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際困擾,90%都因為缺乏邊界感|心理諮詢師說

2020-10-03 簡單心理

高豔麗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 撰文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過如下的體驗:

  • 為了迴避衝突,我更願意表示同意而不是拒絕;

  • 我很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

  • 我經常對過多的表露自己而感到後悔;

  • 因為很難拒絕別人,我認為自己承擔了很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 如果我親近的人拒絕了我的要求,我會有強烈地不安、失望等情緒;

  • 我是覺得別人的要求比我的更急切;

  • 人際關係中的苦惱,我總是有口難言。


……

以上種種,相信會有很多人中招。在人際互動中,幾乎所有的情緒困擾都和關係有關,談到關係必然離不開「界限」。在人際關係中,有時候你不懂得表達自己,有時候你不能夠保護自己,有時候你不會拒絕別人,有時候你也會主動保持距離……這些困擾都來源於不能明確人和事的「邊界」,缺失的「邊界」會讓我們感到痛苦。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在時間精力、情緒想法、財產物品等事務上都有屬於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構成了我們的界線,使我們在私人空間內認識和掌控自我。

「界線」這個詞有點誤導性,可能會讓人覺得它會將你和他人隔離開,看上去有點冷冰冰的。其實界線不是隔離帶,恰恰相反,它是連接點,只有維持住個人界線,人與人之間的齒輪才能契合,保持正常運轉。

人際邊界來自於內在的「心理界限」,下面,我們從心理界限的形成和設立兩個緯度做具體闡述。

心理界限是如何形成的?

從人格的發展過程來看,界限的基礎是母嬰依戀關係。一般在0-6個月嬰兒與母親是共生階段,嬰兒認為與母親(母親代指負責照顧嬰兒的主要養育者)是一體的,需要母親及時的愛和回應,無條件的滿足嬰兒的需要,共生階段不必害怕慣壞孩子;一般從6個月開始,嬰兒進入分離-個體化階段,在此階段,界限開始一步步發展出來。分離-個體化有三階段:

  • 區分階段:區分我和你

  • 練習階段:感覺到自己什麼都能做

  • 和解階段: 發現其實自己還有很多不能做

在安全型依戀的養育模式下,三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發展出非常好的界限。在此階段,孩子的獨立性得以顯現和發展,他需要獨立的空間和獨處的權力。在不安全型依戀的養育中,入侵邊界的行為會損害孩子的自主性,會帶給孩子不相信自己的信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自己不值得被喜歡和愛。日常生活中,養育者侵犯孩子邊界的行為屢見不鮮。比如:攀比、控制、過度幫助、追趕餵飯、強迫穿衣等等。比如,對於孩子的學習,很多父母會說:我不在旁邊監督他,他就會開小差,其實往前追溯,這個孩子在早年的養育中,邊界和自主性已經被打破,父母和孩子都沒意識到學習是誰的事,應由誰承擔的責任。有的父母因自身的原因會忽視或溺愛孩子,這些都是在破壞孩子的界限。

所以,很多成年人形成現在缺乏邊界的人際互動模式是有原因的。

人際互動中,如何設立界限?

1、平衡自我形象目標與關愛他人目標

自我形象目標高的人,往往把社交中的「鏡頭」聚焦在自己身上,尤為關心別人對他們的印象,在人際關係中想要向他人展示自己渴求的品質,如善良、和氣、溫柔等。他們在和他人交流時,往往想要避免讓人覺得自己無知、不勝任或不聰明,使他人注意到自己的積極品質,或是表現得很樂於助人。關愛他人目標高的人,社交鏡頭的中心也是自己,但整個攝像機的視野擴大了,將整個「人際系統」給涵蓋了進來,他們將自己視作這個更大的、互相關聯的整體的一部分。他們在和他人交流時,明白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影響,同時顧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支持和鼓勵他人。

