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身體邊界感的孩子,拿什麼保護自己

2021-01-20 蕭然CU

前不久,擁有50多萬粉絲的網紅周蓓蕾實名舉報綿陽東辰學校,現任吳姓副校長13年前,對她進行性騷擾。舉報後,有數百個當年被吳某某傷害過的學生聯繫到她,舉報吳某某有摸胸和私處的行為。

5月1日,綿陽涪城區公安局發布通報表示:經查,吳某某涉嫌刑事犯罪,已被刑拘。

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兒童性侵,暴露出來的被侵犯的兒童數量之多,犯罪行為之惡劣讓人觸目驚心。

更可怕的,是絕大多數性侵都發生於熟人之間。

去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曾發起「兒童性侵害調查」,調查顯示性侵案中八成為熟人作案,案件多發生在家庭及周邊,學校及周邊。

現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普遍了解並且重視性教育,早幼教機構往往從兩歲左右開始就會對孩子進行防侵害教育,孩子們普遍知道:「穿背心和內褲的地方,別人不能碰。」孩子們也都知道要對陌生人提高警惕。

明明強調性教育這麼多年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孩子在遭受性侵害,並且會在受到侵害後保持沉默,在自己長大以後才懂得要反擊?

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性教育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一,我們的傳統教育存在著邊界感的缺失。

中國人大多不太有邊界感的概念。我們的傳統教育,要求孩子講禮貌,熱情,甚至要求孩子用身體取悅熟人,用給叔叔抱抱,給阿姨親親的方式體現孩子的教養。如果孩子抗拒,很可能會受到批評。

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容易給壞人以可乘之機。

苗苗現在自己也做了媽媽了,她回憶自己的經歷時說:

「八九歲的時候,我隻身去過親戚家,和表哥在一個屋簷下住過幾天,『哥哥喜歡你呢』,只要他說出這話,我就不知道該不該推開放在我身上的手。」

已經上了大學的小雨,在大二那年才和媽媽說:

「書法老師總是摸我,我告訴了校長,校長說書法老師只是很喜歡我。」

苗苗和小雨,都認可了其他人是出於親近才觸碰自己的這個觀念。

雖然自己感覺到了很不舒服,但還是說服了自己順從和沉默。

孩子們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給陌生人碰。那熟人呢?爸爸的親戚,媽媽的朋友,學校的老師呢?

如果孩子們建立了拒絕他們撫摸和親吻是錯誤的這樣的觀念,無疑就失去了失去判斷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這兩個孩子的遭遇,都是源於我們的性教育裡缺乏了重要的一環,身體邊界感的教育。身體邊界感,英文「Boundary」,強調和領土主權一樣,我們的身體同樣神聖不可侵犯。

二,明確了自己的身體邊界,孩子們就有了保護自己身體的判斷力

小男孩米粒上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幼兒園衛生間有帘子。2歲多的時候,即使回到家裡,米粒也會要求在上衛生間的時候拉帘子,到了四歲,米粒在上衛生間的時候就知道要關上門,即使父母都不讓進去。

從嬰兒期開始米粒的媽媽就開始有意識地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培養了孩子很好的身體邊界意識。

艾美今年快四歲了,是個非常可愛的女孩子,有一天她在小區裡滑輪滑,有一個比她高半個頭的男孩子跑了過來,大概是想找艾美玩。

艾美沒有停下來,小男孩就用手抓住了艾美的胳膊。只見艾美對著小男孩大聲說:「這是我的胳膊,把你的手拿開!」艾美的爸爸聞聲趕了過去,小男孩離開了。

艾美做得非常棒。在父母的教育之下,她明白自己身體的邊界在哪裡,不軟弱不遲疑,毫不含糊地發出警報,保護了自己。

三,明確他人的身體邊界,讓孩子們既不傷害他人,又懂得保護自己

前兩年,北京一所小學出來這樣一件事情。

三個七歲左右的男孩,對全班同學進行了「體檢」,要求同學脫衣服進行檢查。出於孩子的好奇心,著重「檢查」了性器官,後來班上多名女生出現陰道發炎,家長們才知道了這件事。

很難說這三個男孩心懷惡意,但他們的行為的確對其他同學造成了嚴重的身心傷害。

今年3月的一天,家住上海青浦區的圓圓爸接孩子放學,孩子拉著爸爸的手一蹦一跳地走著,突然停下來,天真地指著爸爸的腿說:「爸爸,你那裡是不是和我們老師一樣,有可以吃的東西?」圓圓爸大吃一驚,細問才了解到,孩子不幸在幼兒園遭到了一名男老師的性侵。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在教孩子保護好自己身體的同時,也要明白其他人的身體界限。既不主動觸碰別人的敏感部位,也要學會拒絕觸碰別人敏感部位的要求。

四,爸爸媽媽怎麼才能建立好孩子的邊界感?

