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開宗明義地點出,人類使用網絡服務的過程中,忽略了免費的成本,畢竟所有對價行為,都有舍有得,不會存在一項只有得沒有舍的交易行為。以此來說,人類把自己的注意力、興趣、個人隱私與時間交出給科技巨頭,科技巨頭再將其配對給廣告業主,以利廣告投放可以最佳化,這套遊戲規則並不是黑幕,相反的,它大方地展現給使用者,毫不避嫌地要使用者們同意,而使用者也確實同意,只是沒有想到同意所要付出的代價,其價值超脫自身所能想像。
由此可知,《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雖然是聚焦在科技巨頭的企業倫理來探討,但這場交易之所以能形成,使用者、科技巨頭與廣告主,缺一不可。
做為提線木偶,某種程度,我們割下了自己的心,雙手奉獻交給了惡魔。
廣告,早在15世紀就出現在世界,這場爭奪人們注意力的戰爭早就開打,如火如荼的戰火與煙硝一直都在,只是因為網絡平臺而獲得放大,以此來說,廣告行銷法,早已潛伏在人類世界中長達600年以上的時間,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完全嶄新的戰場。如同實際的戰爭一般,即使戰爭的規模與等級,因應科技來到前所未有的層級,但其中的暴力行為一路伴隨人類歷史來發展,從未缺席,廣告也是,即使出生得較晚。
然而,廣告之所以能夠有效,完全有賴於人們內在的酬賞制度,過往的廣告,你可以忽略不去注意,保有自主意志。當今,因為使用條款,為了獲得免費的優質社群服務,我們販賣了自己的時間,可能是5秒、15秒、30秒。乍看之下,那是我們自主去選擇的交易行為,仍舊保有完整的自由意志,但在投放時間中所塞入的資訊與廣告,確實會不斷地影響你我做出後續的決定。因此,表面上看似仍擁有自由,但那份自由漸漸地不再完整,何況,廣告的目的也不會只是曝光,重點在於背後的黏著。
美國著名影集《廣告狂人》中對於香菸的探討,即點出黏著的精髓在於操弄。當時,香菸被美國衛生當局指出有害健康,自此,原本有助心靈發展對抗焦慮的聖品,成為一種不良毒物。不過,大眾彼此心知肚明,即使危險,那份癮頭早已無法退去,然而這依然是一場銷售危機,處理得當,香菸公司才有機會逆風承浪。
爾後,經由討論,香菸公司董事與行銷專員,催產出兩個行銷方案,其一為運用「男子氣概」的魅力加強抽菸行為,強調危險致命卻勇往直前才是真男人,藉此化解危害健康所造成的吸菸猶豫;其二為運用「思維邏輯」的暗示,利用捲菸烘烤這個普遍製程來聚焦,強調香菸雖然危險,但因為它是被烘烤(tosast)出廠的,所以受到祝福( tosast ),使用的人,死後則會前往天堂,過上另一段幸福又快樂的來世,藉此避免正面衝撞,但又可以安定癮君子的焦慮與擔心,讓吸菸者忽視政府的警告,繼續抽菸。
精彩、有趣卻危險,上述片段點出了人類在操弄心理上到底有多擅長,多有創意。
因此,如同《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所強調,使用社群軟體,我們不只販賣注意力,還有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親手打開腦袋殼,然後張開雙手歡迎廣告商去改造我們,藉此把自己圈養成一隻又一隻被餵養的金雞母,永續地為公司帶來營收。以此來說,社群網絡平臺的存在並非真正的問題核心,真正的癥結點在於背後的使用方式與邏輯思維,就像以核資源來說,避開其安全性與汙染的爭議,它確實可以發電點亮世界,也可能引爆點燃末日。
為此,所有的問題,如同近代人類史上的一切問題,還是會回歸到資本主義的泛濫與高張來討論。資本主義可以說是人們最偉大卻又最恐怖的發明,過去,它帶動科技進步,推動自由意志的高漲,階級的翻轉,現在,它卻反過來限縮人文主義的發展,創造出新的封建世代。每一間科技巨頭如同一座又一座的王國,內有領土與領主,做為領民,我們繳稅,付出我們的勞力(注意力)與自由意志,進而獲取生活的安穩與滿足,以融入社群大眾,廣告主,則是握有特權的貴族,掌握著遊戲規則,進而與領主共謀出這一場統治戲碼。
如同馬克思於《資本論》所預言,人類將因為巨大的資本主義體系而「異化」,失去自我、思考與自主,更失去了人性,如今,更為可悲,我們不只是生產增財的工具,更變成被交易的物品。然而,異化的對象也不只是過往所強調的工人階級,全世界的社群服務使用者,都是科技巨頭與廣告商的生產工具,我們只能夠以資本階級想要的方式來存活,即使,我們明明一同添磚增瓦,共築出了美好的數位王國,王國的所有權,還是只專屬於特定階級人士,而非底層的使用者們。以此來說,真實世界雖然已經沒有畜奴的現象,但在數位世界中,我們都是一頭又一頭的代宰羔羊,被奴役著,被榨取著,被爭奪著,直到沒有一絲價值的那一天。
謊言,藏在真實所在之處-《廣告狂人》
