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過度的溺愛和包辦只會把孩子培養成「巨嬰」

2020-10-08 果子1978

父母之愛子,不是傾己所有,而是為之計深遠,過度溺愛不僅沒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

在溺愛下長大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不是心智,長此以往,無論他們的年齡有多大,他們也是永遠長不大的「巨嬰」。

(圖片來自網絡)

巨嬰心理的形成源於父母的兩個教育錯誤:

第一,過分地溺愛孩子。

不讓孩子知道自已犯錯,看似百依百順的教育方式,其實是一種變相傷害。2016年,西安一個8歲小男孩,在放學路上因為無聊,連劃9輛豪車,結果賠償了車主幾十萬。2018年,四年級的一個小孩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突然推了懷孕幾個月的客人一把,差點致客人流產……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這些熊孩子肆無忌憚的背後原因驚人一致,那就是父母的一味縱容,讓他們無法得知自己的錯誤,小男孩平時劃壞自己父親的車,沒有被責罵;孩子推倒孕婦,家長連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多少熟悉的話語,在生活中,有多少家長曾經在一些場合曾不合時宜地說過這句話。父母長期這樣的教育,可憐的孩子要不變成恐怖的「巨嬰」,要不就會變成潛在的犯罪分子。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凡事都替孩子包辦。

在「高考至上」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生活上,他們是孩子的保姆和助理,喜歡一輩子圍著孩子打轉,他們習慣收拾爛攤子,即使孩子出了問題,他們也會覺得是別人的問題。「我孩子最棒,不接受任何人的反駁」,他們:為孩子掃平一切障礙,任何一粒小石子都不允許影響自己的孩子。結果呢?就有了「媽寶男」、「啃老族」等出現。

(圖片來自網絡)

魯迅說:「救救孩子吧!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還有一位作家曾經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他犧牲了幸福,甚至犧牲了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

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僅使父母自食惡果,還給社會帶來了危害。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為這些可憐的孩子感到惋惜!孩子們最初是一張「白紙」,他們走到今天,又是誰之過?孩子又何嘗不會痛苦呢?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我們的父母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孩子遇錯不偏坦。要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懂得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即使做錯了,也要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適當的懲罰也是可行的。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遇事多些商量的口吻尊重、關心孩子,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適當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學會放手。父母毫無原則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有些彎路,也不妨讓他們走一走,這也是他們成長的過程。


父母要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要讓孩子足夠成熟,足夠獨立,要讓他們學會掌控獨立的人生。對孩子不灌輸自己的人生,不加幹涉孩子的決定,要讓孩子在了解事物的過程中自我甄別,加上我們父母的合理引導,從而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案。

有人說,巨嬰父母們不是養育孩子,而是養一個寵物,以致於孩子們在長大之後以這種「寵物式」的心理要求父母和別人,而不懂得人和人之間「平等、理智」的交流。父母們,我們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應是過分的溺愛,一的包辦,而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們要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能量以自已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自我。

