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科技科學如何滲透並掌控人類生活

2020-12-09 老葉點評

2020年,一部具有超大迴響力的原創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Social Dilemma ),在Netflix平臺中正式上映。你可能有察覺到,社會大眾越來越離不開社群軟體(例如微信、抖音),或是科技硬體(例如手機、電腦)的使用。

然而,這部紀錄片要說的並不是非常世俗的觀點:「社交網絡正在侵入我們的現實生活」;相反地,它要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這些社群軟體是免費的」、「為什麼用戶使用產品不需要付費」甚至,「為什麼科技生活開始造成人類生存的威脅」。在紀錄片當中,邀請了多位曾在各大社群軟體工作的主管、開發者以及工程師來揭秘這些免費服務後面所蘊藏的是怎樣的陰謀論(conspiracy)?換言之,我們得檢視科技科學如何滲透人類真實生活當中,以及它的真相與真實性的存在。此外,在所謂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之下,我們所要面臨的生存威脅挑戰為何?

一、科技科學如何滲透到人類生活之中

在這一小節,我試圖勾勒出網際網絡作為一種科技科學的重要性,以及舉韓國女星雪莉死亡事件的例子來強調它的危險性質。   科技科學(technoscience)是由科技(technology)以及科學(science)所組成的複合字,強調科技科學之間的界線已經模糊,且兩者相互構成彼此。就像當我們在談生物學的時候,必然會牽涉到有機體內的化學運作。然而,科技科學的發展早就已經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範圍,將近每隔十年左右都會出現一個科技奇異點(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完全顛覆人類文明的加速度發展。

舉例來說,18世紀末,確切來說是1769年,英國著名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James Watt發明出一個能夠將水蒸氣中的動能轉換成熱能的蒸汽機。蒸汽機的發明是整個西歐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開端。隨著這個開端發展下出,生產方式、製造方式以及整個產業結構也隨之改變。工業革命的出現,如同爆炸一般,涉及了全體人類與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以及創造了一嶄新的世紀。現任的Google工程總監Raymond Kurzweil曾說過一句話:「我們的未來不再是經歷進化,而是要經歷爆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技、資訊與數位化的發展,造就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出現。網際網絡(Internet)成了新的奇異點,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刻的工業革命,然而它的發展尚未結束。當代社會生活的運作模式,幾乎都會牽涉到網際網絡的使用。舉例來說,你一定有過以下的經驗:與朋友視頻、與另一半傳信息到隔天清晨、傳電子郵件給教授、使用雲端來儲存資料、使用瀏覽器搜尋關鍵字、在社交軟體上分享照片……。事實上,在看似平凡且便利的經驗當中,網際網絡的使用對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與人格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張月馨等人(2017)的研究中發現,家庭功能,在憂鬱情緒與網絡成癮之間,扮演著中介的角色。許多研究也都顯示出網絡的使用與憂鬱情緒有密切的關連(蘇素美2014;潘嘉和等人2016;劉石凱等人2020)。

此外,社群媒體中的網絡霸凌(cyberbullying)更是造成很多年輕人輕生與重度憂鬱的主要原因(戴怡君、黃嘉慈2020)。f(x)前團員雪莉曾高調支持女性不必穿胸罩,甚至爭取女性的上空權。自2016年5月起,她便在社交媒體上傳露點照,也多次在公開場合露點。然而,這樣的動作引起了韓國民眾的強烈批評,網絡上的惡意批評和不實謠言也排山倒海而來。由於私人生活、展現自我與擁抱女性主義立場(無內衣運動、墮胎除罪化),雪莉長年地遭受網絡霸凌,進而導致了她在去年選擇輕生。在網際網絡的催化下,雪莉的死提醒了我們,不能忽略網絡霸凌的存在以及網絡使用的種種危險。

因此,我們能看到網際網絡不只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甚至是不可割除的狀況。科技利用人類心理來誘發人性的/社會的黑暗面,它不斷地要改變人類的認知與舉動。同時,它引發與造成了人類生存中的巨大威脅。這是一種新的權力(new power)觀點,更是我們在使用科技時要謹慎小心的地方。   

就像身體不僅僅是工具一樣,科技遠遠超過工具本身的意義,它為一群非物質文化設定了一種架構(technology sets a framework for a groups nonmaterial culture)。科技總是指涉擴展人類能力的人為媒介(artificial means of extending human abilities),而這正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核心要點。在下一小節,我想描繪出作為一種空間的網際網絡的政治性,以及其與新自由主義的共謀特點。

