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家發生一件令人痛心的事,鄰居王伯伯的兒子,靠自己努力奮鬥,獨自在城裡買了房,他本是村裡人羨慕的人。
可是我回老家的時候,父親卻惋惜的說他患腦癌去世了。
聽說因為王哥為人誠懇,待人溫和,生意一直很順利,可是有一個客戶不知何種原因,欠了王哥20多萬元,跑路了。
雖然王哥四處打聽尋找,可是一直沒有結果,最令王哥崩潰的是,生意因此資金鍊斷裂,面臨破產。
著急上火的王哥開始頻頻頭疼,最後疼的夜晚睡不著覺,經檢查確診為腦癌。
或許有些人會質疑,或許是別的原因引起的。
可是現代心理研究結果表明:現代生活中,工作和學習上的長期緊張、工作和家庭中人際關係的不協調、生活中的重大不幸是致癌的三個重要因素。90%以上的腫瘤患者患病均與精神、情緒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焦慮似乎成了現代的通病,其本質就是對過去的悔恨和對未來的擔憂。
一行禪師在《和繁重的生活一起修行》中說:我們如何生活以及是否持有正念,這決定我們創造多少平和與喜悅。
我曾看過一行禪師的《正念的奇蹟》《與自己和解》,他的每一本書,都在從不同角度闡釋正念對人的影響。
這些年來,一行禪師在歐洲和北美組建了許多「正念靜修中心」,為各界人士提供了許多幫助,也受到眾人的追捧。
小馬丁.路德.金曾把一行禪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他說: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溫良的越南僧人更堪當諾貝爾和平獎。
情緒都是感性的衝動,而正念則是理性的回歸,能夠讓人內心平靜。
所謂正念,即我們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注於當下所發生的一切。正念下,將心帶回身體,回歸當下。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控制不住情緒,而是無法做到保持正念,覺知當下。
有次和朋友唐嫣聊天,寶媽們聊天3句之內就是聊孩子,唐嫣羨慕我脾氣好,說她不行,控制不住脾氣,總是對孩子發火,有幾次還動手打了孩子。
身為寶媽自然知道裡面的無奈和心痛,於是勸解說:孩子小不懂事,只能通過情緒表達自我,你需要冷靜分析孩子的需求,耐心和孩子溝通。
唐嫣隨即打斷我:你說的我都懂,有一次出去玩,碰到一個孩子滿地打滾撒潑,還是我給哄好的呢。
心理學中有個「情緒ABC理論」,它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
說的是:
也就是說,對待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果。
同樣是孩子撒潑,對待他人的就能夠理性,所以能從容的應對當下的事情;反過來,遇到自己家的孩子,大腦就會自動延伸這件事的後果:他人的嘲笑,未來擔憂等等,結果就是偏離當下的現實,焦慮由此產生。
正念就是指對此時此地此事,有意識地、不評判地關注,也就是說覺知當下。
其中最關鍵的點就是不加判斷的態度。
做到不評判的覺知當下之事,才是控制情緒的第一步,這個也需要不斷的修習。
眾所周知,冥想是修習正念非常好的方式,可是很多人沒有時間或是沒有耐心去冥想。
為此,一行禪師給出了更簡單的正念修習方法,讓大家隨時隨地修習正念。
一行禪師在書中指出,正念打坐,正念呼吸,正念行走,甚至正念喝茶等等,都可以讓人修習正念,保持積極的態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最常用的兩種:正念呼吸和正念行走。
1,正念呼吸讓我們隨時覺察當下
呼吸是我們24小時都在進行的,利用呼吸來修習正念,是最方便有效的方式。
我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休息,生活壓力大,事實卻是,我們沒有感知靜止的能力,即便是有時間獨處,我們的大腦也習慣於胡思亂想。
正念呼吸的修習並不要求你一定坐著,可以是在你排隊購物時,也可以是在你外出就餐時……
呼吸時,你可以這樣默念:
入息,我覺知我的入息。
出息,我覺知我的出息。
入息,我覺知我的身體。
出息,我釋放身體的緊張。
不用刻意加重呼吸,讓呼吸自然進行,你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去感知它,隨著吸氣,感受空氣進去鼻腔,腹部微微隆起,隨著呼氣,讓注意力伴隨到呼氣的盡頭。
當專注於呼吸,你就會發現自己大腦停止了思考,僅僅幾次呼吸,你就能夠放鬆身心,釋放緊張和不安的情緒,回歸當下。
修習正念呼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體會到生命的活力,因為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能夠活著就是一種幸福,這樣還會潛移默化的建立積極的心態。
2,正念行走是學習和訓練自己活在當下
在快速的經濟時代,提升效率成了每個人所追求的,伴隨著工作的繁重,我們似乎都是一路小跑著前進。
即便是這樣快的節奏,似乎工作還是永遠做不完,甚至在夢中,有時候還會感到有什麼東西追著我們繼續奔跑。
正念行走就是通過呼吸來協調行走的節奏,把注意力聚焦在腳底。
初學者可以先練習種徐行禪:
全神貫注體會腳部與地面的接觸的感覺,從腳後跟到腳掌。
在練習徐行禪的時候,最好是在無人的地方,第一可以免受他人打擾,第二是不用承受他詫異的目光。
當你能夠輕鬆掌握徐行禪了以後,就可以練習第二種行禪方式,這種方式的步頻稍快,不過和徐行禪一樣,需要通過呼吸保持對行走的覺知。
達到這種境界的行走,就可以隨時隨地的保持正念,在他人的眼中,你的行走就具有一種自然節奏,讓人舒服。
正念行走的修習,可以讓人隨時體會到當下身心的感覺,產生一種自我的掌控感,有了掌控感,人就能放鬆身心,保持活在當下的愉悅感。
美國研究應激反應的專家理察·卡爾森說:「我們的惱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
他在《不要為小事情浪費精力》中提出一條黃金法則,就是:「不要讓小事情牽著鼻子走。」他同時指出:「要冷靜,要理解別人。」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大多來自於誤會,從而導致我們鬱悶或是生氣憤怒。
誤會就是因為缺了理解,沒有理解就不會有換位思考,這就是誤會的「因」。
渴望和擁有愛是人的本能,其本質是人都想要被重視,這也是安全感最大的來源。
當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誤會,就會感到自己被忽略了,然後會失去安全感,這會讓人緊緊抓住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期待對方的正向回應,想要再次獲得安全感。
一行禪師在書中指出,人有三種權利:理解,愛和放下。
擁有理解,你就能夠了解自我和他人痛苦的根源,愛能夠幫助你和身邊痛苦的人獲得解脫,放下就是包容一切。
掌握住這三種權利,你就是自由的人,沒有人可以左右你的情緒,所有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如果你想擁有這三種權力,那麼首先要覺察自我,修習正念呼吸與正念行走,讓心念回歸身體,修習正念,不再因為未來而憂慮和恐懼,不再因為過去而悔恨與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