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學會「愛自己」,才能夠更好的愛孩子,很多人都走入了誤區

2020-08-25 一更育兒

有一些媽媽,生完寶寶之後,由於家裡無人照料寶寶,就沒有繼續外出工作。而是在家裡做起全職媽媽,照顧寶寶。

每天在家照顧寶寶,料理家務,其實非常繁瑣,媽媽們每天都會非常的忙碌。

根本沒有一絲個人空間,也不需要出去面對生人,也就無暇顧及自己的個人形象了。

在這種整天忙碌的狀態下,全職媽媽們逐漸的跟社會脫了勾,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了。

媽媽要學會愛自己,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

朋友小李生完了孩子,就一直在家照顧孩子,每天忙忙碌碌,感覺時間過的很快。

前一陣子參加了同學聚會,回來後小李就悶悶不樂的,心情很低落,會發一些比較喪氣的低氣壓的朋友圈。

經過詢問,原來小李在同學聚會上,發現她的同學們,一個個的打扮的光鮮亮麗。

而自己卻因為產後身體微胖,一直沒有恢復。而且衣著也沒有那麼講究,跟同學站在一起,感覺格格不入,仿佛不是一代人。

回家後小李見到寶寶,越想越生氣,覺得都是因為生孩子,自己才會變成這樣。

所以,就對孩子發了火,因為孩子調皮,她還打了孩子,打完之後她又後悔了,覺得孩子是無辜的。所以最近心情就變得很差。

無論是否參加工作,媽媽們都要學會愛自己

1)有足夠的個人空間

女性在生育之前,每個人都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有的事業心很強的媽媽,在職場也是獨當一面的風雲人物。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卻不得不離開職場,回歸家庭。

適當的個人空間,對於個人愛好的追求,是每個人的權利。

也能夠讓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眼界更寬,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和陪伴。

2)不停下學習的腳步

對於大部分媽媽來說,全職媽媽只是暫時。當孩子上學了之後,媽媽還要返回職場。

對於一些技術型人才來說,自己業務的生疏,確實會是自己重返職場的一隻攔路虎。

所以,媽媽們要擠出有限的時間,不停下自己學習的腳步,首先要保證自己的業務不生疏。

對於一些行業內的新知識,要及時的充電。當寶寶長大一些,也可以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來跟寶寶一起看書學習,一舉兩得。

愛自己的媽媽,才能更好的教育寶寶

1)可以提升寶寶的自信心

作為一個內心足夠強大自信的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內心更加的富足,也就會很自信。

同時,如果媽媽每天很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把自己收拾的得體大方,也會給孩子在審美方面,起到好的榜樣作用,提高孩子的美商。

2)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媽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且願意花時在這上面。經過言傳身教,孩子也會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並且也會為之努力。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陪伴,每天都會增加很多的快樂,也可以提升幸福感。

而且,孩子也許會在今後發展的過程中,找到自己願意,為之奮鬥的事業方向。

【媽媽寄語】

對於大多數媽媽來說,全職媽媽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短暫的角色扮演。

全職媽媽付出的更多,有時候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所以,媽媽們要首先愛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

【今日話題】

你是一名全職媽媽嗎?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呢?你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呢?

