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成就的巨嬰,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有多毒?

2020-08-26 波波童語

最近,我越來越擔心自己快成「什麼都管」媽媽了。波波開始會自己穿衣服,我卻仍然習慣性地給她套袖穿衣;波波開始自己會用勺子吃飯,我卻為了收拾方便,堅持給她餵飯;波波會自己走路了,我卻怕她太累,非要抱著走……

直到前天,她的一聲「我自己來」,讓我猛然驚醒,是不是跟得太緊、管的太多了點兒?

如果你看過動物世界,你會發現,哺乳動物的幼崽是需要適時地跟上母親的步伐,學會儘快獨立獲取食物的。遇到危險,母親會為他挺身而出,但卻不會一直圍繞在他們身邊。

我們生活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基本生存耗費太多的心力,但我們沒有停歇,卻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在兩代人的關懷下,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料和有求必應的滿足。這種照料和滿足在嬰兒時期是必要的,嬰兒需要這種依戀關係來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認知。但這種關係的無限延伸,卻讓孩子在成年後,也將嬰兒期毫無邊界感的關係應用到成人世界的所有關係中。溺愛成就的巨嬰,將毒害孩子一生的社會關係。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以下的5個特點:

首先,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你凡事都給孩子做好了,那些看起來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了孩子最大的缺陷。這樣的缺陷不僅讓孩子無法享受平凡生活中的樂趣,也成為孩子自卑的最大根源。

其次,孩子會變得自我為中心。

因為無論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都有父母長輩的遮擋,所有人都在為他服務,他會覺得理所當然。當長大成人後進入社會,當周圍的人不再第一時間考慮他的需要,他就會感到挫敗,甚至是憤怒。在這個時候,孩子甚至都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需要,因為他覺得所有人應該是理所應當理解他、知道他的內心所想。

第三,孩子會變得敏感而自卑。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變成了「巨嬰」,周圍的世界不再能滿足他的需要的時候,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變得自卑而敏感。

第四,價值觀單一的極端主義者。

我們周圍經常有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管。」雖然學習是現在很多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但卻不能成為孩子評判自己的唯一價值取向。這種單一的價值取向產生的後果是,如果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他也許在學業上成績優異,但在事業上難有建樹。因為即使是從事科研工作,也是課題組式的團隊合作,在他單一的價值取向下,他只能「瞧得上」成績好的,看不到別人其他的閃光點,更無法寬容、接納其他人。如果成績平庸,又無法紓解的內心情感,逐漸轉變成善妒、自卑的悲觀主義者,進入社會更是難以維繫穩定的社會關係。

最後,過激地渴望自由。

成年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自由。那些青春的電影,無一不是在描繪青春期到成年獲得自由的美好。但在沒有邊界感的家庭中,父母有意無意地就忽略了孩子的這個重要的需求。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沒學會放手,等到孩子成家立業,還在放不下心中的「孩子」,插手他們自己的家庭生活,很有可能就要影響孩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和他們與年邁父母的親子關係。

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中都有諸多的不利影響,那有邊界感的父母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

1.懂得適時退出

這是很多媽媽們覺得最難把握的一點。適時就意味著不能早,也不能晚。退的早了,害怕該給孩子教導的地方沒說透;退的晚了,關懷變成了事無巨細的約束,孩子成了凡事依賴的巨嬰。

這裡我想分享的是,父母要學會走出「保護孩子的心理舒適區」,讓孩子適度試錯。孩子犯錯、受委屈、磕著、碰著誰都會心疼,但是完全擋在他們前面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形成迎難而上的樂觀心態,都需要我們以旁觀者的姿態,學會適時退出。所以,父母還是得學會在安全距離內做個觀察者,等他們站穩立足,逐漸放手

2.懂得給孩子空間

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社交,也有自己的「私人」物品。別覺得用「私人」這個詞很見外,始終記得,你只是生了他,給了他生命,但生命全然是他自己的。套用紀伯倫有名的詩句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3.懂得給孩子選擇

凡事可以多給孩子一個選擇,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比如,是吃一個雞蛋還是吃一個糖果?是早睡早起精神好,還是晚睡早起整日昏昏沉沉?是每天堅持刷牙,還是等牙壞了去醫院打電鑽?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同樣的就需要承擔相應的後果。行事之前有預判,行事之後有擔當,那就是有了主見,以後也就慢慢有了責任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當孩子真的走向獨立,當父母的也就放心了。

