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2020-09-03 孕媽醬

愛默生曾經說:

一百個男人能建立一個營地,但要建立一個家非得有一個女人不可。

可見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同樣,在育兒的問題上,媽媽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媽媽的角色決定了家庭氛圍的和睦程度,自古以來,媽媽就是家庭育兒的主角,與孩子有著非常緊密的血脈關聯。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媽媽,「過度」的「愛」孩子,在親自教育中,控制欲特別強,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可以說她把兒子當作一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以兒子為中心,追求孩子的成績,控制欲強到孩子想把牛奶稍微晾一晾再喝也不行。而且,還自私向孩子灌輸爸爸拋棄他們母子的觀念。作為觀眾,相信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朱朝陽猶豫的目光,身上透出的是這個年紀不該有的陰鬱,可以看出,不僅她不幸福,她的孩子也不開心。

所以,在這裡我們呼籲媽媽們要多愛自己,而不是處處宣稱以孩子為中心,把自己過於沉重的「愛」壓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生活中過度幹預孩子生活的表現以及帶來的後果

很多媽媽都有在生活中過度幹預孩子的行為,比如說近期河南的平衡車比賽,兩歲的小姑娘因為沒有拿到媽媽理想的名次,就被媽媽拍打訓斥;還有的家長,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就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去執行,甚至為了孩子辭掉工作,專門盯孩子的教育。

「媽媽是因為愛你,才這樣的;媽媽犧牲了很多;媽媽那麼愛你,怎麼會害你呢?」這些話成了多少孩子的緊箍咒,一聽到就頭疼。我們可以理解父母因為想讓孩子有更好的未來,而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孩子沒達到自己的期望就對孩子大動幹戈,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負擔。

作為家長,確實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越過了本來的界限,家長對孩子的過度幹預,不僅對孩子成才沒有幫助,還會把孩子禁錮在自己無底線的「愛」裡,對孩子來說,很容易在家長過度的幹預裡失去自我,不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發展。媽媽總覺得孩子還小,不具備獨立人格,總是霸道的否定他,指責批評他,過高的要求他,長此以往,不保證這個孩子不畏手畏腳,沒有自我。

對家長自身來說,過於幹預孩子,也容易造成自身的迷失。上天賜予了女性這種獨特的親子羈絆,母親除了是母親,還有別的生命角色,比如她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職場中的領導者,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全部圍著孩子轉。如果把母親角色當作生命的全部,不僅自己容易焦慮,孩子也會在自己密不透風的「愛」裡瘋掉,所以,適當的邊界感是必要的,過強的控制欲容易使人迷失。

正確看待母親角色,保持適當的邊界感讓親子關係更加親密

家長沒有入學考試,大家都是在一邊帶孩子一邊成長的,在成為母親角色之前,我們也有非常多的角色,所以各位媽媽們首先不要過分看重母親的角色,它只是我們眾多生命角色的一部分,擁有獨立人格很重要。要先做自己,才能更好的育兒,然後,慢慢平衡自己的各種角色,自己的愛好很重要,工作也很重要,父母很重要,老公也很重要,慢慢的,我們就能降低自己對母親角色的重視程度了。

在育兒的過程中,還可以和家庭成員分擔這個責任,比如可以指定任務分配計劃,和孩子爸爸一起分著養育孩子,爸爸周一給寶寶講故事,媽媽哄寶寶睡覺;早晨媽媽負責做早餐,爸爸負責送娃上學等。這樣既減輕了育兒的負擔,也能在不自覺間形成一個親子關係中比較舒適的距離。

另外,媽媽們最好是能發掘自己的一門興趣,比如畫畫、攝影、烘焙等等,都可以讓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靈魂,為生活增加幸福感,活的精彩的媽媽,也可以成為寶寶的榜樣,激勵他們的成長。

邊界感是最近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彙,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一個恰到好處的邊界感都能讓雙方舒適,生活中,我們強調和伴侶的邊界感,工作中,我們強調和同事的邊界感,我們要學著聆聽孩子的想法,不要覺得他們還是一個非獨立的個體,只有自己減少所謂的控制欲,留給孩子適當的決定權,媽媽才能夠擺脫育兒過程中 焦慮和迷失,孩子才有機會長成大家的驕傲。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尊重孩子,並耐心等待孩子按著自己的節奏慢慢成長。把握愛的分寸,儘管目前來看,孩子可能不那麼聰明,甚至於平庸,但是未來的事情誰又說的準呢?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接納孩子,鼓勵孩子,尊重孩子,這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實現家長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德國的一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曾經這樣說過: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在人與人交往中保持適當的邊界感,可以讓人在相處中感到舒服,同樣,在育兒問題上,各位媽媽們也要保持適當的邊界感,切不可讓自己過於沉重的愛壓垮孩子,同時,要擁有獨立的人格,活出自己才是最棒的。

