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2020-12-25 時間淹沒了你的心01

為什麼別人指出時我們總是感到憤怒?

為什麼當七阿姨和八阿姨問起他們的收入、成就和愛情時,你總是感到不安?

為什麼那些從來不把自己當外人,什麼事都喜歡找我們麻煩的人,會讓我們這麼反感?

所有這些事情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我們的界限被打破了。

人際關係中80%的問題與模糊的邊界感有關。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衝突是未經允許擅自闖入他人的界限。

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對他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下一步,我將和你學習邊界感。本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什麼是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危害如何利用邊界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1、 什麼是邊界感?

首先,一個人的自我邊界是什麼?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私人領域,在這個領域裡我們做出自己的決定。在這裡我們會感到安寧,放心。

這個空間不想被任何人隨意監視、幹涉或侵犯,這是一個人的自我邊界。

人際關係中的界限是什麼?

簡而言之:我就是你。

有一種界限感意味著尊重簡單的事實,我的責任,我的生意有最終的決定權。。你對你的事情負責,你有最終決定權。。

健康而新鮮的人際關係必須建立在清晰的界限之上。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問題都與人際關係有關,而人際關係中80%的問題都與模糊感有關:

或者有人越境,幹擾你的生活,使你負擔過重;

或者你越境,侵犯他人的邊界,引起衝突。

清晰的界限是建立健康關係和成熟的標誌。。

2、 缺乏邊界感的危害

1、缺乏自我邊界,失去自我

如果我們缺乏自己的邊界感,別人就會隨意侵入你的生活,幹擾或控制你的生活,或把原本屬於他們的責任轉移給你。

如果你碰巧是一個無法抗拒,害怕衝突,不知道如何拒絕的人。那麼你的自我空間就會被周圍的人嚴重擠壓,從長遠來看,你會心力交瘁,不知所措並逐漸迷失自我。

另一種常見的「越界」行為是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別人的麻煩當成自己的責任,增加麻煩。

我記得很久以前和看到郭冬臨扮演一個素描《有事您說話》關於一個善良的老人誰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的要求,為了給別人買火車票,我熬夜排隊,但是我得了重感冒,我把自己弄得一團糟,我妻子和他吵了起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由於自己的責任和別人的責任之間的混淆而缺乏界限感。

我們中的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拒絕,結果,我們把別人的麻煩和問題變成了自己的麻煩和問題。

幫助別人是件好事,但如果你給自己施加很大壓力,關鍵是你不願意幫助別人,只是你不想取悅他們。

對其他人來說,如果你真的有困難或者不想,直接告訴他們,勇敢地拒絕他們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對方不理解,這樣的人就不會互相交往。

2、無視他人的界限,製造衝突。

衝突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他是由於忽視他人的邊界而侵犯他人的生命而引起的。

表現最典型的情況是在家庭中,特別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

許多父母不考慮孩子的需要,沒有界限感,把自己的許多願望強加給孩子,導致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嚴重的叛逆情緒,與父母發生激烈的對抗,有的甚至成為敵人。

一些家長在孩子長大後仍然不知道如何放手,過多地幹涉孩子的生活,導致了很多家庭糾紛。

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婆媳矛盾,是缺乏邊界感導致矛盾的一個典型例子。

我嶽母覺得她有權利和義務為家庭事務負責,但年輕人經常有自己的習慣和想法。無論是在生活方式上,還是在孩子的教育上,這兩代人都有很大的不同。此外,雙方都可能認為自己是對的,應該做出決定,因此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家長們感到非常委屈,覺得自己為孩子做了這麼多,不但不感恩,反而陷入了一堆怨言中。

孩子們也感到沮喪,他們整天被父母嘮叨和抱怨,他們忍不住說了出來,他們很悲慘。

也有一些孩子對自己的事情缺乏責任感,事事依賴父母,就像之前的新聞一樣,一個學生上大學後把衣服送回家給父母洗。

以上都嚴重缺乏邊界感表現。

事實上不僅在家裡,而且在工作中,如果你的領導總是幹涉你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高興。

三、如何用邊界感構建新的人際關係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工作場所,人際衝突和麻煩的根源大多是由於界限不清、相互糾纏、關係複雜而棘手,因此衝突和衝突不斷。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重視邊界感,建立一種健康的關係呢?

