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的讀法——稻盛和夫《活法》禪思錄

2020-12-17 藥禪院

題記

前幾年,曾經短暫主持一個關於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的讀書會,進行了前幾章的細讀,以思維導圖形式進行了綱要性的梳理,並對部分內容作了記錄。現稍作整理,截取導圖部分內容,並文字稿一起發布於此,亦以「禪思錄」名之。記錄不全,思路常有中斷處,為維持原貌,不再另行補綴。

關於「活法」

怎樣來理解「活法」兩個字呢?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活著,我們怎麼能對於死亡真正地有所了解呢?

「活」不僅僅是存在著的意思,而是類似於「活潑潑地」,是生的精神的完全的體現,這才叫做「活」。

「法」是說方法,又不僅僅是方法,還是一種狀態。

在佛教中,關於「法」的定義是:軌持自性,能生物解。也就是說,法是一種規則。

同時,法可以是道與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本書中,既包括道的層面,也包括術的層面,是兩者之間的結合。

第一章《混亂的時代中追問人生的意義》

為什麼談論活法,首先卻談論人生的意義?

對於今天大部分人來說,似乎所謂人生的意義是最不值得去追問的問題。然而,在稻盛先生看來,卻是首先要追問的問題。

為此,我們需要先知道,稻盛先生所謂成功的方程式。

雖然這是在後面幾章中所提到的話題,但是《活法》的特點在於:從始至終,它的邏輯是統一的,它的理念也是統一的,甚至可以說,所有內容是同時顯現在稻盛先生的意識當中,只是需要一個順序,把它們寫出來。

因此,如果說我們需要去發現某些意義的話,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意義作為點燃我們思維的火種。

方程式中,提出三要素是:人格、熱情、能力。

哪一個要素是成功所最重要的?而哪一個要素又是最難改變的?

哪一個是屬於自變量,而哪一個又是屬於因變量?

我們也可以從東方傳統思想來理解和把握這三要素。

王陽明說:「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道家的修煉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實際上,也就是這一個逆的過程。

順,是人之道,順,是順於人情。而逆,不但是人之道,更是成神成聖之道,逆於人情,而順於天性。

所謂「逆」,其最集中體現於逆境之中,這就是所謂「混亂的時代」。

第二章《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對於人生的意義,不同人也許有不同的定位:

或有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

或有人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成就事業。

而稻盛先生則認為人生的意義在於磨鍊靈魂。

享受生活、成就事業、與磨鍊靈魂實際上是人生路上的不同階段。

我們也可以用意義、價值、與快樂來分別定義。

或者用目的、目標、目前來分別指代。

其所分別對應正是人格、熱情、能力三者。

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稻盛先生正是將人生最終之事作為其真正的意義所在,所以直指唯一真實。

不同人有不同的特點:有人格型的人,有熱情型的人,有能力型的人,不同的人在人生當中的表現是不同的。

比如說,有壽司之神之稱的小野二郎,終其一生,並未大力擴張其事業。同樣從事傳統餐飲行業,中國的海底撈的張勇,卻把火鍋的事業做到最大,其間的區別無非是在不同指標上每個人不同的得分,由此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千差萬別。

小野二郎專注在能力之提升上,固然也有熱情,但並非將事業做大的熱情,而是將技能提升至極致的熱情,並在這一點上完成自己的人格之養成。

稻盛先生言「今天比昨天做得好」,這就是專注於目前,又說「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這就是聚焦於目標,乃至於最後說「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這就是最終完成於目的。

第三章《單純的原理原則就是不可動搖的人生指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這個原則是由我們的出生、環境、經歷等等所決定。

然而,一個所謂有原則的人,常常被自己的原則所捆綁、被自己的原則所定義。

只有一個人放棄了、超越了自己故有的一切原則,才能定義一切原則。

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也就是尋找到這一個最高的原則,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

王陽明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有一首詩:「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孟子》:「人之所不教而能者,良能也;人之所不慮而知者,良知也。」

所以,所謂做正確的事,就是指做正確的事。——看似同義反覆,但知道某件事是正確的事之後,將其貫徹到底常常是最難的。

《論語》中弟子問,做事是否應當「三思而後行」?孔子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再思,可也。」這也就是說,一般人在考慮問題時,最為直接的當下給出的第一反應,就是按照自己的原則與利益行事,而隨後再加以思考的時候,則會按照正確與否的基本原則行事。

《孟子》:「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所以,如果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原則來行事,往往只能獲得一部分與自己原則相同或相近的人的認同,而如果能夠按照最基本的原則行事,則可以獲得最大多數人的認同,因此,事業也可以獲得最多人的支持。

