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2020-12-23 龍爸談教育

「文/莓果媽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邊界感的存在,使得孩子成長的更快。」由此而看見愛你,過多的溺愛和靠近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劉女士非常在乎自己的孩子,就算是現如今女兒已經上初中了,劉女士還是會經常管自己的女兒。因為害怕孩子早戀,劉女士經常偷窺孩子的隱私,尤其是女兒寫的日記,但凡是女兒不在家裡的時候,劉女士就會偷偷翻女兒的書包,把日記上寫的內容都看一遍。

果不其然,劉女士真的發現了自己的女兒正在早戀。於是在女兒回家了之後,當著女兒的面把日記上寫的內容全都讀了一遍,並且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女兒。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

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邊界感」對孩子的重要性

1、教會孩子保持距離

邊界感教會了孩子保持距離。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但是距離需要孩子自己去把控。如果距離太遠的話,不利於孩子去和他人交往,但是距離太近,又會使孩子受到攻擊。所以這時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時保持安全的距離。

很多時候人的距離都是通過試探所得出來的,如果你一味的躲閃對方的試探,不去亮出自己底線的話,對方反而會得寸進尺。所以距離在於自己,需要自己去把控。

2、形成獨立性格

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孩子,往往是最有邊界感的人。因為這些孩子可以獨立思考,當面對一些誘惑的時候,可以保持距離,不會輕易的上當受騙。

而使孩子擁有獨立思考,想要讓他們形成獨立性格,就需要家長認真對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3、懂得原則

孩子在我們身邊,我們會將孩子當作是一個寶一樣保護著。但是孩子不在我們身邊時,他們很容易會遇到困擾的事情,也會因為沒有不懂原則被人針對。身為家長的我們,沒有辦法在那個環境去幫助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是邊界感,讓孩子形成邊界感,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

由此可見,邊界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缺乏邊界感的話,那麼孩子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經說過: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缺乏「邊界感」的孩子有多悲哀

1、缺乏自我意識

家長過度的去幹涉孩子,去左右孩子的決定和學習,任何事情都替孩子做決定的話,就會使孩子沒有選擇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自我選擇,在面對選擇時缺乏判斷能力,甚至迷失自我。

2、無法承受失敗

家長會選擇幹涉孩子,只是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多一些成功而已。但家長的幹涉只讓孩子體會到了成功,卻並沒有了解成功背後的付出和所運用到的知識。當孩子面對困難時,因為不了解這些,自然會以失敗收場,這樣的孩子,沒有面對過失敗,再無法承受失敗,反而變得敏感脆弱。

3、長期依賴父母

家長的幹涉使孩子沒有形成邊界感,這就使孩子更願意依賴父母,不論做什麼事情,父母都會是孩子的寄託。但當孩子無法獲得父母的關愛時,他們就會缺乏安全感,在做事情時也無法形成自信,受挫能力極差。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由此可見,越早給予孩子邊界感,才越能夠讓孩子變得優秀。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夠維護孩子的邊界感呢?

家長如何維護孩子的「邊界感」

1、給足孩子空間

孩子在通往成長的這條道路上,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的陪伴,更需要自己獨立成長的空間,需要自己的邊界。其實不管是在生活上面還是在思想上面,家長都應該去注意孩子的邊界感,尊重孩子的邊界感。

不要去過多幹預孩子的隱私,這並不是對孩子的關心,反而會使孩子認為父母多管閒事。

2、說的同時,教會孩子說

我們對孩子說「不」,是不希望孩子在我們的溺愛下成長,學會拒絕孩子一些無理的要求。而我們之所以需要教會孩子說「不」,是希望孩子也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在面對他人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時,我們需要讓孩子勇敢起來,這樣才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才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

特別是在孩子青春期的那段時間,我們更是要教會孩子面對那些誘惑時說「不」,讓孩子恪守邊界,避免因為衝動犯錯誤。

3、讓孩子認清自己

當孩子過度關注別人的態度和感受時,這只會使孩子變得唯唯諾諾,讓他們形成太多的顧慮。這個時候家長需要讓孩子認清自己,沒有必要擁有太多的顧慮,只有先做好自己,才有資格去幹涉被人,才有能力去幫助被人,才有精力去考慮被人的感受。