日常生活中,請覺察你是否具有很高的自我形象目標,是否會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而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僵硬。同時,覺察自己是否保持較高的關愛他人目標,包括支持他人,同情他人的錯誤和弱點等。 一個理想的界線是靈活的,城牆會有城門,城門會有守衛,能夠審視哪些人,哪些事能通過界線,不會一味拒絕他人進入。關愛目標就是很好的審視原則,帶著一種關愛的視角去看待人際關係,能夠讓你的界線保持靈活而非不穩,保持堅定而非僵硬。短期來看,這種人際目標成本高昂,因為它需要你關注的事情、投入的資源變多,但它促進了你與外界的聯繫,創造了人際關係的良性循環,而非自我視角的惡性循環。

另一個建議是,你能抱有對評價感知的靈活性,尤其是在他人評價很重要的場合。在和朋友、家人等熟悉的人相處,不在意評價會讓你顯得很真誠,但在陌生場合,尤其是別人的印象會決定重要事項的時候,適當地在意他人評價並不是一件壞事。比如面試或工作會議時,如果不考慮自己的著裝、舉止和言語是否得體,那會顯得太過魯莽,在這種場合下,別人會認為你不夠專業,缺乏社交能力。這種時候,還是轉換到自我印象視角上,在意一下他人評價比較好。

2、 學會拒絕

(1)尊重彼此的界線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經常性地模糊自己的界線,是因為你會這麼想:「如果我說不,他們不會接受」 「如果我向他們設下界線, 他們會生氣」 「假如我對他們說出我的反對意見, 他們之後都不會跟我講話的」 這些念頭的問題在於我們在推測了別人面對我們設下界線時的反應,而這些推測的基準,其實是你自己。所以,上面的那些念頭,其實不是他人在生氣,而是你在生氣: 「我那麼忙的時候都幫你了,你現在說你太忙不願幫我?」 「我之前陪了你那麼多次,為什麼這次你要拒絕我?」 「其他人都能接受我的邀請,他怎麼就不能來?」 你不會拒絕他人,其實是希望別人也放下界線。

你在生活中有過的這些碎碎念,正是界線不清帶來的問題:你也會對別人的界線感到不滿。如果你對別人的界線不滿,你也同樣會擔心如果自己拒絕別人,別人會對自己感到不滿,這是一種惡性循環,阻止我們設定對他人的界線。我們希望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正是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坦誠地接受別人的自由,在別人向我們設下界線時,拋開生氣、愧疚的感覺,尊重對方的界線。認同和尊重那些向我們說「不」的人, 我們才能獲得設立界線的自由。

(2)列出清單:我的底線在哪裡

你可以嘗試列出下列事情的清單,來幫助你建立拒絕的勇氣,每項可以寫三件、五件或是更多:

  • 你希望別人不要在你面前做的事情,比如抽菸,非議不在場的人等

  • 你希望別人不要對你做的事情,比如在你打電話時插嘴、在交談中無視你等

  • 你希望別人不要對你說的話,比如「你總是很被動」、「你好胖」等

  • 你對自己周圍不同人的親近程度,以及你願意為不同的人做多少事情(比如借錢的金額、付出的時間等)

如果你覺得這些問題有些直接,不太清楚要寫什麼的話,你可以試著從過往生活中回憶一下:

  • 你曾經對哪些事情感到很生氣,只是你沒有說出來?

  • 你對哪些準則感到不屑,只是為了順應大流而不曾表達自己的觀點?

回憶,書寫,然後嘗試對具體的越界行為說「不」。你身邊的人不會全都支持你的改變,他們可能習慣了不會拒絕的你,就像生活的每一個改變一樣,設立屬於你的界線可能會讓你失去一些關係和人情。但是,那些真正關心你,真正喜愛你,不會因為你的合理拒絕而離開的人會留在你的身邊,那些值得擁有的關係會在未來繼續,並變得更加牢固。

3、 學會保護自己

(1)不要因為界線感到恐懼

界線確實會帶來恐懼,這種恐懼有兩方面,一種是怕被別人說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另一種是害怕你的界線將傷害到別人,那些你真心希望看到他們快樂幸福的人。這些恐懼表明一個人在乎其他人,這很好,只是不能讓這些恐懼壓過自己的需求,不能因為無法滿足別人的要求, 就要避免設立界線。

