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2021-02-18 孩子的成長

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為什麼這麼說呢?想像一下自己想要下午在家裡安安靜靜玩會遊戲,或者讀會書。

但是家裡忽然幾個朋友打電話要來坐坐,不等你同意就來到你門前,於是他們順理成章的來到你的房間,在房間裡又吵又鬧,搞得你根本無法看書。

下午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你很懊悔,你為什麼會感到生氣呢?我想原油大多是因為自己的朋友對自己沒有邊界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留有距離。

但是這種距離感的確實不僅表現在彭于晏與朋友之間,我們家庭之中,就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與孩子保持一些距離,就像電影《囧媽》裡徐崢的媽媽一樣,就像一個監控似的時時刻刻堅持自己的孩子。

只要孩子不在身邊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對孩子進行靈魂拷問:在幹嘛呢?有沒有吃飯?……等等等等,父母甚至還覺得自己這是關心孩子,愛護孩子的表現,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

這種與子女之間絲毫沒有安全感的親密無間,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時時刻刻的監控操縱,中國家庭邊界感的缺失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一,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的「可怕之處」?

有一個人曾在心理學平臺「壹心理」上把過這樣一個帖子,他說自己已經20歲了但父母依舊覺得我是個事事需要照顧的孩子,總是在我睡覺時候幫我蓋被子,一次又一次的進我房間關窗,我感覺我在父母那裡一點隱私都沒有,我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到這我也感觸頗深,誰的長大不會伴隨著一些秘密,日記本如果被父母看到之後,很多孩子都會十分憤怒,覺得父母是窺探隱私,對他權利的不尊重,但是沒有邊界感的父母不會這麼想。

甚至覺得這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背後,都會有原生家庭罪惡的影子,在這些犯罪兒童背後,他們生活的家庭是扭曲的,大多沒有自己的空間,父母沒有邊界意識,不懂得尊重孩子。

後來我才認識到,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會對孩子懂得成長環境進行剝奪,在青少年時期,不準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要知曉孩子的一切。

甚至在孩子成年都不能擺脫父母的陰影,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父母都是如此,以愛之名綁架著孩子,以愛之名傷害著孩子,就像是開頭中《囧媽》中徐崢的母親一樣,事無巨細的幫助孩子,這樣毫無邊際感的愛真的可以幫助孩子成長嗎?孩子真的需要這樣的愛嗎?

二,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我國是教育大國,根據全球數據顯示,我國家長為孩子支出的費用是全球第一,也就是說很多家長願意為自己的孩子支付自己積攢的所有積蓄,願意花很多時間精力去照顧孩子的一生 ,甚至有些家長認為他自己人生就是為了這個孩子而生,發自己人生的意義夢想放置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以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直升機式的家長,為孩子也的人生搭橋鋪路,甚至自己的孩子還沒有出生就已經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道路。美名其曰這是對孩子的愛,實則是在控制自己的孩子。

孩子小時候所選擇的興趣愛好都由父母全權負責,大高中畢業之後所要面臨選取大學選專業等等問題,也都是由父母操辦,小的還是在日常起居,都充滿著父母的身影。把孩子的事情當做自己的頭等大事,只有為孩子操辦好一切刺激,才能覺得安心,才能避免自己的焦慮。

1,孩子自我意識的剝離

我很難想像一切都是由父母操辦的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父母,終究有一天會自己站到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上,這樣的孩子能否有自己的判斷力去選擇一個正確,合適的道路。

我想這是不會的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起的孩子自我意識難免會缺乏,孩子的人格並不算是真正的獨立,腦海中充滿著父母的意識,自己的意識自然十分薄弱 。

2,缺乏自我判斷力

前文中已經說過,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很容易缺乏自我意識,缺乏對事物和選擇的自我判斷以及思考能力,因為他已經習慣了事事由父母操辦,如果說父母的判斷或是選擇錯誤。