(以上個別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將儘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父母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
    該言論引發網友熱議,並認為,父母對成年人的過分溺愛,造成了成年人形成「巨嬰」的心理。在我們的生活中,「巨嬰」一詞也很常見,是人們用來形容成年人過分依賴父母,或者父母過渡溺愛孩子,儘管孩子已經是成人,還把他們當成孩子一樣的對待。那麼,父母是怎麼樣一步步把孩子培養成巨嬰的呢?
  • 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自父母的溺愛
    媽媽不得已開始變賣家具,以維持日常需求和巨嬰的遊戲需求。直到最後,為了滿足巨嬰的遊戲需求,媽媽賣了自己的腎,最後,母親離世,不堪飢餓的折磨的巨嬰,扒開媽媽傷口,重新鑽回她的肚子,再次成為一個嬰兒。二、所有的巨嬰,都源於父母的溺愛溺愛有兩個類型:1、包辦型:這類父母將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 被溺愛的孩子,是被父母傷害的孩子
    一男子留學兩年花光200萬,22歲吃飯還要奶奶餵;年過花甲的環衛工每天工作16小時,三個兒子都伸手向他要錢;海歸碩士回國7年不工作,82歲老母親後悔當初溺愛孩子。對於「溺愛」這個詞,社會普遍的認為是愛得太多,是過度的愛。
  • 父母的溺愛會讓孩子成為「巨嬰」,後果不堪設想,那該怎麼做?
    小編最近看了一部動畫小短片《巨嬰》。很挖苦,很壓抑,但也很現實。可是現在社會廣泛存在「巨嬰」,這不只苦了孩子,還坑了父母。什麼是「巨嬰"?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齡和身體,但心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出現「幼態繼續」狀。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有些我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越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 溺愛孩子的危害,在幼兒園就開始爆發,父母儘早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溺愛孩子的危害,在幼兒園就開始爆發,父母要及早改進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分清溺愛和愛的界限,以免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父母的溺愛對孩子有什麼不良影響呢?,孩子會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好是應該的,父母就應該為自己服務、照顧自己。
  •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需警惕,小心把娃養成巨嬰,培養孩子應該這樣
    而且現在巨嬰在婚戀市場上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諷,有多少人就是因為活成了巨嬰的樣子,導致連相親的對象都嫌棄自己。這樣的孩子不敢和陌生人說話,也不敢主動嘗試去結交新朋友。這樣就容易養成孩子孤僻的性格,人際交往能力在現代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鍛鍊出正常的人際交往能力,那麼會對他的人生帶來很多不良影響。那麼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孩子會不會長成「巨嬰」,父母得看看是不是教會了孩子做這些
    這些妥妥滴「巨嬰」+「啃老族」們,他們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向責任感和道德感缺失,並且毫無感恩之心、生活也無法自理的艱難人生境地的呢?探究這些現象的背後都藏著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過度養育。是的,父母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都無需質疑,但不恰當的愛也就是過度的養育和溺愛,結果則會適得其反。
  • 為什麼傾盡所有的父母,把孩子教育成「巨嬰」?包辦式教育何時休
    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成長為「巨嬰」,是因為父母給予她的「包辦式」家庭教育。難怪有人說,在「巨嬰」的內心裡,這個世界要麼很安全,要麼很危險。這就像是一個嬰兒的生活狀態,從小到大、從早到晚都被父母事無巨細地照顧和撫養,沒有什麼事情需要他們負責任;也沒有什麼人,包括父母,值得他們去奉獻、付出和感恩。有些父母特別喜歡照顧孩子,不辭勞苦甚至含辛茹苦,為了孩子可以辭職在家,賣房賣車,一切都為了教育孩子去付出;孩子的學校讀到哪裡,有些父母就跟到哪裡。
  • 包辦型溺愛: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我就問小劉,你家孩子這麼大了可以自己吃飯了,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吃呢?小劉說:「他可以自己吃,但這孩子挑食,只吃自己喜歡的菜,我們怕他長身體營養不良。」同時小劉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包辦型的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習慣性地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包辦型溺愛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1、傷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這件事的判斷。