早期教育理論認為,邊界感是隨著孩子自我發展的而萌發的一種意識。它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

通常嬰兒在1周歲左右開始產生自我感覺,隨著孩子逐漸發育,進一步獨立於母體,到2周歲左右自我意識會逐步形成,邊界感也由此產生。這個時候的寶寶們會有意識地對周邊人和事物進行探索,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會開始說不,對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嘗試拒絕。

大多數爸爸媽媽覺得這個階段的孩子淘氣,不好管理,往往會加強管束,其實這個時候,正是開始培養孩子邊界感最好時機。

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

從嬰兒期起,家長們要注意不要給孩子穿開襠褲,不在公共場合換紙尿褲,把大小便。更換衣物也要注意迴避。雖然孩子小,看上去什麼都不懂,爸爸媽媽們一樣要注意給孩子私人空間,不暴露孩子的身體。

兩歲多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獨立上廁所了。在家裡,可以給孩子一個合適的小馬桶,一個獨立上廁所的隱蔽空間。

引導孩子了解自己身體的界限

兩歲左右的孩子在熟悉自己的身體以後,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界限。

教給孩子哪些身體部位是紅燈區,別人不能看,也不能觸碰;哪些部位是黃燈區,和我很親密的人,在我願意的情況下可以觸碰;哪些地方是綠燈區,一般朋友可以觸碰。

通過這樣的紅綠燈遊戲,反覆強化孩子的身體界限意識。

尊重孩子的身體

首先,一定不要對孩子進行體罰。教育孩子離不開懲戒,懲戒的方法有很多,但絕不包括體罰。

長期遭到體罰的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可以因為自己犯了錯誤傷害他的身體,別人當然也可以。