那麼他就可以把錯誤的原因歸咎到父母身上,但是如果因為自己選擇的錯誤,孩子一時間沒有怪罪的理由,心理很可能承受不了這份壓力,經過一次兩次的失敗,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長久下去,一絲一毫的困難甚至都能將他壓垮。

3,給孩子留一些空間和距離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和自己留一些距離,製造一些邊界感。孩子自從剪掉臍帶開始就已經算得上是一個人了,他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生,他不是父母的續集。

他是完完整整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存在意義不依靠任何人,父母也是如此,父母也不必把孩子當作自己人生的全部,孩子也是自己人生中的一部分。

家長要教會孩子獨立的處理人和事,給予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孩子摔倒了,不要急忙上去攙扶,靜等一下,孩子自己爬起來,可能很疼。

但是他將會學到的更多,人生道路上也是如此,父母不可能永遠陪伴著孩子,孩子也不可能永遠在父母身邊。

總有一天還是會離開自己的父母,去追尋自己的人生,只有當孩子有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清楚地自己要走哪條道路,自己的人生道路才會更加順利.。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邊界感

1,不要替孩子做出選擇,可以說出自己的內心對於選擇的看法,但是不要幫助選擇,孩子是人生的主人,要積極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人生道路還是要靠自己。

2.讓孩子多多充分精神空間。頌古人書,名今人志,讓孩子的多多搭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3.讓孩子知道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沒有任何人可以以愛之名綁架他的人生,不論是朋友,戀人還是父母都不可以。

4.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尊重自己內心的聲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活出自己,不要成為任何人的影子,自己的人生沒有那麼多觀眾。

5.學會說不

6.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這樣的愛我想孩子們都承擔不起,不要以愛之名綁架任何人,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積極引導孩子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人生,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邊界意識,這何嘗不是對孩子的愛的表現。

