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熊貓君劉女士。
我之前和一個寶媽聊到關於孩子走了的問題。
孩子總是要大人抱著,不喜歡自己走。
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大人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我們努力想要讓孩子自己行走。拼了命了想告訴孩子,你的獨立,你要自己來。作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的擁抱是因為懶散和軟弱,害怕孩子會因此而變得驕縱。可面對要家人抱抱的哭鬧不休的小朋友,父母就會左右為難。
有的父母會嚴厲的斥責孩子,有的父母甚至會對孩子吼叫來止住孩子的哭泣。這樣的方法,雖然在短期內看起來很有用,但也有可能成為孩子心理壓力的開端。
我們不禁要問,父母方法真的對了麼?
我們真的理解了自己的孩子麼?
孩子老是不願意自己走路,習慣讓父母抱著,父母對此的焦慮,並不是抱孩子手酸受累,而是因為作為父母是不會覺得抱孩子是一種負累的。父母的根本擔心是,擔心孩子對父母過度依賴,會導致孩子未來缺乏健康獨立的個性。
而這個問題的表現,就是孩子不肯自己走路。
為人父母,一切都是因為愛。
所以,孩子老是讓父母抱著,不想自己走,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建議的是:
養育著先不要去拒絕孩子的擁抱,
也不用著急去求助如何讓孩子自己走不依賴父母代步。
養育著需要理解孩子行為的具體成因。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兒童在幼兒期不肯自己行走,走兩步要抱抱這是很多父母都要遇到的問題,這裡面有以下幾點原因:
幼兒期的兒童大概在3到6歲左右身體是剛剛完成平衡知覺狀態的,他們處於感知運動階段。
在心理學的腦科學中,幼兒期的兒童大腦中的控制手眼協調的頂葉枕葉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對於成人來說,走路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幼兒的世界裡,孩子總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穩小東西,努力把握平衡,是一件很難得事情。
每一個兒童在學會手腳協調的天賦都是不同的。
有些兒童3歲就可以完全脫離父母順利的行走,所以這樣的兒童就會少索要抱抱,可有些兒童6歲依舊無法完全協調肢體。所以當他走著走著覺得有些難以協調的時候,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困難,這個時候,甚至會哭鬧著,要求父母擁抱。
作為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生長進程。
有一個例子你肯定知道,父母帶孩子去逛玩具店孩子都會哭,但是抱起來就不會哭了,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是成年人,我們看到的和孩子看到的不一樣。
孩子很矮小,是很小的東西,對應的,所有都是巨人的世界,滿大街看到的都是腿,在家看到的,所有家具都是柱子,在身邊晃來晃去,孩子害怕碰壁,害怕被傷害。
小孩子內心會覺得恐懼,雖然玩具啊探索玩耍會降低孩子的焦慮。
但是這種焦慮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當孩子潛意識裡對巨大的東西恐懼出現,孩子就會下意識的想去找父母,讓父母把自己抱起來,安全感會緩解焦慮,而且孩子能夠看到更多的東西,就會被新的東西吸引,這種恐懼感就消失了。
幼兒是無法表達恐懼的。
很多父母在撫養寶貝的時候也沒有理解到小朋友的不安,會強行拒絕孩子的求救,甚至會告訴孩子要自己走要獨立和堅強。可是在小朋友的腦子裡,根本就沒有」獨立『或者』堅強『這樣高階的詞彙。小朋友根本不能理解父母在說什麼。
而父母又沒有給予正確的解釋和引導的情況下,就讓孩子自己。孩子就會更加不安,但這種不安不會即可表現出來,會壓抑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好的。
