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越來越擔心自己快成「什麼都管」媽媽了。波波開始會自己穿衣服,我卻仍然習慣性地給她套袖穿衣;波波開始自己會用勺子吃飯,我卻為了收拾方便,堅持給她餵飯;波波會自己走路了,我卻怕她太累,非要抱著走……
直到前天,她的一聲「我自己來」,讓我猛然驚醒,是不是跟得太緊、管的太多了點兒?
如果你看過動物世界,你會發現,哺乳動物的幼崽是需要適時地跟上母親的步伐,學會儘快獨立獲取食物的。遇到危險,母親會為他挺身而出,但卻不會一直圍繞在他們身邊。
我們生活在物質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基本生存耗費太多的心力,但我們沒有停歇,卻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在兩代人的關懷下,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料和有求必應的滿足。這種照料和滿足在嬰兒時期是必要的,嬰兒需要這種依戀關係來形成最初的安全感和對世界的認知。但這種關係的無限延伸,卻讓孩子在成年後,也將嬰兒期毫無邊界感的關係應用到成人世界的所有關係中。溺愛成就的巨嬰,將毒害孩子一生的社會關係。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有以下的5個特點:
你凡事都給孩子做好了,那些看起來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成了孩子最大的缺陷。這樣的缺陷不僅讓孩子無法享受平凡生活中的樂趣,也成為孩子自卑的最大根源。
因為無論生活上的任何事情,都有父母長輩的遮擋,所有人都在為他服務,他會覺得理所當然。當長大成人後進入社會,當周圍的人不再第一時間考慮他的需要,他就會感到挫敗,甚至是憤怒。在這個時候,孩子甚至都不會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需要,因為他覺得所有人應該是理所應當理解他、知道他的內心所想。
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變成了「巨嬰」,周圍的世界不再能滿足他的需要的時候,他開始懷疑自己的一切,變得自卑而敏感。
我們周圍經常有家長會對孩子說「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管。」雖然學習是現在很多家庭孩子的唯一出路,但卻不能成為孩子評判自己的唯一價值取向。這種單一的價值取向產生的後果是,如果孩子學習成績非常好,他也許在學業上成績優異,但在事業上難有建樹。因為即使是從事科研工作,也是課題組式的團隊合作,在他單一的價值取向下,他只能「瞧得上」成績好的,看不到別人其他的閃光點,更無法寬容、接納其他人。如果成績平庸,又無法紓解的內心情感,逐漸轉變成善妒、自卑的悲觀主義者,進入社會更是難以維繫穩定的社會關係。
成年最基本的特點就是自由。那些青春的電影,無一不是在描繪青春期到成年獲得自由的美好。但在沒有邊界感的家庭中,父母有意無意地就忽略了孩子的這個重要的需求。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沒學會放手,等到孩子成家立業,還在放不下心中的「孩子」,插手他們自己的家庭生活,很有可能就要影響孩子的婚姻生活以及和他們與年邁父母的親子關係。
沒有邊界感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中都有諸多的不利影響,那有邊界感的父母應該具備哪些要素呢?
這是很多媽媽們覺得最難把握的一點。適時就意味著不能早,也不能晚。退的早了,害怕該給孩子教導的地方沒說透;退的晚了,關懷變成了事無巨細的約束,孩子成了凡事依賴的巨嬰。
這裡我想分享的是,父母要學會走出「保護孩子的心理舒適區」,讓孩子適度試錯。孩子犯錯、受委屈、磕著、碰著誰都會心疼,但是完全擋在他們前面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形成迎難而上的樂觀心態,都需要我們以旁觀者的姿態,學會適時退出。所以,父母還是得學會在安全距離內做個觀察者,等他們站穩立足,逐漸放手。
孩子也有自己的愛好、社交,也有自己的「私人」物品。別覺得用「私人」這個詞很見外,始終記得,你只是生了他,給了他生命,但生命全然是他自己的。套用紀伯倫有名的詩句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凡事可以多給孩子一個選擇,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比如,是吃一個雞蛋還是吃一個糖果?是早睡早起精神好,還是晚睡早起整日昏昏沉沉?是每天堅持刷牙,還是等牙壞了去醫院打電鑽?孩子有選擇的權利,同樣的就需要承擔相應的後果。行事之前有預判,行事之後有擔當,那就是有了主見,以後也就慢慢有了責任心,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當孩子真的走向獨立,當父母的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