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昆明近年來較受關注的民生熱點,盤龍江水上巴士通航算是其中之一。這不,就在國慶期間,一艘試航的船隻剛在盤龍江上悄悄露面,就被眼尖的市民「捕獲」爆料,進而引來了媒體的積極跟進報導和市民的熱情討論。在熱情討論的氛圍之中,廣大市民似乎產生了一種通航已經近在眼前的心理預期,甚至已經開始暢想通航之後可以享受多少便利,欣賞哪些美景了。
市民盼望水上巴士早日開通的熱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時就來討論通航實現之後能如何如何,進而產生一種通航已經近在眼前的心理預期,也未免過於樂觀了。細心的人們透過媒體採訪試航負責人的新聞看到,雖然試航走出了水上巴士開通的關鍵一步,但水上巴士正式開通仍然面臨著許多客觀難題。例如,水位問題就是其中一個關鍵,由於盤龍江沿線橋梁建築時並未考慮通航要求。因此,只有當水位處於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時,通航船隻才能從橋下通過。由此帶來的疑問是,在現有條件下,我們究竟有沒有辦法和能力,對盤龍江水位進行有效控制,讓其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如果不能,那盤龍江水上巴士,豈不是要變成靠天吃飯的間歇式航班?又或者只能在現在的三公裡範圍之內來往穿梭。如果水上巴士最終只能以這樣的面貌呈現在市民面前,那未免與大家的期盼相差太遠。除此之外,航線定位、安全保障、站點設定、船型選擇……哪一項都要細心謀劃,仔細斟酌。在這種種牽涉面廣,影響力大的複雜問題面前,如果說水上巴士的正式開通還需多待時日,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雖然水上巴士開通在推進過程中確實面臨著許多客觀難題,但人們似乎總是願意將觀察和討論的焦點更多地放在工程的進展成績和目標達成後的美好前景上,對困難有意無意地採取一筆帶過、少談為佳的態度。這其實已是多年來在市政工程輿論宣傳上形成的一種「心理定式」。人們的潛意識裡似乎認為,談成績、講進程,就意味著有擔當,有能力;談問題、說困難,就意味著叫苦叫累,推卸責任。這種「心理定式」帶來的積極作用暫且不提,但在消極方面,它又確實容易造成市民心理預期與實際情況之間的「錯位」,讓工程實施方為解決問題進行大量無聲努力在人們的視野中無由消失,並進而催生出工程推進曠日持久,有關方面工作不力的負面評價,為城市的發展憑添了不少不和諧的因素。老實說,在這幾年水上巴士建設推進的過程中,類似的聲音確實不少。
由此認為,在工程落實監督紮實到位的前提下,有關方面不妨大大方方地將工程面對的種種難題向公眾挑明說清,主動引導其進入公眾輿論觀察的視野、討論的範疇。一來通過明明白白的說明解釋工作,校正公眾對工程進展的客觀認識,讓公眾產生更符合實際情況的心理預期,為工程的推進凝聚更大共識,創造和諧氛圍;二來通過更加廣泛深入的觀察和討論,也許就能激發出有關方面原本沒想到的新思路,催生出成本更低,效果更大的新辦法,為工程的進展開拓新的路徑。畢竟,在倡導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理念的今天,一項市政工程的難處也就是大家共同的難處,也需要所有人來共同面對,共同解決!
昆明日報評論員
責編:李佳怡 一審:秦聰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