二、虛擬世界中的政治性

(一)網絡空間作為一種地方   空間(space)與地方(place)的分類,早已經在人文地理學當中被廣泛地討論;例如David Harvey、Doreen Massey都有相關的研究。因此,在本章我引用學者Tim Creswell所描述的空間意義,以及Massey的地方意義:

空間是一個比地方更抽象的概念。當我們講到空間時,我們往往會想到外太空(outer-space)和幾何空間(the spaces of geometry)。空間具有面積(areas)和體積(volumes)的物理性質。(Creswell 2015)

而相對於空間,地方則是有爭議、流動且不確定的空間。事實上,地方是具有歷史物質性(historical materiality)的空間,我們的物質經驗(physical experiences)、我們的記憶(memories)與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包括社交媒體網絡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在形塑著我們對地方的感受(a sense of place)(Massey 1994:5)。因此,地方從未是「完成」的,而是不斷在「化成」(becoming):任何一個「成為」,都是在「演化」計劃中的一個階段;任何一個「演化」,都有暫定存在而「成為」的真實。以此言之,地方是未決的,一個地方的意義取決於地方行動者的時間性與空間性的交互作用。然而,社會行動者的社交網絡並不僅限於實體的社會空間,也包含網際網絡的空間。或者是說,網際網絡的空間延伸了對現實社會的認知,還有擴展我們的社交網絡形式。在虛擬的「世界—空間」中,社群軟體的不同也形塑了我們對它的感受。因此,網際網絡的地方性在在地展現出獨特意義。

(二)新的監控與操弄   David Sumpter在《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深刻地剖析以下幾個問題:演算法如何分析我們?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更或者,以演算法為基礎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否會成為一個物種(species)?前面兩個問題是本文的核心,第三個問題我將留在往後的文章討論。   

當你在搜尋美食餐廳、購物網站商品或是社會議題關鍵字時,你能否想像有一個龐大的計算邏輯在背後運作?甚至,這個計算邏輯能夠預測你接下來的舉動,或是心中的想法?媒介理論大師Marshall McLuhan曾說過:「在判斷各種科技所帶來的轉變和影響之前,我們得先了解其本身。」在紀錄片當中,就出現好幾位計算人員透過網絡使用者所觸及的資訊,來分析並提供更多的資訊。這被稱為「演算法」(algorithm)。

舉例來說,我時常在線上書店搜書,然後過沒多久我的其他網購軟體就會出現相關的廣告,甚至也推薦我有興趣的書籍。我相信正在閱讀的你,也會有相同或相似的經驗存在。在大數據(Big Data)時代中,人們每天在實體與虛擬世界的一舉一動,都被精細的紀錄,並且透過高效能的計算機演算,用以預測人們未來的行動。換言之,我們的行為透過數據被搜集、儲存、分析,演算法將計算這些數據組合匯整作出預測或執行動作。而這樣的運作模式恰巧又與當代資本主義結合起來,這是一個與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共謀特點。傳統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是以自由作為政治的主張,強調基本權利和平等對待的意識形態。

而相對於它,新自由主義的價值則是建立在自由市場的機制與商業保守主義的基礎上。左派人士或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者認為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並非一種新的自由,而是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的實行、跨國公司的權力,以及自由貿易勞動者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而所謂的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就是由數位科技時代加上新自由主義所形成的一個新權力機制。

我們活在強調消費(consumption)的世界觀中,任何一個東西都能被商品化(commonization)。你是否想過,這些社交軟體為什麼都是免付費的軟體?事實上,在免費的社交軟體背後,有很多廣告商支撐著它們。而社交軟體透過演算法的計算,猜測你喜歡什麼?想買什麼?需要什麼?甚至,它生產出你的需求來。當你掉下消費的無底深淵後,將會很難再爬上來。廣告的力量正是把人帶入數據以及數學矩陣當中,監視、操控以及預測他們。此外,監控資本主義除了監控你的生活之外,還可能控制你的心。2014年國外知名軟體Facebook與學術機構合作,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對將近70萬的用戶信息牆內容過濾,讓一部分人看到較多正向情緒的發言,另一部分則是較多負面情緒的發言。藉以研究情緒的傳染與擴散,大規模操弄用戶的心理感受。但這個研究最後遭受多方的批判以及憤慨,Facebook也隨之道歉。   

在這一小節,我介紹了網際網絡的地方性質,以及演算法、新自由主義以及監控資本主義的特色和它們交織出的特點。消費一直是社會學很重要的命題,尤其在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當中就有很多相關的文獻。在免費的社群媒體中,有許多生產/消費的議題存在,更別說資本的流動。最後一小節,也是結論,我將引用Shoshana Zuboff所寫的《監控資本主義時代》(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來釐清資本主義與監控資本主義之間的變形與演化,以及數位生活的未來性的可能跟威脅。