讓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才是家長的修養和責任。孩子做到這些,才能形成邊界感。也是維護孩子的邊界感。

我們必須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明白邊界感的重要性,這樣的話孩子才外界才會被別人尊重,不受到別人的欺負。不然的話,孩子在今後定然會變得被動,經常遭人侵犯。

那麼你在平時生活過程當中,會注重孩子的邊界感嗎?你都是如何維護孩子的邊界感的呢?說出你的想法,我們來一起討論一下吧!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當今,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這類現象越來越多,但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有著自己的隱私,有著不便與父母分享的秘密,孩子越不想說父母就越好奇。據調查,超過半數的父母偷看過子女的日記或者是信件,特別是當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後,父母這種侵犯孩子隱私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很多父母會覺得即使孩子大了也要去知曉他的一舉一動,這樣才是關愛孩子,但是要明白孩子長大後,自我保護意識漸漸明顯了,也會去保護自己的隱私,希望有一點自己的小空間屬於自己。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畢竟要教孩子還手或者是替孩子還手,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們通常會選擇委屈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大方一些,學會分享。但是,這種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式是帶有強迫性質的,並不能夠讓孩子理解大方的概念,相反,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 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我想原油大多是因為自己的朋友對自己沒有邊界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留有距離。但是這種距離感的確實不僅表現在彭于晏與朋友之間,我們家庭之中,就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與孩子保持一些距離,就像電影《囧媽》裡徐崢的媽媽一樣,就像一個監控似的時時刻刻堅持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不在身邊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對孩子進行靈魂拷問:在幹嘛呢?有沒有吃飯?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我想原油大多是因為自己的朋友對自己沒有邊界感,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留有距離。但是這種距離感的確實不僅表現在彭于晏與朋友之間,我們家庭之中,就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與孩子保持一些距離,就像電影《囧媽》裡徐崢的媽媽一樣,就像一個監控似的時時刻刻堅持自己的孩子。只要孩子不在身邊就會一遍又一遍的對孩子進行靈魂拷問:在幹嘛呢?有沒有吃飯?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這類父母以愛為名,不留餘地地突破安全邊界,不但給了孩子最深的傷害,也讓孩子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難以有幸福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建立邊界感。弗洛伊德認為:家庭關係同樣需要保持距離,家人之間感情再親近,也需要通過一定距離來表達尊重。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18歲的女孩,生性敏感而驕傲,她有自己的隱私,更有著生而為人的尊嚴。那種被攤開所有包裹,任憑別人圍觀的感覺,猶如凌遲。父母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毀掉和諧的親子關係。以愛為名,不留餘地地突破安全邊界,不但給了孩子最深的傷害,也讓孩子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
  • 為什麼孩子想逃離父母?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缺乏身體邊界感的孩子,拿什麼保護自己
    舉報後,有數百個當年被吳某某傷害過的學生聯繫到她,舉報吳某某有摸胸和私處的行為。5月1日,綿陽涪城區公安局發布通報表示:經查,吳某某涉嫌刑事犯罪,已被刑拘。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兒童性侵,暴露出來的被侵犯的兒童數量之多,犯罪行為之惡劣讓人觸目驚心。更可怕的,是絕大多數性侵都發生於熟人之間。
  • 想偷看又怕侵犯孩子隱私?用這兩個標準設定親子邊界
    如果新聞中的監控行為算少數,那翻閱孩子日記、查看孩子手機、擅自打開孩子包裹,這些行為估計我們都不陌生。父母的哪些行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既實現教育目的,又尊重孩子的隱私的教育是什麼樣的?但如果父母懷疑孩子早戀或沉迷色情,但事實都還不清楚,是否已經造成「傷害」也還不明確,而且這也不是十分緊急、會侵犯到他人權利的行為,這時家長如果以「為孩子好」的名義,擅自翻查孩子物品,可能就是不太合適的做法。與偷看相比,平等溝通,光明正大地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性教育,可能會是更好的手段。
  • 孩子沒有隱私?侵犯孩子隱私到底有什麼危害?
