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制化難題怎麼破?雲原生微服務應用平臺來啦!

2020-12-20 百度智能雲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PaaS平臺逐漸應用於金融、遊戲、政務、地產等多個行業中。藉助PaaS平臺,不同架構的企業實現了輕鬆上雲、高效運行。

但是,PaaS平臺也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客制化困難。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解決問題尤其是複雜問題的能力?如何高效的應對企業的業務變化?這一直是各大廠商試圖突破的難題。如今百度智能雲攜雲原生微服務應用平臺而來,力圖為行業帶來變革。

雲原生微服務應用平臺(Cloud-Native Application Platform,簡稱CNAP), 是一個為企業提供應用託管和微服務管理能力的PaaS平臺,可以幫助企業簡化部署、監控、運維等應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並提供服務註冊、服務治理、服務監控和調用鏈等微服務管理和運維能力。

架構示意圖

同時作為天河整體解決方案的一部分,CNAP與效率雲、容器引擎CCE、函數計算CFC等產品共同構建了百度智能雲的全棧PaaS解決方案,覆蓋應用開發、託管、治理、運維的全生命周期,助力用戶的系統和應用上雲,降低企業的IT運維成本與風險,幫助企業打造高效的DevOps流水線。

基於容器技術,架構完整先進

一般來說,現在流行的大多數PaaS平臺,其底層的虛擬化技術主要是容器和虛擬機兩種。容器相對於虛擬機而言,是一種更輕量級的虛擬化技術,百度智能雲此次推出的CNAP就應用了此技術。但與普通的PaaS平臺不同,CNAP充分利用了百度智能雲產品矩陣的優勢,整體架構更為先進。百度智能雲基於如下架構打造了CNAP:

首先是微服務支撐層,該層接入了百度效率雲。作為領先的雲上研發工具鏈,百度效率雲中包含產品規劃、項目管理、Git代碼託管、代碼檢測、製品管理、持續集成與持續交付等工具,讓CNAP的研發協作更簡單。

中間是微服務核心層,架構較為複雜,包括雲原生應用平臺CNAP、應用部署平臺CNAP BAP、微服務監控診斷組件、CNAP Monitor、原生JAVA微服務組件CNAP Java和非原生JAVA微服務組件CNAP Mesh。

最後是微服務應用層,包括微服務開發模板&服務組裝器BPack、分布式事務組件CTS和APi Gateway BApi。

降本增效,能力一流

先進的架構帶來的是能力的大幅提升,CNAP作為一個PaaS層的服務,主要提供兩方面的能力:

一、幫助用戶託管其部署在雲端的應用,管理應用的創建、更新、監控、運維等生命周期中的各項事務,為用戶提供高度封裝的應用層管理模型,從而降低用戶維護雲端應用以及使用底層技術的成本,同時也保持底層架構對用戶的透明性,滿足用戶的高階使用需求。

二、為用戶提供基於Spring Cloud框架的Java微服務方案(未來還將支持更多如Mesh類型的微服務框架),提供微服務的註冊、鏈路查詢、路由管理、流量管理等,提升用戶的微服務治理能力。

優勢,不止於技術先進

與普通的PaaS平臺相比,CNAP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優勢:

技術先進:容器化和微服務化是IT技術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CNAP支持當前主流的容器引擎Kubernetes和微服務框架Spring Cloud,同時降低了用戶使用這些先進技術的學習成本。

用戶友好:提供友好的UI交互界面,簡化了容器和微服務技術的使用複雜度,通過核心組件的集成,減少了用戶的重複搭建成本。

可觀察:支持從資源層、應用層到服務鏈路層的全方位多維度觀察能力,幫助用戶更好的監控和管理複雜的應用系統。

架構開放:對接開源社區生態,提供開放可插拔的組件架構,未來將支持私有化部署,提供靈活開放的產品&技術架構。

三大應用場景助力企業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CNAP目前已經可以應用於多個企業常見場景中,概括來講,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應用託管:在CNAP中管理應用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應用運行環境的創建、應用的部署和更新、應用的擴容與縮容、應用的監控報警等。

微服務治理: 基於CNAP進行微服務部署與管理,幫助開發人員和運維人員直觀地查看微服務運行狀態、服務拓撲、調用鏈,並提供路由、限流、熔斷降級、鑑權等服務治理功能。

DevOps:將CNAP的應用部署能力與百度效率雲流水線集成,實現從代碼開發、編譯到測試、部署的高效流水線,實現應用的敏捷開發、自動化部署和持續更新。

未來:將不斷更新迭代

雲原生微服務應用平臺以實現PaaS+微服務核心服務為目標,已經具備了工作空間管理、集群管理、應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監控、微服務治理等核心功能。

PaaS平臺的構建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百度智能雲技術團隊將根據用戶需求持續進行更新迭代的工作,擴展更多類型的應用管理能力,豐富應用、服務、資源的可觀察能力,提供更加全面便利的監控報警能力,幫助用戶簡化操作,智能運維。

