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短文教你學會正念減壓.

2021-02-23 EliteMind

往期相關文章:

抑鬱和焦慮到底怎麼區別? 科普短文幫你找到答案。

幸福秘籍-積極心理學?

我們能從復旦大學兩位年輕有為醫生的"猝死"中學到什麼?

幾種常見的引起焦慮和抑鬱的認知扭曲。


正念療法最近一些年在國內非常火, 主要被宣傳為有助於減輕壓力, 在專業上常常被成為」正念減壓療法」。那麼到底正念是什麼? 有沒有用? 我們普通老百姓是否可以練習它來緩解壓力? 如果可以, 具體如何練習?本篇小科普將為你輕鬆解答這些問題。

什麼是正念?

正念(Mindfulness, 大陸和臺灣地區譯法, 在香港地區則譯為「靜觀」)是通過將自己的意識集中在當前思緒的一種心理狀態, 並且安靜從容的承認和接受自己的感受, 想法和身體感覺來進行身心放鬆和治療的方法。在心理學上是指在沒有主觀評判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對當下身心內外經歷和體驗保持覺察(Awareness)的一種狀態。


很多對正念不了解的人都以為正念的英文翻譯是Positive thinking/attitude, 怎麼也想不到是Mindfulness。也許這就是咱不懂的"翻譯藝術"。很多人會說, 我們的思維難道不是本身就停留在當下嗎? 為什麼還要練習正念? 如果你這麼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證明, 思維停留在當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2010年哈佛大學的Matthew Killingsworth和Daniel Gilbert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科學"的一篇文章顯示, 人們在醒著的時間中有46.9%的時間是在思考他們當前所做事情以外的其他事情。

這種無意識的「溜號"更象是一種常態, 他們常常要麼沉浸在對過去的遺憾, 或者對未來的擔憂思維中。這項研究還發現, 讓大腦在這樣"自動駕駛"的狀態下並不會使人"開心"。引用源於道家老子的一句名言:


起源? 

正念其實來源於東方佛教的Sati(念或覺知, 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七等覺知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的第一要素), 禪宗的Vipassana(本意中的」內觀」對應於」Insight「), 和藏家的冥想技術。儘管正念的定義和技巧範圍很廣, 佛教傳統中解釋的正念的構成, 包括過去, 現在和將來的記憶是如何出現, 以及隨著瞬時感官印象和精神現象的狀態而停止的。


在上個世紀70年代, 很多西方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跳出了當時認知行為療法中過度分析個人的認知和行為引起的症狀和對社會功能影響的過度解讀, 開始嘗試把正念練習融入到心理治療來幫助緩解各種心理問題。其中一位就是心理學家,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他於1979年在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開創減壓門診, 將「正念」這種源自古老佛學的內觀禪修技術用來解決由於壓力引起的健康問題。他被認為是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的鼻祖。


正念可以被理解為對當前時刻經歷/思維的非判斷性接受和「坦誠」的, 無論「對或錯」的探索。包括身體感覺, 內部精神狀態, 思想, 情感, 衝動和記憶, 以減少痛苦, 壓力和困擾, 並放鬆情緒, 改善生活質量, 增進幸福感。在這種狀態下, 正念意味著不去反覆考慮過去或者擔心將來, 而是」活在當下」的一種狀態(Being)。 


所以正念減壓療法的核心理念其實是起源於我們古老的東方文明, 這門最近「傳入中國」的」高深技術「本質上是西方現代科學精細分工的基礎上, 利用嚴格的臨床實驗建立的一套」現代科學」。


正念療法為什麼會非常有用?

我們的日常行為, 習慣很多都是"下意識的反應", 這些習慣性的模式反應很多都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那麼在刺激和看起來瞬間的反應是否完全緊密連結在一起, 還是中間有一個可以緩衝的"空間「呢?