三、監控資本主義時代:變形、演化與威脅

對於從未見過的事物,他懷恨顫抖,渴求自目標中抽取而出的愛,從未如此受到壓迫。——WH Auden(引自Zuboff 2020,林怡婷等人譯)

歷史,從未停止過。就像壓迫的邏輯關係一樣,當我們試圖拆解它、解放它,它就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而新的壓迫形式將繼續改寫歷史,也帶來更複雜的邏輯關係。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來臨,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改變了我們既有的社會關係。不少人會認為科技科學看起來,很「中立」、很「科學」,但其實不然。相反地,它非常的「暴力」、「極權」或是「男性中心」(androcentrism)。

舉例來說,美國科學歷史學者Londa Schiebinger在《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Has Feminism Changed Science )一書爬梳了那些進入傳統陽剛領域的女性發展史,甚至從醫學、數學、生物學、靈長動物學等物質科學中揭發性別化的現象(Schiebinger 2016)。此外,許多的理論與實證研究都發現,科技科學的出現的確帶來更便利的生活,但也為權力體制帶來新的壓迫方式。

從上一節當中,我們談了關於網際網絡作為一種地方,以及這個具有物質性的空間如何與新自由主義謀和。我們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從傳統商業、工業的模式進而轉換到科技、資訊的模式當中。   Shoshana Zuboff(2020)將我們這個時代稱為「監控資本主義的時代」。監控資本主義指的是一種新的經濟秩序,認為人類經驗(human experience)是可被抽取、預測與銷售等潛在商業手法的免費原料(free raw material)。我們所處的世界早已充斥著個人化的智能裝置或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的技術,從手機、手錶、家電,每個商品都連接著網絡。當你使用它們時,它們會製造數據,並上傳到雲端資料庫當中進行一連串的歸類、分析與預測。而大企業就是利用這樣的有機過程將人性一步一步毀滅。

回到影集《智能陷阱 》裡,科技引發了社會黑暗面的出現,造成了人類生存中很大的威脅,而這一切的問題都可以歸因於資本主義的商業模式運作。很重要的是,它不同於既有的商業或工業資本主義,他演化出了新的權力觀。Zuboff認為監控資本主義與傳統資本主義最大的不同在於:(1)它同時享有知識和自由度的極大特權;(2)它無視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有機互惠;(3)眾人失去了自主性,成為具有完全可預測的集體。人類成為數據製造機,並且也未在個體同意之下就成了企業所利用的資源。我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異化(alienation)觀點。念過社會學的一定非常熟悉這個詞,因為古典社會學家Karl Marx的異化理論奠定了他寫《資本論》(The Capital)的重要思考。異化所指的是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態。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Theses on Feuerbach)中,Marx(1845)認為,宗教的異化是人將其最美好的事物投射到「上帝」身上,而與「自我」做出切割。換言之,信仰者會認為擁有美好事物都是上帝的賜予,而非自我所得來的。借著異化的觀念,Marx也提出勞動異化的觀點,其中我想特別凸顯出這兩種異化:個體與其「類本質」的異化,以及個體勞動行為本身的異化。因為在監控資本主義的時代,人類的類本質再次異化,人類存在的目的僅在於不斷使用智能裝置,製造更多的數據。人類即數據。不論在影集或是Zuboff的書中,都呈現出一個重要的論點:數據和計算結合的新經濟已存在太多價值碰撞,而這樣的監控模式也不斷地在演化。就像YN Harari(2017)在《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中提到,極端數據主義的強大,將演算法視為神格化的宗教信仰,人性在此瀕臨危險地帶。

因此,我們已經可以確定一個事實:監控資本主義運用科技來累積資本是當代的主流操作,且科技的力量來自於知識。Zuboff的目標就是引述Marx的異化理論以及資本主義的批判觀點,來看清籠罩在當代社會生活上的監控政權與體制。我們得直視這種矛盾與衝突的體系,還有隱藏在表面關係裡的危害。從傳統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開始,我們的目標一直是想要繪製出一張地圖,在這張地圖裡面含括所有事物的圖像,與彼此之間的關係。   