相信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雲原生微服務應用平臺都將給您的企業帶來最好的支持。

最後有個好消息告訴大家,雲原生微服務應用平臺正式啟動公測啦,歡迎進入百度智能雲官方微信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演講實錄|基於雲原生的敏態微服務全生命周期支撐平臺
    雲原生的技術特徵及優勢雲原生的技術優勢對比於傳統的應用,具有可預測性,「原來的傳統應用部署不可預測,現在的雲原生應用,我們可以基於CICD的流水線,可以隨時地自動化構建、自動化部署。」此外,雲原生還具有抽象性強、彈性伸縮快、優秀的故障自愈能力、良好的代碼可維護性等特點。企業往雲原生技術方向轉型有很多難點。不僅有技術上的難題,還有組織上的難題。
  • 雲原生大熱 KubeSphere容器平臺助推落地應用
    根據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的定義,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雲原生的代表技術包括容器、服務網格、微服務、不可變基礎實施和聲明式API。雲原生的優勢在於可以很好地構建容錯性好,易於管理、便於觀察的鬆耦合系統。
  • 雲原生應用架構轉型不好做?阿里雲這個平臺讓你一步到位!
    雲原生實踐帶來的挑戰 阿里云云原生為企業提供了完善的容器服務、函數計算、微服務體系、中間件體系。每個服務都有伸縮性、彈性和組合性,通過產品選擇或組合搭建,能輕鬆完成應用與運行環境解耦,和傳統應用研發模式具有較大差異。從傳統研發模式過渡到雲原生時代,抑或傳統應用和雲原生長期並存過程中,雲原生應用的實現、集成、部署、運維都面臨較大的挑戰。
  • 乘風破浪的雲原生
    2、全面使用開源技術、雲服務構建軟體服務的時代已經到來雲原生在近幾年的發展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應用上雲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為了實現這樣的速度,就需要充分利用雲的強大能力,從雲技術中獲得更高的可用性與可擴展能力,利用雲來提升發布和運維的效率。而要做到這些,不僅僅是基礎設施和平臺的變化,應用也需要做出改變,擯棄傳統的土方法,在架構設計、開發方式、部署維護等各個階段和方面都基於雲的特點來重新設計,從而建設全新的雲化應用,即雲原生應用。
  • 一站式打卡「雲原生」時代的高效開發:微服務和資料庫還能這樣玩
    在這場近90分鐘腦力風暴,與近2小時實戰修煉中,主題直奔當下火熱的「雲原生」,並結合雲原生時代的「微服務」與「資料庫」,深入淺出揭開一站式高效開發的秘籍。12月19日,DevRun開發者沙龍華為雲南京雲原生專場在南京成功舉辦。
  • 聚焦業務應用 KubeSphere幫助企業一步跨入雲原生
    以軟體架構為例,最早開始是單體應用,所有的業務都在一個應用包裡,把所有代碼打包在一起;其次是分層架構,3Tier、MVC(前端、後端、中間控制器);後來IBM主導開發了SOA架構,有個解耦方式,但還是面向集中式業務;現在更多的面向微服務架構,網際網路企業已經做到了生產業務微服務化,比如電商系統,通過將很多業務模塊解耦,比如購物車拆分成一個獨立的服務,便可以獨立進行版本迭代和升級上線,實現與電商系統其他平臺的完全解耦
  • 雲原生2.0已來:華為雲如何賦能數位化創新升級?
    從近期華為雲發布的白皮書中,可以清楚了解到企業對雲原生技術的認知變化、觀念轉變:在部署環境方面趨勢是從單一雲環境向混合雲多雲環境演進;而能力覆蓋範圍是從側重基礎架構層面(容器集群管理、容器編排等)向雲原生應用層面(微服務框架支持,服務網格支持等)延伸;在技術應用層面,是從雲計算本身向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新興技術領域拓展。面對這樣的需求變化趨勢,雲原生2.0的價值隨之凸顯。
  • 分布式系統架構與雲原生—阿里雲《雲原生架構白皮書》導讀
    1 雲原生與分布式系統架構的關係  1.1 雲原生架構的定義  《雲原生架構白皮書》中對於雲原生架構的定義為「基於雲原生技術的一組架構原則和設計模式的集合,旨在將雲應用中的非業務代碼部分進行最大化的剝離,從而讓雲設施接管應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如彈性、韌性、
  • 《管見》向萬紅:ECP平臺Ready雲原生
    《管見》第二期 雲原生是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式的方法,是一套技術體系和方法論,因其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應用未來會運行在雲環境上,可以充分利用雲平臺的彈性擴展據悉,很多大型集團客戶已直接將雲原生納入到新建系統技術準入條件,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正準備採用雲原生進行系統開發。 近年來,雲原生被概括為微服務架構、容器化、DevOps和持續交付四大要點。 一、微服務架構 我們在做系統架構設計時,一般會將一個複雜的系統拆分成若干個子系統,分塊完成子系統的設計。
  • 應用網易輕舟,德邦快遞核心系統入選雲原生應用十大優秀案例