操弄,這個技術也會出現在心理諮詢現場,稱呼為「重新框架」,其重點在於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視角,幫助人們從過度樂觀或悲觀的視域回到現實,避免因為過度的衝動或是焦慮而產生不適應行為。然而,商業上的重新框架,不是為了服務使用者,而是為了自己,如同極權獨裁者必須操弄人民效忠自己,商業主也必須讓使用者效忠自己的品牌。
如前所述,社群媒體或是操弄原本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與技術,其帶出的影響與結果,在於人們的使用目的與手段。然而,那些手段之所以能夠達到目的,也因為它們順應了人的天性與本能,《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即簡單地點出其中的心理學概念,包含錯失焦慮、制約心理學、大腦酬賞機制,以下則進一步補充說明。
錯失焦慮的概念,因應社群媒體的發展而被重視,其所指涉的是一種持續性的焦慮狀態,意即人們不斷地擔心自己會錯失某些重要資訊,進而跟不上周遭社群流行。比如上課上班不在線時,就擔心自己漏掉私信或發文,甚至擔心自己沒有觀看到時下流行的劇集、電影就會失去與人連結的機會與能力,進而總是患得患失。以此來說,錯失焦慮是一種有關「相對剝奪」的擔心,重點不在於人們從手中失去什麼,而在於自己相較別人,少獲得了什麼,所以才會擔心只要有一秒沒有與網絡連上線,就會錯失生活大事。然而,這些擔心與行為模式,其實都是源自於人類某種天性的不滿足,意即渴求與人親近的歸屬匱乏。
不過,心理學家也曾經想要理解,如何消除錯失焦慮。研究結果發現,如同長輩或是先人不斷告訴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狀態越是不滿足,錯失焦慮的狀況就越多,具體來說,精神滿足的程度與錯失焦慮的程度,呈現明顯「負相關」,其一者向上增加,另一者就向下減少。
精神滿足,所關聯的其實就是人們的成就感達成狀況、社會歸屬的滿足狀況、自我肯定與鼓勵的程度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換言之,一個人對於自己的真實世界與精神狀態握有越高的掌控與滿足,就越不容易傾向使用社群媒體來「替代滿足」。
上述研究結果與毒品研究結果更是非常相似,如同下方兩個影片所述,成癮的關鍵,不只是在於毒品(社群網絡)本身,更在於關係上的匱乏。對於人類來說,缺少了關係滿足這項催化快樂中樞的刺激,我們為了追求娛樂,就會開始尋找其它適合的替代方案,過去,毒品並沒有像社群媒體那般容易取得,所以即使毒品造成問題,但也不會是鋪天蓋地式的影響。然而,社群媒體不一樣,影響力無遠弗屆,容易取得也容易使用,社會觀感上更不會因為你正在使用社群媒體就指指點點。簡而言之,社群媒體相較毒品,易取得,易使用,且約束力更小,但同樣可以獲得替代滿足。
所以,雖然《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中的模擬劇,姐姐不斷地關心弟弟,但其關心的方式總是以指責、否定的方式來溝通與互動,即使有保持社會連結,但相關的成就、肯定與價值感無一項被滿足與認同。因此,才需要向社群媒體中的同溫層,極端中心來取暖以收穫自身所需所欲。
對於人類來說,比成癮更恐怖的是空虛。
成癮之所以能夠成真,也不只是因為內在的空虛,重點還有毒品與社群媒體對於大腦的侵入式改造。整體而言,假若過度使用,會促使大腦的固有酬賞機制之路徑遭到破壞,如前所述,原本因為運動、社交或娛樂得到的愉悅反應(多巴胺),將被毒品大量且迅速的反應給取代,藉此讓大腦持續保持在愉悅的狀況。爾後,當人學習到只要使用毒品(社群媒體)就能迅速獲得生活中無法獲得到的愉悅感時,意即心理學中的制約增強,就會更偏好使用這樣方便、有效且容易的方式,而不是那些麻煩且還要努力,卻又不一定成功的方式。
大腦酬賞機制,原本是為了保護人類演化成最高效率來生活而存在的機制,但這個機制卻因為人們不適當的激活方式,導致人們變成只局限於特定行為來獲得愉悅,真正有益生存的社交、運動、工作、興趣與進食,反而因為不夠有效率被捨棄。另外,不斷地使用,大腦會變得越來越不敏感(俗稱為耐藥性),意即原本使用一次所得到的滿足感隨著頻率次數而減少,換言之,必須使用更多的量才能達到原本的滿足效果,而這也會加大使用的量,形成不斷下陷的陡坡處境,繼續成癮,且癮頭越來越大。
由此可知,人們對於社群媒體的依賴與成癮,如同毒品一般,但這個成癮不只是生理上的依賴,更包含心理上的依賴,特別是那些處在挫折處境的人,沒有動力也無力改變的邊緣族群,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幸福的方式,少之又少,即使理智上知道成癮行為對自己有害無益,但為了當時的生存與愉悅滿足,他們只能選擇犧牲掉未來的自己。