我們常常在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真正重要的是堅持正確本身。

在人生規劃或者企業管理當中,常常提到所謂的做對的事情,以及把事情做對,而這一章中,所談論的問題就是要做對的事情。

良和善有什麼不同呢?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把兩者混同,但實際上,兩者之間是不同的,最根本的區別在於:良是先天的,而善是後天的;良是根本的,而善是枝末的。所以王陽明說「致良知」,而不是說「善知」。

中國的文化一直認為人是有可能、並且必須自行分別抉擇善惡的,而在《聖經》的「創世紀」一篇中,亞當與夏娃因為偷吃了知善惡樹上的果實而被逐出伊甸園,實際上,西方由此開啟了基督教的時代,之後進入中世紀,對於理性的追求被信仰所取代。

《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也就是在覺知的當下,應當把自己的知見取消,從而能夠真正地看見事物的本來的實相。

這裡所需要的是一種清空的技巧,把自己的見解清空。

第四章《人生真理在勤奮工作中領會》

何謂人生真理?

為何在工作中領會?

是否有可能在玩樂當中領會?

如何在工作中領會?

在閱讀本章時,需要帶著以上幾個問題來思考。

第五章《改變「思維方式」,人生將發生180度轉變》

在這一章中,提出了一個公式: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這其實是一個簡化了的公式,比較完整的公式,才能讓我們看到因果鏈。

所謂「一百八十度轉變」,首先就是把結果倒過來,作為原因。這就是所謂「思維方式」的改變。改變的不是公式左右任何一項,而是公式左右之間的關係。

基於這樣的改變,我們來思考:何謂結果?

《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我們可以設問:為什麼是終始而不是始終呢?終始,實際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人格的完成為終,則能力的提升是開始。

因此,我們需要以終為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我們的能力、燃燒我們的熱情、提升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以終為始」的原因所在。

每一個結果從兩個角度來看,可以是一個結果,也可以還是一個過程。

當我們要追求一個正確的東西,我們需要知道它從何而來,我們需要尋找到它的原因。

我們要獲得正確的結果,我們需要做正確的事情,而這個正確的事情就是原因。但我們為什麼能夠做出正確的事情,又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熱情、我們的能力,這時候事情本身是結果,而思維方式等又是原因。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推究的話,我們就需要再找到這個原因的原因。

我們所謂的結果,已經是結果的結果。

而所謂的結果,就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且把事情做正確。

思維方式主要是確保做正確的事情,而熱情與能力主要是確保把事情做正確。

我們要找到原因的原因,這個原因的原因就是結果的結果,如果我們當下不能發現人生的美好、幸福,我們就很難讓人生真正美好、幸福。

何謂熱情?

在後面的章節中,會提到三種人:不燃型、可燃型、自燃型。

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基於動力而行動、一種是迫於壓力而行動。

一般來說,不燃型的人往往安於現狀,現狀就是他的舒適區,所以沒有辦法跳出去。

可燃型的人往往是由於壓力的驅使,由於外界的某些逼迫,所以需要作出行動上的改變。一般而言,這一類人往往停留於事業上的成功,而無法將事業上的成功導向人生終極意義與人格的完善。

自燃型的人則是由於自身內在的動力的驅動,一般而言,這一類人往往不安於現狀,其不但能夠燃燒自身,而且能夠影響他人,所以不但「自燃」,而且能夠點燃他人。

所謂「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也就是指能夠自燃型的人,而下愚則是安於現狀的人,所以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中間型的人,也就是中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如果是屬於可燃型的人,則可以驅動其成為一位最終追求人生之意義的人,但如果是一位安於現狀的難以燃燒的人,則不容易驅動其成就最上之法。

思維方式可以影響他人,熱情也會影響他人與自我的關係,而能力僅僅屬於自己,或者說能力並不容易和他人進行分享,不像是武俠小說中那麼簡單地傳遞多少年的功力給別人。

何謂能力?

人最根本的能力是知道自己的能與不能。

所謂「不學而能者,良能也」。

人工智慧能夠做很多事情,但是無法處理人類基本的推理和理解能力。

人工智慧無法在模糊情境下加以決策。阿爾法狗解決的是深度學習問題,但是無法處理最基本的問題。

人工智慧避免了一切的負面情感,例如恐懼、抑鬱等,「在房間起火時,人工智慧算法仍然能夠下出完美的象棋招數。」但與此同時,人工智慧不會有夢想的能力,不會有願景,不會渴望,不會有所期待,不會因成功而喜悅,不會分享自己的感受。

