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曾經說:
一百個男人能建立一個營地,但要建立一個家非得有一個女人不可。
可見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同樣,在育兒的問題上,媽媽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媽媽的角色決定了家庭氛圍的和睦程度,自古以來,媽媽就是家庭育兒的主角,與孩子有著非常緊密的血脈關聯。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媽媽,「過度」的「愛」孩子,在親自教育中,控制欲特別強,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可以說她把兒子當作一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以兒子為中心,追求孩子的成績,控制欲強到孩子想把牛奶稍微晾一晾再喝也不行。而且,還自私向孩子灌輸爸爸拋棄他們母子的觀念。作為觀眾,相信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朱朝陽猶豫的目光,身上透出的是這個年紀不該有的陰鬱,可以看出,不僅她不幸福,她的孩子也不開心。
所以,在這裡我們呼籲媽媽們要多愛自己,而不是處處宣稱以孩子為中心,把自己過於沉重的「愛」壓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很多媽媽都有在生活中過度幹預孩子的行為,比如說近期河南的平衡車比賽,兩歲的小姑娘因為沒有拿到媽媽理想的名次,就被媽媽拍打訓斥;還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就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去執行,甚至為了孩子辭掉工作,專門盯孩子的教育。
「媽媽是因為愛你,才這樣的;媽媽犧牲了很多;媽媽那麼愛你,怎麼會害你呢?」這些話成了多少孩子的緊箍咒,一聽到就頭疼。我們可以理解父母因為想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而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的期望就對孩子大動幹戈,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
作為家長,確實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越過了本來的界限,家長對孩子的過度幹預,不僅對孩子成才沒有幫助,還會把孩子禁錮在自己無底線的「愛」裡,對孩子來說,很容易在家長過度的幹預裡失去自我,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媽媽總覺得孩子還小,不具備獨立人格,總是霸道的否定他,指責批評他,過高的要求他,長此以往,不保證這個孩子不畏手畏腳,沒有自我。
對家長自身來說,過於幹預孩子,也容易造成自身的迷失。上天賜予了女性這種獨特的親子羈絆,母親除了是母親,還有別的生命角色,比如她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職場中的領導者,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全部圍著孩子轉。如果把母親角色當作生命的全部,不僅自己容易焦慮,孩子也會在自己密不透風的「愛」裡瘋掉,所以,適當的邊界感是必要的,過強的控制欲容易使人迷失。
家長沒有入學考試,大家都是在一邊帶孩子一邊成長的,在成為母親角色之前,我們也有非常多的角色,所以各位媽媽們首先不要過分看重母親的角色,它只是我們眾多生命角色的一部分,擁有獨立人格很重要。要先做自己,才能更好的育兒,然後,慢慢平衡自己的各種角色,自己的愛好很重要,工作也很重要,父母很重要,老公也很重要,慢慢的,我們就能降低自己對母親角色的重視程度了。
在育兒的過程中,還可以和家庭成員分擔這個責任,比如可以指定任務分配計劃,和孩子爸爸一起分著養育孩子,爸爸周一給寶寶講故事,媽媽哄寶寶睡覺;早晨媽媽負責做早餐,爸爸負責送娃上學等。這樣既減輕了育兒的負擔,也能在不自覺間形成一個親子關係中比較舒適的距離。
另外,媽媽們最好是能發掘自己的一門興趣,比如畫畫、攝影、烘焙等等,都可以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靈魂,為生活增加幸福感,活的精彩的媽媽,也可以成為寶寶的榜樣,激勵他們的成長。
邊界感是最近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彙,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一個恰到好處的邊界感都能讓雙方舒適,生活中,我們強調和伴侶的邊界感,工作中,我們強調和同事的邊界感,我們要學著聆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覺得他們還是一個非獨立的個體,只有自己減少所謂的控制欲,留給孩子適當的決定權,媽媽才能夠擺脫育兒過程中 焦慮和迷失,孩子才有機會長成大家的驕傲。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尊重孩子,並耐心等待孩子按著自己的節奏慢慢成長。把握愛的分寸,儘管目前來看,孩子可能不那麼聰明,甚至於平庸,但是未來的事情誰又說的準呢?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接納孩子,鼓勵孩子,尊重孩子,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實現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德國的一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經這樣說過: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在人與人交往中保持適當的邊界感,可以讓人在相處中感到舒服,同樣,在育兒問題上,各位媽媽們也要保持適當的邊界感,切不可讓自己過於沉重的愛壓垮孩子,同時,要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出自己才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