    孩子真的沒有隱私嗎?新聞的最後,記者採訪律師,律師表示:安裝監控的這種行為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有些家長會問,我要關心我的孩子啊!是的,關心的方式有很多,最好的便是站在他的角度上與他多交流溝通。2、侵犯孩子隱私
  • 微問答|「以愛之名」監控孩子,是愛孩子,還是侵犯隱私?
    不尊重孩子隱私我知道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有時候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你這樣的行為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每個孩子渴望被尊重,被認可。因此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要隨意侵犯孩子的隱私,只要我們尊重了孩子,懂得保護了孩子的隱私,她才會在得到尊重的同時學會如何去尊重別人。
  • 翻看孩子「隱私」物品的家長,後來都後悔了
    其實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作為父母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其他人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我們尚且討厭別人擅自窺探自己的隱私,怎麼去到孩子那裡就肆無忌憚地去摧毀他們的「領域」?01窺探孩子的隱私,會破壞親子關係!大量的證據表明,窺探孩子的隱私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父母越是操之過急地想知道孩子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孩子對父母的反感越深。擺脫父母千萬別打著關心孩子、怕孩子學壞的旗號,理直氣壯地偷看孩子的日記、信件、手機。
  • 成年人逗孩子的方式越多,「傷害」孩子越深,「逗」並非是愛
    成年人面對孩子總是自覺懂得更多而立在高位,他們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得,時時刻刻的拿孩子的自尊心和隱私開玩笑,但是這些玩笑對孩子來說卻是傷害。但是面對孩子的改變,小林卻總是憂心忡忡的就擔心孩子遇到什麼事。其實父母會過於擔心孩子,我們能夠理解這種擔心,如果能夠轉化為讓孩子的溝通,對孩子的理解,這是一種好的關心,但是小林卻不一樣,她並沒有因為關心孩子而多跟孩子溝通,而是喜歡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記,在日記本上女兒記錄了但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記錄了她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記錄了她青春萌動的小心思。
  • 老師把孩子成績發家長群,家長稱「侵犯孩子隱私」,要求賠禮道歉
    家長會認為老師的有些行為不負責任,甚至會傷害到孩子,因此老師和家長也時常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衝突。 有一位家長在微信群中稱,小喬發成績的行為是在侵犯孩子隱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要求小喬賠禮道歉。
  • 別再強迫孩子分享了!被動分享要不得
    而孩子卻時常有不願意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別人的搶奪,小朋友很難做到心甘情願的拱手相讓。那麼被迫分享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害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而朵朵卻心疼地抱著娃娃,一句話也不說,回到家中更是和媽媽生起了悶氣,拒絕再理媽媽。其實很多小朋友都會為了玩具的歸屬而發生爭執,然而有些家長卻並不知道,自己的不同回應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感受。
  • 傷害一個孩子最隱蔽的方式,就是剝奪他的隱私
    一位一年級女孩兒的媽媽,在家裡安裝了一個雲臺攝像頭,即使人不在家,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監視孩子,有沒有按時看書、坐姿是不是端正。還時不時通過對講功能喊:坐直一點。你在看什麼書?怎麼又看動畫片?不光攝像頭前的孩子感覺到窒息,就連看這個視頻的書單君,都感覺到一陣恐懼的哆嗦。被以「關心你」的名義,24小時監視著,該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
  • 傷害一個孩子最隱蔽方式,就是偷窺他的隱私
    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這令人窒息的一連串追問,怎麼越聽越覺得熟悉?嗯,好像就差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了。但這實際上早就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是違法行為。視頻中,很多被採訪的小學生都表示:接受不了,感覺自己像個囚犯一樣生活。而所有的家長都說:好好學習,自然不怕這種東西。
  • 千萬別等到孩子被侵犯了,才開始關心孩子的網絡世界
    明槍能擋,暗箭難防,孩子如果暗地進行網絡交友,父母是極難察覺問題,因此,不要等到問題發生,父母才意識到要關心孩子的網絡世界。
  • 家長這種行為讓孩子沒有自尊、自信!為了孩子請別再做了
    也有網友說:在家安裝攝像頭,真的很令人「窒息」,覺得自己一點隱私都沒有了。當你覺得自己隱私被暴露而不安的時候,有時候家長可不這麼想!2.別傷害孩子的自尊,請別再說:你有什麼隱私!很多家長以:孩子不聽話!自制力不好!沒有人看著根本不能好好學習.....等諸如此類的理由,給孩子的房間安裝一個攝像頭,以此來監管他們的學習情況和生活。卻不知,這對孩子來講,自尊心已經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