相關焦點

  • 會愛自己的媽媽,才會更好地愛孩子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越來越多的閨蜜都一個個成為了母親。當了媽媽以後,我們的話題幾乎都是圍繞著孩子,家庭。特別到深夜睡不著的時候,往往是在社群中聊天時,媽媽們集體感嘆人生的時刻:「哎,要累死了,帶孩子比上班累了一百倍,可是為了孩子好,不得不放棄工作。」「可不是,每天早起摸黑,就是為了給孩子準備一頓好吃的。」
  • 作為媽媽如果不愛自己,如何更好地愛孩子
    作為媽媽如果不愛自己,如何更好地愛孩子 作為媽媽,有時會有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前一刻和孩子玩還心平氣和,下一刻就可能歇斯底裡,發完脾氣之後,又會愧疚、自責,覺得不應該對孩子這樣,可是當下次的時候照樣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形成了一種死循環。
  • 教養孩子3個誤區,你中了嗎?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才能滋養他們
    提起楊絳,大多數人都知道她是著名文學家,曾被錢鍾書盛讚:「最才的女,最賢的妻。」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愛書成痴、走上翻譯之路,其實是拜她父親所賜。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麗莎·舒格曼在10幾年的教師生涯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從而變得焦慮,忍不住安排孩子生活,督促孩子拼命爭輸贏。為了提醒廣大家長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教養誤區,她撰寫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 「孩子,我是唯一真正愛你的人」「媽媽,請你先愛自己」
    如果稍有差池,小雨面對的是媽媽無休止的訓斥,小雨回憶著自己,當被媽媽罵時,她告訴媽媽:「我很害怕,不要再罵我了。」可第二天依然如此。如果說媽媽對小雨的高要求尚能解釋為是父母希望孩子能變得更優秀、更好,那麼媽媽對小雨全方位的控制,則很難用愛來解釋。
  • 孩子總是愛攀比?娃行為背後的心理,父母要清楚,才能更好地教育
    但劉芳知道自己家境普通,對於孩子買牌子衣服的要求,大多都是拒絕的。因為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喜歡攀比的人,經常和鄰居炫耀自己擁有名牌衣服、包包等。那麼孩子受到影響,慢慢地就學會和其他小朋友攀比;進而養成一種虛榮的心理,自己有好東西想要展示,別人的好東西想擁有。
  • 媽媽不是女強人,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會讓孩子愛你
    每一位沒有成家之前的媽媽們,誰不是有遠大的抱負,都想去和心愛之人環遊世界,但是往往現實和我們的生活差距太大了,硬生生的把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逼成了女強人。  雖然這位媽媽對孩子和家庭照顧的非常細心,為了讓孩子不受到一點兒委屈,她就一直都沒有出去工作,雖然陪伴在孩子的身旁,但是,在我看來,不管是在孩子和家庭之中,只有自己才應該排在第一位。
  • 怎樣愛孩子,才能感受到孩子的愛?想當個好媽媽這4個素質少不了
    作為媽媽,我想沒有誰不愛孩子。但我們愛對了方式嗎?我們給的愛是孩子需要的嗎?我們是養出了懂事孝順的孩子,還是養出了白眼狼?其實都和我們如何愛孩子有關。給孩子再多的愛,也不如學會如何去愛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反過來感受到孩子的愛,而不是孩子的排斥。在《高情商養育》這本書中,就介紹了成為好媽媽的4種素質,你擁有這些特質嗎?
  • 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媽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都說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感情,女性在當了母親之後,與生俱來的就會散發出母愛的光輝。她們對孩子掏心掏肺,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甚至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人生,只是為了能夠給孩子最好的陪伴,讓孩子更好的成長。這樣的母愛無疑讓人動容,但是作為孩子來說,在感動之餘他們也會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
  • 當媽,也要愛自己。更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夫妻、親子關係
    「當媽,也要愛自己」這個議題,其實有好幾次都想寫,又不知道從何入手。直到讀完《生活課》。雖然作者李筱懿在這本書裡,寫的更多的是自己20歲時掉過的坑和摔過的跤、做錯的事和走錯的路,但其實裡面分享的很多故事,特別是關於婚姻和家庭的個人成長,對於媽媽群體,也很有啟迪。
  • 真正的愛是將真實的世界展現給孩子,而不是用「愛」強迫孩子
    都說父愛深沉如山,母愛溫柔似水,父親和母親給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那是一份發自內心深處的最真誠的情感。我國從古至今也有很多偉大的詩人寫下了無數的精彩絕倫的詩句來讚美父愛和母愛,比如說杜甫,孟郊等人。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愛,從她剛剛成為一個生命就開始了。
  • 媽媽學會愛自己,就從「不再因為任何事情而責怪自己」開始
    確實,這些年我們不斷地說女人要學會愛自己,尤其是當了媽媽之後,更不能忽略自己,可究竟怎麼才是真愛呢。很多人把買買買,吃吃吃當成愛自己的方式,可我從這裡面只感覺到了放縱,其實放縱勉強也算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但是愛自己絕對不是一味的放縱,否則我們會一邊放縱著,一邊被懲罰著,這不是我們需要的愛。
  • 媽媽學會愛自己,就從「不再因為任何事情而責怪自己」開始
    ,愛好自己才能帶好孩子。很多人把買買買,吃吃吃當成愛自己的方式,可我從這裡面只感覺到了放縱,其實放縱勉強也算是愛自己的一種方式,但是愛自己絕對不是一味的放縱,否則我們會一邊放縱著,一邊被懲罰著,這不是我們需要的愛。
  • 朱雨辰媽媽式家長,打著愛的旗號傷害孩子,愛娃先學會放手
    對於很多寶媽來說,愛寶寶就是要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照顧好寶寶的衣食住行,讓他只要安心學習工作就行了,但是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非常致命的。這種想法,看著好像是愛寶寶,但實際寶寶是最沒有用的一種教育。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讓寶寶能夠學習更好,更重要的,是要寶寶成為一個獨立有思想的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有生活自理能力。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這本書以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的18個教養誤區為主線,幫助家長們識別育兒誤區,遠離不必要的焦慮,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作者麗莎·舒格曼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暢銷書作者,多家專欄的定期撰稿人,同時也是十幾年的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
  • 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讓其重新學會愛自己
    導讀: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讓其重新學會愛自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讓其重新學會愛自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養育孩子,成長自己
    ,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在親子關係中改變自己的思維,糾正自己的過錯,要比用自己的想法去書寫孩子的人生更重要。《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由賽西•高夫、戴維•託馬斯和梅麗莎•切瓦特桑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共同編寫,他們在一家叫做「明日之星」的青少年心理輔導機構工作,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豐富的經驗。首先,我們要清楚家庭教育的誤區。正如希拉蕊•柯林頓曾對女兒說:「我是第一次做你的媽媽,你也是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彼此關照,共同成長。」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當了父母之後是開心的,但是很多父母也開始焦慮,隨著孩子的長大,當父母的變得越來越焦慮。而這日復一日的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也讓孩子變得敏感焦慮,那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掌握育兒的尺度,如何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讓我們不再焦慮呢?
  • 多少人陷入了「愛自己」的誤區而不自知?真正愛自己,請這樣做!
    內心缺愛的小孩,大多忘了去愛自己,缺乏愛的能力,面對一段感情時,也不懂得如何去愛。愛自己,不是一種形式主義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先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別人。那麼,我們要怎麼去愛自己呢?▼"吃一次大餐,滿足自己的食慾?花一兩個月的工資買一個名牌包包?
  • 父母「恨」孩子,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他說:「假如一個母親,覺得自己百分之百地只愛孩子,她就會為自己在孩子面前肆意妄為、為所欲為、想怎麼樣幹就怎麼樣幹找藉口,然後她真的會這樣幹。有好多媽媽,甚至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媽媽應該怎麼做,才是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