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感教育

2020-09-03 錢貓貓197

從小就聽大人說,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不能動別人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感」。如果你動了別人的東西,就是跨過了別人的邊界了,那麼別人做出一些反抗行為,就是對你的懲罰。因為那就是別人的底線,是不可侵犯的。

家庭教育歷來重視「邊界感」的教育,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私人空間,是不可以讓任何人進入的。那麼,私人空間也包括個人物品。每個人的電腦和手機都設有密碼,就是為了防止讓別人看。再比如女孩子的包包和化妝品,不太喜歡拿出來和閨蜜分享。孩子有特別喜歡的玩具,不願意拿出來和好朋友分享,甚至還會鬧脾氣。上學了,自己的書包就是一個私密空間,漂亮的電話手錶藏著自己的喜怒哀樂,還有密碼日記本,那裡的小秘密不喜歡和任何人分享。

那麼,有沒有可能真的有人好奇地想進去看看,那我們該怎麼辦?第一,儘量設置密碼,不讓別人有機會進入。第二,如果不想告訴任何人,那就好好藏起來。第三,如果電子物品丟失,立刻報警。我們無法理解別人的好奇心,所以對某些人還是敬而遠之,因為邊界感的教育屬於家庭教育,是從小到大的連續教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邊界感,可能就是一根紅外線,看不見,卻阻擋你不要越界了!

相關焦點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從學校到職場,從20歲跨入到30歲,我們如浪花入海衝進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成熟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對「邊界感」的清晰認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你是邊界感薄弱的人嗎?
  • 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人際關係中80%的問題與模糊的邊界感有關。人際關係中最常見的衝突是未經允許擅自闖入他人的界限。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對他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下一步,我將和你學習邊界感。本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什麼是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危害如何利用邊界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孩子做事唯唯諾諾,多半是父母的問題,邊界感缺失的教育是失敗的
    有人會說,可能他們是天生如此,就是臉皮薄,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人的困擾源於邊界感的缺失每個心理成熟的人,都會在自身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相對清晰的邊界,邊界感能幫助我們區分權利和責任的歸屬,明確自身的課題,卸下不必要的重負,從而收穫心靈的自由。既然邊界感對於人生的幸福如此重要,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就自然是我們每個為人父母者必不可少的功課。
  • 缺乏身體邊界感的孩子,拿什麼保護自己
    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普遍了解並且重視性教育,早幼教機構往往從兩歲左右開始就會對孩子進行防侵害教育,孩子們普遍知道:「穿背心和內褲的地方,別人不能碰。」孩子們也都知道要對陌生人提高警惕。明明強調性教育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在遭受性侵害,並且會在受到侵害後保持沉默,在自己長大以後才懂得要反擊?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性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 照顧孩子的邊界感
    如果沒有這個儀式所界定的邊界感,那以後這個孩子面臨的所有的事情都會產生分歧,這種分歧大到孩子婚姻,小到孩子的一罐奶粉。家庭成員也會因這種分歧產生矛盾,甚至激化矛盾。如果我們將一切防患於未然的話,那麼自孩子出生那天起,家庭應該做這個儀式,並且這個儀式的主持人應該是孩子的父親。
  • 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一,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的「可怕之處」?後來我才認識到,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會對孩子懂得成長環境進行剝奪,在青少年時期,不準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要知曉孩子的一切。
  • 保留「邊界感」,是成年人的社交法則
    那些第一次見面就像認識你很多年一樣,從「兒媳婦的上司摳門」到「隔壁老李家的女兒30歲沒嫁人」這種事情,都要事無巨細地透露給陌生人的人,實在太缺乏「邊界感」。陌生人之間交往要把握「邊界感」。同樣地,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也會逾越安全距離,讓人覺得不舒服。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媽媽,「過度」的「愛」孩子,在親自教育中,控制欲特別強,這並不是一件好事。《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人,可以說她把兒子當作一切,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以兒子為中心,追求孩子的成績,控制欲強到孩子想把牛奶稍微晾一晾再喝也不行。而且,還自私向孩子灌輸爸爸拋棄他們母子的觀念。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這種與子女之間絲毫沒有安全感的親密無間,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人生被父母時時刻刻的監控操縱,中國家庭邊界感的缺失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一,沒有邊界感的父母的「可怕之處」?後來我才認識到,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會對孩子懂得成長環境進行剝奪,在青少年時期,不準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要知曉孩子的一切。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身為家長的我們,沒有辦法在那個環境去幫助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是邊界感,讓孩子形成邊界感,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由此可見,邊界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缺乏邊界感的話,那麼孩子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歸根到底,不過是想控制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生活。1父母沒有邊界感
  • 小姑子破壞了我的家庭:與家人保持適度的邊界感
    01 與家人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最近好友小怡被小姑子氣個半死,忍無可忍,跟小姑子鬧翻了。她的小姑子正在跟她老公鬧離婚,現在回娘家住。小怡的老公有兩兄弟,她大嫂跟婆婆不和,公公婆婆兩人都住在小怡夫妻倆的小家。
  •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感很重要,需要注意這三點
    不存在溫飽問題,父母也就越來越關注對孩子的精神教育問題了。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父母與孩子的「邊界感」產生了問題三、父母需要注意和孩子的邊界感有邊界,才能更親密。你尊重孩子,孩子才會尊重你。邊界感的營造體現在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如果孩子用一個本子記錄了自己的日記,即使他沒有上鎖,家長也不能偷看。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因此,培養孩子的邊界感非常必要。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邊界感?(1)讓孩子明白「可以不分享,但不屬於自己的也不要拿」孩子會通過外界物品的「佔有」來確認自我,那麼如果孩子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則會演變成過度佔有,不利於邊界感的建立。
  • 再讀魯迅的《祝福》:沒有「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歸根結底,是吃了「邊界感缺失」的苦。「邊界感」也就是「心理邊界」,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每個人的心裡都設了一道防線,我們不要輕易劃破別人的防線,也要捍衛好自己的防線。邊界感缺失的人,總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邊界感缺失的人,總會不知不覺地越界,像病毒一樣侵入別人的生活而不自知。相反,有邊界感的人,從來不會強迫別人分享自己的情緒,也從來不會過於熱情地去打探別人的私事。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而同理,如果孩子沒有邊界感的話,對於孩子而言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沒有&34;的孩子會有什麼缺點?1、 明確邊界在生活中,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決定,尊重孩子並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這樣孩子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獨立選擇,但是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邊界感,不然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 和別人相處時,需要邊界感,這也是彼此給的安全感
    但生活中,大部分人邊界感就很模糊。「拎不清」就是如此,喜歡越界,幹涉他人的生活。有些人,好奇心常常很旺盛,老喜歡打聽與自己無關的事,尤其是別人的私事。這種也屬於沒有邊界感,最好不要討論別人私事,畢竟人言可畏。我們老話常說:「距離產生美」,強調的就是邊界感。但是我們國家的基本組成是家庭,在一個家庭中,邊界更是徹底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