1、建立自我界限

自我邊界的意義實質上是指自我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你可以自主地安排和發展自己的生活。

清晰的界限感讓你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並成為生活的主人。

定義自我邊界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領域建立自己的規則。同時,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規則,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界限明白。

建立自我邊界規則,剛開始可能會將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其他人不一定會理解你的想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界限已經被接受,你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可預見的必然,你也一樣。

這樣一來,雖然剛開始很麻煩,但從長遠來看,你會避免許多複雜而糾結的人際衝突,因為界限不清。

在他的書吳軍中,《見識》博士提到了他和父母的經歷,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很早就向父母灌輸了邊界概念,並確定了兩條具體規則:

首先,吳軍的家庭吳軍夫妻有最後的決定權,父母是客人,無權幹涉他們的家庭。

他們到了父母家,是客人,無權幹涉父母的事。

其次,吳軍的丈夫對他的教育有最終決定權,他的父母無權幹涉。。

因為這兩條規則,吳軍和他們的父母之間的關係一直很和諧。

2、接受和尊重他人的界限

尊重他人的界限,把對方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領域和生活空間。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獨立空間和隱私,特別重要的是要正確把握平衡,尊重他人的界限。

每個人都因其自然基因、家庭關係和成長環境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模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標和獨特的行為方式。

在深入了解他人之前,我們往往無法理解對方言行背後的目的和意義,所以不要輕易跨越對方的邊界,幹涉他人的生活。

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是告訴我們不要指著別人。

任何形式的幹涉都可能在別人眼中變成攻擊和攻擊,導致衝突而不是取悅。

在現代社會,人們見面時把自己當作局外人是不受歡迎的,甚至許多人也會拒絕這種無國界的人。

俗話說,「與人交往,切忌交淺言深。」是原因。

因此在尊重他人界限的基礎上,首先要相互了解,在允許的舒適範圍內進行交流和互動,與他人建立健康舒適的關係。

3、話題分離——回歸新鮮的人際關係

我們怎樣才能利用自己的邊界感來建立健康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關係?

我們需要學習一項重要的技能「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是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一個概念。

什麼是「課題」?

話題是每個人都應該面對和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包括工作、關係、職業等,這是每個人都需要負責的個人情況。

什麼是「課題分離」?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負起自己的責任,管好自己的事情,不能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別人,也不能承擔和承擔別人的責任。

每個人只注意自己能控制和負責的事情,把別人的責任分開。

人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矛盾,都是由於幹涉他人的主體,或者幹涉自己的主體而引起的。

一旦你開始分開,你的關係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例如,追求認可是許多心理問題的根源。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關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以及他們是否喜歡我們。

如果分析基於阿德勒「課題分離」,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別人是否認識你和喜歡你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這是別人的問題。

所以沒必要把這個話題轉移到你自己身上,只是把他分開,因為你不能控制他,你只能增加你的擔心。

如果你自己的行為不當,需要調整,這是你的話題。

如果你在為你的生活而掙扎,首先找出「這是不是自己的課題」?

幹涉甚至承擔別人的任務會使你的生活變得沉重和痛苦。

沒有別人的話題,你的生活會輕鬆很多,你與他人的關係也會輕鬆很多。

後記

一個人有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我們可以與人建立關係,但我們需要明白人與人建立界限,需要不可能完全整合。

就像兩個雞蛋一樣,不管他們因為貝殼的存在而離彼此有多近,不可能都會變成一個雞蛋。

因此人與人之間最健康的關係是「親密有間」,既合作又獨立。

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輕易越界,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就會少很多。