朋友來向你借車, 但你自己也需要車子;親戚來向你借錢, 但你最近手頭很拮据;同事要求你幫一把, 但你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

在這種情況下的界線是防衛性質的,並不會傷害到一個成熟的、為自己負責的成年人。 「拒絕」並不會把我們從以別人為中心變成以自己為中心,適當的界線反而可以增加我們關懷別人的能力。就像飛機遇險時,你要先給自己戴好氧氣罩,再替別人帶;在人際交往中,只有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讓自己變成一個完整的人後,才能更好地幫助到別人。那些界線最為成熟的人,其實是世上最能關懷別人的人。

(2)做好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就是幫助你減少界線恐懼,發展合理界線的第一步。

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tasks)出自《被討厭的勇氣》。它的核心思想是:「分清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自我心理發展成熟的標誌。只有分清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線,你才能夠在人際關係中保護自己,不被不屬於你的責任左右。區分課題的原則是:「行為的後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就像任何設立界線的行為一樣,「課題分離」不是自私自利,不顧別人的感受。「課題分離」不是冷漠無情,而是給你一個原則與界線,去拒絕你感到不舒服的,本屬於他人的課題。

4、 證實 - 堅持 - 強化,提升有效堅定感

如何讓課題分離顯得不那麼無情?可以遵照科胡特所說的原則: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同時,根據Lara Fielding 提出的三個技巧,也可以幫助你在請求和拒絕的時候,儘可能讓對話的雙方感到舒服。

【Validate】(證實):

證實/確認/承認對方的處境

無論是你準備有求於ta, 還是準備拒絕ta的某個請求。先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上,證實、體驗並承認即將施加於別人身上的不適感。換位思考是共情對方的體驗和感受,也是得償所願的潤滑劑。

方法:儘可能用共情的語氣開頭:「我知道你非常非常忙,所以真不好意思打擾你......」、「我知道你真的很不容易」,或者一句簡短的「我理解你的意思」。

【Assert】(堅持自己的主張) :

表達請求或拒絕時,做到清晰、直接、具體。

具體陳述你的請求或拒絕。這一部分最難,因為施加於對方的壓力(請求)或TA的失望感(拒絕TA)會令你感到焦慮。但是清晰的交流對雙方都有益。具體的行為、堅定的請求可以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不適,還可以增加對方同意你請求的可能性。

方法:弄清楚你希望對方做哪些具體的事來幫助你。如果是對方有求於你,而你想說「不」。那麼,不要只是描述你對這件事的感受,要真的、明確地說「不」。

【Reinforce】(強化):

告訴對方你為對方著想的部分

強化你所渴望的理解和行為,其辦法就是讓對方感到幫助你是很棒的一件事。如果是你在拒絕別人,一定要告訴對方你為TA著想的部分。

方法:可以是一個合作共贏的談判。比如說「如果你為我做這個,我會為你做那個」,或者如果你們的關係很牢固,那就告訴對方如果這樣做能為 TA 帶來多大的幫助。當說「不」時,解釋清楚原因,再加上一句「真的謝謝你能體諒我」就很奏效。

