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2020-09-11 幸福律動


全文2378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早前,杭州一個18歲女孩因為躺在床上,被父親拍小視頻發到家人群, 面對女兒的控訴,父親仍一臉的不以為然,「還不是你不聽話。」。



被誤解的心酸,被公之於眾的視頻,在孩子眼裡都是天塌了的大事,但對父親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18歲的女孩,生性敏感而驕傲,她有自己的隱私,更有著生而為人的尊嚴。那種被攤開所有包裹,任憑別人圍觀的感覺,猶如凌遲。


父母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毀掉和諧的親子關係。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歸根到底,不過是想控制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生活。


以愛為名,不留餘地地突破安全邊界,不但給了孩子最深的傷害,也讓孩子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



1

父母沒有邊界感

孩子早已「精神死亡」


「我快要窒息了!父母毀了我的生活。」父母們的自以為是,常常讓他們忽略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吶喊。


以愛為名的控制,看似保護,實則給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籠,讓他們不斷地逃離。最可怕的是,這種無形的控制任意流動,最後蔓延到孩子生命的每個角落,釀成人生的苦酒。


父母對孩子濃度超標的愛,終究會變成害。過度的控制,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思考與成長的機會,更難以培養他們挑戰未來的能力,最終成為附庸在父母身上的巨嬰。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父母令人窒息的愛,如同往孩子的靈魂塞入其他不合規格的靈魂,久而久之,孩子喪失的不僅僅是正確的自我認知和決斷力,更會囿於終身無法擺脫的心魔。


2

沒有邊界感

源於父母的控制和焦慮


父母把孩子視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毫無保留地奉獻著所有的愛,模糊了孩子的界限。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共生關係,讓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了緩衝地帶,一旦孩子決定離開,父母的世界就會崩塌。


當父母把過度的關注施加在孩子身上,更是對他們心理邊界的打壓與冒犯,阻礙著他們的自我成長。


在父母眼裡,孩子始終是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他們不容許孩子存在瑕疵,更不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


父母的控制欲越強,其實內心安全感越缺失。而與之相隨的焦慮,則一遍遍地衝擊著本就脆弱的親子關係,促使他們模糊了本該與孩子之間的界限。


這樣的愛愈濃烈,孩子愈壓抑。一旦孩子嘗試伸出獨立的觸角,父母的焦慮感則促使他們變本加厲地繼續控制孩子,深陷無解的死循環。



3

最好的親子關係

是恰到好處的愛


沒有孩子可以一夜長大,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掌控,而是父母心裡有分寸,學會適時放手。有時候,父母的思維稍微轉變,改變的就是孩子的一生。


一、不做孩子的「答題器」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孩子有問必答,卻無形中熄滅了孩子渴望探索的光芒,讓他們無法獨立思考與觀察。


《成功,動機與目標》中曾說,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動力。


只有通過孩子的感知與觀察得來的結果,才能激發內在的潛能。放手讓孩子主動探索,才能讓他們把握自我成長的方向。


二、好好說話,杜絕「煤氣燈效應」


「你怎麼那麼笨啊,連這個都不會,你能不能學學XXX!」

「別弄了,反正也弄不好。」

「你還有什麼用,養頭豬都比你好!」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你的一句否定與輕視,都會不斷地消磨孩子的意志,甚至讓他們沉溺在自卑的情緒不可自拔。


這種以貶低的方式慢慢摧毀孩子自我認知的方法,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煤氣燈效應」。一旦你找到這種「捷徑」控制孩子,實際卻是開始了一場以愛為名的摧毀之旅。


嘴巴是表達愛,而不是彼此傷害。好好和孩子說話,以鼓勵代替指責、以誇獎代替批評,這樣,孩子才能在陽光下自信陽光,明媚成長。


三、父母內心要有分寸


雛鳥終歸會離巢,只要父母內心有分寸,守護好與孩子之間的邊界,讓孩子放手一搏各自精彩,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四、每一次放手,孩子內心就多一分愛與自由


父母的愛有邊界感,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他們自會懂得生命的底線,學會敏言訥行,活得獨立而尊嚴,才能更好的掌握人生。



4

可以這樣建立跟孩子的心理邊界


安全邊界三原則


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孩子,不傷害環境,這是安全邊界的三原則。


建立邊界的時候,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在舒適的範圍內自己可以接受的,同時也要看到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能夠承擔的責任,不能過高或者過低的看待孩子的能力,以及讓孩子過多或過少的承擔責任。當然我們的邊界也不能傷害周圍的人和環境。只要符合這樣的條件,我們的邊界就是可行的。


其次,問一下自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戀需求,或者緩解自己的焦慮,或者為了自己的面子而去過度的管教孩子,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建立孩子心理邊界的三個具體做法


(1)尊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2)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

(3)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當我們給了孩子選擇的機會後,也許你會擔心孩子的人生會走彎路,或者會過的不幸福,這些擔心都是我們邊界內的情緒,需要我們自己消化和負責,跟孩子無關。


孩子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試問,當我們的孩子真的足夠強大到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時候,他們的人生還有什麼值得害怕?因為所有的結果和責任他都會接納,都可以調整自己去面對!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與父母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


