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不是傾己所有,而是為之計深遠,過度溺愛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
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不是心智,長此以往,無論他們的年齡有多大,他們也是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圖片來自網絡)
巨嬰心理的形成源於父母的兩個教育錯誤:
第一,過分地溺愛孩子。
不讓孩子知道自已犯錯,看似百依百順的教育方式,其實是一種變相傷害。2016年,西安一個8歲小男孩,在放學路上因為無聊,連劃9輛豪車,結果賠償了車主幾十萬。2018年,四年級的一個小孩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突然推了懷孕幾個月的客人一把,差點致客人流產……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這些熊孩子肆無忌憚的背後原因驚人一致,那就是父母的一味縱容,讓他們無法得知自己的錯誤,小男孩平時劃壞自己父親的車,沒有被責罵;孩子推倒孕婦,家長連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多少熟悉的話語,在生活中,有多少家長曾經在一些場合曾不合時宜地說過這句話。父母長期這樣的教育,可憐的孩子要不變成恐怖的「巨嬰」,要不就會變成潛在的犯罪分子。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凡事都替孩子包辦。
在「高考至上」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生活上,他們是孩子的保姆和助理,喜歡一輩子圍著孩子打轉,他們習慣收拾爛攤子,即使孩子出了問題,他們也會覺得是別人的問題。「我孩子最棒,不接受任何人的反駁」,他們: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任何一粒小石子都不允許影響自己的孩子。結果呢?就有了「媽寶男」、「啃老族」等出現。
(圖片來自網絡)
魯迅說:「救救孩子吧!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還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了幸福,甚至犧牲了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
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使父母自食惡果,還給社會帶來了危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為這些可憐的孩子感到惋惜!孩子們最初是一張「白紙」,他們走到今天,又是誰之過?孩子又何嘗不會痛苦呢?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孩子遇錯不偏坦。要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懂得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即使做錯了,也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適當的懲罰也是可行的。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遇事多些商量的口吻尊重、關心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適當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學會放手。父母毫無原則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有些彎路,也不妨讓他們走一走,這也是他們成長的過程。
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要讓孩子足夠成熟,足夠獨立,要讓他們學會掌控獨立的人生。對孩子不灌輸自己的人生,不加幹涉孩子的決定,要讓孩子在了解事物的過程中自我甄別,加上我們父母的合理引導,從而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案。
有人說,巨嬰父母們不是養育孩子,而是養一個寵物,以致於孩子們在長大之後以這種「寵物式」的心理要求父母和別人,而不懂得人和人之間「平等、理智」的交流。父母們,我們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應是過分的溺愛,一味的包辦,而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要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能量以自已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自我。
(以上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將儘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