比起過去的資本主義,監控資本主義同時掌握了自由與知識兩者強大的力量。這股不受阻礙的累積力量有效力地狹持了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同這一小節的開頭我所強調的,權力體制的壓迫並不會消失,只會轉換成另一個樣態來存活。這是物理學中的能量不滅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能量不能無故地生成(generate),也不會無故被摧毀,它透過各種新的演化機制來進行轉換。以此言之,我們所受到的威脅並不會消失,而是一連串的動態運動過程。我們得記住Marx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點所說的:

哲學家們只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世界;而重點應該是,改變它。

身為社會有機體(social organism)中的個體有機體,我們不能單單透過理解,還要透過實踐,方能了解我們所身處的危險狀態。希望看過影集的、看過書本的以及閱讀這篇文章過後的你,能夠察覺當代的危機並創造出新的行動可能。

相關焦點

  •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網絡應當讓我們彼此靠近而不是遠離
    商品化的心理學《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開宗明義地點出,人類使用網絡服務的過程中,忽略了免費的成本,畢竟所有對價行為,都有舍有得,不會存在一項只有得沒有舍的交易行為。由此可知,《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雖然是聚焦在科技巨頭的企業倫理來探討,但這場交易之所以能形成,使用者、科技巨頭與廣告主,缺一不可。
  • Cover: 「監視資本主義」是什麼,以及它如何讓人類經驗成為新天然...
    如果套用入這本新書的主題,這裡大概可以理解為人們對被科技大公司侵犯的一種察覺——無需對大部分人贅述隱私和個人信息洩露在當下的普遍性;但人們並不明白其本質,「並不是說數位技術的本質,而是關於一種已經熟練將技術為其所用的新資本主義突變形式。」書的作者 Shoshana Zuboff ,將其稱為「監視資本主義」。
  • 《監控資本主義》:社交媒體背後,是誰在操縱我們的注意力
    而在這類作品當中,作為圈養人類的奴隸主的人工智慧往往以一種具象化的存在形式被呈現於眾。但倘使我們去回想當下日常生活裡的點滴時刻: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餘,癱陷於沙發裡,手指遊走於手機屏幕上,沉醉於社交媒體不斷推薦給我們的海量信息與精彩內容,不知不覺間便投注了大部分的空閒時間,已然忘記最先瀏覽的內容為何。
  • 西方享受消費的背後,是資本主義的陷阱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浪潮已經悄然興起,一個新的組織形式: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寵兒,似乎一切對落後國家和地區來說都是要獲得幸福生活的趨向。然而,這只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戰火年代元氣大傷後不得不順應和平與發展這個新時代主題做出的另一種舉措,某些發達國家換了一種方式以手中的跨國公司為利劍繼續掌控著這些落後國家的國家發展命脈。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
    公元1500年,也就是500年前,在西歐突然出現的科學,使人類歷史突然提速,到今天,已經快到我們無法承受的地步。短短500多年間,人類就實現了過去上億年都無法想像的生活。如果一個中世紀的農民,穿越來到今天,肯定會驚的目瞪口呆。巨大的城市,奔馳的汽車,轟鳴的飛機,閃爍的街燈,穿著奇形怪狀的人們,肩並肩走在大街上,誰也不理誰,都在對著手機說話。
  • 智能時代的認知變革,如何跨越其陷阱?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以《智能時代的認知變革及其陷阱跨越》為主題進行演講。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隨著網際網路與智能技術的發展,知識爆炸、信息與知識的膨脹,會使得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需要人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才能生存。
  • 餘勝泉:智能時代的認知變革,如何跨越其陷阱?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以《智能時代的認知變革及其陷阱跨越》為主題進行演講。(本文根據餘教授演講內容整理)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隨著網際網路與智能技術的發展,知識爆炸、信息與知識的膨脹,會使得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需要人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才能生存。
  • 隱私被榨乾的年代:每天都有幾千家公司監視你
    科技本身只是工具,當然沒有善惡,多數時候都是改善了我們人類的生活。但在資本的操作下,科技正在反客為主,某些時候反而降低了人類的生活品質。網飛(Netflix)公司有部新片叫《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裡面寫了這樣一句話:「當你去尿尿的時候,要麼尿之前看幾眼手機,要麼尿的時候還在看手機——你只有這兩種選擇」。
  • 智能革命、城市與人類未來①|智能革命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另一方面,也有人禁不住提問:人類正在面臨一場智能革命嗎?該如何定義所謂「智能革命」?這場革命對人類會有怎樣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於上月底(2018年9月27日)在上海舉辦的「智能革命、城市與人類未來」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的學者圍繞「智能革命的實質」、「智能革命對人類的深遠影響」、「人類認知與生活的深度智能化」、「『生命智能社會複合體『(Bio-intelligence-social