    近日,在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雲計算標準和開源推進委員會(TC608)主辦的OSCAR開源先鋒日雲原生專場活動上,「雲原生應用十大優秀案例」評選結果正式公布,採用網易輕舟雲原生平臺建設的德邦快遞轉運作業融合系統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這是德邦快速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業務系統之一,基於網易輕舟雲原生平臺解決了業務線技術棧割裂、業務響應周期長、資源利用率低、維護困難等問題。
  • 2020年中國雲原生行業發展現狀分析雲原生技術價值得到初步認同
    雲原生表示應用程式位於雲中,而不是傳統的數據中心,應用程式從設計之初即考慮到雲的環境,原生為雲而設計,在雲上以最佳姿勢運行,充分利用和發揮雲平臺的彈性和分布式優勢。Pivotal最新官網對雲原生概括為:DevOps+持續交付+微服務+容器。
  • 雲原生解決了什麼問題?
    雲原生是MattStine根據多年的架構和諮詢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個思想集合,隨時間推進不斷完善,囊括了DevOps、持續交付、微服務、容器化等主題。從本質上講,雲原生是隨著虛擬化技術和分布式架構的成熟與普及,以及應用上雲的大趨勢下,讓應用更高效的融合雲技術優勢的一種理念。是應用上雲後,在雲上的開發、部署、維護、架構都徹底基於雲技術而做出迭代,使之具備傳統IT不具備的能力的浪潮。
  • 三大運營商如何玩轉雲原生?|CNBPS 2020演講實錄
    所以我們也是痛定思痛在想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怎麼能快速部署、故障自愈?怎麼能拆分這種微服務,怎麼資源共享?所以我們積累了很多的問題,針對問題自建了PaaS平臺來支撐著我們中國移動的系統,目前也是支撐中國移動的一級系統,我們也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磐基PaaS,寓意是穩固的支撐上層應用的底座。
  • 架構師成長計劃|如何利用雲原生構建一個企業級高可用架構?
    雖然雲原生現在已經得到了足夠多的關注,也正在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勁頭發展,但是其在企業技術棧的落地應用上還不夠成熟,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那如何克服雲原生落地階段的常見難題?如何利用雲原生實現企業級高可用架構呢?如果你正在思考、探究,亦或被雲原生的落地問題所困擾,那麼,這場技術課程一定不能錯過!!
  • 規劃和自然資源信息化技術發展|從業務基礎平臺到服務化和雲原生
    在看到微服務能夠帶來的潛在價值後,從2016年開始,上海數慧開始大力向行業推介微服務架構,同時展開了微服務相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實踐。八、雲原生技術隨著以Docker為代表的容器技術逐漸成熟,微服務的容器化漸成必然之選。輕量級容器採用進程隔離技術,共享宿主機的作業系統內核和資源。
  • 不確定的2020,與確定的雲原生2.0
    近日,華為雲聯合 Forrester 諮詢公司對中國雲原生及企業級容器平臺進行了調查,通過聚焦雲計算基礎設施及雲原生應用開發及業務管理人員在引入、應用雲原生技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需求,展現中國應用雲原生技術進行應用開發的現狀及未來,通過這款報告以期探討出中國企業如何以更好的姿態來面對雲原生大勢。
  • 雲原生發展趨勢淺談
    雲提供了一種面向企業應用實現按需進行資源分配的模型,以一種全新的、高效的方式來部署應用。企業紛紛開始雲化轉型,希望將傳統應用遷移到雲端。虛擬化為雲計算奠定了基礎,但如果運行模式不做任何改動,僅僅是把虛擬機當做物理機來使用,是不能真正將雲平臺的優勢利用起來的。只有對應用程式架構進行升級改造,才能構成「雲應用程式」。
  • 華為雲原生精英沙龍圓滿落幕,行業翹楚論道雲原生
    第一個階段是「以設備為中心」,企業通過購買伺服器來搭建IT系統,但存在軟硬體割裂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以資源為中心」,通過統一雲化資源池,實現軟體遷移上雲;第三個階段是「以應用為中心」,通過雲原生基礎設施與軟體雲原生架構,實現應用自動化。
  • 衝量網絡|雲原生技術
    雲原生包含完整的應用形式,可以幫助開發者快速,持續,可靠,規模化地交付業務軟體,其涉及到微服務和容器等技術,雖然雲原生技術的起步較晚,但是其受到的關注度完全不輸於其他傳統技術,包括騰訊、招商銀行等公司也參與到雲原生技術的開發中,來加速技術創新和落地。
  • KubeVela 正式開源:一個高可擴展的雲原生應用平臺與核心引擎
    詳細的說,對於應用開發人員來講,KubeVela 是一個非常低心智負擔的雲原生應用管理平臺,核心功能是讓開發人員方便快捷地在 Kubernetes 上定義與交付現代微服務應用,無需了解任何 Kubernetes 本身相關的細節。在這一點上,KubeVela 可以被認為是雲原生社區的 Her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