更多具體實用的方法,也可以參閱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一書。

點擊作者諮詢師信息

|

| |

| |

相關焦點

  • 幫你走出抑鬱的15條有效建議|心理諮詢師說
    需要注意的是,重度抑鬱患者是沒有能力飼養寵物的,如果你身邊有人受到了重度抑鬱的困擾,還是等TA恢復一些時再送TA寵物為好。外出旅行 獎賞迴路對我們的心理狀態有著極大的影響。偶爾的旅行會讓我們投入到新的環境,也會讓我們的大腦接受到新的刺激,這對於激活並增強獎賞迴路都是有幫助的。
  • 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2、 缺乏邊界感的危害1、缺乏自我邊界,失去自我如果我們缺乏自己的邊界感,別人就會隨意侵入你的生活,幹擾或控制你的生活,或把原本屬於他們的責任轉移給你。如果你碰巧是一個無法抗拒,害怕衝突,不知道如何拒絕的人。
  • 心理諮詢師說|壓力太大怎麼辦?
    動機處於適宜強度時,工作效率最佳;動機強度過低時,缺乏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動機強度超過頂峰時,工作效率會隨強度增加而不斷下降,因為過強的動機使個體處於過度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幹擾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也就是說,動機強度處於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動機強度超過了這個水平,對行為反而會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
  • 沒用過「心理諮詢」?心理學:「心理諮詢」能解決你的困擾!
    即便智慧型手機已經如此普及了,還是有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與此類似,即便多數人都聽說過「心理諮詢」,但還是有一些人從來沒有使用過「心理諮詢服務」。其他「個體心理類」的「心理諮詢服務」與此類似,比如恐高、無自信、缺安全感……等都可以通過「心理諮詢服務」得到改善。困擾你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問題,在心理諮詢師眼裡,也許就像「小兒科」一樣簡單!
  • 心理諮詢真的有用嗎|陽光心健 心理科普
    心理諮詢,是由心理諮詢師基於專業心理諮詢知識,一般通過談話形式,協助你解決心理困擾的過程。· 心理諮詢師 必須經過專業受訓,具備諮詢勝任能力和遵守倫理。因此,你可能感到諮詢師並沒有說很多話,都是自己在說,卻的確有了好轉和改善,也是因為以上的原因。
  • 心理諮詢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是一位來訪者同固定的一位諮詢師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諮詢。個體諮詢的時長每次大約在50-60分鐘。這是在一定的諮訪關係基礎上,諮詢師通過一定的諮詢技巧和方法,幫助來訪者看清自己的困擾和問題,一同制定目標和探討解決方法,最終取得預期的諮詢效果。這種諮詢方式是最為經典和傳統的心理諮詢形式,它一對一、針對性強、交流比較深入,幾乎適合於各類的心理問題及障礙。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從學校到職場,從20歲跨入到30歲,我們如浪花入海衝進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成熟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對「邊界感」的清晰認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你是邊界感薄弱的人嗎?
  • 心理諮詢的常見誤區|學員諮詢師推薦
    甚至是我的部分同事們(非心理諮詢師),認為諮詢師不能提供解決方案,那便是不專業的諮詢師。而我所經歷的心理諮詢過程,諮詢師從未給過解決方案,我大概也多次問詢過,我該怎麼辦,我要不要xxx,或者我要不要xxxx。諮詢師的答覆永遠都是,你xxx可以,xxx也可以。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大不了就是一起來面對選擇之後的困難與痛苦。
  • 心理諮詢的安全基地和分離
    心理諮詢工作者並不能賦予諮詢者能力。心理諮詢不是教育,沒法「教」給諮詢者某種能力便解決問題。儘管諮詢者在心理諮詢中也有學習,可是這種學習不是只學解決問題的「技能」——因為諮詢者的困擾,不是單由缺乏能力導致。「啟能「,重啟能力,意味著諮詢者解決當前困擾的能力,「本自具足」,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妨礙了這些能力有效發揮作用。心理諮詢幫助諮詢者重啟能力,走出困擾。
  • 為什麼心理評估,才是解決心理困擾的第一步?
    有很多來訪者第一次來諮詢室,都問為什麼還要做心理評估?首先,我們特別能夠理解來訪者在遭受這些心理困擾時的身心痛苦。但是,大家似乎普遍對心理治療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或許很多人都以為,我來了,說出了自己的困擾,而諮詢師就能給我解決辦法,雙方都很滿意,問題就解決了。但其實......