舉個例子, 早晨你開車在每天都堵的一塌糊塗的高速上, 正在擔心是否會耽誤了早晨的會議, 一走神和前車拉開了點距離, 這時突然邊上車道的一輛車插到你前方。瞬間, 你的內心中點燃了一股怒火, 恨不得過去"怒吼教訓"一下那個司機。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的意識, 感受, 和行為之間持續不斷的潛意識互動, 帶來的是一種壓力,不愉快和煩躁的情緒, 並激發一種衝動和習慣性的"行為想法"。我們除了憤怒似乎毫無其它選擇, 因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種負面刺激引發的情緒和隨後發生的無意識反應之間存在一個或多個空間, 而這個空間就是正念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讓你的思維停頓在這個空間裡, 切斷環境刺激和負面情緒/行為的直接/慣性聯繫。


引用奧地利精神科醫生維克多,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的一句話:「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中, 我們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性的反應; 而在我們的反應中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正念減壓療法讓我們有機會更多了解和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對心理不健康的慣性反應, 並且幫助去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在前面的例子中, 當你能夠讓自己有意識的停留在刺激和反映之間的空間中時,你會意識到自己憤怒的情緒並不能改變什麼, 只會讓自己更難受, 更憤怒, 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而有意識的讓你的思維停留在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空間裡, 嘗試做幾次正念呼吸, 放鬆你的身體, 關節, 你的心情會慢慢輕鬆下來。


總體來說, 正念可以減輕身心壓力, 避免或減少情緒的反應; 同時能讓我們保持日常生活中非主觀判斷的一種持續意識, 時刻保持清晰和寧靜狀態來面對多變生活的一種安寧; 在這些基礎上, 關注和體驗愉悅和舒心的生活, 而發覺內心中有助於壓力管理和康復的真正內涵。

如何練習正念減壓?

它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 正念冥想和瑜伽。正念並不一定要按照固定腳本或描述的步驟來執行, 而是以一種靈活的, 最適合個人的方式進行正念練習。除了在心理上練習正念冥想, 瑜伽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因為人在壓力下會同時產生各種身心症狀, 比如, 疲勞, 身體疼痛, 肌肉緊張, 失眠, 不能集中精力, 甚至挫敗感, 坐立不安的煩躁, 挫敗感, 易激惹, 甚至抑鬱或自殺的念頭。正念冥想和瑜伽同時練習會緩解身體和心理的不適症狀。

儘管實踐中更好的效果常常需要每天長期的堅持, 但對於忙碌於生活的普通人來說, 完全可以靈活的在任何時間來做正念練習。練習正念或瑜伽幾乎沒有障礙, 只要你有大腦, 有思維, 就可以練習正念; 只要你的身體可以活動, 就以練習瑜伽。

正念療法常見的三個技巧。

專注正念(Focus 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的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腦海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意識正念(Awareness Mindfulness)。與專注正念不同, 意識正念強調的是外部而非自己內部的思想, 並嘗試將自己的思維活動視為別人的思想活動。是在不附加判斷的情況下從外部審視你自己的思想和意識。 

從專注正念到意識正念的轉換(Shifting from focus to awareness)。簡單的說就是在你專注於目前思維活動的時候, 隨機抽出一些思維活動(比如, 記憶, 圖像, 痛苦/快樂的感覺), 然後刻意的去專注它。

常見的正念練習。

正念練習時最重要的原則是「每一瞬間, 只專注一件事: 每次的呼吸, 每一步, 每一個聲音, 每一個回憶等等。

正念呼吸練習(The breath)。專注於呼吸來促進正念的一種運動。「讓你的內心停留片刻, 專注於呼吸, 從腹部開始幾次緩慢的深呼吸; 放鬆, 繼續呼吸直到你需要或想停止。

身體掃描(Body Scan)。躺/坐在地板或床上, 閉上眼睛。將你的意識專注於移動的身體部位, 一次專注於一個部位。每當發現不適或疼痛的身體部位時, 需要停止, 然後放鬆呼吸, 直至放鬆。

物體冥想(Object meditation)。拿一個喜歡的物品, 將所有感官集中在上面, 並記下感官反饋給你的信息, 包括其形狀, 大小, 顏色, 質地, 氣味, 或操作時發出的聲音。

