。但我們為什麼能夠做出正確的事情,又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熱情、我們的能力,這時候事情本身是結果,而思維方式等又是原因。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推究的話,我們就需要再找到這個原因的原因。
我們所謂的結果,已經是結果的結果。
而所謂的結果,就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且把事情做正確。
思維方式主要是確保做正確的事情,而熱情與能力主要是確保把事情做正確。
我們要找到原因的原因,這個原因的原因就是結果的結果,如果我們當下不能發現人生的美好、幸福,我們就很難讓人生真正美好、幸福。
何謂熱情?
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提到三種人: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基於動力而行動、一種是迫於壓力而行動。
一般來說,不燃型的人往往安於現狀,現狀就是他的舒適區,所以沒有辦法跳出去。
可燃型的人往往是由於壓力的驅使,由於外界的某些逼迫,所以需要作出行動上的改變。一般而言,這一類人往往停留於事業上的成功,而無法將事業上的成功導向人生終極意義與人格的完善。
自燃型的人則是由於自身內在的動力的驅動,一般而言,這一類人往往不安於現狀,其不但能夠燃燒自身,而且能夠影響他人,所以不但「自燃」,而且能夠點燃他人。
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也就是指能夠自燃型的人,而下愚則是安於現狀的人,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中間型的人,也就是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如果是屬於可燃型的人,則可以驅動其成為一位最終追求人生之意義的人,但如果是一位安於現狀的難以燃燒的人,則不容易驅動其成就最上之法。
思維方式可以影響他人,熱情也會影響他人與自我的關係,而能力僅僅屬於自己,或者說能力並不容易和他人進行分享,不像是武俠小說中那麼簡單地傳遞多少年的功力給別人。
何謂能力?
人最根本的能力是知道自己的能與不能。
所謂「不學而能者,良能也」。
人工智慧能夠做很多事情,但是無法處理人類基本的推理和理解能力。
人工智慧無法在模糊情境下加以決策。阿爾法狗解決的是深度學習問題,但是無法處理最基本的問題。
人工智慧避免了一切的負面情感,例如恐懼、抑鬱等,「在房間起火時,人工智慧算法仍然能夠下出完美的象棋招數。」但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不會有夢想的能力,不會有願景,不會渴望,不會有所期待,不會因成功而喜悅,不會分享自己的感受。
人最厲害的並不是單項上的能力,而是能夠將所有能力組合在一起,去完成自身的任務,並且驅使自己不斷提升與成長,這是人類真正的能力之所在,也就是自我進化。
自我綜合的能力;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進化的能力:以上是人類三項基本的能力。
能力不是某一項技能,能力是一個譜系,要構建自己的能力譜系,也就是說,不要孤立地發展自己的能力,而要把能力作為一個系統。同樣,組織的能力不是單項的能力,以前來說,企業的能力是綜合管理與運營能力,後來企業的能力是構建生態的能力,而現在企業的能力是跨界整合的能力。
所以不要用能力與能力進行比拼,要用能力系統來進行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