我們都曾經是個幼兒,但是幼兒的記憶不會存在很久。可是這種被父母」厭惡』的記憶,會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所以作為父母,要拋棄自己的成年人思維,而是要用孩子的眼睛,去理解他們世界。
我們都是被父母抱著長大的,從出生到牙牙學語,父母的擁抱一直存在於孩子的定式思維中。
所以父母慢慢的放手讓孩子下地行走的過程,必須是緩慢而有節律性的過程,有很多小朋友會覺得自己就是父母身上的一部分。走路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情,我們一步等於孩子的三步,所以孩子會覺得累,會覺得走兩步就好了,天然想回到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父母的懷抱中去。
父母不能怪苛責自己的孩子不夠好,也不能怪小朋友懶惰,也許他們還不懂懶惰的意義。
以上三點,就解釋了會為什麼總是喜歡被抱著走的原因。
有些孩子認知發展比較慢,屬於心理學上的發展緩慢型的兒童,所以相對於隔壁老劉家的小朋友,能跑能跳還能自己走來走去也不讓家人抱抱,只是您的小孩更加不喜歡走路而已。這不能說明那個小孩更優秀,這根本不能比的。
作為父母真的不需要太擔憂。
因為,幼兒期過後,基本兒童都會慢慢發育成長,手腳協調平衡,小朋友就會自己開始獨立行走,不需要在通過拒絕走路而過的安全感。
父母要對自己孩子充滿信心和耐心。
小朋友不會因為你寵愛她他,抱著她他走,而成為一個無法獨立的人。孩子會擁有一個很好的未來,所以作為家長,我希望你能放心,不要太焦慮。
當父母的,一定要給予幼兒無條件的支持,這小朋友未來成為一個善良幸福的人,塑造一個完整獨立的人格來說,非常的重要。
寵愛不是溺愛,不是予取予求。
但是在孩子走路這件事情上,這絕對不是溺愛。
如果父母遇到孩子不肯走路的情況,可以試試如下方法:
比如你的孩子一旦想不想自己走路的時候,要你抱著孩子的時候,你可以停下來,先不著急把寶貝舉起來,更不要武斷的拒絕,他們聽不懂的話,只會覺得你兇巴巴你不愛自己了,會更焦慮更不快樂。
你要學會等一等。
然後,你可以給予他一點點獎勵和零食或者玩具,讓小朋友自己在地上玩一會,轉移注意力,暫時忘記自己的不安,也暫時忘記自己不想走路的需求,哪怕是給他們5分鐘也好。
這樣慢慢的,他會忘記內心的恐懼,慢慢的就可以脫離家人的代步自己行走。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有耐心。
很多孩子走路走著就不走了,然後就要你抱著,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會用哭的方式,我了解您的焦躁,孩子一哭天崩地裂的。
但是這個時候一定不能用吼的,要學會延遲滿足。
不要著急抱起來,而是自己低下身子去,和孩子一樣高,不要讓小朋友仰望高大的你,然後揉一揉孩子的小腳,摸一摸他們的頭,擦孩子的鼻涕。
你要說一些溫柔的話,告訴小朋友他她很棒,很優秀,我們慢慢的走,不要哭,一點點的來,多走一點點,然後指指前面那個電線桿,告訴他們等走到目標處,再抱抱。那麼抱抱就會成為一種有效的鼓勵機制。會讓孩子逐漸學會延遲滿足。
當然,他們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在說啥,但是孩子的感官是比我們敏感的,他們會感覺到你想表達表達什麼,通過溫柔的鼓勵和理解,來讓孩子多前進幾步。
通過安撫和鼓勵,孩子就可以學會勇敢。
我們都不是生來就是懂得當父母的。
我們可能是一個好員工,好領導,好丈夫,好妻子。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怎麼做一個好的父母。正是這樣,我們才會需要和寶貝一起成長,一起努力。
作為父母,要學會尊重這個可愛的小東西,學會從他們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理解孩子,最後才能培養出健康而勇敢,獨立而自信的人。
我們的生活壓力都很大,除了孩子,還有更多更多的壓力擺在我們的面前,但是既然我們選擇成為父母,我們就要懂得把自己經歷的一切不快樂藏在自己心裡,不要把自己的不快樂傳染給自己的寶貝。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幸福!
希望所有的寶貝都被父母深深的愛著!
感謝閱讀,歡迎點讚關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