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到職場,從20歲跨入到30歲,我們如浪花入海衝進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成熟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對「邊界感」的清晰認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
你是邊界感薄弱的人嗎?我們可以用下面幾條特徵來對比一下自己:
不懂拒絕,覺得自己必須對每個人的要求說「是」;
工作討論時經常被人「帶跑」,面對壓力無法堅持自我;
管理不好負面情緒,總是一股腦地訴說給別人;
控制欲強,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事;
時常想要拯救你親近的人,為他們解決人生問題;
如果你不幸命中幾條,那就不得不承認你可能是一個邊界感不清晰的人。
水無界,則世間處於汪洋之中,萬物俱損。 水有界,則系統穩固,萬物生長。 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才能擁有最舒適的人際關係。
邊界感,決定你的幸福指數
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一書中提出: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它不像身體上的邊界有一個特定的輪廓,但這種邊界感是在保護我們心理上處於一個舒適的狀態。 邊界感某種程度上等於安全感,因此一旦你的邊界清晰,你會發現一切關係都會健康起來,幸福指數也會越來越高。
親密關係中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
著名作家紀伯倫說過:「在一起的時候要給彼此保留空間——橡樹和雪松並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長。」 兩個人相愛並不意味著兩個人能互相融合,彼此既有共同區域,又有明確邊界,這樣的伴侶關係才能長久。
在綜藝《幸福三重奏》中,謝楠被問到婚姻中自己和吳京做過哪些妥協。
她說其實兩個人根本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要給彼此留空間,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情。 親密關係與自我邊界並不衝突。
你有邊界,你愛的人也有邊界,他的想法和你同樣重要。
雙方都應該分清並適時調整自己的邊界,將真正的愛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和他人的成長。
邊界意識讓婆媳關係相處愉快
據離婚大數據統計,在中國離婚的六大原因中,「婆媳不和」竟然排在第四位。 身邊就有朋友陷入這樣的故事中: 她和老公從戀愛到結婚三年,兩個人剛開始也是琴瑟和鳴,小日子過得很有情調。 但由於夫妻兩人要上班,婆婆退休後說體諒他們工作忙,要過來幫忙打理家務。 生活在一起才發現問題很多,婆婆性格比較強勢,小到平常穿衣服,大到工資花費,事無巨細都要過問。日積月累矛盾越來越深,彼此心裡都不舒服。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式婆媳關係為何如此糟糕! 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因為愛著同一個男人,被硬生生地捆綁到了一起,互相介入彼此的生活,實際上這就是沒有邊界感。
最好的婆媳關係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做一個有分寸的婆婆和一個有分寸的兒媳。在各自舒適的區域裡,給予對方最好的幫助和照顧,就足矣。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婭有一個觀點,讓讀書君覺得耳目一新: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但有多少父母誤會了愛的真諦,以為給予便是最好的教育。他們不知道,給予的分寸在哪裡。
中國父母最缺的就是邊界感。 最近來上海工作的朋友就在跟我抱怨,媽媽不放心她在大城市獨居,硬要來陪住。生活的一切都在媽媽的監控之下,沒有自己的專屬空間。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用愛滿足孩子的需求,及時回應他,給他安全感。 當孩子成年後,父母就要適時離開,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他去體驗屬於他的無限可能。 尊重邊界,會讓孩子和家長從各種矛盾中解放出來,有助於孩子和父母各自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邊界感,決定人際關係的高度 三毛在散文《簡單》裡說: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擔。我不多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越長大才越明白什麼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人際交往中,有邊界感的人總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
但總有人邊界感模糊,常常會給你壓力,問一些你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怎麼還不結婚?這個是你偶像啊,你不覺得他長得很醜嗎? 或提一些你沒有辦法答應的要求:你幫我做一下這件事唄!不幫就是不夠朋友! 沒有邊界感的人往往讓人想要疏遠,有時候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而那些知深淺,懂進退,有邊界的人,沒有什麼人際關係是搞不定的。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情商》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所說的那樣:「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職場中同樣需要保持清晰的邊界感,就是讓做決定的人,為自己的決定做解釋。
比如團隊發獎金,同事的沒你多,對你抱怨,要求你做解釋。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有邊界意識,因為獎金這個事情並不是你決定的。可以耐心傾聽他的抱怨,表示理解,最後建議他去問領導。
各人有各人的使命,有些決定應該由上級來做,有些決定應該由員工來做,工作上的事情需要權責分明。
維護自己的邊界,不侵犯別人的邊界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不逾越他人的界限,讓邊界感更清晰。
建立自己完善的邊界感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自己完善的邊界感,為自己和自己的言行負責。 當我們將控制情緒的權利拱手交給他人時,我們就會感覺人際關係變得緊張,這種感覺會讓我們不堪重負、焦慮,甚至抑鬱。
日劇《坡道上的家》女主角最後的自我覺察讓讀書君很觸動:
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我們可以嘗試做到這幾點: 首先,明確自己有權利建立個人邊界。其次,清楚自己和他人的責任與權力範圍,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最後,要學會拒絕。
當你建立健康的個人邊界,你會讓自己變得更真摯、更寬厚;
面對起伏的生活和無常的命運,你會更加勇敢;
你會更好地主宰你的人生,而不是被四面八方的風浪潮汐裹挾著隨波逐流。
尊重他的邊界人
我們總是忍不住地想要控制別人。想要伴侶一定要看自己喜歡的電影,想要父母為自己送出的禮物而開心,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學習。
但是無論在親情、愛情還是友情中,你永遠無法要求別人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去愛你。 就像《紅樓夢》中賈寶玉和薛寶釵第一次翻臉,就在於寶釵規勸寶玉讀書考舉、進取仕途。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會大大提升幸福感,但如果一定要別人接受就成了界限侵犯。
同時,對他人提出要求,讓他們做他們並不願做的事,或者阻止他們想做的事,也跨越了他人的邊界。
寫在最後
世間萬物皆有所歸,就像色彩和美一樣,當然也包括痛苦。
或多或少,我們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因自我或他人邊界感的缺失,而陷入壓力與焦慮之中。
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保持合適的距離,明晰自己的邊界,才能擁有簡單的人際關係,活得輕鬆自在。
正如李雪在《有限責任家庭》中寫道,「一個真正自信、活出自我的人,與他人的關係模式是『你好,我也好』,雙方彼此陪伴,同時又各自精彩,或許從外在成就上看有高低之分,但依然彼此尊重、欣賞,都能綻放自己的活力。」
文:讀書君
來源:樊登讀書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