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長送孩子上學,都想選擇一所好學校,以實現自已所期望的,孩子成人、成才之夢,那麼一所好的學校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還需洗洗認識,認真思考。
首先,對於好學校的「好」,要看我們以什麼標準來判斷。目前很多人把目光都盯在了學生的成績上面,進而關注學校的教學質量。由此催生了像洋思、杜郎口、毛坦廠中學這樣的名校,大家都認為教學質量高、高考上線率高的學校就很好。
而很多學校並不能達到那些名校那樣的高度,所以大家又去搜尋教育資源相對集中的學校,認為辦學條件好的,教學資源豐富的就是好學校。
搜尋之後又發現,很多學校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那麼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又去看學校的文化、理念等軟實力,認為學校有特色,辦學理念先進的就是好學校。
當然,這樣去判斷一所學校是否為好學校,其實也並沒有錯,只是大家把目光停留在「好」的表面現象上而已,沒有深入思考學校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在我看來,一所「好」的學校就是能培養出來合格的「人」的學校。
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大山深處的學校,只有一間陋室,一個文化不高的教師,它也許不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甚至是連一個高中生也培養不出。但它所培養出來的人,能積極參與社會勞動,能遵紀守法,能奉獻愛心,能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那麼這個學校所培養出來的人就是一個合格的人,我們又憑什麼說這所學校不好呢?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重視人才的時代,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人才,而不是一個合格的人那麼簡單的。好像「人才」比「合格的人」更為重要。卻不知,這個合格,不僅包含了道德品質,各種能力、素養的合格,還包括人生觀、價值觀、自我目標定位的合格。而這個合格是人才之所以成為人才的基礎,不是並列關係,沒有取捨關係。所以,產出人才的多少並不能完全代表一所學校的好與不好,就比如前面舉例的那麼一個學校。
既然要成為人才,大家都希望通過學校這個熔爐,將自己的孩子鍛造成為一個大學生,成為時代的精英。而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就那麼多,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為大學生又能幹什麼呢,不但浪費教育資源,還要不斷擴大適合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所有大學生都認為自己是大學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都想獲取高收入、高地位的職業,所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場面屢屢發生,而那些被認為低階的、基礎性的職業就沒有人願意去選擇。因此,我們常常看到滿大街的大學生眼高手低地四處遊蕩,卻連路邊的一片垃圾都不願俯身去撿,如何能稱之為「人才」,那培養他們的學校還算好嗎?
當有些大學生走投無路,放下身段去打掃衛生、做服務員的時候,我們無不張大了嘴,瞪大眼睛吃驚地評論,這是大材小用、這是浪費人才,沒有人會想到這是浪費資源,也從來不會去考慮,學校、甚至是大學,不就是為培養合格社會勞動力而存在的。所謂人才,只不過是給合格勞動力中學而優者的定義罷了。
一個人走上勞動崗位,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如果不具備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成長的能力,哪怕他在學校被冠以什麼樣的人才之名,最終必將被不斷發展中的崗位所淘汰,不要覺得一紙文憑就可以受用一生。反之,沒有上過大學,只要是合格的人,擁有各種能力,就算是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幹出成績,即使沒有被社會所認可,至少也可以讓自己生活得很好、很幸福。因此,我們眼睛不要總盯著自己認為的好學校,對標好大學,盯著「985」、「211」這些名號,而應回過頭來看,看哪些學校能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價值觀,能認認真真地去從一點一滴培養孩子在這個社會立足的各項能力,那麼這樣的學校才可稱得上好學校。
隨著「高分低能」,「啃老族」、「少年犯」的出現,我們驚訝地發現有很多優秀學子會自殺、會心理扭曲、不會生活,全社會都意識到了唯分數論的危害,繼而把氣全部撒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上。左一腳、右一拳地想破除這唯一公平遴選人才的方式。卻不曾想錯的本就不是分數,不是考試,而是人們對分數和考試的那種功利性的認識。然後把這種認識強加在學校的頭上,讓學校拿這樣的理念去競爭評比,去評價、培養人,最後交給社會一大堆殘次品。到頭來這樣的學校卻被稱之為好學校,那它究竟好在哪裡。
我們常說「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很多人思想沒有解放、認識也沒有提高,一味地把中、高考作為「緊箍咒」套在自己的頭上,然後像唐僧一樣整天在孩子身邊嗡嗡:長大了要當什麼,考不上大學會怎麼樣,考不好就去撿垃圾等等,然後在學校教育中得不到孩子成績迅速提高時,咒罵學校、教師,然後把孩子瘋狂地送進各式各樣的培訓班。以求孩子有一個好前途,而把學校的習慣培養、能力培養當成放羊式教育、粗放式管理,而且使得一些傻瓜教師也跟上一起起鬨,牴觸學校,抨擊教育,隨後跑去培訓班找個人利益去了。學校在他們眼裡,與「好」字並沒有半毛錢關係。
因此,學校的好,好的學校,都應該是摒除了功利,正視人才,能認識到培養合格的「人」的學校,而不是唯分數的,帶有偏見的、為了中、高考的所謂的好學校。只有糾正了我們自己的錯誤認識,我們才能發現一所學校的好,才能讓孩子被培養成為真正的「人」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