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邊界感」,是成年人的社交法則

2020-12-22 百家號

01

上周末和朋友去吃韓國烤肉。

去的路上,我們坐地鐵上閒聊。

期間,一位拎著菜籃的阿姨走到我們旁邊問路。

我們查詢並告知了她路線後,繼續聊起天來。

朋友偶然提到最近很火的一條新聞:當代大城市的相親鄙視鏈。

我們唏噓的同時,那個問路的阿姨突然湊了過來,想要加入我們的對話:

對啊對啊,那個新聞我前幾天也在報紙上看到了。

我和朋友面面相覷,互相苦笑了下,便沒再說話。

這個阿姨又開腔了:

我看你們年紀輕輕的,應該還沒結婚吧?別看你們現在年輕哦,再過幾年就笑不出來了。我隔壁的那個老李的女兒,今年都30歲了,還沒嫁出去.......

我們尷尬地笑著,地鐵停靠的時候,迅速下車了。

我很害怕自來熟的人。

那些第一次見面就像認識你很多年一樣,從「兒媳婦的上司摳門」到「隔壁老李家的女兒30歲沒嫁人」這種事情,都要事無巨細地透露給陌生人的人,實在太缺乏「邊界感」。

02

除了過分「自來熟」的人之外,隨意窺探他人隱私的行為,也會讓人覺得被冒犯。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說是歌手楊坤的一名女粉絲偷偷地跑去他家門口蹲點。

從楊坤曝光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她披散著長發,對著房門嘀嘀咕咕,甚至還喊人屢次三番開鎖。

怪不得楊坤在微博上大爆粗口,無論是對於明星還是普通人,這樣無底線無分寸的騷擾,實在讓人煩不勝煩。

追星本無錯,但忽略了一個人際交往的原則: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陌生人之間交往要把握「邊界感」。同樣地,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也會逾越安全距離,讓人覺得不舒服。

有個做自由翻譯的朋友,一次吃飯的時候和我吐槽。

說她今年參加堂姐的婚禮,遇到一個親戚,對方得知她是自由職業,就問她收入如何。

她當時有點懵圈,當面被問收入情況確實讓人很難堪。

於是她說:「自由職業者收入起伏大,基本不固定。」想要巧妙地避開這個話題。

要換作是其他人,也就自覺不再追問了。

但是這個親戚很執著,非要讓她說一下平均收入。

朋友不大高興,敷衍一句:「收入不高」。

親戚居然問:「那具體是多少啊?」

朋友說,她那天婚禮上的菜沒吃幾口,就匆匆逃走了。

上海話裡有個俚語叫做「拎不清」,指的是做人界限不明,所有人和事夾纏不清

隨意詢問他人隱私就是一種典型「拎不清」的體現。

隱私是每個人最重要的底線。

關係再好,也不能隨意詢問他人私事。

如果對方想讓你知道,他會自己主動告訴你。

如果你想表示出你的關心,問一遍即可。千萬不要再去苦苦追問對方,否則只會讓彼此難堪。

03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懂得給對方留出空間。

我在日本求學期間,曾在一家日料店打工。

有天在整理帳目時,收到了老師的電話。

當時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學,看我接起電話後,立馬走去了廚房。

等我打完電話,她才默默地從廚房裡走了出來,然後笑著說:「我什麼都沒聽見哦。」

這種下意識地給你留出一個安全空間,讓你在這個空間內自由通話的行為,是一種懂得「邊界感」的高情商體現。

王梓恆在文章《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中這樣寫道:

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這三件事已經清晰劃分了我們自己的界限。第一件事: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第二件事:別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強加幹涉,也不應該幹涉;第三件事:老天的事,好好配合......