飲食正念冥想(Mindful eating)。與物體冥想類似, 當你專注於吃的食物時, 可以在體驗所有感受, 比如嗅覺, 味道, 觸覺, 視覺, 甚至聲音的同時慢慢進食。

步行冥想(Walking Meditation)。類似於步伐悠閒地散步, 同時專注於意識中體驗到的感受, 比如走路的姿勢, 身體部位的感覺(肌肉的鬆緊度, 是否有不適, 酸痛, 力度等), 並使呼吸與步伐保持一致。

正念伸展(Mindful Stretching)。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任何伸展運動練習正念。

但是如果想進行標準化練習, 可以嘗試瑜伽。 前面提到, 瑜伽是可以減輕壓力和練習正念的絕佳方法。

根據喬,卡巴金的理念, 正念練習需要有以下七種基本態度:

避免主觀評判(Non judgment)。讓自己的思維保持中立, 停留在當前。

耐心(Patience)。能夠給自己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來獲得經驗和效果。

初學者的態度(A beginner’s mind)。一種願意時時刻刻都像第一次體驗的心態。

信任(Trust)。信任並尊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

避免過度努力(Non-striving)。避免嘗試一定/必須要完成某件事情而過分/不切實際的努力, 鼓勵成為當下真實的自我。

接受(Acceptance)。努力看待眼前的現實, 而不是想像, 或假設中糟糕的結果-」活在當下」。

放手(Letting go)。有意識的放下思維中對事情的控制欲, 專注當下的正念體驗。

以正念為基礎的其它心理療法。除了正念減壓療法, 以正念為基礎和重要元素髮展出了一些其它類型的心理療法。

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在上世紀90年代, 三位心理學家Zindel Segal, Mark Williams和John Teasdale在MBSR的基礎上, 結合經典的認知行為療法(CBT), 發展出正念認知療法。對處於康復期的抑鬱症患者有很好的預防復發效果。

接受和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是一種臨床行為分析方法, 使用接受和正念策略以不同的方式與承諾和行為改變策略混合, 以增加心理靈活性。它的目的不是去消除過去, 而是更好的迎接將來。它是由史蒂文, 海斯(Steven C. Hayes)在1980年代後期開發的。

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正念是「核心」理念, 它是Marsha Linehan為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而開發的一種社會心理治療方法。

面對疫情, 我們是否要調整一下2020年的目標了

-活在當下!

參考文獻:

MBSR: 25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Exercises and courses.

www.themindfulword.org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請長按並掃描下面二維碼, 及時跟蹤,了解美國醫生分享和科普大眾精神心理學知識, 了解自己, 活出幸福; 如何建立親子關係; 了解青春期問題; 以及如何幫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最新理念。