因此我們應該學習「你的歸你,我的歸我。」

每個人都互相尊重,有明確的界限,人際關係就會變得新鮮舒適。

相關焦點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她說其實兩個人根本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要給彼此留空間,有邊界感是很重要的事情。 親密關係與自我邊界並不衝突。你有邊界,你愛的人也有邊界,他的想法和你同樣重要。雙方都應該分清並適時調整自己的邊界,將真正的愛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和他人的成長。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從學校到職場,從20歲跨入到30歲,我們如浪花入海衝進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 人際衝突怎麼辦?難搞哦!
    《傑克語錄》VOL.24作者:林子傑編輯:張巧註: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在學生時期,我的個性溫和
  • [學子論文]人際衝突事件及其處理方式探究【3】
    自我反思方式佔到了31%的比率,是未曾料想到的,或許這和衝突的對象有關,即當衝突對象是自己少有交往的人時,大學生認為沒有必要與對方協商解決;但自我反思方式仍然體現了大學生對待衝突的積極態度,他們把衝突當作學習人際交往技巧的機會,街機發現自己在人際溝通上的不足並加以改善。
  • 孩子做事唯唯諾諾,多半是父母的問題,邊界感缺失的教育是失敗的
    有人會說,可能他們是天生如此,就是臉皮薄,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人的困擾源於邊界感的缺失每個心理成熟的人,都會在自身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相對清晰的邊界,邊界感能幫助我們區分權利和責任的歸屬,明確自身的課題,卸下不必要的重負,從而收穫心靈的自由。既然邊界感對於人生的幸福如此重要,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就自然是我們每個為人父母者必不可少的功課。
  • 三國時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三國時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三國時期,影響劉備職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荊州與蜀、吳的關係。關羽死了,荊州失守了,吳國和蜀國成了敵人,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關羽失去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人際衝突。王夫之敏銳地觀察到了蜀漢內部衝突對荊州的戰略影響。
  • 工作要接觸討厭的人,彼此產生人際衝突怎麼辦?這是解決方法
    只要我們清楚衝突的類型,我們才能夠對症下藥,針對性地找出問題的根源,然後解決它們。 總的來說,人際衝突一般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工作風格的差異 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工作,這是客觀存在的情況。
  • 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交往的衝突?
    人際交往對孩子的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發展孩子社會性的一條重要途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童年。但在實際交往中,往往事與願違,每個孩子都有可能與其他孩子產生衝突。對此,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家孩子被欺負;有些父母會感到煩惱無奈,自己家孩子太調皮,常與別人起衝突,苦口婆心地多次教導,仍然無效。那作為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衝突,從而提高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呢?迸思維火花,成智慧家長!您的困惑咱們一起來討論!
  • 高中生人際交往的問題、原因及解決對策
    一、高中學生人際交往上的主要問題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1.孩子與家長的溝通(親子溝通)不夠通暢,孩子與家長之間似乎無話可說,溝通也是象徵性的,與家長的交往削弱。2.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夠和諧,孩子有問題不願意跟老師交流,對老師存在偏見,與老師保持了一定距離。3.同學關係難以做到融洽,時常會有矛盾出現。4.與異性交往不夠自然,羞怯、難為情。這幾類人際交往上的主要問題導致孩子出現自卑、閉鎖,防禦、退縮、嫉妒、逆反、偏見等異常心理。
  • 保留「邊界感」,是成年人的社交法則
    那些第一次見面就像認識你很多年一樣,從「兒媳婦的上司摳門」到「隔壁老李家的女兒30歲沒嫁人」這種事情,都要事無巨細地透露給陌生人的人,實在太缺乏「邊界感」。追星本無錯,但忽略了一個人際交往的原則:凡事有度,過猶不及。陌生人之間交往要把握「邊界感」。
  • 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和別人相處時,需要邊界感,這也是彼此給的安全感
