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波
2020年7月17日10點20分
一、大部分夫妻本無須走到離婚的地步
首先聲明,我本人不建議小夫妻動不動就提離婚。
離婚牽涉到的不只是兩個人,還牽扯到三個家庭:現在的核心家庭、夫妻兩個人的原生家庭。
如果有孩子,孩子受到的影響更大。
在我看來,現在的離婚率過高(有些大城市近50%)。
民政部的數據
大部分夫妻,原本無須走到離婚這一步(一方有家庭暴力或反覆出軌且屢教不改者除外)。
兩個人走到一起不容易。於萬千人中遇見一個人,兩個人攜手走進婚姻,本身就是此生難得的緣分。
如果雙方確實無法一起生活,離婚前也要有至少半年的冷靜期,以防雙方草率離婚。
民政部的數據
我有個朋友,和前夫是大學同學,兩個人都是醫生,只不過在不同的醫院。
前夫和她當時經常要值夜班。
一天,她接到一個陌生男人的電話,很氣憤地說她老公在值夜班的時候和自己的護士妻子搞到了一起,他要找人揍她老公並讓他賠20萬。朋友說,發生這這種事,也不是一個人的責任,這樣處理對誰都沒有好處。雖然朋友和對方一樣意外和氣憤,朋友還是強壓悲憤幫老公擺平了這件事。
但從此兩個人陷入冷戰中。
朋友對婚姻和老公越來越失望,主動提出了離婚,女兒則判給了前夫。
離婚沒多長時間,朋友前夫就找了一個同樣是帶著一個女兒的女人。
朋友後悔,想要復婚,但前夫一直置之不理。
一年後朋友的前夫再組家庭,而朋友則一直孤身一人。
每逢節假日,都是她最痛苦孤單的時候。後來她也愛過一個人,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那個人的前妻卻跳出來說兩個人正準備復婚。
朋友付出真心,卻再次感情受騙,從此無論多少人給她介紹,她都難以再愛上其他男人。
因為一直獨身一人,朋友遇事沒有人商量,有時做事難免自以為是,後來因為一件事沒有處理好,引發單位領導不滿,好不容易調到新單位,一年多後被辭。失業至今,創業也很不順。
所以,即使出現了第三者,也需要一定時間的冷靜期。如果兩個人還有感情,且對方真心悔改,可以通過兩個人的調整或婚姻諮詢來修補關係。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發現雙方漸行漸遠,或彼此感情確已破裂無法挽回,再離婚不遲。
調查表明,大部分夫妻離婚的原因,是因為生活瑣事。而生活瑣事引起的摩擦,是可以通過雙方的成長和更好地溝通化解的。
民政部的數據
(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我先按下不表。關於如何優化關係,伴侶之間從衝突到更親密,如果大家有需要,我以後再撰文另述。)
二、早日走出離婚帶給自己的痛苦
在所有的生活事件中,離婚的痛苦,僅次於親人死亡。
婚姻關係的破裂,對任何一方都意味著一種重大的喪失。
畢竟雙方曾經那麼相愛過。而相愛,是一種親密關係。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我們曾深深信任和依戀對方。
離婚,意味情感紐帶的突然斬斷。
很多人婚雖然離了,但對對方的怨恨卻多年不能釋懷。
而怨恨,則是兩頭帶尖的矛,因為兩人再無關係,你很難刺痛對方,卻常常刺痛自己。
離婚後要開啟新生活,你最需要做的,是自我療傷,早日放下這段恩恩怨怨。
而且要痛定思痛,走出受害者心態,反思總結兩個人關係破裂,自己要承擔的責任是什麼,自己又可以從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中學到什麼。
否則,即使你進入另一段親密關係,又重新結了婚,也可能因為不懂如何經營親密關係,可能重蹈覆轍。
有人結婚離婚多次,仍然生活不幸福。像張雨琦的婚姻,表面上是男人出軌和男人對不起她,而張雨琦自身其實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她早年缺少父愛的經歷和暴脾氣的應對方式等,也是她婚姻屢次遇人不淑和破裂的部分原因。
所以,離婚後的自我關照和自我成長,尤其重要。
三、學會及時止損,不和對方太多糾纏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沒有關係也許就是最好的關係。
前夫前妻即屬此類。
如果沒有孩子,從此一別兩寬,各自安好,最好。
不再相互打擾,不再無謂糾纏,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如果有孩子,因為孩子的撫養和教育問題,兩個人不能不聯繫,也最好放下彼此的恩怨,不互相指責抱怨,尤其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對方,這是基本的底線。
把對方當個屁放了。哪怕被迫淨身出戶,也比和對方糾纏繼續受傷害甚至喪命強。
這幾天成為熱點的葵花葯業原董事長關彥斌「殺妻」案,就是一例。
在關彥斌給前妻張曉蘭支付6.5億後的第三次談判中,突然抄刀,猛砍張曉蘭4刀,被妻弟奪下後試圖自殺。7月16日,葵花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時任董事長、實際控制人關彥斌「殺妻」案在黑龍江省大慶市讓胡路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判決,關彥斌犯故意殺人罪,處有期徒刑11年。
這樣的悲劇,本可避免。
錢重要,還是命重要?
有些人,愛你時可以為你摘星星,甚至為你死;不愛你時,你若再和他糾纏,如若擋了對方升官發財或再娶的道兒,他可以要你命。
所以,你要學會及時止損。
不幸的婚姻,就像你不小心踩到了一灘狗屎,離婚了就把腳撥出來,自己找個地方把鞋子洗洗,或直接把鞋扔了,把身上的臭氣洗乾淨了,重新走自己的路,而不是一直陷在那堆狗屎裡,噁心自己而不能自撥。
不管什麼原因,如果你已經離婚,放對方一馬,無異於也是放自己一馬。
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有和過去告別的勇氣,有放下怨恨的瀟灑,屬於你的幸福就在不遠處。
關於作者
鄧波:本名劉秀蘭,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清華大學訪問學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國際認證催眠治療師,團體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美國心理學會第29分會會員,美國團體治療協會AGPA會員。著有家庭教育專著《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從事心理諮詢工作14年,諮詢時間累計超過10000小時。
擅長領域:伴侶諮詢與家庭治療;青少年心理、情緒情感問題、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的個體諮詢與團體諮詢;心理諮詢師的個人體驗、個體督導和團體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