相關焦點

  • 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媽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媽媽是最愛你的人,聽媽媽的準沒錯"……在媽媽看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因為她們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自己的需求和追求,他們不願意被父母控制,所以當這份愛太重的時候,孩子也許反而想要逃避。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我們可以用下面幾條特徵來對比一下自己:工作討論時經常被人「帶跑」,面對壓力無法堅持自我;如果你不幸命中幾條,那就不得不承認你可能是一個邊界感不清晰的人。 水無界,則世間處於汪洋之中,萬物俱損。 水有界,則系統穩固,萬物生長。 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才能擁有最舒適的人際關係。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在綜藝《幸福三重奏》中,謝楠被問到婚姻中自己和吳京做過哪些妥協。她說其實兩個人根本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要給彼此留空間,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情。 親密關係與自我邊界並不衝突。你有邊界,你愛的人也有邊界,他的想法和你同樣重要。雙方都應該分清並適時調整自己的邊界,將真正的愛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和他人的成長。
  • 媽媽不是女強人,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會讓孩子愛你
    每一位沒有成家之前的媽媽們,誰不是有遠大的抱負,都想去和心愛之人環遊世界,但是往往現實和我們的生活差距太大了,硬生生的把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逼成了女強人。  雖然這位媽媽對孩子和家庭照顧的非常細心,為了讓孩子不受到一點兒委屈,她就一直都沒有出去工作,雖然陪伴在孩子的身旁,但是,在我看來,不管是在孩子和家庭之中,只有自己才應該排在第一位。
  • 千禧媽媽獨立帶娃的欲望很強烈,愛寶寶也愛自己
    在育兒階段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狀況,而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讓千禧媽媽感到「心累」。與傳統媽媽不同的是,千禧媽媽在生活中表現得更「自我」,她們疼愛寶寶的同時也愛自己,千禧媽媽主要是指80-95後的媽媽群體。
  • 愛,很愛很愛媽媽
    「媽媽」「誒,愛不愛媽媽呀」「愛,愛媽媽」「有多愛媽媽呀?」「非強愛」這是最近一個很火的視頻軟體抖音裡面的一段媽媽和孩子的對話,稚嫩的語調,口齒還不太清晰的寶貝俏生生的叫著媽媽,媽媽報以溫柔的回應,作為新手媽媽的我,看得感動不已。
  • 身為"周末父母"還嫌老人沒帶好娃?隔代養育需要被正確對待
    豆豆媽媽說:"您先給她買吧,回頭我再教育她。"姥姥氣得把電話掛了,看著我說:"真是自己不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年輕人都說我們老人愛慣孩子,要說我們真不想慣,可是你看看,他們壓根就不管。
  • 會愛自己的媽媽,才會更好地愛孩子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邊越來越多的閨蜜都一個個成為了母親。當了媽媽以後,我們的話題幾乎都是圍繞著孩子,家庭。特別到深夜睡不著的時候,往往是在社群中聊天時,媽媽們集體感嘆人生的時刻:「哎,要累死了,帶孩子比上班累了一百倍,可是為了孩子好,不得不放棄工作。」「可不是,每天早起摸黑,就是為了給孩子準備一頓好吃的。」
  • 家有多娃,愛要怎麼分配,娃要怎樣相處?三孩媽媽分享我們家的愛
    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三孩媽媽,和大家分享下我們家的愛。家有多娃,愛要怎麼分配?老二最喜歡在ipad上玩遊戲,學跳舞,在她生日時候,就送給她一個ipad做生日禮物。其實不然,在孩子的世界,沒有價格高低,只有快樂,讓他們感受到父母愛他就好。我想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你們,按照你們自己喜歡的樣子愛著你們。家有多娃,娃要怎樣相處?家裡孩子比較多,娃相處融洽,家庭就更快樂。對待孩子要公正,建立規則,和睦相處。
  • 「娃都不餵就自己先吃飯,你太自私」,媽媽更愛自己,就有罪嗎?
    其實現在大家對於媽媽的要求越來越苛刻了,一切以寶寶為主的就是負責任的好媽媽,但是要是稍微有一點對寶寶怠慢了就是一個自私不負責的壞媽媽。這是人們對於媽媽的可有印象,而最讓人窒息的是爸爸要是對娃一般,人們就會認為是正常的,要是爸爸對寶寶好,那都會被誇上天。