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父母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代表著孩子越獨立,同樣也就意味著成長得越好。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父母體面退出孩子生命的過程。願每個父母都可以分清愛的邊界,從容不迫地放手,讓孩子在鬆弛有度的愛中,自由生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唯唯諾諾,多半是父母的問題,邊界感缺失的教育是失敗的
    文|福林媽咪在生活中我們總能遇見這樣的人,遇事唯唯諾諾,別人說什麼都是好,很少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常被牽著鼻子走,原本屬於他們的權利也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覺得生活沒有幸福感,往往還會陷入自我責備的泥潭,不能自拔。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才能擁有最舒適的人際關係。邊界感,決定你的幸福指數喬治·戴德在《自我邊界》一書中提出:所謂邊界,就是讓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 它不像身體上的邊界有一個特定的輪廓,但這種邊界感是在保護我們心理上處於一個舒適的狀態。
  • 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等等等等,父母甚至還覺得自己這是關心孩子,愛護孩子的表現,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這種與子女之間絲毫沒有安全感的親密無間,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時時刻刻的監控操縱,中國家庭邊界感的缺失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但由於夫妻兩人要上班,婆婆退休後說體諒他們工作忙,要過來幫忙打理家務。 生活在一起才發現問題很多,婆婆性格比較強勢,小到平常穿衣服,大到工資花費,事無巨細都要過問。日積月累矛盾越來越深,彼此心裡都不舒服。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因為愛著同一個男人,被硬生生地捆綁到了一起,互相介入彼此的生活,實際上這就是沒有邊界感。
  • 照顧孩子的邊界感
    今天看了一位孩子媽媽的感謝信,感謝郝醫生對於自己孩子身體的調理。我作為有過相同經歷和感覺的孩子媽媽,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聽過一個節目,裡面講了孩子出生後家庭必須的一個儀式。當孩子生下來之後,其實整個大家庭,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需要舉辦一個儀式,來確定這個孩子的撫養責任,當然不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從傳承上,我也認為是孩子的母親)。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等等等等,父母甚至還覺得自己這是關心孩子,愛護孩子的表現,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這種與子女之間絲毫沒有安全感的親密無間,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時時刻刻的監控操縱,中國家庭邊界感的缺失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1、 難以自理因為父母什麼事情都在幫助孩子、甚至幹涉孩子,孩子沒有自我的主見和決定權,這讓孩子能難自理起來,以至於長大後遇上很多決定,他沒有想法,難以很快的做決定,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 為什麼孩子想逃離父母?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感很重要,需要注意這三點
    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邊界感」產生了問題父母如果想營造與孩子之間的良好關係,成為他們的朋友,和孩子有話可說。可能就需要意識到以下三點。一、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中國的傳統觀點,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這類父母以愛為名,不留餘地地突破安全邊界,不但給了孩子最深的傷害,也讓孩子承受著難以想像的壓力,難以有幸福感。孩子是借父母而來,卻從不屬於父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我們成人一樣需要得到尊重。尊重和保護兒童的隱私,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尊重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4.別替孩子做決定,讓孩子自己負責。很多父母都喜歡替孩子做選擇。在他們看來,這是替孩子著想,為孩子好。網絡上有一句調侃:「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當今,父母侵犯孩子的隱私這類現象越來越多,但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有著自己的隱私,有著不便與父母分享的秘密,孩子越不想說父母就越好奇。據調查,超過半數的父母偷看過子女的日記或者是信件,特別是當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後,父母這種侵犯孩子隱私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 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
    導讀: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人際關係中80%的問題與模糊的邊界感有關。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衝突是未經允許擅自闖入他人的界限。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對他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下一步,我將和你學習邊界感。本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什麼是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危害如何利用邊界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可見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同樣,在育兒的問題上,媽媽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媽媽的角色決定了家庭氛圍的和睦程度,自古以來,媽媽就是家庭育兒的主角,與孩子有著非常緊密的血脈關聯。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媽媽,「過度」的「愛」孩子,在親自教育中,控制欲特別強,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 缺乏身體邊界感的孩子,拿什麼保護自己
    明明強調性教育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在遭受性侵害,並且會在受到侵害後保持沉默,在自己長大以後才懂得要反擊?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性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一,我們的傳統教育存在著邊界感的缺失。中國人大多不太有邊界感的概念。我們的傳統教育,要求孩子講禮貌,熱情,甚至要求孩子用身體取悅熟人,用給叔叔抱抱,給阿姨親親的方式體現孩子的教養。
  • 孩子的需求無法滿足怎麼辦?確立「主體性」,建立孩子的「邊界感」
    孩子的過錯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缺失的邊界感,讓父母一味任由孩子的胡鬧撒潑。這種愛根本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的一生。被這種父母寵愛的孩子,早晚會在社會吃虧。 俗話說,父母沒有教育的孩子,自然有人幫你教育他!
  • 哈佛研究:幸福感是孩子成才重要因素,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那麼我們在保持孩子競爭狀態的時候,如何把孩子的這種狀態發揮調整到最好,這與孩子的幸福感是分不開的。裡面的教授講得很好:&34;現在隨著孩子的社交圈子的複雜化和孩子們學業負擔的加重,我們的寶寶有的時候,看似快樂,卻也學會了隱藏。那麼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呢今天結合目前國內幼兒教育學者的最新研究,就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幸福感這一方面為大家支幾招。讓孩子幸福地學習和幸福地生活,在幸福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運氣也從來不會差。
  • 別再說為了孩子好了,建立"健康的邊界",親子關係才能正向發展
    父母這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其實恰恰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邊界感。究竟什麼是邊界感?通過&34;我們便能夠得到很好的了解。刺蝟法則在人際交往中同樣適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邊界感。父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健康的邊界,才能夠把握好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 父母的「分寸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寫在前面:父母倘若一直不願意放手,緊緊抓著孩子,試圖控制孩子。那這個孩子將永遠是一個嬰兒的狀態,這跟他的年齡無關。而怎麼找到跟孩子相處的模式,找到這個邊界,卻需要耐心和智慧。在每天的陪伴、交流、對抗中,其實就發生了。父母有了分寸感,那孩子就會有自己的空間、自由。有了機會去做自己,去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