  • 你設想過第一次心理諮詢要聊點什麼嗎?|心理諮詢師說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第一次心理諮詢會是怎樣的?出於對未知的擔憂,很多來訪者在第一次心理諮詢之前,會做足了準備。仿佛心理諮詢是一場考試,對所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一一準備答案。諮詢開始以後,按照預想的草稿,給心理諮詢師做一場漂亮的presentation,還要問諮詢師一句「我說的這些,你覺得可以嗎?」。真的需要這樣嗎?第一次心理諮詢,我們應該做哪些有效的準備呢?彭燕群諮詢師表示來訪者只需要:做真實的自己,不需要太緊張。
  • 心理諮詢師說|「理解」的療愈功能
    「理解」的療愈作用在心理諮詢中非常重要,諮詢師能夠準確理解諮詢者,再把這種「準確理解」傳達給諮詢者,讓諮詢者感受到你對他/她的理解,達到這兩種能力已經是行業高手了。我這裡說的「理解」,包含對對方想法、情緒、感受等整體心理狀態的理解,等同於心理諮詢治療中的「共情」概念。考慮到「共情」是一個專業術語,對心理學接觸有限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可能會有一定困難,下文會較多使用「理解」。「共情」是心理諮詢的基礎,有效的心理諮詢,離不開共情。共情對於心理諮詢,相當於大廈地基。
  • 你真的了解心理諮詢嗎?
    一、心理諮詢是什麼? 心理諮詢是由心理諮詢師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存在心理困擾並企圖尋求幫助的來訪者進行心理援助的過程。其工作形式一般為通過談話形式,協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困擾。 來訪者,指在生活、工作、婚姻、學習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擾的正常人群,此困擾一般已明顯影響到了其工作和生活,來訪者無力自行解決,從而主動求助。二、心理諮詢是怎麼起作用的? 很多人都好奇,心理諮詢師坐在那和來訪者聊聊天,就能幫來訪者解決問題?
  • 譯文|想做心理諮詢?這裡有給你的21條建議
    這些關係問題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們會影響你諮詢的其他方面。我想要什麼?我感覺如何?這兩個問題是那些陷入困境的來訪者經常遇到的。如果你發現自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重溫這些問題,你一定會找到可以討論的材料。
  • 你戾氣這麼重,生活真的開心麼?|心理諮詢師說
    本文字數 2500+ / 閱讀需要 8 min原文|王雪巖 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怎樣才有效,諮詢技術的殊途同歸|基礎知識才是王道
    諮詢方法都是以心理過程為「埠」的切入做心理諮詢師容易,以前考個證掌握心理學基本知識才是王道不管什麼諮詢流派,其實都是選擇了心理發展的一個「埠」作為諮詢入口。停留在純理念層面的諮詢技術是很難發揮效果的,現實也是如此,為什麼一些諮詢方法難挑大任,因為聽起來很美的理念要「接地氣」,這個地氣不是別的,就是基礎知識。心理現象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又包含感覺、直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個性心理包含著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徵,又包含需要、動機、價值觀、態度等個體傾向性。
  • |心理諮詢師說
    劉改 ✑ 撰文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很多心理科普文章都強調了「關係」的重要性,在心理諮詢時諮詢師也會從當下的朋友關係、同事/同學關係、夫妻關係、母(父)子關係問到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關係關係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帶給了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充實,任何情緒情感本身沒有對錯,問題是這些情感有沒有給我們造成痛苦和困擾,是不是與現實情境相關和有邊界的。
  • 調查顯示:心理不適應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圖)
    在關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中,對於「你感覺自己有沒有明確的目的」問卷中,回答「有」的佔61.2%;「偶爾有」的佔25.1%;「沒有」的佔13.7%。    1.學習動力不足,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大學生當前學習狀態」調查中,1/3的學生選擇「缺乏學習動力」(見表2)。
  • 心理諮詢師說|離婚後如何開啟新生活?
    每逢節假日,都是她最痛苦孤單的時候。後來她也愛過一個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那個人的前妻卻跳出來說兩個人正準備復婚。朋友付出真心,卻再次感情受騙,從此無論多少人給她介紹,她都難以再愛上其他男人。因為一直獨身一人,朋友遇事沒有人商量,有時做事難免自以為是,後來因為一件事沒有處理好,引發單位領導不滿,好不容易調到新單位,一年多後被辭。失業至今,創業也很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