相關焦點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1.越位,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幹涉 。親子關係中的越位即是父母越界幹預孩子的正常成長,大包大攬,承擔起原本應該是孩子的責任,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的權利。
  • 巨嬰的危害有多大?
    妄顧事實,自私自利,隨意臆測他人,犯錯後逃避甚至沒有意識承擔責任,也不會認識到自己有錯,缺乏責任心和道德感,以自我為中心,這些都是「巨嬰」們的表現。全能自戀、偏執分裂、任意妄想等是「巨嬰」的心理特點,這種心理是從嬰孩時期開始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
  • 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成為「巨嬰」,後果不堪設想,那該怎麼做?
    小編最近看了一部動畫小短片《巨嬰》。很挖苦,很壓抑,但也很現實。可是現在社會廣泛存在「巨嬰」,這不只苦了孩子,還坑了父母。什麼是「巨嬰"?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齡和身體,但心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出現「幼態繼續」狀。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有些我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越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 這碗「毒麵條」坑了很多孩子,父母要反思,現在改正還來得及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更注重對孩子的素質和道德教育了,因為也意識到了除了學習成績外,還有很多東西其實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而有些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卻有些不妥,非但沒有起到正確的教育效果,反而還害了孩子,甚至讓孩子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父母自己也要反思,現在及時地改正還來得及。
  • 16歲「超級巨嬰」火了,吃飯要人喂,每天花銷上萬,溺愛多可怕
    她覺得這裡的夥食差、環境簡陋,不適合自己,鬧著要回家,可是沒有人遷就她,只能作罷。」,好朋友白龍受傷需要自己的時候,「巨嬰」滿不在乎,反倒是威脅千尋,這就是沒有同理心的表現。」火了,吃飯要人喂,每天花銷上萬,溺愛多可怕?
  • 孩子的「邊界感」很強,家長不要輕易冒犯,要懂得保護孩子的隱私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導師,理應懂得並掌握好與孩子之間的邊界,理性的父愛與母愛是有邊界的,雖然會愛子心切,但也應該與孩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感,維護良好的親密的親子關係,保持愛的邊界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孩子而言,個人隱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意味著,孩子與家長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都需要有著一定的邊界感,也許家長認為沒有必要,但是在孩子眼中,邊界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對於需要邊界感的這種想法也是非常強烈,家長們也不要隨意冒犯孩子們的邊界感。
  •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自父母的溺愛
    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沒有道德約束,一旦出現超乎自己預期的情況,就會情緒失控,產生過激的非理性行為,使用嬰兒般的方式來抗議,試圖通過哭鬧、喊叫、肢體衝突等極端方法來使他人甚至周圍環境屈服或退讓,達到自己的目的 ,可能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 父母的邊界感,決定孩子的幸福感
    18歲的女孩,生性敏感而驕傲,她有自己的隱私,更有著生而為人的尊嚴。那種被攤開所有包裹,任憑別人圍觀的感覺,猶如凌遲。父母沒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領域,捆綁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毀掉和諧的親子關係。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係,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有些父母以愛的名義,嚴絲合縫地要求著孩子,歸根到底,不過是想控制孩子,讓他們按照自己制定的標準生活。
  • 溺愛造「巨嬰」,父母去世後,河南小夥燒光家具、餓死家中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有人說父母應該無條件愛孩子,這樣孩子才能不被利益左右,沒有負擔地成長。然而,這個「無條件」如何理解、如何把握是個大難題,有時父母付出太多,反而害了孩子。溺愛是「毒」,很多父母明知道卻還在犯
  • 父母們,過度的溺愛和包辦只會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父母之愛子,不是傾己所有,而是為之計深遠,過度溺愛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不是心智,長此以往,無論他們的年齡有多大,他們也是永遠長不大的「巨嬰」。2018年,四年級的一個小孩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突然推了懷孕幾個月的客人一把,差點致客人流產……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這些熊孩子肆無忌憚的背後原因驚人一致,那就是父母的一味縱容,讓他們無法得知自己的錯誤,小男孩平時劃壞自己父親的車,沒有被責罵;孩子推倒孕婦,家長連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多少熟悉的話語,在生活中,有多少家長曾經在一些場合曾不合時宜地說過這句話。