整體而言,不管是毒品或是社群媒體的成癮,都是非常複雜且多元的,其所涉及的層面,如前段所討論,可能包含了整個資本主義的運作與商業思維,但也指涉了個體的生活處境,以及毒品與社群媒體本身對於大腦酬賞機制的影響,同時要考量到社會、文化、關係、個人與生理因子的情況下,也導致這個問題變成難解的現代文明病。
如同人們在毒品戰爭上的節節敗退,我們即使能夠抹除社群媒體軟體的存在,但那些被編碼在基因中的社交需求仍舊存在,如果我們沒有發展出一個完善的社會網絡去承接每一顆失落的心,那即使今天社交軟體都消失了,還是會有更多相似且更完美的社群媒體商品出現,持續滿足這個龐大且永遠不會消失的供需市場。
而這也是為何《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所闡述的不只是一昧地批判,而是一種改革與重塑,畢竟社群媒體的出現還是具有許多正向的意義,即使也衍生出許多災難,卻不代表我們就要完全捨棄,只是我們必須學習管控,不管是個體或是整個系統都是,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才能讓彼此都從中獲益,達到雙贏的狀況。
人,因為欲望而前進,但也可能因為欲望而停滯。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的尾端不斷提到,這個世界正在失去真實,筆者私自認為,這個真實比較像是人的自主意志,畢竟真實,本有多元樣貌,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根本很難找到全世界人類都完全認同的共識。雖然,社群媒體為了點閱與曝光,大量放上假消息、陰謀論與兩極化觀點,掩蓋許多科學事實,但這也不帶我們能夠以唯一的真實這論點來對抗這場戰爭,畢竟,一旦我們使用超脫市場的政府力量去幹涉時,很難說些現在的保護,來到未來會不會變成一種監控與禁錮。
不過,也如同片名所述,面對科技倫理這種抽象議題,本就沒有標準答案,甚至很多時候,會處在一個兩面不討好的狀況,進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當然,片中的倡議者們還是抱持著樂觀的想法,即使現在的處境明顯越來越激化,但批判就是因為抱持著可以改變的相信,更代表一種不會坐以待斃的決心。
承前所述,或許我們需要找到的不是一個標準答案,也不是那個摸不著邊際的客觀真實。畢竟,人的議題,不像物理、化學與工程,沒有標準的運算模式,人心,就是一種常常出乎預料,且容易宕機、停滯、惡性循環產生BUG的複雜系統,深深地受內外在環境而影響,卻又無法量化影響數值。以此來說,我們當真想要解決《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點出的問題,只能從教育與推廣開始做起。當然,社會企業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畢竟如同工廠加深溫室效應或族群迫害,科技巨頭們因為營利行為而產生的社會成本,也必須親自盡一份責任,而不是完全地丟給政府與人民。
不過,作為使用者,我們也同樣不能坐以待斃或坐享其成,如同世界對抗毒品一般,這是一場全球性的戰爭,每一個人都是車前卒,必須在前線衝鋒作戰,才有可能達到改變,試著用心去關懷周遭的親友,試著讓自己不被外在評價綁架,試著培養出自主決定的習慣,使用真實世界的滿足,奪回被虛擬世界搶走的替代滿足,慢慢地,社群媒體還是會存在,但那會變成一項讓我們更團結的寶藏。
政府雖然不得直接禁止、監控或幹涉,但也還是有著力的點,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法律與規範,一如《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所述,成為一個推手而非管理者,而這正好可以參考過去廢奴或是反毒的經驗,讓人們的數位安全、隱私與自主意志成為憲法所保證的權利,藉此維護「人生而自由」的民主教條。最後,我想批判者之所以可以保持樂觀,應該也是因為檢視了人類過去所走過的大小風雨,發現到許多社會現象其迫害的程度,不亞於當今的數位議題,但一步一腳印,社會也確實朝著更為多元且開放的方向在前進。
社群網絡,應當讓我們向著彼此靠近,而不是遠離。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雖然提出了許多深刻且血淋淋的事實,但整部片卻不會淪落為悲觀主義下的含血噴人,能夠不偏不倚地點出現象與影響,難得可貴。另外,影片調性與安排上也避免了過度說教,運用輕鬆的方式協助觀影者省思與理解,樂觀的態度更能感染觀影者做出改變與行動,而不是陷入另一波焦慮,著實為契合現代公民處境的基本閱聽引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