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經典的傳統文化美德,善良早已被不勝枚舉的文學家思想家謳歌無數遍。例如,老子就曾在《道德經》裡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認為,水滋潤萬物,卻從不與萬物相爭,而人的最高品行,應當是像水一樣良善。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現象卻屢見不鮮,而那些作惡多端的小人反而生活得如魚得水,就像老話所說的「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那麼心地善良、與人交好的性格,在社會上為什麼會被人欺負、任人拿捏呢?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及其影響的學科,心理學可謂洞見癥結,它無情地揭露了人際關係的本質——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不僅是一場利用價值的交換,更是一場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博弈。
1.善良的人更容易被利用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價值,對他人善良是自己的一種選擇,但是前提是,這一定得是有態度的善良,而不是毫無底線的善良。
當發現別人利用你的善良,以達到他們自己的自私目的時,你就需要警惕,因為你對他們的好,並沒有換來同等的回應,你的善良也就沒必要泛濫,那何不用自己的善良去結識那些尊重理解自己的人?
因此,善良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的是一位叫松子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不斷被身邊人拋棄的故事,她用溫暖和善良對待她身邊的每個人,卻逃脫不掉一次次被人拋棄的宿命。為什麼松子的善良得不到身邊溫暖的回應?其實,是因為我們把「善良」這個詞理解錯了。
一味地付出並不是善良。如果在付出善良時得不到同等的回應,說明對方根本就不珍惜你的善良,你的付出只是「對牛彈琴」。所以主人公松子,她給別人的是她自以為的善良,在別人眼中,她這只是廉價的討好,不值得被珍惜,甚至是個可以被利用的弱點。
這部電影最讓人感到悲傷的地方就在於,松子並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型人格,會變成別人離開自己的藉口,甚至讓身邊的人覺得「就算傷害到她也沒關係,她足夠善良,不會介意的」。
真正的善良要能夠照亮自己,也能夠照亮他人,這是相互的,單方面的善良並不能建立好的關係,甚至在別人眼裡這是懦弱、好欺負的表現。
人性中的自私無可避免,但是當別人的冷漠自私無情地戳傷了你的善良,於他們而言,你的付出並不值得得他們的尊重,那麼,就不要再用自以為的善良試圖感化他們。
2.善良換來的,可能是變本加厲的欺壓
善良如果沒有長出牙齒,那就是軟弱。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
職場中的霸凌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甚至有的時候這會被默認為是一種「職場規則」,比如,職場新人再忙也要給老員工倒水、被老員工無底線地調侃也不敢反駁、無休止地幫辦公室的每個人訂飯買奶茶等等。
這些所謂的「規則」,一旦新人不遵從,就會立馬被貼上「不懂人情世故」的標籤,在這樣的「規則」被社會廣泛默許後,沒有人願意指出問題所在,只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默默忍受著,以期時間久了,自己不再是新員工了或者又來別的新人,就可以不用再遵循「規則」了。
周而復始,這個惡性循環的圈子很難被打破。
但是,明顯帶有職場霸凌意味的「規則」真的「無懈可擊」嗎?當然不,那麼為什麼很多職場新人從不敢違背這樣的規則呢?原因還是過於善良,從而讓職場地位更高的人覺得好拿捏、好使喚。
不只在職場上,如今的社會新聞中也常常出現校園欺凌、暴力事件,當這些事件越來越多地被曝光,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這背後的原因,當無底線的善良忍讓換來的是變本加厲的傷害,還應該堅持自己的善良嗎?
善良並不意味著忍氣吞聲和不可拒絕。善良可以,但一定要帶上自己的鋒芒,擺出自己的態度,明確自己的底線,不要讓別人利用自己的善良反過來傷害自己。
3.善良的人,更容易被無視
當別人需要關心時,你選擇幫助他、安慰他,但是當自己需要關心時,往往就會被忽視,心裡甚至還會有點介意和不舒服;可是到了下一次,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關心安撫別人,做著自以為的良善之舉,試圖從別人那裡換來哪怕一絲一毫的關注。
但是,良善之舉並不是你從他人那獲取關注度的渠道,這樣的出發點一開始便錯了,如果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那麼你可能永遠都會被別人忽視。
當一位家庭主婦兢兢業業地做著家務,用幾近討好的方式照顧家人,在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裡,就會以為,這些都是家庭主婦應該做的,他們認為這樣的付出式理所應當的,主婦們的想法和感受也會自然而然地被忽略。
善良並不意味著「好說話」,也不意味著是個卑微的討好者。
當一個人過於善良,那麼身上的其他特質和閃光點就會被忽視,說起這個人,別人只會說「嗯,他是個善良的人」,僅此而已。因為在別人眼中,「善良」是你的代名詞,你也沒有其他的亮點能夠令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他們還會理所應當享受你的良善之舉,可是等到哪天你的行為讓別人稍稍不滿意了,迎來的只會是他們異常嚴厲的指責:這個人變得,變得很自私。
瞧,你的討好、你自認為的善良形象,在他人心中就是這麼容易崩塌。
以一顆善良真摯之心待人,但不是愚善,不是被欺壓的理由,更不是一味討好的付出。善良本沒有錯,錯的是沒有底線和一味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