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之父箴言
下午聽了 Helen 關於 「正念,讓我們幸福起來的秘訣」 主題的直播,這是從一個積極心理學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視角來聊正念。組織者 「一心正念」 近期舉辦了 12 場正念相關的分享,直播老師裡不乏正念領域裡的資深工作者與實踐者。
Helen 在自我介紹時說,作為美國克萊蒙大學心理學博士在讀的學者,希望在學術和實踐之間、在東方與西方之間、在不同的學科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幸福的方法可以真正科學,也真正有效。
在開課前,Helen 帶領進入直播間的小夥伴,一起做了簡短的正念冥想,引導大家有目的地去聽課,她溫柔地提醒大家思考:在接下來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最希望收穫什麼?怎樣使用這一個小時,才會覺得最不浪費呢?
曾有大數據研究表明,人類過去兩年多生產的數據已經佔了有史以來數據的 90%。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我們目前生活在一個變幻莫測的烏卡(VUCA)時代,疫情尤其放大了包圍著我們的信息的複雜與不確定。
V=Volatility(易變性)
U=Uncertainty(不確定性)
C=Complexity(複雜性)
A=Ambiguity(模糊性)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背景之下,人的注意力成了非常有限的資源。數據顯示,每秒我們身體接收到的信息量為 1120 萬比特,而大腦意識到的信息量只有 40-50 比特。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注意到的信息才佔我們接收到信息的 22 萬分之一不到。
只有引起我注意的事情,才是我的經歷。——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 詹姆斯。
正如張小龍在 2020 年的微信公開課視頻裡所言:「你收到的每一條消息,都被你把優先級排得比你要真正要獲取的信息的優先級要更高一些。」 Helen 也曾撰寫過一篇名為《專注力,可能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的文章,引起了全網不少讀者的共鳴與瘋傳。
對意識的掌控決定了生活的質量。——心流之父,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
Helen 分享了幾年前,在北京參與某個創業大會時,親身經歷的小故事。當時,有位成功的創業導師進行了現場演講,提到自己夜晚睡覺時,常常由於無法停止接連不斷的思考,而不能正常入眠。他的夢想是,有一天能研發出某種植入大腦的晶片,以控制意識。只要按下開關,人就可以立刻暫停思考,進入睡眠。這位企業家表示,假如真可以有這樣的技術,他願意投入巨資來支持設備研發。話畢,現場很多人都頻頻點頭附議。
雖是幾年前的事情,卻讓我們意識到,一直以來,心理學的聲音在商業和科技領域都有些缺失。很多人並不了解,這樣一種可以關掉大腦裡聲音的開關,其實已經客觀存在,而且並不需要斥巨資研發。正念,就是人人大腦中都有的那個開關,它存在於東方最古樸的傳統裡。
我們身而為人,卻期望藉助外界的力量,來幫助我們掌控自己的意識,這樣的我們,可能幸福嗎?現代科技讓人們熱衷研究如何令人工智慧更像人,卻較少啟發人思考,人類不同於機器的優勢是什麼?在機器越來越智能的時代,人類如何挖掘自身獨一無二的優勢,從而活得更幸福有尊嚴?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可以通過積極心理學找到,因為這是一門專門研究人類優勢、潛能和幸福體驗的科學。
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曾說,人以負熵為食,即生命依靠從外部環境攝取負熵來維持和發展。在人人精神熵高的烏卡時代,正念就是我們從精神熵到心流的途徑,從信息無序到精神有序的一種簡短有效的方法。
1980-2019 正念論文發表數量
數據顯示,從 1980 年到 2019 年,關於 「正念」 的期刊論文逐年增加,去年增長尤為明顯。而隨著 2020 年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預估這個數據將有更顯著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會開始了解正念並學習應用。
科學發現,練習正念有很多益處,如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際關係、提升自控力和幸福感,甚至重塑大腦結構等等。關鍵就在於正念的兩個要素:覺知和不評判。我們越是能有目的地、不評判地關注當下,越是能有機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已有的很多研究都證明人的幸福水平並不會隨著收入的提升而直線上升,這裡涉及到一個影響幸福的心理學概念 「享樂適應」,即人類對大多數生活改變都具有驚人的適應和習慣能力,尤其是積極方面。不少人在通過掌控意識的訓練降低精神熵,出現心流體驗後,就會生出想要 「延長心流狀態」 的目標。而心流體驗或幸福的獲得,往往並不會在我們追求時出現,反倒是當我們持續地練習正念後,在生活中不期而遇。
Helen 與我們討論了 「追逐幸福的悖論」,說這就好比講者說 「不要相信我說的話,我所說的都是錯的」,聽者是該信呢,還是不信呢。令我想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究竟是日常練習正念更可能達到心流狀態,還是追求幸福亦能獲得幸福,有待我們躬行實踐去驗證了。
Helen 在課後留下了幾個啟發性的問題,是適用於我們任何學習後的一分鐘反思:我學到了哪 3 個新知識?我得到了哪兩點新認識?我將馬上去做的一件事?我想進一步了解的一個問題?
希望我們在以後的學習中,都能帶著目的去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學習結束後,也可以帶著反思性的問題去提煉收穫,將無序的知識化為有序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