歡迎轉發文章,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留言請進入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正念減壓與情緒調節課程邀請
    你覺得你的生活在那個一瞬間改變了,你覺得你終於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也決心從今以後要疼惜自己,改變你的人生?可是,後來,你是不是發現,原來改變沒那麼簡單。曾經那麼感動的要給自己一個新生命,但是隨著生活的繼續,你還是回到了原點。雖然學會說很多大道理,也懂得很多有哲理的話,但是,你就是沒有辦法改變你的人生,你的生活還是和原來的一樣,沒有改變!
  • 網絡正念減壓課程——招生簡章
    正念不是什麼:不是正確的思維(right/correct thinking)不是積極思維(positivethinking)糾正思維(correctingthe卡巴金博士介紹正念減壓課程,稱其是靜觀智慧(contemplative wisdom)與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s)的交匯,那麼在此語境下,正念被視為靜觀智慧的一種。在科學的語境中,正念是樸素的注意力的培訓。
  • 正念減壓(MBSR)| 全球最權威的正念治療課程,帶你走出焦慮、抑鬱、失眠、緊張,找回內心寧靜
    而卡巴金博士在減壓診所教授的正念訓練——正念減壓課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簡稱MBSR),也成為了美國醫療體系內歷史最悠久、有最多科學實證研究支持的正念治療課程。
  • 正念減壓八周網絡課程招生簡章
    正念減壓八周網絡課程招生簡章歡迎你踏上八周正念減壓課程之旅——探尋如何更好地滋養內心深處的完整性和療愈力。如果你感到自己有任何壓力的跡象或症狀,比如焦慮、易怒、肌肉緊張、倦怠、冷漠、煩躁、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憂慮、飲食障礙、睡眠障礙或感覺不堪重負。那麼,將正念帶入你的生活,不僅可以幫助你減輕壓力和焦慮,還可以引導你,使你的生活更加慈悲、安寧、健康和幸福。
  • 正念減壓的根源與作用機轉: 一個佛教學的觀點(下)
    本文上接 正念減壓的根源與作用機轉: 一個佛教學的觀點(上)壹:前言貳:正念減壓的佛教根源叄:正念減壓的內觀元素肆:正念減壓的禪元素澳洲昆士蘭大學宗教研究博士1998年起開始修習正念的理論與實踐,亦接受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正念中心正念減壓師資訓練,牛津大學正念認知治療師資訓練,具合格正念減壓師資資格。
  • 正念減壓,讓每天的生活有所變化
    正念減壓方法很多,比如靜坐冥想,身體掃描,今天我們重點來講一下身體掃描,讓你感受自己的身體。 練習者閉上眼睛,按照一定的順序,逐個掃描並知覺不同的身體部位的感受。當你準備好了的時候,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體的感覺上,如身體接觸椅子,雙腳踏實的感覺。3、為了集中意志,提醒自己這是一個進入清醒的時間而不是進入睡眠的時間,這個練習不是要改變你體驗世界的方式,不是讓你變得輕鬆和冷靜。他的目的是讓你系統的對身體每一部分輪流進行關注,能夠覺察到所有的感官。4、現在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腹部,隨著吸氣和呼氣,注意腹壁的起伏變化。
  • 緩解壓力的正念之道
    你知道正念訓練麼?基於東方佛學冥想來緩解壓力的方法:沒有宗教色彩,而是屬於科學心理學範疇的操作化方法。
  • 獨家定製:給你最想要的正念課程!
    臺灣正念助人學會(MBHA)理事長牛津大學正念中心(OMC)師資團隊成員牛津正念認知治療MBCT認證教師德國(EZfA)正念減壓MBSR教師帶領40多期正念療法課程,主持正念工作坊約250場正念減壓在西方大熱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哈佛大學早已開設正念教育課程,各大企業也悄然引進了正念培訓,包括:
  • 禪修丨廣東中山2021年2月《身健康心自在》 21天 正念減壓公益課程
    1月31日18:00前2、1日正念減壓體驗時間:2021年2月1日-21日報到:提前一天18:00前二、地點:廣東 中山  翠亨大道三、正念導師:沙門維摩那四、公益課程連線聯繫人:陳老師微信&電話:18223696746驗證關鍵詞:中山正念減壓五、費用