其次,不強迫孩子用身體取悅人。孩子有天然的自我保護能力,會抗拒他人的過分親密。

不要說服孩子同意他人的肢體接觸,不要強迫孩子做出擁抱親吻的行為。尊重孩子有支配自己身體的權力。

孩子會逐漸長大,不經意間就會脫離爸爸媽媽們的視線。我們不可能永永遠遠陪著孩子。

尊重孩子,培養好孩子的身體界限感,讓孩子們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可以讓他們最大可能地遠離侵犯,一生受益。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會漸漸意識到邊界感的問題,並開始保護自己。很多父母會覺得即使孩子大了也要去知曉他的一舉一動,這樣才是關愛孩子,但是要明白孩子長大後,自我保護意識漸漸明顯了,也會去保護自己的隱私,希望有一點自己的小空間屬於自己。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每一個孩子都是社會的一員,都需要與其他人進行交往活動,若是一個沒有邊界感的孩子,他們會過分地依賴於自己的父母,正常的社交都會成問題。若突然沒有了父母的關愛,他們就會特別沒有安全感,若一個孩子有邊界感,由著自己獨立的意識,進行著正常的社交活動,就算突然發生了什麼變故,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 夜讀|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成熟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對「邊界感」的清晰認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需要的個人空間越來越大,以往我們能容納別人走得很近,現在卻需要一個很大的安全距離,在完全不被侵犯的自我空間內,我們才會感到舒服。 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你是邊界感薄弱的人嗎?
  • 所謂高情商,是懂得邊界感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從學校到職場,從20歲跨入到30歲,我們如浪花入海衝進廣闊的天地間,我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經驗積累,等待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心理成熟的人呢?
  • 照顧孩子的邊界感
    今天看了一位孩子媽媽的感謝信,感謝郝醫生對於自己孩子身體的調理。我作為有過相同經歷和感覺的孩子媽媽,我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情緒。聽過一個節目,裡面講了孩子出生後家庭必須的一個儀式。當孩子生下來之後,其實整個大家庭,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需要舉辦一個儀式,來確定這個孩子的撫養責任,當然不出意外的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從傳承上,我也認為是孩子的母親)。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從小缺失邊界感的孩子,因為分不清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感覺,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際交往的邊界。甚至會在人際關係中出現各種極端情況:缺乏邊界感的孩子,時常表現出自私的行為一次在動車上,旁邊坐了一對母子,小男孩5歲左右。
  • 家庭教育中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
    後來我才認識到,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在孩子小時候,他們會對孩子懂得成長環境進行剝奪,在青少年時期,不準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要知曉孩子的一切。1,孩子自我意識的剝離我很難想像一切都是由父母操辦的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離開自己的父母,終究有一天會自己站到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上,這樣的孩子能否有自己的判斷力去選擇一個正確,合適的道路。我想這是不會的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培養起的孩子自我意識難免會缺乏,孩子的人格並不算是真正的獨立,腦海中充滿著父母的意識,自己的意識自然十分薄弱 。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歸根到底,不過是想控制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生活。父母們的自以為是,常常讓他們忽略了孩子內心深處的吶喊。以愛為名的控制,看似保護,實則給孩子打造了一座樊籠,讓他們不斷地逃離。最可怕的是,這種無形的控制任意流動,最後蔓延到孩子生命的每個角落,釀成人生的苦酒。父母對孩子濃度超標的愛,終究會變成害。
  • 80%的人際問題與邊界感衝突有關
    邊界感在人際關係中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多數人對他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下一步,我將和你學習邊界感。本文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什麼是邊界感?邊界感缺失的危害如何利用邊界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1、 什麼是邊界感?首先,一個人的自我邊界是什麼?
  • 邊界感教育
    這就是所謂的「邊界感」。如果你動了別人的東西,就是跨過了別人的邊界了,那麼別人做出一些反抗行為,就是對你的懲罰。因為那就是別人的底線,是不可侵犯的。 家庭教育歷來重視「邊界感」的教育,因為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私人空間,是不可以讓任何人進入的。那麼,私人空間也包括個人物品。每個人的電腦和手機都設有密碼,就是為了防止讓別人看。再比如女孩子的包包和化妝品,不太喜歡拿出來和閨蜜分享。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孩子會長成什麼樣?要學會及時「退出」
    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於缺乏邊界感。為什麼這麼說呢?想像一下自己想要下午在家裡安安靜靜玩會遊戲,或者讀會書。但是家裡忽然幾個朋友打電話要來坐坐,不等你同意就來到你門前,於是他們順理成章的來到你的房間,在房間裡又吵又鬧,搞得你根本無法看書。下午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你很懊悔,你為什麼會感到生氣呢?
  • 孩子的需求無法滿足怎麼辦?確立「主體性」,建立孩子的「邊界感」
    有一次,小表妹吵著和弟弟玩,但是弟弟在玩遊戲並不理她,結果小表妹竟然把弟弟的手機拿起來往地上一甩,整個手機都差點摔壞了。氣憤的我找舅舅說理,一向疼愛小表妹的舅舅卻一句小孩子不懂事搪塞我們。最後,小表妹一句道歉都沒有說,繼續特別猖狂。 孩子的過錯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缺失的邊界感,讓父母一味任由孩子的胡鬧撒潑。這種愛根本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 玩具被搶卻讓孩子學會分享,是對孩子的傷害,培養邊界感很重要
    突然,女孩的小夥伴來了,說了句「你的車車好漂亮呀,我也要騎」,還沒等女孩反應過來,她的小夥伴已經半隻身子坐上了車,硬是把女孩擠了下來,最後甚至自己騎著車走了。女孩的媽媽問她:「你有什麼感覺」,女孩很大聲地說:「那是我的」,頓了一會又說「我不想給她玩」。這位媽媽便讓女兒去和小夥伴說清楚,女兒不情願,讓媽媽幫忙。
  • 溺愛成就的巨嬰,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有多毒?
    最近,我越來越擔心自己快成「什麼都管」媽媽了。波波開始會自己穿衣服,我卻仍然習慣性地給她套袖穿衣;波波開始自己會用勺子吃飯,我卻為了收拾方便,堅持給她餵飯;波波會自己走路了,我卻怕她太累,非要抱著走……直到前天,她的一聲「我自己來」,讓我猛然驚醒,是不是跟得太緊、管的太多了點兒?
  • 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
    導讀: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沒有「邊界感」,是家庭的「災難」,家長也要學會「斷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做事唯唯諾諾,多半是父母的問題,邊界感缺失的教育是失敗的
    每個心理成熟的人,都會在自身和他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相對清晰的邊界,邊界感能幫助我們區分權利和責任的歸屬,明確自身的課題,卸下不必要的重負,從而收穫心靈的自由。既然邊界感對於人生的幸福如此重要,懂得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邊界感就自然是我們每個為人父母者必不可少的功課。
  •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感很重要,需要注意這三點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付出了無私的愛,從早到晚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點點滴滴。但孩子仿佛並不領情,一點都不懂事,還老是跟自己鬧矛盾。很多父母不理解,說:「我都把自己能提供的最好的給了孩子,他們能有什麼不滿意的?」但可能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負擔。現在的孩子接觸到的網絡信息比較多,比較早熟。
  • 為什麼孩子想逃離父母?心理學:這是邊界感缺失的表現
    家長一次又一次的去侵犯孩子的利益,窺探孩子的隱私,就是因為缺少了明確的邊界感。一,邊界感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覺得邊界感指的是一種界限,可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當中,這樣子的界限其實是看不見的,需要在心裡有一個明確的衡量。這個名詞和另外一個術語有關叫做刺蝟法則。
  • 父母24小時偷看孩子:缺乏邊界感的控制,只會把孩子越逼越遠
    而「隱私」也是促使孩子發展出健康獨立人格一個關鍵因素。父母無邊界感的介入,會使孩子完全失去這一基本權利,被迫將自己赤裸裸地暴露於人前。換誰誰能樂意?為了讓四字弟弟心理平衡些,媽媽告訴他,同事家的監控都是偷偷給孩子裝的;為了讓自己變得有理有據,14歲少年的爸爸大聲呵斥:「我是你什麼人?!我不可以監控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