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對調節情緒的解釋主要有四個模型:
1)再感知模型
正念訓練通過有目的地、開放地和不評判的態度進行注意加工,產生「再感知」,即思維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對心理內容的去自動化、分離的加工(例如思想、情緒和感覺)。即,強調從意識的內容轉向對意識本身進行加工操作,減少及時情緒對個體的控制,並影響隨之產生的習慣性反應模式。(之後的模型都是基於這一概念)
正念訓練個體對所有心理現象保持短暫易逝的態度,對不愉快的內在狀態產生高度的容忍,對情緒進行調節,增強幸福感。
幫助個體培養觀察自身當前想法和情緒的能力,體會自身體驗時刻發生的變化,對心理-情緒的內容有清晰的感知,進而促進認知-情緒-行為靈活性的增強和自動性的降低。
再感知對意識內容的觀察是不帶有主觀情緒的,從而使個體能夠更客觀、更少反應地去體驗情緒強烈。
2)正念應對模型
當個體評價一個特定事件的威脅、傷害等超出其能力範圍時,以正念方式對應激評價採用去中心化的適應性反應,關注意識的動態過程,而不是意識的內容,會擴展注意並加強認知的靈活性。個體對壓力事件進行積極的認知重評,並最終引發能緩解壓力的正性情緒例如憐憫、信任、自信和平和。
3)推動性上升螺旋模型
結合情緒可塑性神經迴路的情感神經科學研究提出正念可能在上升螺旋加工過程中產生正性的情緒。
4)正念情緒調節模型
傳統情緒調節模型包括: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認知改變和反應調整。長期的正念訓練可以直接影響情緒調節的注意分配環節,具體表現為增強對負性沉浸思維認知控制的能力、自我關注的主義能力、注意分配和調節能力以及對空間線索的定向能力。
正念情緒調節模型是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情緒體驗不需要進行抑制、重評或改變,二是對覺察和無反應性進行系統訓練,關注覺察本身,而不是覺察心理目標。有意識地選擇並識別思維、情緒和感覺,但不產生習慣性的反應,從而逐漸消除對困擾因素(包括悲傷、焦慮、恐懼、厭惡、得意與渴望)產生自動化評價的過程。——《做自己的旁觀者:用禪的智慧療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