所以,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04

據說在芬蘭,乘公交車的時候,哪怕旁邊有一個空位,都不能坐在已經落座的人身邊。

萬一坐下了,你身邊的人很可能立刻起身去找另外的空位。

排隊等車時也是如此。

一條長隊,人和人之間恨不得隔個一米的距離。

在他們看來,互相之間保持私有空間,不要貿然侵入他人的空間,是最起碼的尊重。

成年人的社交也應如此。

我們老話常說:「距離產生美」,強調的就是邊界感。

邊界感不是疏離,不是拒他人於千裡之外。而是替他人著想的體貼,是對自我身份的認知。

待人有分寸,處世知進退,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智慧。

作者:haruko,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相關焦點

  • 成年人的沉默社交法則:沉默背後的多種解釋
    沉默社交法則是指成年人之間因為不願意過多地扯皮、保留對方的顏面、覺得沒必要溝通或者避免浪費時間做無謂的掙扎而保持沉默的法則。它在很多場景都非常適用。適用場景一:公司有一個特別愛訓人,特別喜歡在員工面前耍老闆威風的老總。
  • 成年人社交法則(必學)
    成年人的社交法則裡人不宜相熟的太快,不宜走的太近。要想吃一顆草莓,必先培育秧苗,挑選合適的土壤,營造合適的溫度,澆水除蟲修剪,剩下的時間就是等待。等待成熟。成年人交往同樣需要時間與規則:01.不在人後隨意評價他人。
  • 你不可不知的成年人社交法則
    只要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在行進,我們就會主動或被動地和各式各樣的人產生形形式式的社交活動。以下是幾條你不可不知的成年人交友法則。「價值交換」。成年人的社交需要禮尚往來。算計而不斤斤計較,最好的方法就是「價值交換」。你每天同路載我上下班,我會過節時順便給你帶點吃不完的土特產。你分享給我單位發的福利品,一個月後我總會有個朋友送了張麵包兌換卡,然後自己又恰好在減肥。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所謂邊界感也就是自我界限。「樣樣包辦」的教育方式,使得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已然48歲的成年人,其心理仍然停留在嬰孩時代。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建立邊界感。弗洛伊德認為:家庭關係同樣需要保持距離,家人之間感情再親近,也需要通過一定距離來表達尊重。
  • 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 拒絕巨嬰,遠離槓精:寫給成年人的3條法則
    這個世界上,有三種法則,自然法則、族群法則、普世法則。成年人,就是懂得如何用這些法則和對方協作並且保護自己。作者:劉潤來源:劉潤(ID:runliu-pub)最近,有同學問我,怎樣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和世界打交道?
  •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感很重要,需要注意這三點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渴望一定的「社交距離感」,即使是對最親暱的父母,也是一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成長中的孩子會渴望自己的「私人空間」。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天馬行空,沒有邏輯的,對於身為成年人的父母來說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認真聆聽孩子的觀點,不僅可以幫助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可以讓孩子開拓思維,創造可能性。三、父母需要注意和孩子的邊界感有邊界,才能更親密。你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
  • 成年人處理人際關係,很實用的三大法則
    掌握成年人處理人際關係很實用的三大法則,或許對你把握好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有用。01第一法則: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法則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如果你總是盯著別人的瑕疵不放,你們的關係肯定好不了。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從學校到職場,從20歲跨入到30歲,我們如浪花入海衝進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成熟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對「邊界感」的清晰認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你是邊界感薄弱的人嗎?
  • 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
    導讀: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邊界感教育
    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感」。如果你動了別人的東西,就是跨過了別人的邊界了,那麼別人做出一些反抗行為,就是對你的懲罰。因為那就是別人的底線,是不可侵犯的。 家庭教育歷來重視「邊界感」的教育,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私人空間,是不可以讓任何人進入的。那麼,私人空間也包括個人物品。每個人的電腦和手機都設有密碼,就是為了防止讓別人看。再比如女孩子的包包和化妝品,不太喜歡拿出來和閨蜜分享。
  • 聰明人的社交法則(值得一讀)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每個人的社交方式不同,自然而然所獲得的結果也有所不同。要知道,社交從來都不是一種盲目的行為,也從來都不是一種能夠任由心生,為所欲為的行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在社交當中,直接而又無所顧忌地做自己,真正聰明的人都懂社交的法則。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成年人的社交,講究的是效率
    成年人不會再浪費時間在一些情情愛愛裡面,更多的是直奔目標,追求效率。就連談戀愛,也是如此。好比相親,把條件一項項列出來,合適的就留下,不合適的就刪除。戀愛過程也沒有年少時候那般,曖昧很長一段時間,然後細細品味,慢慢去感受愛。
  • 成年人的社交黑話,套路簡直太深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嘴上說一套,心裡想一套,這就是傳說中的《成年人社交黑話》。 不論是在朋友之間的閒聊,還是情侶之間的甜言蜜語,或者是遇到騙子時的詐騙臺詞和劇本,生活本不缺套路,只是缺少發現套路的眼睛。
  • 成年人的社交恐懼,與銀行卡的餘額呈正相關關係?社交與資本
    但為什麼一些人反而在成年以後患上了社交恐懼?深究後發現這些成年人並不是完全的社交恐懼,他們表現出來更多的是物質焦慮。因為事業不順,經濟狀況不理想,所以不願意出門社交。、養家,而經歷過生活錘鍊的成年人明白,大部分社交帶來的短暫快樂,於他們的銀行卡餘額無益,他們只能恐懼社交。
  • 成年人的社交圈,拼的都是實力
    文:趣侃人生圖:源於網絡人是群居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社交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東西,年輕的時候我總覺得社交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長大後,踏入社會工作才知道,其實社交是成年人的對壘,成人之間的社交摻雜了太多的東西,有利益、也有真感情,關鍵看你如何應對。
  • 【悅讀】社交網絡的法則:贏者通吃
    【悅讀】社交網絡的法則:贏者通吃社交網絡發展至今,開始顯露出驚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