  • 國家衛健委推薦的正念冥想,可不止放鬆減壓這麼簡單
    過度強調正念的放鬆減壓及效果,會讓正念練習流於形式,並且極大地削弱其效果。真正使正念能幫助到練習者的,不是正念本身,而是讓練習者能夠去體驗——當開放且真誠地面對當下身心的困境時,會發生什麼。讓他心安、放鬆的,是他對自己升起的友善、慈悲又富有彈性的態度。
  • 樊登讀書推出的「正念書單」,讓你的心靈回歸平靜
    #靜心與安寧#《一平方米的靜心》豆瓣評分:7.8分美國知名靜心導師為嘈雜職場定製的心靈靜謐課,教你在方寸之間,給世界降噪,讓心靈重歸正念。這本書有原理,有境界,更有方法。可以在職場中幫你建立八大支柱,快樂與效率並取,以優美姿態抵達成功。
  • 關於正念課程問題與回答
    這段時間很多夥伴問我一些關於正念減壓課程的問題,我現在歸納了幾點問題。請英國牛津正念中心MBCT種子教師,「臺灣正念發展協會」認證正念引導師  龐軍老師回答。問題1:禪修和正念都涉及宗教嗎?他涉及宗教傳播嗎?龐軍老師(下文省略)答:禪修是向出家或者在家的禪修者學習解脫痛苦的方法,是我們東方的傳統方法,不是宗教,也沒有規定一定是信仰佛教才能學習。
  • 入秋後抑鬱症高發,練習正念吧
    練習正念比較合適。02正念的緣起及發展正念是2500多年以前佛陀倡導的重要修行工具,是「八正道」(正見、正念、正定、正語、正命、正思維、正精進、正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著古老而悠久的傳統。上世紀60年代,越南著名僧人一行禪師把「正念」的理念及方法帶到西方世界,為西方心理學界帶來了一股清泉。
  • ​【網絡課程】正念引導師培訓與認證課程|五日正念教學基礎課
    正念幸福課(Mindfulness-Based Wellbeing Curriculum, MBWC),乃結合正念減壓(MBSR)、正向心理學、佛教心理學,而發展出的正念團體課程。其內容包含西方正念課程的各種主要正念訓練,同時更加強調慈心祝福的元素,也增加感恩心的培養和對生命意義的反思。
  • 【正念師資培訓與認證體系】 正念引導師專業系統學習 +實踐的橋梁
    正念引導師專業系統學習 +實踐的橋梁在九州心理,你成為一名正念引導師後>你可以:成長九州怡普EAP服務中心講師開展正念課程和活動……不斷提升正念引導師實際教學的能力與發展!自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喬•卡巴金1979 年創立正念減壓課程(簡稱MBSR)以來,歷經多年發展!打造一套嚴謹、系統的師資培訓與認證體系,也逐漸成為正念社群與大眾需求所關注的焦點。九州心理聯合臺灣正念發展協會推出正念師資認證班!
  • 緩解情緒困擾的正念課程與效果
    講座中,劉老師介紹了團隊的正念減壓課程(MIED),並結合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和情緒障礙的功能模型(UP)對情緒困擾的理解,對該課程緩解學員情緒困擾的初步效果作了詳細介紹。
  • 牛津正念中心及大學生中的正念課程介紹
    那在前面你看到的房子是建於1877年,牛津正念中心和醫院一個地方。在這張照片左手前方就是正念中心。我三月剛到正念中心的時候,我看到這個醫院非常震驚,從外面的外牆,看到裡面的建築,這一幢建築讓人感覺像一個古寶,真的是非常得老,但是當你從它的前門進去的時候,裡面的東西都維持得非常好,非常現代、非常乾淨,真的是一個現代和歷史結合非常好的地方。
  • 正念課程進校園
    正念實質就是不帶任何批判的去關注你的內在(例如,你的想法和身體的感受)或者外面的世界。 研究發現那些規律進行正念練習的學生能有效的提高他們的注意力和成績,控制他們行為和情緒,以及自律的能力。換句話說:正念可以幫助學生慢下來,即使當一個人情緒上發生了很大的波動,但最終也有能力作出聰明理性的決定。
  • 文化講堂.初識正念
    郭老師在這個甚囂塵上的社會,「正念」在悄悄風靡起來,也已經慢慢變成許多人修復心情、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郭老師講課中正念可以做什麼?減壓(正念減壓療法,簡稱為MBSR)、緩解疼痛、降低焦慮、減少抑鬱症的復發等。
  • 京師博仁丨正念情緒管理與自我關照工作坊(初階)
    ★ 生活上,你是否希望更好地和家人、同事及他人溝通?你是否想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創造力、理解力、想像力,提升自我幸福感?★ 作為教育工作者,你是否難以融入學生群體中,難以與孩子們溝通?你的教學工作壓力很大,感覺疲累,卻不知如何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