人最厲害的並不是單項上的能力,而是能夠將所有能力組合在一起,去完成自身的任務,並且驅使自己不斷提升與成長,這是人類真正的能力之所在,也就是自我進化。

自我綜合的能力;自我評價的能力;自我進化的能力:以上是人類三項基本的能力。

能力不是某一項技能,能力是一個譜系,要構建自己的能力譜系,也就是說,不要孤立地發展自己的能力,而要把能力作為一個系統。同樣,組織的能力不是單項的能力,以前來說,企業的能力是綜合管理與運營能力,後來企業的能力是構建生態的能力,而現在企業的能力是跨界整合的能力。

所以不要用能力與能力進行比拼,要用能力系統來進行比拼。

相關焦點

  • 稻盛和夫《活法》一書讀後感
    稻盛和夫一來就強調,成功的人生=正確的思維方式×熱情×能力。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什麼?稻盛和夫說,這個宇宙的一條默認的法則,對社會對這個世界有用的善會存活下來,也會得到上天的幫助,而傷害別人傷害世界的惡也會得到來至社會來至社會的已經來至上天的懲罰。所以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思考怎麼做對身邊的人對一個小群體乃至於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對這個地球對全宇宙有利的事,去思考什麼是善,去行動,只有行動你的善才能表達出來,所以從今天開始做一個思善行善的人。
  • 《活法》:稻盛和夫是怎麼把自己「活成」經營之聖的?
    稻盛和夫,是日本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拯救過日航,被世人稱為「經營之聖」。馬雲曾三次專程拜訪稻盛和夫,就是為了尋求解決企業的經營之道。任正非見過稻盛和夫之後評價稱:我們追趕不上他。
  • 人生最好的活法:善心、善行、善成
    除此之外我以為沒有別的活法。——稻盛和夫關於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從生理學、生態學以及哲學上都似乎有很多解釋。可是當我們問到人有什麼活法的時候,答案似乎就會很渺茫,我個人有的時候也會這樣問自己,然而答案似乎會隨著心情、場景而發生改變。
  • 讀書感受:《活法》-稻盛和夫,給你人生以啟示
    《活法》這本書我讀過很多遍,每次讀都會感覺很大的收穫。人生處於不同的階段,讀這本書的感受都會有不同。稻盛和夫是日本作家,也是成功的企業家。這本書看起來像是一本傳記,但是讀進去能感受到稻盛和夫先生一生的智慧和經驗,書中的字裡行間都滲透著一位思想者的高尚人格和處事哲學。
  • 《活法》,看稻盛和夫如何演繹令人費解的精彩一生
    答案都在這本稻盛和夫的《活法》裡,讓我們一起來探尋這其中的秘訣。京瓷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稻盛和夫進入這家公司裡工作還是親戚託人找關係進來的,但是這時候的京瓷公司已呈現瀕臨倒閉的跡象,公司的員工都陸續離開了這家公司,只有稻盛和夫和少部分人還在公司裡,稻盛和夫是不想走媽?
  •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神靈都會相助你
    回歸到人最基本的原則,把所有的判斷交給這些最基本的原則,不只是個人的活法,甚至是企業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活法,因為企業國家甚至全人類是一個一個的個體集合。在他看來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良知,而這個良知就是引導我們判斷事情對和錯的。
  • 稻盛和夫:為什麼活著?人活著的意義在哪?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精神的通透,才是生命真正的覺醒說起精神上的通透,就不得不提起日本的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他是真正活明白的人。稻盛和夫在65歲體檢時發現自己得了胃癌,但是他也只是淡淡地問了句:「哦,是癌症嗎?」他並沒有把癌症當回事。
  • 稻盛和夫:真正有出息的人,一生不問3事,可惜很多人都做不到
    目前世界上僅剩的一位經營之聖就是稻盛和夫,擁有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他,更大的成就卻是「稻盛哲學」。稻盛和夫認為:「一個人將來能不能有出息,關鍵還是看3件事,那些真正有出息的人,一生不問。」
  • 「行知讀書匯」首場發布儀式暨王育琨老師對於「活法」的解讀
    此次讀書匯活動的主講嘉賓是國內著名的商業哲學家,心靈導師王育琨,他演講的主題是深度解讀稻盛和夫的《活法》一書。稻盛和夫是日本的 「經營四聖」之一,白手起家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京瓷公司和日本KDDI公司。
  • 稻盛和夫來北京,因下雪飛機延誤整個行程被打亂,他的反應絕了
