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傳遞如此快速的時代下,抑鬱、焦慮等詞彙被逐漸發酵。近幾年的抑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的數量逐漸增長,往往受到關注的通常都是正值青春時光的孩子,卻忽視了媽媽這個群體。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蒲蕊心理的王恆晉與我們分享大部分媽媽們的生活常態。
王恆晉講到,近期有一位全職媽媽來到蒲蕊進行諮詢,家中有兩個孩子,大兒子正值青春期,小女兒剛上小學。兩個孩子最近相繼厭學,在家中閉門不出。她因此患上了重度抑鬱症,丈夫非常的不解:「怎麼這些年你不就在家裡帶帶孩子,孩子帶也沒帶好,成了這樣!你自己怎麼反倒還抑鬱了呢?」在諮詢當中,她非常的急切,想知道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對自身狀況避而不談,並反覆強調一點:只要孩子好我就會好。
來到蒲蕊後,她從始至終沒有詢問自己抑鬱症的情況,她是處於完全沒有自我的狀態,或者說她刻意的把自我忽略,她的生活重心永遠都在家庭和孩子中。她對家庭對丈夫對孩子有著深深的愧疚,常常覺得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從而導致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我是不是不是個好媽媽?怎麼樣才能做一個完美的媽媽?等這些問題不停地在她的腦海裡出現。
「 不完美媽媽」也是好媽媽
這並非僅此一例,在蒲蕊的來訪當中還有很多的媽媽,都會和那位全職媽媽一樣,會苛責自己,總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比如,擔心給不了孩子最好的照顧,擔心自己的不小心影響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各種的擔心和焦慮,她們對自己出現的一丁點失誤都會懊悔不已。她們在要求自己做一個完美媽媽。
之所以如此,原因常是這些媽媽們,在自己還是童年時會有一種缺失感,想像有一個完美的媽媽來照顧自己。當自己做媽媽後,又會自動的用這個完美媽媽的形象來要求自己。在給孩子帶來無微不至的照顧的同時,更多的是填補自己內心的匱乏感和缺失感。這樣,反而卻造成了自己的緊張和無助。
海靈格曾說過,最好的關係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過這種方式,雙方的付出和接受達到一種平衡,且彼此都能感受到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存有的價值。
等價的付出和接受是理想狀態下的平衡,可惜失衡才是生活的常態。
王恆晉談到,為人父母,我們有了鎧甲的同時也生生長出了軟肋,我們會經常自責因為自己的失誤傷害到孩子,我們會內疚自己未能對孩子傾囊相授,我們會愧疚自己沒有更多的關注、尊重孩子。可是,內疚和自責終究不能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反而成了拖累我們更好關心孩子的枷鎖。
父母本身就是在孩子年幼時給予細緻的照顧,在孩子長大後得體地謝幕。在參與孩子成長時,只要我們已經承擔起了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責任,餘下的人生不如用更加坦然的支持他們一路前行。
嬰兒期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交流是潛意識層面的,孩子能夠從自身的層面讀懂媽媽的焦慮,並直接用身體表達出來。孩子反饋出來的,都是處於媽媽這種狀態下的焦慮不安。哭鬧、不睡覺、不安寧、躁動。媽媽如果能夠從容、放鬆、穩住自我情緒釋放,給孩子營造出安寧的氛圍,孩子自然就清爽、安靜、怡然自得。
做真實的自己,見證彼此最美好的樣子
完美,就像一種限定,既限定了媽媽的角色,也限定了孩子的感受。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實的父母。如果對孩子確實感覺很煩躁,可以誠實地講出來,告知孩子自己現在有情緒,不想答應他的要求,同時告訴他這是自己的情緒問題,不是他的錯。
當媽媽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真實地告訴孩子當時的感受,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媽媽的情緒,而不是一直去指責孩子。這樣孩子潛意識的感受和意識就不會被分裂,也不會被傷害。
王恆晉講到,當我們可以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的時候,孩子以後也就不容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困擾。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真實的父母。儘管還存在著問題,但是依舊要和孩子建立一個真正的關係,做一個帶著自己的心,帶著自己的感覺和孩子在一起的媽媽。
養育孩子,如果只看對錯的層面,父母就永遠也無法了解自己的孩子。面對自己,如果只到好壞的層面,自己就永遠也無法找到真實的自我。父母無需完美,但需要不斷看到真相,對自己誠實,對孩子真實。比完美更好的,是真實,是父母真實的面對自我,也是讓孩子發現父母真實的樣子。
不必非得當一個好媽媽,60分已經足夠了,這就是足夠好的媽媽。也許真正讓產生焦慮和辛苦的,不是孩子,而是你想要做「完美媽媽」的那份期待。
一個內心不快樂不強大的媽媽,平時也總是任勞任怨,這很難養出一個快樂的孩子。成為母親的終極意義,絕不是受苦。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校稿:陳坤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