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明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將迎來與著名大提琴家王健的首度合作。這場以德沃夏克交響作品為專場的音樂會,囊括了其管弦樂序曲、協奏曲以及交響曲三首樂隊作品。王健則將演奏《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圖說:演出海報 主辦方供圖
為歌劇院選定曲目
王健即將帶來的這首《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寫於德沃夏克在美國教書期間,運用了許多波希米亞民俗舞曲的元素寄託其對祖國的眷戀。說起「鄉愁」,近幾年來,王健也將許多精力都放在了家鄉上海的演出上。今年1月他剛剛在上海大劇院演繹了巴赫「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全集,這是暌違5年,王健又一次在家鄉完成的一場「大提琴馬拉松」。而此次首度與上海歌劇院的合作,這首協奏曲更是他自己精心選定的。
「雖然沒有正式合作過,但我與上海歌劇院的接觸並不算少。作為歌劇院,他們的交響樂演出並不多。德沃夏克的這首協奏曲,是業內公認『最流行』的大提琴協奏曲之一。它包含了熱情、歡樂、悲傷等等非常豐富的情感色彩,像一部『好萊塢大片』,而不是『小眾藝術片』,既適合展示歌劇院交響樂團的實力,也容易被觀眾們接受、產生共鳴。」
圖說:王健排練照 主辦方供圖
明晚的音樂會上,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還將帶來德沃夏克「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狂歡節序曲》和世界十大著名交響曲之一《「自新大陸」第九交響曲》。
離別是永恆的主題
德沃夏克剛開始創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時,曲風完全是活潑而歡快的。而在創作過程中,他忽然聽聞遠在歐洲故鄉的初戀女友的死訊,就把第三樂章最後一段改成了如今懷念而悲傷的風格。王健解讀:「那個年代車馬書信很慢,德沃夏克聽聞死訊,已晚了好幾個月。那份悲傷既是鄉愁,也是生離死別的愁緒。」
圖說:王健排練照 主辦方供圖
離別是藝術創作中永恆的命題。王健說:「因為離別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對離別也會更加敏感、傷感。而藝術家,更能體驗離別和孤獨。」在他的心裡,藝術家們總與孤獨相伴。演奏時,他閉著眼睛沉浸其中,擺動的肢體仿佛與大提琴融為一體,表情也隨著曲調的變化時而笑容滿面、時而眉頭緊鎖。「一方面,因為巡演,我與家人朋友每次相見短短幾日便又離別。另一方面,當走進琴房、拿起琴,我的世界更是只剩下自己。」對藝術的專注,註定了他的「孤獨」。
包括《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在內,德沃夏克最受歡迎的幾部作品,都是在美國時創作的。「新的環境和文化帶給了他的新的衝擊和靈感。」王健解讀道,「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對於藝術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總與『離別』和『孤獨』密不可分。」(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