  • 科技倫理是科學造福人類的導航儀
    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的要旨在於,抓緊完善制度規範,健全治理機制,強化倫理監管,細化相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審查規則,規範各類科學研究活動。科技倫理最早起源於人類的生活,在今天有了更多更新的內容,因此迫切需要組建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以應對今天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諸多挑戰,需要更多、更細的科技倫理來規範科研行為和科研成果的使用。
  • 網飛新出紀錄片,曝光了無數孩子成長中都會遇到的「陷阱」
    ——智能陷阱》,揭示了人們為何會沉迷社交網絡原因。,代表著人類最先進、最智能的方向。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中出鏡接受採訪的人,正是從上述企業出走的技術大拿和高管。他們都曾興奮於置身積極向上的力量,能將世界變得更好。
  • 專家:人工智慧將在2062年趕上人類智能
    【手機中國新聞】周日,在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舉行的「危險思想節」上,該大學的人工智慧科學教授Toby Walsh預測,用不了50年,人工智慧(AI)就將在適應性、創造力和情商方面趕上人類。他認為到2062年人工智慧將趕上人類智能,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專家認為,人工智慧將在2062年趕上人類智能Walsh 出版了一本名為《2062:人工智慧創造的世界》的書。他認為,我們已經面臨著人工智慧的風險,這些風險看起來似乎還只存在於遙遠的未來。
  • 《人類簡史》導讀
    鑑於此,《人類簡史》也是值得我們去品讀的。」  《人類簡史》一書,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革命為主線,講述了從史前有生命跡象到如今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內容豐富、觀點獨到。作為一本暢銷的大眾讀物,講述的時間線長,涉獵的內容極廣,包括歷史、宗教、哲學、科技、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社會科學,什麼是社會主義科學和資本主義科學
    同樣道理,科學的定義,社會科學的定義,以及社會主義科學的定義和資本主義科學的定義也應該更具包容性,才更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小編認為,人類社會也可以分為三種社會:一是和諧社會,二是非和諧社會,三是原始社會。什麼是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就是人與人和人與自然都能和諧發展的社會。什麼是非和諧社會?非和諧社會就是人與人和人與自然不能和諧發展的社會。比如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非和諧社會。
  • 霍金:人工智慧或終結人類文明,但讓人類滅絕的,遠不止它
    另一個擔憂則是致命性的智能自主武器。他們是否該被禁止?如果是,那麼「自主」該如何精確定義;如果不是,任何使用不當和故障的過失應該如何問責。此外還有一些隱憂,包括人工智慧逐漸可以解讀大量監控數據引起的隱私問題,以及如何掌控因人工智慧取代工作崗位帶來的經濟影響。長期擔憂主要是人工智慧系統失控的潛在風險。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人類無知的革命
    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日新月異,很多還是剛出現在科幻劇中的東西轉眼已成為現實,《人類簡史》的作者告訴我們:科學革命,其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正是我們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才有今日的輝煌。為什麼是歐洲科學的發展加速的起點要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演化中,那為什麼科學選擇了歐洲,而不是我們文化更深厚的華夏呢?
  • 科學與科技
    在正常的生活工作中,大家基本上都很難分清科學與科技的關係,人們總是張冠李戴,斷章取義,混淆概念。科學本來指的是真理實相,說一件事情非常的科學,就是指這件事情,是真正的,科學的是,一個事情,不管是誰,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用這種方法,都可以有相同的效果,這才叫科學,叫具有普適性。
  • 數碼利維坦與人類紀裡的哲學反擊
    20世紀以來,隨著技術與科學、工業結合,技術的範圍空前擴張,科學越來越多地依附於技術,其基本形態日漸發展為科技一體化的技術化科學(technoscience,技性科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技」。就像早期科學哲學家在構建科學哲學時,內心所想的科學多為物理學一樣,斯蒂格勒在主張技術就是哲學的研究對象時,所默認的技術主要指自動化、信息和通信科技,特別是1993年全球資訊網開啟數碼時代以來的網絡、數據以及智能技術。斯蒂格勒是電氣工程師之子,兒時就製作過一些電子小玩意,這使得數碼科技在其成年生活與思想旅程中佔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1994年,斯蒂格勒出版了《技術與時間:1. 愛比米修斯的過失》。
  • 正念,掌控意識的開關
    VUCA 時代:從複雜到超級複雜曾有大數據研究表明,人類過去兩年多生產的數據已經佔了有史以來數據的 90%。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變幻莫測的烏卡(VUCA)時代,疫情尤其放大了包圍著我們的信息的複雜與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