  • 孩子會不會長成巨嬰,父母得看看是不是教給了孩子這些技能
    ……這些妥妥的「巨嬰」+「啃老族」們,他們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走向責任感和道德感缺失探究這些現象的背後,大都藏著一個發人深省的事實,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過度養育。是的,天下所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我們都無需質疑,但是我們卻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不恰當的愛,也就是過度的養育和溺愛,則會害了孩子,會把孩子和我們推向深淵。
  • 父母都知道溺愛的危害,但這些慣孩子的行為,很多家長卻一直在做
    自從孩子降生到這個家庭裡,孩子的事就成了家中的頭等大事,孩子的成長是父母及家人最關心的事,天下父母都期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活得風生水起,這是很多家長都有的美好願望。孩子的成長受家庭的影響最大,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往往都是被家中好多個大人同時寵著,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把握寵愛的原則,這種寵愛就變成了溺愛,在過度的寵溺中,孩子很容易就被寵壞,這不僅是毀了孩子,最終也會坑害父母。
  • 《巨嬰》父母折斷了我的翅膀,就別怪我不會翱翔
    著名作家小霍丁•卡特說過: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近些年來,有些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超出了應有的界限,無論大情小事都要過問,包辦,並一步步的進度到了溺愛,最後不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 巨嬰心理分析:被臍帶纏住喉嚨,"長不大"的年輕人們
    巨嬰形成的背後,都有包辦一切的父母所謂「巨嬰」,是指身體和年齡已是成年人被父母過度溺愛長大的孩子的巨嬰心理已經形成,我國是巨嬰生長的最肥沃的土地,國人的教育存在很多盲點和誤區,大多數巨嬰們都有一個極度溺愛她們,卻又極度傷害她們的母親。
  • 巨嬰心理分析:被臍帶纏住喉嚨,「長不大」的年輕人們
    巨嬰形成的背後,都有包辦一切的父母所謂「巨嬰」,是指身體和年齡已是成年人,但心理發展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還停滯於嬰兒時期。被父母過度溺愛長大的孩子的巨嬰心理已經形成,我國是巨嬰生長的最肥沃的土地,國人的教育存在很多盲點和誤區,大多數巨嬰們都有一個極度溺愛她們,卻又極度傷害她們的母親。母親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許多母親的做法是盲目的,她們一心將所有的東西都給予孩子,這些給予卻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同時也忽視了孩子心理的成長。
  • 這是父母過度溺愛孩子的下場,23歲英年早逝,太可悲了
    ,最終只剩下他一個人。這時候他已經十八歲了,可是什麼都不會做,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工作,基本就和原始人差不多。鄰居們看不下去,有時候會接濟他一下,可是他已經成了一個重度的「懶癌患者」了,根本沒辦法拯救,堅持到了23歲就去世了。這個結果令人惋惜,可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他的這一生在父母的無限寵愛中成長,過於溺愛導致他無法正視人生,無法獨立生活,最終造成了悲劇。
  • 16歲「超級巨嬰」火了,吃飯要人喂,每天花銷上萬,溺愛多可怕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思琦開始靜下心來觀察著這裡的生活,她發現這裡的父母都是不分晝夜的工作,剛懂事的孩子也會幫父母幹活。湯婆婆特別寵愛「巨嬰寶寶」,房間裡到處都是玩具和零食,她也總是哄哭泣的「巨嬰寶寶」,要不然就會耍脾氣。
  • 16歲女孩吃飯要媽媽餵,父母的過度保護,會把孩子養成「巨嬰」
    劉思琪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是她的父母和家裡保姆在照顧,直到她16歲,仍然需要母親或保姆的幫助,甚至吃飯也要父母喂。這也引起了人們對她的吐槽,覺得她是一個活生生的「巨嬰」,仗著家裡有錢為所欲為。一、父母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危害?
  • 33歲男子成「巨嬰」,穿紙尿褲睡嬰兒床,智商正常卻拒絕長大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是愛的方式不同,有的父母無私奉獻地照顧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溺愛著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有的父母就是正確教育孩子,給孩子定規矩,而父母溺愛孩子,不是在為孩子好,而是在剝奪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讓孩子成為「巨嬰」。
  • 父母們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3種典型方式別再犯了
    父母們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3種典型方式別再犯了父母的教養風格也會影響孩子的一些判斷和認知,心理學家鮑姆林德認為家長既不應該過度懲罰孩子,也不應該一味放縱,應該為孩子訂立一些規則,真情實感的對待他們。
  • 「巨嬰」也會成長
    「巨嬰」是父母過分溺愛惹的禍,是教子無方結的果,但「巨嬰」也會成長,只是需要一些成長的環境。這裡關於「巨嬰」的幾篇文章角度是多元化的,《當了爺爺你會懂的》,說的是爺爺奶奶為享受天倫之樂,願意對孫輩多付出點愛,有錯嗎?