  • 媽媽懂得愛自己,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尋常家庭裡,男人中的大多數,是忙於工作、參與家庭生活不足的「事業狂」;是只知道玩樂、從未擔起家庭責任的「巨嬰男」;是能分擔家務卻又牢騷滿腹的「小男人」……像黃磊、吳尊、杜江般長得帥、有事業、能做家務能帶娃又寵愛妻子的好丈夫、好爸爸,真的存在嗎?
  • 愛打扮和不愛打扮的媽媽,養大的娃有啥差異?差距難以彌補
    愛美的媽媽和不愛美的媽媽養大的孩子差異明顯小青從小隨性灑脫不愛打扮,嫁人生娃之後性子也沒有改變,每天帶娃除了做飯就是睡覺,亦或者是帶娃出去玩,很少花時間捯飭自己。因為她覺得反正每天都是帶娃,不是家裡就是菜市場,再說又很忙,所以沒怎麼打扮自己,家居服搭配拖鞋再隨意來個丸子頭,沒覺得哪裡不好。同一個小區的小玲雖然與小青同齡,生娃時間也差不多,每天也是帶娃,做家務,看似過著一樣的生活,但是卻存在明顯的差異。因為小玲很愛美,不管是出去買菜還是在家看娃,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小青認為,不管何時何地,女人都應該愛美,打扮自己能讓心情變好。
  • 意外懷上二胎,她卻沒法做出決定:媽媽首先愛自己,才會愛他人
    媛媛的爸媽、公婆、老公知道她懷二胎的消息後,紛紛站出來希望她生下來。理由如出一轍:一個孩子多孤單,兩個孩子作伴多好。特別是老公和公婆,輪番來勸說,讓她一定要生下這個老二。還反問她:你不想生下自己的孩子嗎?
  • 保留「邊界感」,是成年人的社交法則
    陌生人之間交往要把握「邊界感」。同樣地,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也會逾越安全距離,讓人覺得不舒服。說她今年參加堂姐的婚禮,遇到一個親戚,對方得知她是自由職業,就問她收入如何。她當時有點懵圈,當面被問收入情況確實讓人很難堪。
  • 離婚不要娃的媽媽,就不是好媽媽?
    身邊越來越多女性離婚,其中不乏有帶著娃離婚的媽媽,她們沒有因為有了孩子就湊合著過「假面夫妻」的生活,而是選擇放手尋找更好的未來。沒有一位媽媽能放心將自己的孩子交付給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但很多年輕媽媽離婚時,卻不得不選擇放棄撫養權。也許很多人無法理解,一個媽媽離婚時「不要」孩子,甚至會覺得,離婚不要娃的媽媽,肯定不是好媽媽。
  • 姥姥幫忙帶娃:愛娃,更心疼女兒。這愛,太過深沉
    而那些幫女兒帶孩子的姥姥,哪個不是一邊忍受著孩子的嫌棄,一邊又把全身心的愛捧出來呢?1. 為我們無條件付出的媽媽我家女兒2歲時,因為公司的一再邀請,加上自己迫切想回歸職場的心,我不得不向老媽求援。她說自己手腳慢,而我性子有些急,所以總不能達到我的要求。她也說自己年紀大了,很多東西都不會用,也不敢去碰,怕幫不了太多忙。那次,我才知道自己無意間傷了媽媽那麼久、那麼深。
  • 帶娃的媽媽自己先吃飯,為何被指責為自私和不愛孩子?
    寶媽瑞瑞發了條朋友圈(屏蔽了親人):「帶娃的寶媽如今連先吃飯的權利都沒有了……今天中午吃飯,寶寶吃飯慢,我就自己先吃的,吃完再餵寶寶,不想卻被婆婆質問,你怎麼不先餵孩子?我說孩子吃飯慢,她卻說,哪有當媽的自己先吃的,心裡有沒有孩子啊!我就納悶了:自己先吃飯,就是不愛孩子嗎?」
  • 吃飯不餵孩子,媽媽自己先吃是自私?媽媽更愛自己沒有錯
    這就是母愛,仿佛有了孩子後,多了一副盔甲,無論何時何地她們都會披荊斬棘,一往無前。可當媽媽們稍微做得不夠完美,有一點點愛自己的行為就開始被家人指責,被眾人貼上自私的標籤。這時婆婆開始大聲的訓斥小王並對她說:「娃都不餵就自己先吃飯,你太自私了,我的孫子攤上你這樣的媽真是倒黴。」小王委屈又難受,放下碗筷走到孩子旁邊開始餵奶,但是,她內心卻有大大的一個疑問,難道先吃飯再餵孩子就是不負責任?媽媽更愛自己就有罪嗎?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導語: 曾聽一個媽媽這樣抱怨:「為什麼我為了孩子犧牲了那麼多,可是孩子卻一直想要逃離呢?我把所有愛都給了他,可他就是不明白我的一片苦心呢? 」在家庭教育裡,並不是父母把所有的愛全都給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幸福的。有時,全心全意的愛會讓孩子感到窒息,就像抓在手中的冰一樣,你越是抓的緊,冰越是融得快。
  • 《親愛的自己》張芝芝被催生:不愛自己的人,別指望別人來愛你
    我朋友聽說了我的經歷之後,特意跑到我這炫耀了一番她的生活。她剛結婚不久,短期內也還沒有生娃的準備,日子過得那就叫一個滋潤。更關鍵的是,兩個人還不用考慮攢錢的事兒,畢竟家裡還沒有「四腳吞金獸」,用朋友的話說,「一定要及時行樂」。以前人家說一個女人活得好不好,關鍵看她找了一個什麼樣的老公。但是,等到真的結了婚,你就會發現,一個女人過得好不好,關鍵在於她是不是有孩子。畢竟,老公的殺傷力和孩子根本比不了。當然,這麼說對孩子也不公平,畢竟孩子給媽媽帶來的幸福和快樂,也是世界上任何人或事物所無法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