    人生是隨人的心態變化而變化 ----《活法》2009年,稻盛和夫接受央視節目採訪:記者:京瓷的企業文化精髓是什麼?稻盛和夫:從根本上來說,是從中國傳來的思想。稻盛和夫:我不是聖人,我只是個普通人。記者:從機場到酒店,看到美麗的雪景,心情如何?稻盛和夫:由於下雪的原因,飛機晚點了,我的日程安排全部被打亂。
  • 稻盛和夫:一個日本人的成功秘訣,竟與中國老祖宗思想不謀而合
    稻盛和夫就是一個十分合格的船長。稻盛和夫在他的自傳裡說,他為成功的秘訣是因為他堅信一句話"人只要堅持正確的為人之道,整個宇宙都會幫助你"。那這句話真的有道理麼?宇宙真的會幫助你麼?宇宙為什麼要幫助你呢?有什麼根據麼?
  • 稻盛和夫88年的人生答案,精闢!
    而稻盛和夫他是少有的能夠把主題深化的商業領袖。稻盛和夫在27歲創立了京瓷,在十年後,就把京瓷發展成為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到了52歲的他又創辦了第二電器KDDI,並且在2007年,第二電器就進入世界500強。
  • 稻盛和夫:世界上有3種人永遠都不會富有,不要深交
    稻盛和夫剛開始管理一個團隊,一個老員工仗著資歷老,懈怠工作。稻盛和夫多次勸誡他不聽,就準備開除她。老員工心存惡意,偷偷找了十多個無賴,在稻盛和夫洗浴路上圍堵攔截,教訓了一番。稻盛和夫頭被打破了,他咬牙不認輸,指著自己的頭說:來啊,朝這裡打!
  • 稻盛和夫:一個人若要變理想為現實,做到這2點,一切皆有可能!
    稻盛和夫是商界的一個傳奇,他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一直以來都被很多人學習推崇,像任正非、馬雲等企業家都曾親自登門拜訪,向他請教。稻盛和夫經營智慧的書《活法》中,他提到了一個關於實現「理想」的態度,讓我受益頗深,洞悉了書中關於實現理想的奧秘,對此我進行了歸納總結,在此分享給你!
  • 88歲稻盛和夫:從一無所有到經營之聖,觸底反彈的人生只需一字
    不僅如此,稻盛和夫還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他的《心》、《幹法》、《活法》、《阿米巴經營》、《六項精進》等經營哲學類的書籍,對很多經營管理者產生了深遠影響。27歲是稻盛和夫的人生轉折點,稻盛和夫說自己的人生能夠成功,都在於一個字——「心」。
  • 稻盛和夫的智慧有多厲害,馬雲曾經三次登門求教
    馬老師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酷愛學習有很大的關係,多年前他專門飛往日本向經營之神稻盛和夫請教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稻盛和夫去杭州回訪時,馬雲真誠的對稻盛和夫講到:「7年前和您的交流我是受益匪淺,對我來講一開始做企業是一種樂趣,後來變成了一種事業,現在成了我的人生。一路上來學到很多,跟很多有意思的人交流,稻盛先生的哲學和觀點尤為讚賞。非常感謝。」
  • 稻盛和夫:一個人在生活中越不成功,他就有可能有兩種有害的想法
    稻盛和夫得到了一份工作,也是在一家倒閉的公司。「我怎麼會這麼倒黴?」稻盛和夫曾嘆息道。儘管如此,他還是咬緊牙關改變了主意,強迫自己在公司裡站起來。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做他所有的研究。皇天不負苦心,憑藉著不斷的磨礪,稻盛和夫,一步步地打破了枷鎖,最終成為日本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傳說。
  • 稻盛和夫:一個人能不能賺到大錢,主要看他有沒有這三種思維
    看完《活法》之後,我歸納了這三條:一、正面的心態,才會產生好的人生結果年輕時候的稻盛和夫,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畢業後的第一家公司瀕臨倒閉,薪水經常發不出來。他大學學的是石油專業,但這份工作卻是研究陶瓷材料。他常常滿腹牢騷、怨天尤人。在反覆的挫折中,他漸漸有了一種醒悟:所有的痛苦都是他的心態吸引來的。
  • 稻盛和夫:事業成功,與「提升心性」相比,猶如塵埃,不足掛齒
    稻盛和夫:如果在生活中不斷進行這種修正,我們自然就會採取磨鍊靈魂、提升心性的行動,結果是我們的人格發生變化。1997年,65歲的稻盛和夫因身體不適住進醫院,經診斷為胃癌。但是他也並沒有在意,聽到這個消息後,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哦,是癌症嗎?」然後照常工作,之後稻盛和夫決定出家,去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
  • 稻盛和夫《活法》《阿米巴經營》讀書心得
    《活法》讀書心得常懷感恩之心,並將感謝表達出來,成為影響心靈的習慣。在工作中生活中感受小進步帶來的喜悅,感染自己和他人,活躍辦公氣氛,提高工作樂趣,成為持續奮鬥的助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