  • 巨嬰時代,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中國家長群
    父母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也總認為孩子「沒有長大」,TA需要自己事無巨細的一手包辦。在和學生交流時,孩子們經常說到一個問題——父母不經自己的同意就擅自做一些事情,在父母眼中這些是「關心」,而在孩子眼裡則是「毫不尊重」。在網上隨手一搜,好幾個關鍵詞就蹦了出來,這些事情,相信很多孩子都有相同的經歷。
  • 親子關係有多重要? 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原標題:親子關係有多重要? 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調皮,不好管教,也有很多的孩子會抱怨父母,覺得爸爸媽媽不能理解自己。那麼親子關係重要嗎?如何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 媽媽愛娃不是強勢「對她好」,多愛自己,保留邊界感是關鍵
    我們知道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毫無疑問的,愛孩子不是強勢「對她好」,在親子關係相處中,要保留一定的邊界感,才是親子關係穩定的關鍵。媽媽們可以多放些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既活出了自己,又可以在親子教育中分一杯羹,豈不一舉兩得?
  • 中國式的巨嬰有多可怕,已成為災難
    「巨嬰」是什麼?長著成年人的外形,確有一個嬰兒般的心理。巨嬰現象由心理作家武志紅提出。為什麼當今社會;會出現巨嬰現象?從我國實行一胎計劃生育開始。獨生子女誕生了,歷史上從此多了一個詞彙。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在就一個孩子的心裡下,對孩子過度的溺愛,把孩子寵上天。小皇帝,小公主,應該都是這麼來的。
  • ​家庭教育不育「巨嬰」
    二、 「巨嬰」有什麼危害?被社會稱之為「巨嬰」一類的人,他們通常好逸惡勞、心裡脆弱,不懂的尊重別人,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不能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對家庭對社會沒有貢獻。這種「巨嬰」無處不在:夫妻關係中伴侶不敢依靠他,還時常需要照顧他。
  • 男子當街摔打母親:中國式巨嬰,到底有多可怕?
    我算長見識了,一個有手有腳的成年人,每天窩在家裡不工作,還要靠70多歲老母親的退休金養活?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巨嬰,在中國還不少。父母承擔不了房價,他卻一點都不體諒,只顧自己需求:「我是個博士生又有什麼用,我連一套房子都沒有,算什麼博士。」而除了啃老一族,職場上、戀愛、生活中……隨處可見巨嬰的存在。他們總覺得,所有人都得慣著他們,從來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
  • 親子關係中有趣的「派遣理論」
    親子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是所有關係裡非常重要的,可謂血濃於水,心心相印,所以怎麼強調它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但現實生活中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以及每個人與家庭成員之外的關係是交織在一起的,時刻都在產生互動和聯繫,以及時刻都會產生矛盾……家庭生活中的矛盾數落起來林林總總,說起來永遠都是各說各有理,似乎像亂麻,斬不斷理還亂,但又無法斷舍離,徹底的拋棄「問題」,所以才有:清官難斷家務事這樣的說法。
  • 爺爺這碗「毒拉麵」,可能毀了下一代:越界的「溺愛」有多嚴重
    前段時間,一段「爺孫」吃麵的短視頻引來網友們的紛紛熱議,有的網友氣憤的表示:「這孩子真是沒有教養,這是一碗毒拉麵。」為什麼一碗普普通通的拉麵被稱為「毒拉麵」了?原來,這位爺爺和孫子在吃拉麵的時候,每次爺爺都會專門把自己的羊肉挑到孫子碗裡,爺爺疼愛孫子,情有可原,但這次孩子的做法,卻顯然非常沒有「孝道」。
  • 長不大的巨嬰,背後都是溺愛的家長
    自從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林子大,什麼鳥都有了,鳥一多,「變種鳥」也越來越多了。他不知道的是,過了18歲,就沒有撫養義務了。為什麼父母捨不得放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問。這種巨嬰的出現,不怪別人,只能怪過度幹預的父母。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什麼決定都應該替他做,什麼苦都應該替他吃。結果就是一個成年巨嬰,永遠有依賴性。
  • 「懶癌巨嬰」楊鎖,23歲活活餓死家中:父母的溺愛,究竟有多可怕
    溺愛得以寵壞很難想像,什麼樣的人生境遇,才能讓楊鎖這麼一個成年人,寧願過著乞兒的生活,以及像個巨嬰般活在這個世上。可能答案會讓很多人吃驚,毀掉楊鎖的,不是生活中的苦難,而是他父母對他那沒有下線的溺愛。要知道孩子的判斷是不健全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楊鎖看到父母這麼要求自己,他怎麼可能還會有上進心?幼時導致畸形一生楊鎖就是這樣,被父母養成了一個巨嬰,家裡的事都是父母在做,而他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家好生吃喝,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