相關焦點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看到這我也感觸頗深,誰的長大不會伴隨著一些秘密,日記本如果被父母看到之後,很多孩子都會十分憤怒,覺得父母是窺探隱私,對他權利的不尊重,但是沒有邊界感的父母不會這麼想。甚至覺得這是關心孩子的表現。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背後,都會有原生家庭罪惡的影子,在這些犯罪兒童背後,他們生活的家庭是扭曲的,大多沒有自己的空間,父母沒有邊界意識,不懂得尊重孩子。
  •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感很重要,需要注意這三點
    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邊界感」產生了問題他們相比於以前的孩子,也會更加具有獨立意識。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渴望一定的「社交距離感」,即使是對最親暱的父母,也是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成長中的孩子會渴望自己的「私人空間」。
  • 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
    導讀: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父母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毀掉和諧的親子關係。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1父母沒有邊界感2沒有邊界感源於父母的控制和焦慮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著所有的愛,模糊了孩子的界限。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共生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了緩衝地帶,一旦孩子決定離開,父母的世界就會崩塌。
  • 為什麼孩子想逃離父母?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父母都不知道邊界感對孩子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覺得有時候看管著孩子的生活,對他們的未來有幫助。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隱私,如果長時間處在被監視的情況下,誰都會覺得不自由。有時間還想逼迫孩子去做,其實都是自己的意願而已,根本就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根本就不知道寶貝們喜歡做什麼。
  • 家庭教育現狀調查:7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寫作業
    昨天,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發布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調查顯示,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父母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7成以上父母會「陪孩子寫作業」。  父母的人才觀決定了孩子的培養方向,調查中在詢問「您最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共列了12個選項,父母首選的是希望孩子成為「敬老愛幼、有家庭責任感的人」,比例達到78.3%;其次是「身心健康、陽光快樂的人」。調查同時顯示,對於家庭教育,雖然現在父母的人才觀更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可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成了如今家庭教育中父母遇到的最棘手問題。
  • 邊界感教育
    從小就聽大人說,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感」。如果你動了別人的東西,就是跨過了別人的邊界了,那麼別人做出一些反抗行為,就是對你的懲罰。因為那就是別人的底線,是不可侵犯的。 家庭教育歷來重視「邊界感」的教育,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私人空間,是不可以讓任何人進入的。那麼,私人空間也包括個人物品。每個人的電腦和手機都設有密碼,就是為了防止讓別人看。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把父母培訓成明白人
    我認為,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培訓父母,不是把他們培訓成教育家,而是培訓成明白人。現在很多父母還糊裡糊塗,不懂教育,不懂孩子。做明白家長,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家庭是孩子進入社會生活之前的演習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培養孩子,引導孩子走向社會。
  • 孩子做事唯唯諾諾,多半是父母的問題,邊界感缺失的教育是失敗的
    文|福林媽咪在生活中我們總能遇見這樣的人,遇事唯唯諾諾,別人說什麼都是好,很少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常被牽著鼻子走,原本屬於他們的權利也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覺得生活沒有幸福感,往往還會陷入自我責備的泥潭,不能自拔。
  • 家庭教育的差距決定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父母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 家長慧
    人生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是人真正誕生的搖籃,任何一個孩子首先是家庭的產物。一個孩子是不是優秀,是否能夠成才,和其父母主導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最長久的老師。孩子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特別是孩子在品行、道德、做人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首先取決於父母。
  • 好的家庭教育,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其實,好的教育不在於看透孩子,而在父母在身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現的形象,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軌跡。:「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後,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
  • 別再"為了孩子"!真正決定家庭教育的,是父母內心的信念和修行
    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主要要求就是完成作業、考個好成績,父母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然後監督孩子寫作業,在孩子的成績單上簽字。很多家長平日裡只埋頭於自己的工作,回家後,也只關心孩子的作業與學習成績,其它方面的教育嚴重忽略,甚至完全沒有。很多父母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情,只要一心孩子讀書,考個好成績。
  • 照顧孩子的邊界感
    今天看了一位孩子媽媽的感謝信,感謝郝醫生對於自己孩子身體的調理。我作為有過相同經歷和感覺的孩子媽媽,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聽過一個節目,裡面講了孩子出生後家庭必須的一個儀式。當孩子生下來之後,其實整個大家庭,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需要舉辦一個儀式,來確定這個孩子的撫養責任,當然不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從傳承上,我也認為是孩子的母親)。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如果這個過程中父母沒有做好對於孩子的教育,雖然小的時候可能無法感受到帶來的負面影響,等到孩子越長大,就會發覺孩子越難管教了。 無論這件事情誰對誰錯,我們能夠從中得到的信息,就是看到這名女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和修養,對待自己的親人沒有做到最基本的尊重。 這與父母給孩子的教育脫不開干係。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而同理,如果孩子沒有邊界感的話,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沒有&34;的孩子會有什麼缺點?缺乏自我意識沒有邊界感的孩子在精神上會缺乏自我意識,在生活中無法獨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依附於家長的傀儡,不是開玩笑,很多人甚至26-7歲了,還無法做決定,只能由父母為他們決定工作、婚姻等,這樣聽上去很可悲。
  • 溺愛成就的巨嬰,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有多毒?
    但這種關係的無限延伸,卻讓孩子在成年後,也將嬰兒期毫無邊界感的關係應用到成人世界的所有關係中。溺愛成就的巨嬰,將毒害孩子一生的社會關係。你凡事都給孩子做好了,那些看起來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了孩子最大的缺陷。這樣的缺陷不僅讓孩子無法享受平凡生活中的樂趣,也成為孩子自卑的最大根源。其次,孩子會變得自我為中心。因為無論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都有父母長輩的遮擋,所有人都在為他服務,他會覺得理所當然。
  • 再讀魯迅的《祝福》:沒有「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可是沒多久,祥林嫂就被婆婆抓回去了,五花大綁地送去了深山野坳,成了親、生了娃。本來故事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沒成想老公死了、孩子也被狼吃了。祥林嫂一下子就成了空有一副皮囊的行屍走肉,眼神呆滯、丟三落四,失去了昔日的伶俐和能幹。
  • 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
    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王營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關穎在一次論壇上說,教育未成年人,父母不能「錯位」「缺位」和「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