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嚮往農場生活,海滄的林淑楨最近登記成立了她的家庭農場。她要將農場打造成生態型觀光果園,還將研發周邊產品,形成品牌效應。
晨報訊(記者 陳璐 通訊員 許婧 黃琳)不少人都嚮往著歐美家庭農場的生活,有一個「農場夢」。想當農場主的林淑楨,最近圓了她的「農場夢」。昨日,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淑楨家庭農場」3月31日在海滄登記成立,這也是海滄區內成立的首個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來源於歐美,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美國、法國這些農業發達國家,家庭農場很常見,已成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去年2月14日,中央「一號文件」首提「資本下鄉」、「家庭農場」的概念,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發展要求,引導農戶採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鼓勵發展家庭農場。
海滄首嘗家庭農場之「鮮」的林淑楨一家,原先做的是石材生意。「想轉型,回歸田園生活。現在好多孩子都不認識一些常見的作物,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地瓜是長在地裡而不是樹上的,於是我就萌生了辦一個家庭農場的想法。」林淑楨笑道,農業在轉型,今年元旦廈門又實行了商事登記改革,她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林淑楨一家經過大半年準備,把家裡的自有土地以及承包的土地種上了楊梅、楊桃等果樹,造塘養魚,又購置了雞鴨等禽類,進行生態種養。果樹下放養土雞、土鴨,雞鴨的糞便就成了果樹及水塘植物的有機肥料,而水塘裡的魚兒及土壤裡的蚯蚓又為雞鴨提供食物,形成生態循環。
「我想仿照日本、臺灣地區的做法,打造觀光型果園,研發周邊產品以拓深產業鏈,做出自己的品牌。在未來可能還會經營配套的家庭旅館。」林淑楨介紹,農場目前還在完善設施階段,預計在四月底試運營,五月正式運作。
海滄工商分局工作人員介紹,家庭農場與專業大戶不同之處在於,家庭農場獲得了法定身份,在建立品牌參與競爭方面,比自然人更具優勢。家庭農場模式可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釋放農業潛力,在未來或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