    ……其實,這些都和邊界有關。雖然它看不到摸不著,更無法用物理尺度衡量,但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得到。但生活中,大部分人邊界感就很模糊。「拎不清」就是如此,喜歡越界,幹涉他人的生活。有些人,好奇心常常很旺盛,老喜歡打聽與自己無關的事,尤其是別人的私事。
  • 邊界感教育
    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感」。如果你動了別人的東西,就是跨過了別人的邊界了,那麼別人做出一些反抗行為,就是對你的懲罰。因為那就是別人的底線,是不可侵犯的。 家庭教育歷來重視「邊界感」的教育,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私人空間,是不可以讓任何人進入的。那麼,私人空間也包括個人物品。每個人的電腦和手機都設有密碼,就是為了防止讓別人看。再比如女孩子的包包和化妝品,不太喜歡拿出來和閨蜜分享。
  • 你的人際困擾,90%都因為缺乏邊界感|心理諮詢師說
    高豔麗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 撰文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過如下的體驗:為了迴避衝突,我更願意表示同意而不是拒絕;我很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在人際互動中,幾乎所有的情緒困擾都和關係有關,談到關係必然離不開「界限」。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候你不懂得表達自己,有時候你不能夠保護自己,有時候你不會拒絕別人,有時候你也會主動保持距離……這些困擾都來源於不能明確人和事的「邊界」,缺失的「邊界」會讓我們感到痛苦。
  • 調查顯示大學生最困擾宿舍人際交往問題
    在今天的大學校園,像張樂一樣面臨宿舍人際關係問題的並不是個別現象。「據我們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最困擾大學生的是宿舍人際交往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劉希慶說。據中國政法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對本校前來諮詢心理問題的467位學生進行的調查統計顯示,人際交往、情緒壓力、學習三個問題在心理諮詢中居前三位,分別佔諮詢人數的20.9%、19.3%和18.6%,其他依次是愛情心理(16.3%)、個性心理(13.1)、神經症性問題(9.4%)、職業心理(1.3%)和性心理(1.1%)。「從統計數據來看,人際交往問題是目前大學生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劉希慶對記者說。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所謂邊界感也就是自我界限。這件事看起來雖然是一則家庭糾紛,實則反應了母親的越位,即沒有邊界感。但當長期的越界行為不斷累積,一些問題和矛盾就會集中爆發。從小缺失邊界感的孩子,因為分不清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感覺,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際交往的邊界。
  • 這本講「邊界感」的繪本,我逢人就安利!| 非正式家長會
    👩‍🏫👩‍🏫👨‍🏫👨‍🏫\ 非正式家長會·第19場 /本期非正式家長會,果仁媽分享一本自己逢人就推薦的繪本,名字叫《大聲說出不可以》,講的是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人際交往中的「邊界感這本書讓果仁媽第一次認識到人際交往中」邊界線「的重要性,也讓果仁媽意識到,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諸多糾葛、鬱悶,無不與「邊界線」有關。可以說,這本買給孩子的繪本,首先治癒了果仁媽的心。本期非正式家長會,果仁媽還想在留言區聊聊?
  • 照顧孩子的邊界感
    如果沒有這個儀式所界定的邊界感,那以後這個孩子面臨的所有的事情都會產生分歧,這種分歧大到孩子婚姻,小到孩子的一罐奶粉。家庭成員也會因這種分歧產生矛盾,甚至激化矛盾。如果我們將一切防患於未然的話,那麼自孩子出生那天起,家庭應該做這個儀式,並且這個儀式的主持人應該是孩子的父親。
  • ICPS訓練模式:協助兒童構建「獨立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
    (Rungs), 而Formal ICPS Dialogue 是面向問題富有成效的溝通框架,屬於這個階梯最高一級(如圖)。雖說這是一個對話框架,但是需要溝通對話的一方(兒童)能對接上,還需要做一定的字詞訓練,特別是一些關鍵詞,這些詞不僅能將事情的經過進行一些梳理,形成一定的邏輯,最關鍵的是後續和其他孩子在處理衝突時,他們使用這些詞的可能性也會變大,有利於獨立解決和其他孩子的衝突。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動物行為》人們的內心困擾源於人際衝突
    團體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曾說:「人們內心的困擾均源於人際關係的衝突,最好的解決之道就是利用團體的動力去化解。」團體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縮影,你在人際關係中的種種模式,都會在這裡得到重現。團體力的動力會讓你觸碰到內心深處真實的恐懼和無力感,幫助你看到你的過往是如何影響你的。美國心理協會認為團體治療還有一個好處: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